『壹』 漢中市實驗中學怎麼樣教師待遇好不好一個月能拿多少還有晚上上不上晚自習
挺好的,我在那上的初中。還有要上晚自習。工資跟前面說的差不多吧。其他好多老師也挺好的。
『貳』 後出師表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後出師表》被認為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於建興六年(228)。由於《三國志》本傳中不載,《文選》里也不見選錄,而是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張儼《默記》,所以,有人認為此表是偽作。後出師表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後出師表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後出師表
作者: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1],王業不偏安[2],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4]。宜先入南[5]。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6];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全於蜀都[7],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8]。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9],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10]。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11],謀臣淵深[12],然涉險被創[13],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14],而欲以長計取勝[15],坐定天下[16],此臣之未解一也[17]。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18],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19],遂並江東[20],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21],其用兵也,彷彿孫、吳[22],然困於南陽[23],險於烏巢[24],危於祁連[25],逼於黎陽[26],幾敗北山[27],殆死潼關[28],然後偽定一時耳[29]。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30],四越巢湖不成[31],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32],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33],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34],中間期年耳[35],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36],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37]。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分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38]?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39],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40],當此時,曹操拊手[41],謂天下以定[42]。然後先帝東連吳越[43],西取巴蜀[44],舉兵北征,夏侯授首[45],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46],秭歸蹉跌[47],曹丕稱帝[48]。凡事如是,難可逆見[49]。臣鞠躬盡力[50],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51],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52]。
——選自中華書局版《諸葛亮集》
[三國·蜀]諸葛亮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目前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後才得安定。現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出戰,明年不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並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好象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後才得僭稱國號於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已一周年了,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於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後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復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後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1漢:指蜀漢。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為賊。
2偏安:指王朝局處一地,自以為安。
3孰與:謂兩者相比,應取何者。
4惟:助詞。
5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並日:兩天合作一天。
7顧: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漢之境。
8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9這兩句指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肅省禮縣東)時,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變,牽動關中局勢:在魏、吳邊境附近的夾石(今安徽省桐城縣北),東吳大將陸遜擊敗魏大司馬曹休兩事。
10進趨:快速前進。
11高帝:劉邦死後的謚號為“高皇帝”。並:平列。
12淵深:指學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
13被創:受創傷。這句說: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屢敗於楚軍,公元前二○三年,在廣武(今河南省滎陽縣)被項羽射傷胸部:在漢朝初建時,因鎮壓各地的叛亂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還遭到匈奴的圍困。
14良: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後位至丞相。
15長計:長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穩穩。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為“解”應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
18劉繇(yóu由):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後為豪強笮融攻殺。《三國志·吳書》有傳。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為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後為曹操所徵召,仕於曹魏。
