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這是印度電影《黃沙戰神》。
黃沙戰神 Vinaya Vidheya Rama
(2019)
②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怒漢》
庄嚴的鍾聲響起,法官闡述了一段話,「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個人的生死掌握在你們手上,如果你們能提出合理的懷疑,無法確認被告是否有罪,基於這個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做出無罪的判決,如果你們找不出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基於良知,判決被告有罪。」
第一遍,我認為這只是每次庭審必說的套話,但第二遍再看時,會發現法官的這段話,其實闡述了整個片子的邏輯體系:無法證明有罪即無罪。有罪的反面不是無罪,而是無法證明有罪,借用中國的古話來講:寧可錯放一千,不可冤死一個。這里體現了一個成熟的法律制度對人權的尊重,這也是整個故事中慢慢改變每個人觀點的決定因素,有了合理的懷疑,就不能武斷,輕易決定一個人的生死。
法庭上。
在這里,每個人的神態都值得深究。法官語氣輕松,不時端起杯子喝兩口水,完全沒有將要決定一個人生死時的凝重,而坐在被告席上的少年,臉上毫無仇恨和扭曲,卻一反常理得平靜、落寞,完全和一個弒父的嫌疑犯不符,兩者的輕松和平靜與「死刑」「謀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預示著劇情的反轉。
進入房間後。
這部影片中,天氣一直是第13個參與者,而且是決定和預示人物心情和情節發展的重要部分。剛剛開篇,陪審員們有的擦汗、有的試圖打開風扇和窗戶,整個房間充滿了悶熱和躁動,只有一個人與房間里的氣氛格格不入,8號陪審員一個人站在窗邊眺望遠方,陷入沉思。
當鏡頭慢慢地掃過12位年齡、身份、神態各異的陪審員,很容易猜想到後面會因為不同的背景產生巨大的分歧,12個人其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社會,所以我們最後不妨上升到整個社會的層面上進行討論。
接下來的一段閑談,看似冗餘,其實卻是凸顯每個人性格的絕好體現。
7號穿著花西服,帶著帽子,形容並不是很整潔,將口香糖紙隨意地丟出窗外,說明他是一個缺少良好教養的人。
3號不斷強調著他很有當陪審員的經驗,本案的兇手是誰十分清晰,這里說明,他是一個缺乏實證精神的人,僅僅堅持自己主觀判斷,從不在意證據的真實可靠,當然,本篇的最後,也為觀眾揭曉了他如此固執的內心世界是緣何而來。
X號提到「幸好我們碰到的是謀殺案,盜竊案很無聊。」他的這種心態其實代表了陪審團中的大多數人,他們平時有著自己的工作,只是將陪審當做一件可有可無找樂子的事情,將他人的罪責苦難,看做自己生活的調劑。孟子說過,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有惻隱之心,能為別人的苦難產生同情,這里卻不盡然,不禁讓人思考:法律的制定、道德觀的確定,是否讓人的心腸變硬了呢?法律確定的「惡人」是真正的惡人嗎?大眾觀念中的「惡人」是否就不值得同情了呢?
隨後,3號和4號開始進行生意上的交往,拓展人脈。盡管我也一直認為,商業和法律是人類發展以來最偉大的創造,商業通過驅使人類的逐利心控制思想,法律通過規范人類的道德心進行約束,但是這些人類「巧奪天工」的創造在真正的大自然造物——生命——面前,都無足輕重,讓我產生了「法律有沒有權利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即「死刑是否應該存在?」的疑慮。
會議開始
團長的一番介紹中提到「我們12個人必須達成一致,否則判決無效。」,後來11號也說:「我們被通知要來這里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做出什麼樣的判決,我們都拿不到好處,也沒有損失,那就是我們的國家能這么強大的原因。」
陪審團制度的出現,在我看來,就是為了減少因為法官個人傾向性問題而產生的錯判,12個背景、生活經歷各異的人,有的關注證據的真實性,有的關注情感的共鳴,最後想要達成一致,無疑有一方要妥協,這不正是一場理性和感性的斗爭嗎?需要注意的是,本片的理性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的是對生命尊重的熱愛,感性背後則是先入為主的固執和人雲亦雲的盲從,我們無法剔除這些人的存在,也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讓這個社會的發展多了諸多不確定因素。
第一次投票,11票有罪,1票無罪。
8號的理由是「雖然我不知道,但是看到11個人都舉了手,我真的很難舉起手,完全不經過討論,就把那個孩子送上電椅。」這個時候,8號雖然沒有確定的懷疑證明孩子無罪,但是他出於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勇敢地投了反對票。《烏合之眾》里有一個觀點「人類的理性會在群體中消失。一個人可以是理性的,一個群體絕不可能。」這說明了,一個人想要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的巨大心理壓力。
之後我們看到,第一次投票里,9號的老先生是因為壓力而投了有罪,並非忠於內心的信念,試想如果沒有第一個舉起反對的人,人類最寶貴的良知就會被掩埋,最可怕的是人們還誤以為自己堅持了正義,並為自己高尚的道德而洋洋得意。
