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軍吳三桂》
《和諧嘉定三日游----一個帝國正紅旗軍官的日記》
《鐵馬金戈下揚州–一個鑲黃旗士兵為新中華大統一的赫赫功績》
《人民的好總理—秦檜》
《我與契丹乾爹的往事–記民族大團結的偉大先驅石敬塘同志》
《平定反動南宋政權的民族英雄——大將軍張弘范》
《軍歌嘹亮——八旗子弟兵三進嘉定紀實》
《從東北到崖山——八旗兵團征戰紀實》
《沒有清太祖,就沒有滿清國》
《走在剃發易服改革的康莊大道上》
《開展保持—八旗子弟先進性的教育》
一部好片:歷史戰爭大片《攻克揚州》
一幅好畫:經典油畫《皇太極去北京》
一本好書:長篇巨著《漢奸是怎樣煉成的》
一首好歌:二重唱《屠城屠到我心裡》
張鐵林訪談:《前半個腦袋剃成光瓢就是帥》
歷史正劇《兀術元帥》
記錄片《揚州的謊言》
《民族分裂分子—文天祥的罪惡一生》
《成吉思汗--我真的還想再殺五百年》
《救救我們的孩子–從破壞民族團結的少年犯夏完淳被政府正法說起》
《剿匪零丁洋–活捉文天祥》
《螳臂擋車–破壞民族融合的罪人岳飛的可恥下場》
《阻撓遼宋民族大團結的罪惡家族–楊家將》
《揚州擊斃分裂主義頭子史可法記》
《抗拒統一潮流的跳海小丑–張世傑》
《分裂台灣的歷史罪人–鄭成功》
和諧中國系列之《戰爭與和平—南宋戰犯岳飛與和平總理秦檜》
《專題報道:在揚州、嘉定試行的積極人口政策已立竿見影!》
《子不教母之過—岳飛,從紋身青年到拒統暴徒》
《計劃死亡利國利民–大清揚州計死辦訪談》
健康之路:《強制婚檢、利國利民!我大元將實行初夜權制度》
《健康之路–愛國也要講衛生,冷靜對待生吃袁崇煥》
《焦點訪談:提刑宮鑒定嘉定所屠殺的均為猴子》
《論萬眾一心的奴隸制度最有利於經濟發展——八旗最初的經濟騰飛紀實》
建議再拍幾部距離現實更近的:
《為大和民族戰斗到死!——一位皇軍戰士的自白》
《被歷史遺忘的民族英雄——汪總裁光榮而偉大的一生》
《講述——軍中玫瑰,慰安少女幸福快樂的一天》
《頑固者的下場——看楊靖宇左權張自忠之流如何魂飛西天》
❷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為從一品武職外官。
總兵為正二品武職外官。
清朝將軍以駐防地名為號,乾隆朝定製為14位,即盛京將軍、 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伊犁將軍、綏遠將軍、江寧將軍 、 成都將軍、西安將軍、寧夏將軍、荊州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
其中盛京將軍、 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伊犁將軍五大轄區內因為不設巡撫、總督職位,可以稱之為邊疆將軍,是為本區最高軍政長官。
內地駐防將軍與本地行政長官督撫還有綠營各成系統,互不統屬。但若會同奏事,則列名於總督之前,以示尊崇,但就實際權力來說還是總督與巡撫的權力大。
其中伊犁將軍比較特殊,為正一品武官,統轄地域很是遼闊,軍隊也眾多,受其節制的官員也相當多,在駐防將軍中權力差不多是最大的,1884年新疆建省後,伊犁將軍權力受到壓縮,只負責伊犁和塔爾巴哈台的防務和軍政。
清朝還有撫遠大將軍一職,並非屬於固定官職,遇有大戰事才會任命於人,相當於前線領兵作戰的最高統帥。
一般擔任撫遠大將軍的不是皇帝的兄弟和子嗣就是皇帝絕對信任的大臣。比如說康熙末年的大將軍王胤禵,雍正帝時期的年羹堯。
都統是清朝時全國各地「駐防八旗」的最高長官,滿語為固山額真。主管八旗軍隊,鎮守軍事要地,兼管駐防地區的民政事務。在有駐防將軍之處,一般設有副都統為正二品官職,滿語為梅勒章京。
提督統轄一至兩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掌綠營軍隊,共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職能與駐防將軍類似,一般編制內提督也就是二十多人。
清朝總兵為綠營兵正,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清初總兵無定品,乾隆年間始定品軼,為正二品,編制內的總兵只有83人,提督與總兵是漢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職位。
晚清平定太平天國以後,因為損耗巨大國庫空虛給不起賞賜,就發明了記名提督和記名總兵官職,只是虛職並非可以馬上上任,只是記個名,清軍中帶記名提督頭銜的人有五千多人,帶記名總兵頭銜的人有兩萬多人,已是泛濫成災。
將軍、都統、提督品級是相同的,並沒有高下之分,但是提督一般都是漢人,在清朝實權較小,將軍與都統對比,按所在八旗對比,如果都統是上三旗,將軍是下五旗,那麼都統地位高。
將軍、都統、提督和總兵是清朝的四種武官,而且是四種高級的武官。大家應該也都聽過這四個官名,但是他們是多大的官,具體又是做什麼的,這點可能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一般來說,清朝的將軍、都統和提督的官階都是從一品的,而總兵是正二品的。那麼這四種武官分別是什麼樣的官職呢?