19孫策:字伯符,孫權的長兄。父孫堅死後,借用袁術的兵力,兼並江南地區,為孫吳政權的建立打下基礎,不久遇刺身死。
20江東:指長江中下游地區。
21殊絕:極度超出的意思。
22孫:指孫武,春秋時人,曾為吳國將領,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吳:指吳起,戰國時秦大將,在統一戰爭中屢建戰功。
23困於南陽: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漢時南陽郡的治所)為張綉所敗,身中流矢。
24險於烏巢: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因乏糧難支,在荀攸等人的勸說下,堅持不退,後焚燒掉袁紹在烏巢所屯的糧草,才得險勝。
25危於祁連:這里的“祁連”,據胡三省說,可能是指鄴(在今河北省磁縣東南)附近的祁山,當時(204)曹操圍鄴,袁紹少子袁尚敗守祁山(在鄴南面),操再敗之,並還圍鄴城,險被袁將審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逼)於黎陽: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死,袁譚、袁尚固守黎陽(今河南浚縣東),曹操連戰不克。
27幾敗北山:事不詳。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軍出斜谷,至陽平北山(今陝西沔縣西),與劉備爭奪漢中,備據險相拒,曹軍心渙,遂撤還長安。
28殆死潼關: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與馬超、韓遂戰於潼關,在黃河邊與馬超軍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馬超騎兵沿河追射之。殆,幾乎。
29偽定:此言曹氏統一北中國,僭稱國號。諸葛亮以蜀漢為正統,因斥曹魏為“偽”。
30昌霸:又稱昌豨。建安四年(199),劉備襲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郡縣多歸附劉備。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為軍事重鎮,巢湖在其南面。而孫吳在巢湖以南長江邊上的須濡口設防,雙方屢次在此一帶作戰。
32李服:建安四年,車騎將軍董承根據漢獻帝密詔,聯絡將軍吳子蘭、王服和劉備等謀誅曹操,事泄,董承、吳子蘭、王服等被殺。據胡三省雲:“李服,蓋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淵。曹操遣夏侯淵鎮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於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漢中,蜀將黃忠於陽平關定軍山(今陝西省沔縣東南)擊殺夏侯淵。
34漢中:郡名,以漢水上流(沔水)流經而得名,治所在南鄭(今陝西省漢中縣東)。
35期(jì寄)年:一周年。
36趙雲、陽群等都是蜀中名將。曲長、屯將是部曲中的將領。
37突將、無前:蜀軍中的沖鋒將士。賨(cóng叢)叟、青羌:蜀軍中的少數民族部隊。散騎、武騎:都是騎兵的名號。
38圖:對付。
39夫:發語詞。平:同“評”,評斷。
40敗軍於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擊潰事。當陽屬古楚地,故雲。
41拊手:拍手。
42以定:已定,以,同“已”。
43本句指劉備遣諸葛亮去江東連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軍。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勢力進入劉璋占據的益州,後來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區。
45授首:交出腦袋。參見前注33。
46關羽:字雲長,蜀漢大將,劉備入川時,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擊曹魏,攻克襄陽,擒於禁,斬龐德,威震中原。孫權趁機用呂蒙計謀偷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
47本句指劉備因孫權背盟,襲取荊州,殺害關羽,就親自領兵伐吳,在秭歸(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吳將陸遜所敗。蹉跌,失墜,喻失敗。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建立魏國,是為魏文帝。
49逆見:預見,預測。
50鞠躬盡力:指為國事用盡全力。一作“鞠躬盡瘁”。
51利鈍:喻順利或困難。
52覩(dǔ賭):亦即“逆見”,預料。
創作背景編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加緊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全面進行北伐准備。在外交上,派使者聯吳;韜光養晦,對魏國勸降書不作答復,以低姿態麻痹敵國。政治上,高度集中軍政大權,”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勵精圖治,籠絡土著地主,緩和主客矛盾,革除劉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則,虛心納諫,調動全國力量投入戰爭。經濟上,堅決與民休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多產糧食,增加儲備,保護水利工程,發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擴大財政來源。軍事上,伺機平定南中叛亂,治戎講武,訓練部隊。
諸葛亮南征後,北伐魏國提上日程。北伐魏國是劉備集團一貫的方針。劉備以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諸葛亮鑒於魏國經濟必將逐漸恢復,時間拖長對蜀國不利,而及早北伐可發揮自己治國治軍優勢,何況身死之後,蜀國無人能夠蹈涉中原,抗衡大國,因此認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蠶食並最終打敗魏國,也可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為此決心展開北伐,並且”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堅持到底。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佔有隴右三郡後,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郃東下,關中虛弱,於是上《後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萬,走古道,出散關,圍攻陳倉。
本文選自三國時期吳人張儼的《默記》,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此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後主劉禪獻上了這篇《後出師表》。因此較之前表而言,後表的重點放在了表達軍事方略以及對此次北伐持有反對意見人的駁難上。
《後出師表》作於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因為重點是駁斥反對北伐的人,所以本文以議論見長。既是議論,就免不了論點、論據和論證三部分,而本文就是圍繞著這三要素進行的。
文章的中心論點集中在第二次北伐該不該進行,該如何進行上。為此,作者通過三方面的陳述來論證這個中心論點。首先,“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此乃先皇“臨崩寄臣以大事”,這一論據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遺命來證明此次北伐的必要,極具權威性。況且在當時那個才弱敵強的情況下,“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將論據與當時蜀漢所面臨的形勢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更見政治家之本色。為安定國內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為之復出的努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說明國家已做好充分准備,有足夠力量“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時,曹魏政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腹背受敵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就為北伐勝利再添勝算。