第二次投票,他們採用了秘密投票的方法,這使得每個人能夠靠理性獨立思考,終於多了一位無罪擁護者,群體讓人盲目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像空氣中的迷幻劑,潛移默化。
第一次投票中,另一段引起深思的話是:「你覺得那場審判要花掉多少錢?他有這樣的機會就已經夠幸運了。聽著,大家都是成年人,我們都聽到了實際經過,對吧?我們不該相信那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我跟那樣的人生活過,你不能相信他們說的話,你知道的,他們一生下來就是騙子。」
這里,10號的話已經違背了法律的根本原則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每部法律序言都會著重強調平等,但是真實情況中,又有多少人能夠由內而外的做到平等看待呢?人們大多會因為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以前犯過的錯誤而先入為主地為這個人下了論斷,這也是經常發生在法庭上的事。通過列舉嫌疑犯的前科,來影響本次案件的判斷,或是通過前科來激起輿論的反對,法庭最終屈服於輿論,作出了不公正的宣判,尤其是在中國,一個用成文法代替判例法的國家,往往會因為涉案人員的不同,而對相似的案件區別對待。
其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對幾個證據進行分析的時候,旁觀者往往是通過自己的感受揣度判斷。比如「看電影怎麼會記不得名字和主演?」,比如將幾個單獨的動作自動在腦子里串聯成案件發生的過程,並以此替代真相。這里又是主觀想法主動彌補了未知的部分,當8號提出科學的證明,這些主觀的臆想似乎又像乾冰一樣,消失了,證詞變得漏洞百出。
此外,進行判斷時,他們都只考慮了單一的變數,默認證人說的是真話,「因為他們都宣誓了,確保證詞無誤可靠。」將證詞作為事實來量度嫌疑人的行為,卻忽略了證人也是一個易變,易受情感左右的不定因素,當一個個證人的內心世界被剖開,證詞里的重要環節像肥皂泡一樣破裂,看似完美無缺的鐵證邏輯鏈慢慢斷裂。
激烈的爭吵後,氣氛發生了變化,窗外下起了暴雨,天氣漸漸變涼,他們燥熱的內心也漸漸平靜,他們開始冷靜的從事實層面上分析證據的可靠性。
8號說了這樣一段話:「面對這種事,要排除個人的偏見真的很難,不論哪裡,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我想應該沒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是什麼,我們九個人現在覺得被告是無辜的…但我們是在賭一個可能性,或許我們錯了,我們或許會放走一個殺人犯,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但我們有合理的懷疑… 那是我們的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貴的一部份,除非十分確定,陪審團無法判決被告有罪。」這段話也再次闡明了,陪審團的這次會議並不能決定已經發生的事實走向,他們做的,只是找出疑點,避免錯判。
這部影片,全片場景只是一間會議室,12個人各自、互相闡明觀點,說服別人,但是我卻在每個人背後看到一股力量,似乎這個小會議室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良知、道德、正義、生命、情感、法律、罪惡、階級、平等……這些人類永恆的話題,都緊密地交織在一言一語中,第一遍看完是震撼,腦子里亂亂的,似乎有千頭萬緒抓不住,第二遍再細細的讀台詞,隱秘的推測每個人的心裡變化,好像掘到了寶藏一樣的開心,這可能是我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也讓我對法律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望有幫助,望採納
③ 電影 《十二怒漢:大審叛》,誰能給我講講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很深奧,有些看不懂啊
我引用一篇影評吧,我覺得還是比較到位的。
去年看的片子,許多細節記不清楚了。在某論壇上跟W大討論本片時忍不住寫了一篇觀影心得文,在這里留個備份。
俄羅斯導演Nikita Mikhalkov影片12,翻拍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其實把這兩部片子對照來看,會很有意思。兩片都是一個處於社會邊緣的少年被控殺死自己的父親,12位來自不同階層的普通公民組成的陪審團對此展開討論,並做出判決。最開始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一個簡單直觀的案子,只想草草結束早點回家,但有一個提出異議,並促使陪審團員們重新審視案件,並最終做出無罪判決。
美版最讓人稱道的是,在局促空間內運用鏡頭和推理營造出張力十足的壓迫感,隨著案件推理的進行,劇情層層推進至高潮。全片片長96分鍾,節奏緊湊、張力十足,雖然總共只有一個場景(片頭片尾的短暫畫面忽略無妨),卻絕無沉悶之感。從1:11到12:0的逆轉勝利,讓人們審視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義,每個公民如何尊重自己手中的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維護法律的本質和初衷——不分階級和偏見的公平正義。