清朝中前期實行的是八旗兵和綠營兵制,八旗兵和綠營兵是兩種不一樣的體系。八旗兵是滿清入關之前原有的軍事力量。早在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就確立了八旗制度。之後,皇太極又擴充完善了八旗制度。清朝入關後,保留了八旗制度,八旗兵被派往京師和全國各地駐守,目的是為了加強軍事防禦。但是滿人人數畢竟沒有漢人多,八旗兵的兵力不夠充足。因此,順治入關後,在原有明軍的基礎上,改編了一支漢人軍隊,這便是綠營軍。簡單來說,八旗兵就是由八旗子弟組成的軍隊,而綠營兵則是漢人組成的軍隊。這是兩套不同的軍事體系。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點,旗人和滿人不是同一回事。在努爾哈赤時期,滿洲八旗全部是由滿人組成的。但是到了皇太極時期,他又擴充了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這樣算起來,八旗的每一旗都有滿、蒙、漢三旗,一共是24旗。所以旗人並不都是滿人,漢人和蒙古族人也可以進入八旗的,會被編入漢八旗和蒙八旗。舉個例子來說明吧。清代名將年羹堯原本是漢人,但是他後來被編入漢軍八旗之一的鑲黃旗。所以年羹堯是旗人,但是他並不是滿人而是漢人。
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僅兵員構成不一樣,這兩套軍事體系的軍官也是分開設置的。在這道題目中,將軍和都統是八旗兵的軍官,而提督和總兵是綠營兵的軍官。雖然提督和將軍、都統都是一品大員,但是在清代八旗地位尊崇,將軍和都統比提督要尊貴。
清朝入關後,在一些軍事要地派駐了八旗兵,全國共有14位駐防將軍。這14位駐防將軍分別駐守在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台。駐防將軍的職責是負責駐地的軍事防務。這里需要說明兩點,一是這14位駐防將軍並不都是從一品的,其中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是正一品的。另一點是總督和駐防將軍官階一般都是從一品的,但是如果兩者的駐地相同,則駐防將軍的地位在總督之上。
舉個例子來說明吧。閩浙總督和福州將軍的駐地都在福州,那麼福州將軍的地位在閩浙總督之上。福州將軍才是清廷設在閩浙地區的最高官員,閩浙總督次之。但是如果從實權來看,那麼福州將軍的實權是不如閩浙總督的。
清朝的都統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和駐防將軍類似的地方軍官,是駐守在地方上的軍事長官。一般來說是在沒有設置駐防將軍的地方設置都統。另一類都統是八旗中的一旗的最高軍政長官。這類都統和原先的八旗旗主類似,掌管該旗的各種軍政事務,權利很大。
提督是清朝綠營的最高軍官,官階是從一品。提督又分為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清朝一共有15名提督,其中12名是陸路提督,另外三名是水師提督。這三名水師提督分別是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以及長江水師提督。提督是統轄一個省的陸軍或水師的最高軍官,和現代的省軍區司令員類似。
清朝的總兵也是綠營的高級軍官之一,是正二品武官,位次於提督,受提督統轄。一般來說,一個提督管轄的區域內會有數個軍事鎮地,這些軍事鎮地的長官就是總兵。所以總兵其實就是提督的下級軍官,一個提督管數個總兵。總兵和現代的地級市軍分區司令員類似,不過也略有不同。現代一般每個地級市都有軍分區,而清代並不是每個州府都設總兵的。清代一共有83位總兵,其中水路總兵13名,陸路總兵70名。
將軍與都統是八旗的高級長官,而提督和總兵則是綠營的高級長官。
清代將軍有三種。最常說的就是駐防將軍,也就是駐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長官,負責一地軍政大權。初為武職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為從一品。此外,將軍還是宗室爵號之一,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臨時出征時的統帥也可稱作將軍,並且加上一些名號,如揚威、靖逆等。
(福州將軍崇善)
都統也是清代八旗中每旗的高級長官。清代在各省建置駐防八旗,設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兩者不並置,凡設將軍處,其下置副都統。在一部分地區,都統即為該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如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等。
提督為各省綠旗兵營制的最高長官,全稱「提督軍務總兵官」,也稱「提督總兵官」,簡稱「提督」,世稱「軍門」,每省一人,節制全省綠營官弁。提督與督、撫並稱「封疆大吏」,官品級高。提督為武職從一品,品秩與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從一品)同,比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略高,但須受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總督節制。總兵的正式名稱為「鎮守總兵官」,是清代綠營的高級將領,負責一鎮的軍務。總兵官階正二品,比巡撫(從二品)略高。