以上是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該不該進行的論斷,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須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應。針對朝中可能出現的疑慮,文中舉了六個未解來辯駁。首先列舉了漢高帝劉邦,他雖能“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司馬貞·《史記索隱》),在打天下過程中仍不免“涉險被創,危然後安”。然後是漢末割據一方的劉繇和王朗,只知“論安言計,動引聖人”,不敢奮起反抗,結果被吞並。這一正一反揭示了戰則生,不戰則死的道理。由遠及近,曹操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但也同樣經歷了無數次的磨難才獲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曹操的才華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勝”。
再從兩國實力上作比較:軍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漸凋零,經濟上遷延不決必將導致“民窮兵疲”,攻守之間“勞費正等”的局面。《孫子兵法》中強調用兵“宜速不宜久”,這是亟須北伐的重要根據。清余誠讀至此,曾喟然有感:“頓挫抑揚,反復辯論,似是平列,而文義實由淺入深,一氣貫注”,這就是說文中的六個“不解”是按嚴謹的邏輯順序來的,是一個逐層深入的系列。
行文至最後,又起波瀾。“夫難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結果很難判斷,平同“評”,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劉備為曹操所潰於當陽,奔走夏口。當時曹操額手相慶,認為天下一統指日可待。但後來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與曹軍決戰,大獲全勝。進而西取巴蜀,舉兵北上,消滅夏侯淵,奪取漢中,使興復漢室變為了可能,這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漢國力蒸蒸日上之時,東吳卻背信棄義,攻取荊州,致使關羽敗死麥城。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同時欲借機一舉吞並東吳,卻在秭歸大敗而歸。世事無常,於此可見一斑。由此作者得出一結論:凡事如此,難可逆見。這段話,是讓蜀國上下有失敗亡國的准備,同時也要有統一全國的信心。在成敗利鈍還難以預知之時,作者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份表章作於漢室三分之際,表現了作者興邦建業,忠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於表達,通過舉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毫無呆板說教之嫌。通讀本文,諸葛亮那份為國為君鞠躬盡瘁的精神令後人景仰,一句“死而後已”將那顆赤誠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所作,為提升士氣,穩定朝局,作者在議論上氣勢宏偉,感情上慷慨豪邁。六個“臣之未解”將文章之氣逐層提拔以至巔峰。與此同時,說理上義正詞嚴,間接地將苟安之心駁斥地體無完膚。氣生於理,理又藉助氣則更見立論之高遠,雖無驚人之筆,但仍很具說服力和震撼效果。
『叄』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咋樣
漢中市地處陝西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江橫貫其中,素有「西北小江南」、「秦巴聚寶盆」之美稱,是著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原漢中市衛生學校)位於該市城南,與聞名遐邇的古拜將壇毗鄰。學校創建於1958年,1986年始與西安醫科大學聯合開辦醫學大專班,之後成立漢中分校,2001年分校更名為「西安交通大學職業技術暨繼續教育學院漢中分院」,同時,還與第四軍醫大學、延安大學等聯合開辦大專教育。1993年學校被省政府首批命名為「省部級重點中專」。
學校建築面積42697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教學、生活設施完善。設解剖、生理、病理等18個教研室,圖書館藏書9.7萬冊,各種中外期刊400種。近年來學校投入巨資用於教學設備和實驗室建設,先後建成900平方米護理實訓中心、600平方米口腔技能訓練中心和擁有300餘台微機的現代教育與信息管理中心。此外,還建成了超級實驗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語音室、手術觀摩系統、教學管理微機網路、校園閉路電視網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一次性容納近700人同時上課的7個多媒體教室。學校設有一所186張病床、科室齊全的「二級甲等」附屬醫院和省內外教學實習基地40多個。2001年學校籌資600多萬元開辟了分校區,在分校區與團漢中市委共同開辦「漢中市青少年文化宮」,填補了漢中市青少年業余培訓和活動的空白,為在校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和第二課堂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學校現有教職工340人,其中高級職稱佔39%,具有較強的教學、醫療和科研能力。學校現設大專、中專兩個辦學層次,大專層次設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高等護理等專業;中專層次設有護理、醫學美容、口腔工藝技術、衛生保健(中西醫結合)等專業,在校生近3000人。建校近50年來,學校共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醫葯衛生人才14000餘人,在職培訓提高1600餘人。近三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達85%以上。2002年,為了推動繼續醫學教育,提高在職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層次,學校還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開設現代遠程醫學教育臨床醫學、高等護理「專升本」學歷教育。學校遵循職業技術教育「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高素質」的培養要求,在中專各專業實施了學分制,專業課的開設,突出培養目標,重視實踐,重視技能的訓練;文化課的開設,突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選修課的學習,增加了英語、計算機的課時量,增設了美學、行為禮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等人文科學課程,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近幾年來,學校連獲省、市級「綠化先進單位」、「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創佳評差最佳單位」、「社會治安模範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單位標兵」、「衛生先進單位」、「紅旗團委」等多種榮譽稱號。
跨入二十一世紀,學校沿著新的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將循著「突出時代特色,適應社會需求」的辦學方針,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勵精圖治、再鑄輝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肆』 陝西文投旗下影院有哪些
漢中沒有,你也參與1元看電影的活動了?
