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學生最應該看的十部電影
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 勇敢的心西雅圖不眠夜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肖申克的救贖美麗人生國王的演講65號高地之下 這是我選修課英美文化概況的老師推薦的,比較有哲理性和教育意義,也影響著歐美電影文化。當代大學生應該看看這些電影,其中有6部是奧斯卡金像獎影片。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B. 英語專業的學生必看的電影或書有哪些
書類:
不說全看《聖經》,至少要知道聖經內容吧,還有希臘羅馬神話,這些可是人家思想源頭的東西,所以學英語專業,當然一定得了解,以後如果學習英美文學會發現很有用處。
這里列一個書目,不是必看,現在沒有必看這回事,不過看過絕對不會有壞處,增加個人文學修養,也可以從書中感悟下人生。
列表中前面是作者,後面是書名。都是精典之作。
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簡愛就不說了,知名度巨高。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魯濱孫漂流記,生存的絕對挑戰,順道可以看下Cast away(荒島餘生)這部影片,湯姆漢克斯主演,喜歡可以看下。
Dorris Lessing <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筆記,簡介網路都有。不重復了。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呼嘯山莊,個人覺得語言真的是帶給人一種空曠詭異感。
James Barry <Peter Pan>
彼德潘,據說是童話,我還沒看過,不過別人推薦,一並寫上。
Jane Austen <Emma>愛瑪 <Mansfield Park>曼斯菲爾德庄園
<Northanger Abbey>諾桑覺寺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簡奧斯汀小說沒法子,想看的話全看吧,最後兩部不用說,地球人都知道了。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愛麗絲漫遊仙境,語言大師極品之作,可以好好感受一下。
電影:
以前那些老愛情電影都值得一看啦,像《亂世佳人》,《羅馬假日》《魂斷藍橋》,看以前這些精典電影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逃避一下看書,要知道看英文書,要慢慢看下去也是很累人的,當然如果喜歡的話就不同了。
《教父》可以了解一下美國社會,黑社會生存法則。
《辛德勒的名單》了解一下二戰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歷史需要銘記,我們的今天都是前人用血與淚書寫出來的。這也算是英美國家的一段血的歷史。
《阿甘正傳》可以了解一個智商低於常人的Forrest Gamp如果憑借著簡單的頭腦獲得成功的故事,而且片子里有很多美國發展的歷史背景,看片子也可以順道了解下這些歷史知識。片尾那句I missed u, I miss u so much.很有味道。
《老友記》裡面有很多日常美語表達,可以供學習,同時也算輕松娛樂,六個人實在是經常神經,經常搞笑,學習下這種笑對生活的精神。裡面的日常用語真的比在課本上學的實用,親切多了,表達也很豐富。
C. 甜蜜蜜的影片評價
一、社會的同化與自我認知
《甜蜜蜜》所選的故事發生地點具有典型性。無論是前半部分的香港,還是後半部分的紐約,都是國際化大都市,而移民正是這類城市的主要人口組成。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文化多元、貧富兩極乃至地域歧視都是城市的特點,也是整部電影的推動力。影片中,初到香港的黎小軍著裝土氣,操著一口與環境格格不入的鄉音。他對電梯、取款機、麥當勞一無所知,像個嬰兒一樣需要重新學習,立足於更為先進的社會。另一邊,會說一口流利粵語的李翹則看似更早融入社會,初來乍到香港,她沒有表現出太多困惑,而是直接接受和認可,以當地的價值觀否定過去的自己。她努力變身成一個「喝著維他奶長大的香港人」,抹殺掉新移民的身份,自以為這樣就不再是外來打工妹。但當她委身豹哥,終於得到社會的尊敬與承認後,卻吐露出內心最深的眷戀——家鄉的母親沒有等到她賺大錢已故去。而當李翹歷經磨難,終於做成美國人後,那份對故鄉的思念和身份認同已沒有了虛榮的掩飾——她自然而坦然地對遊客們表示,自己是廣州人,很想回家看看。移民客的漂泊經歷就像一針催熟劑,逼迫著李翹和黎小軍成長,促使他們更深層次地認知自己,完成對自己身份的內省。
二、實用主義愛情與理想主義愛情的比較