而俄版雖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內涵都突破了美版。故事場景從狹窄的審議室變成了空曠的學校體育館,全片片長159分鍾,空間和時間都較美版進行了延展,內涵也更豐富。
電影從頭到尾不停閃回車臣戰爭和男孩回憶的畫面,所處的陳舊體育館更讓人聯想到幾年前beslan人質事件同樣發生在學校體育館,戰爭的殘忍鏡頭和記憶的傷痛為影片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氣氛,與陪審團員一開始的輕松態度形成諷刺的對比。回憶畫面里,戰火中燒毀的鋼琴、被狗叼著的戴著鑽戒的斷手,時時刺痛著觀眾的神經,隱喻俄羅斯曾經歷的文明衰落和價值混亂。
審判討論過程中,十二個陪審員每個人都根據自身經歷講了一段故事,他們的身份經歷各異,代表俄羅斯的各個階層,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羅斯近幾十年社會的動盪和變遷。他們在回顧自身經歷的同時尋找失落的價值觀和良知,也是俄羅斯對歷史及社會問題在進行著自我審視。
俄版與美版的差異也由此呈現。本片中,陪審員對案件態度的改變,主要取決於價值觀和良知的回歸,雖然也有案件推理,但是重要性卻不如美版了。特別是最初投無罪票的幾個人都是從自身經歷出發,從良知上給予無罪判決,再去進行推理說服剩下的人,剩下人的轉變也更多取決於放棄偏見而不是被推理說服。與美版強調法理公義不同,俄版更強調的是價值觀的回歸。美版的結局是12:0,正義得到了伸張,法律得到了維護。而俄版在12:0之前卻有一個11:1的轉折,指出了法理公義無法拯救的悲劇——案件已經結束,但造成悲劇的仇恨卻並未結束。最後解決的辦法是尼古拉的人道情懷,由他暫時收養離開看守所卻無處可去的男孩。更特別提到現為藝術家的尼古拉原先也當過軍官——和男孩的俄羅斯繼父同樣的經歷。從軍人到藝術家的身份轉變,有著槍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車臣遺孤繼續俄羅斯養父的未盡職責,也傳達了導演對放下歷史仇恨、拋棄偏見、心懷仁慈、著眼未來的願望。
在影片片尾,工程師獨自走進房間,親吻聖母像並放飛小鳥,窗外是風雨交加,工程師則默默祝福。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有著深厚的宗教傳統,聖母像寓意呼喚回歸俄羅斯民族的精神底蘊和人道關懷。聯想到本片的海報——低頭沉思者的腦海中飛出無數只小鳥,向風雨中飛去的小鳥寓意俄羅斯知識分子對自由不懈的追求和艱辛。而這種對民族的悲憫關懷以及對自由意識的堅守正是俄羅斯傳統知識分子自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以降的偉大精神遺產。
本片的片頭片尾字幕也很有意味。
片頭:不要去尋找生活的真相,試著感受生活的真諦吧!
一個祈使句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調,可以理解為是在刻板、冷漠的法律理性之外,呼喚真正的價值回歸和人道關懷。
片尾:法律是永恆、至高無上的,可如果仁慈高於法律呢?
一個疑問句在影片結束後仍縈繞於觀者腦海中,恐怕沒有人能輕易給出答案。
④ 《十二怒漢》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十二怒漢》並沒有告訴觀眾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十二怒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少年被告殺死了他的生父,顛末法庭辯說之後,十二個陪審團成員要開會會商被告能否無功,其外十一位陪審團成員認為被告無功,只要一位成員認為目前的證據存正在滅信點,他通過度析推理,逐步覓到未無證據和證人證詞外的不合理成分,而且逐漸說服了其缺十一位成員,最末鑒定被告無功。
找出兇手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導演通過電影來講述這個故事,主要想要表達的觀點有二: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程序正義至關重要;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存權的尊重。
疑罪從無,是刑事訴訟中的一條重要准則,這與「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非人道做法,形成鮮明對比,這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
角色介紹
1、馬丁·鮑爾薩姆飾演1號陪審員
1號陪審員,一所高中的球隊教練,會議的主持。負責主持會議並維持秩序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個人觀點;但他對整個討論過程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討論展開後幾乎所有人都處於一種憤怒或焦躁不安的狀態,在幾次討論可能出現僵局的情況下都是他使得會議繼續進展
2、約翰·菲爾德飾演2號陪審員
2號陪審員,戴著眼鏡,小小個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參加這種陪審,是個善良的老好人,在討論進行時還熱心地給大家發喉糖吃。在主角(8號陪審員)開始對證據進行質疑時,他應該是有所懷疑的,但並沒有馬上追隨主角對抗其他人的勇氣。在討論中途贊成被告無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