『伍』 為什麼說漢文化出自漢中
漢中位於陝西省南部,秦嶺北立,巴山南卧,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母親河漢江發源於漢中寧強縣,自西向東流經其內。這里自然和人文景觀名播中外,地理物候環境得天獨厚,素有「西北小江南」、「金甌玉盆」等美稱,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爛的明珠。 漢中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公元前312年秦惠王首置漢中郡以來,自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漫長的歲月中,這塊史稱「天漢」的古老土地數度輝煌,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貢獻。秦末楚漢相爭,被封為漢王的劉邦以漢中為發詳地,舉雄才、出奇兵,建帝業,其王朝以「漢」冠名,繼而有了漢人、漢民族、漢語、漢文化之稱謂。三國時期,漢中這塊「棧閣北來連隴蜀,漢川東去控荊吳」的戰略要地曾演繹了多少英雄故事。被稱為中華民族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在漢中屯兵八年,六齣祁山,北伐曹魏,死後葬於漢中定軍山下,同時,這里還養育了「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長眠著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發明者蔡倫。歷史上很多的傑出人物都在漢中留下了足跡。勝跡歷歷,史冊煌煌,漢中市1994年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漢中是漢人興霸業的奠基地,是比關中還早的天漢雄風向外輻射的中心。即使皇室地點在關中,但支撐漢室的支柱和文化靈魂是從天漢漢中獲得的。當我們縱身投入漢文化的氛圍中時,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包括宇宙,總覽人物」的宏大氣魄。在漢人那裡,人的生命活動不再是儒家教條和規則的附庸,而成為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漢人認為,即生而為人,就應該到廣闊的外部世界去創造,多少青年人勇敢地走出書齋,把生命的軌跡和坐標定位在到外面的世界去拼闖。這種漢文化淵源,使整個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自強不息、敢於拼搏的強大的生命力勃發出來,並作為一個巨大的整體去征服和支配外部世界。
『陸』 漢中市高級中學有哪些
漢中市高級中學有:
一、南鄭一中
南鄭中學創建於1949年,曾三遷校址、六易校名(先後命名為南鄭縣初級中學、周家坪中學、漢中市第六中學、南鄭縣中學、南鄭一中,現為南鄭中學)。1980年被列為漢中地區重點中學,現為陝西省重點、標准化高中。
二、陝西省漢中中學
陝西省漢中中學,始創於清朝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前身為漢南書院,是當時漢中最高學府,迄今已有270餘年歷史。1982年9月定名為漢中中學,1983年被批准為陝西省首批十五所重點中學之一,是陝西省首批省級標准化高中。2013年年被省教育廳正式命名為「陝西省普通高中示範性學校」。
三、漢台中學
漢台中學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是一座省級標准化高中,現佔地100餘畝,80餘個教學班,5000餘名學生。有教職工350人,其中特級教師2名,中高級教師270多名,省市區級優秀教師100多名。
四、漢中市龍崗學校
漢中市龍崗學校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大河坎龍崗東路,是漢中市龍崗中學及附屬小學、附屬幼兒園的全稱,是漢中市教育局、南鄭區人民政府大力扶持、陝西藝苑集團投資1.76億元佔地168畝修建的一所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出國預備教育為一體的陝南投資最大、起點最高、條件最好的現代化、寄宿制學校。
五、勉縣武侯中學
勉縣武侯中學,曾叫「勉縣一中」,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坐落於定軍山下,漢水河畔,漢中市勉縣武侯祠西,古陽平關諸葛亮讀書台東。學校創建於1938年,曾名武侯中學,陝西省首批重點中學、標准化高中,後更名為「陝西省勉縣第一中學」,於2016年恢復曾經的校名——「勉縣武侯中學」。
『柒』 漢中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電話是多少
漢中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系方式:公司電話2269999,公司郵箱[email protected],該公司在愛企查共有5條聯系方式,其中有電話號碼2條。
公司介紹:
漢中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2012-01-10在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成立的責任有限公司,注冊地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漢中經濟開發區北區)鑫源辦事處八里橋村。
漢中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楊海明,注冊資本363,372.08萬(元),目前處於開業狀態。
通過愛企查查看漢中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更多經營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