正如男人生命中會有自己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一個女人生命中也會出現兩種男人——比如李翹與黎小軍和豹哥。黎小軍於她而言是理想主義愛情,而豹哥則是實用主義愛情。黎小軍給了李翹最初的心動與異性的關心,是初戀情人的角色。豹哥則使李翹的人生展開,令她蛻變成八面玲瓏的女人,立足於社會。 然而陳可辛卻將這兩段愛情都打碎了,這是他的不俗之處。比如片中豹哥死後,李翹的失神與凄涼展現淋漓。原來實用的感情並不低人一等,理想主義的純潔面對前者也不一定具有道德優勢。再如結尾李翹與黎小軍的重逢,則又充滿浪漫主義的溫馨。
三、小人物的命運掙扎
日本電影大師成瀨已喜男曾說:「我們的生活一直都在欺騙我們。」影片中,黎小軍與李翹事隔數年重逢在婚禮上,相互問及現狀卻彼此無言。曾是多麼堅定帶著理想去生活,可歲月將人們變得面目全非,生活完全背離了當時的初衷。一切純潔美好的夢想,都消磨在物慾與現實中。當黎小軍終於迎娶了小婷,卻像《半生緣》里的顧曼楨對沈世鈞說:「我們都回不去了」。李翹利用畢生精明換取物質時,卻感慨:「我好失敗。」但無論命運怎樣顛沛流離,黎小軍與李翹始終隱忍而頑強地堅持。或許這也是導演的悲憫——「命若飄蓬,你要微笑才好。」 香港回歸前十年的時代縮影
陳可辛利用電影《甜蜜蜜》記錄了香港從1986年到1995年這十年間的群體無意識,並利用這樣的歷史資源來預言關於中國人命運的未知進程。在這里,陳可辛並未單純糾結於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標志意義,而是刻畫了歷史變遷與社會走向在群體和個人心中潛移默化的微妙處境。這樣的處理,使得影片在外在觀感和內核共鳴上得到了華人世界的整體贊譽。
陳可辛在處理這樣的香港題材時,主體並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在陳可辛看來,單純將回歸事件的承受主體設定為香港人並不能兼顧中國人的命運整體。進入80年代,隨著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國人奔赴他鄉謀求生計。步入90年代,由於對香港前景的未知與焦慮,一些港人選擇移民海外。但《甜蜜蜜》並未直接表達這種群體心理的焦灼,而是細化到個人的遭遇以及人與人的矛盾,以小人物的真情實感和現實生活,記錄了一段不凡的年代。
20世紀末期的中國移民
《甜蜜蜜》的英文片名「Comrades:Almost a Love Story」,意為「差一點就是個愛情故事」。陳可辛曾表示《甜蜜蜜》並非純粹愛情,它更多是在講述拼搏、講述人生、講述時代。 李翹和黎小軍兜兜轉轉那麼久卻未在一起,是因為兩個人中總有一個不夠愛對方:小軍心中始終有小婷——那是他的理想;李翹為生存依賴豹哥——那是她的理想,不然他們早在一起。正如李翹所言:「黎小軍同志,我來香港的目的不是為了你,你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我。」一言道出他們忍受艱辛來到香港的目的——為了追逐想像中那個更美好的生活。
這便是時代的印記,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放國門以來,因追逐理想生活而產生移民潮的真實歷史和現實心態。電影在講述內地移民艱辛又堅強的故事時,從側面不露痕跡地反映著香港特有的殖民地歷史,反映著香港整座城市「無根」的漂泊迷惘心態,反映著香港人既想擁有對國家的認同,又無法擺脫對英美文化的艷羨嚮往。
面對時代的辛酸,導演最終安排了這樣一幕:一群大陸遊客來到紐約旅行,他們在象徵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下爭相拍照,但他們同時喊著導游去買奢華Gucci包——他們是快樂的遊玩者,不是背井離鄉的移民,更不是歷經艱辛的偷渡客。他們對拿到綠卡的李翹說:「以前那些人都往外面走,可現在都回去了。很多香港人都到我們內地去打工,以前出來的人都後悔,現在還是國內賺錢的機會比較多。」時代變遷如梭,中國正在崛起,香港即將結束150年的殖民歷史回歸祖國,1997年並不是這座城市的大限。最終,李翹和黎小軍在紐約街頭聽著面向全世界中國人的播報:「鄧麗君小姐逝世......人們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聲」,不知不覺走到熒幕前「意外」重逢。這便是屬於中國人的聲音,無論香港、內地抑或台灣,我們一直有著共同的文化和共通的情感。 影片中,如果異鄉客在香港面臨的只是地域習俗的差異磨合,那麼海外的漂泊者則真真切切感受到低人一等的刻骨之痛:豹哥不明不白死於街頭的悲慘局面、李翹在警車上的歧視性待遇無疑是這種狀況的真實體現。此時中國人情感肌理中的鄉愁命題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展現,一曲鄧麗君的《甜蜜蜜》則是這種情緒的象徵化依託,觸動了兩岸三地中國人的共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