在武官這個序列中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從一品的。清朝八旗在全國共設十四個駐防將軍,他是駐防地八旗兵的最高長官。分別是:駐守盛京、黑龍江、吉林、綏遠、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台。駐防將軍和總督同駐一省的話,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共同上報。名義上駐防將軍還不如總督。
都統是八旗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分為滿、蒙、漢三名都統,共24人。按照旗籍,駐防將軍所在的都統地位高於駐防將軍。
提督的總稱是提督軍務總兵官,是各省綠營的最高長官。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軍區差不多的性質。
將軍主要是駐防八旗將軍。類似於直屬中央的野戰軍。將軍大體相當於軍師級別將領。
都統,也是八旗軍官。24旗各有都統。直屬各營也分上三旗都統。大體相當於師長。
提督,是各省綠營主官,相當於省軍區司令。水師提督相當於艦隊司令。九門提督不屬於一般性質官員。
總兵,相當於省內重點城市的軍事主官。實際兵權相當於守備師長。
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看到有將軍,都統,提督,總兵的官職,那麼他們都負責什麼工作呢?我們一一來看。
將軍:
提到將軍,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領兵打仗的將領。早在2000年前就出現了這個職位,那麼清朝的將軍也是帶兵打仗的嗎?答案為不完全是。清朝的將軍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用以封贈武職的,比如建威將軍,振武將軍,五顯將軍,武功將軍等從正一品到從二品,這些將軍可以帶兵打仗。
第二種是宗室爵號,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九至十二等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第三種是鎮守管理地方的最高官員,比如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伊犁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他們要管理當地的軍政,民政,法律等事務。
都統:
都統是八旗中的最高軍政長官,從一品,掌管各旗的戶籍,田宅,教育,軍務,選官等。在張家口,承德設置都統駐防,乾隆時期,新疆地區駐扎都統,掌管烏魯木齊的軍政。
提督:
提督一職在明朝就有,明朝的巡撫兼任提督。清朝提督是省一級的高級武官,沿江沿海設水師提督。
總兵:
總兵明朝就有,清朝時期,總兵為正二品(乾隆時期開始定品秩),受提督統轄,掌管本鎮軍務,清朝設有總兵定員83名。
清朝的將軍是邊疆旗兵的最高長官,位列從一品,因駐扎於邊關,也常常稱其為封疆大臣。
都統是駐防旗兵的最高長官,位列從一品,也就是駐扎在各地的旗兵,主要負責戶籍、田宅、教養、營制、兵械、訓練等事物。
提督是掌管朝廷以及地方兵馬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現在的武警部隊,位列從一品,比如我們最熟悉的詞語:九門提督,其實就是負責京城治安的官員,一般為滿人。
總兵在清朝以前,一般為鎮守一方的公候或都督,到了清朝,因為提督的設立,總兵降為第二長官,位列正二品。
這里區分一下,將軍為 邊疆旗兵 的最高長官,都統為 駐防旗兵 的最高長官,提督為 地方武裝 的最高長官,這三個都是 從一品 。
而總兵,則是 地方武裝 的第二長官,為 正二品 。
其中,他們所掌管的兵一般是這樣區別的,將軍和都統手下的兵主要為八旗子弟,提督和總兵手下的兵,主要為漢人軍隊。
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些都是清朝的高級武職官員。
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勢必會出現一些滿漢二元化的制度設計,尤其在軍事制度上更是如此。所以,清朝的軍事力量分為兩個系統,其一是八旗系統,其二是綠營系統。其中,將軍和都統屬於八旗系統,提督和總兵屬於綠營系統。
接下來就來具體說說這四個武職官員。
01:將軍將軍主要指的是駐防將軍。
清朝的八旗兵力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京營八旗,主要駐防京畿,還有一類叫駐防八旗,主要駐防各地軍事要沖。那麼,負責管理這些駐扎在軍事要沖的八旗兵的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就是駐防將軍,官階最初為正一品,乾隆年間降為從一品。這樣的駐防將軍,清朝在全國各地設置了14個,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台。其中,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台為將軍下去,這五個地方的駐防將軍品級仍為正一品。
作為當地駐防八旗最高軍事主官,駐防將軍雖從權力上比不上總督,但官階和地位都勝總督一籌。尤其是當出現駐防將軍與總督同駐一省的情形,如果地方出現重大事宜須會同奏事時,駐防將軍的名字應該排列在總督之前,以示尊崇。
此外,清朝跟其他歷朝歷代一樣,也有大將軍的職務。但大將軍並非常設官職,而是在遇有重大戰事時臨時設置的最高統帥。戰事只要一結束,大將軍一職也就不存在了。
02:都統都統這個官職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八旗都統,一類是駐防都統。
八旗都統並不是單純的武職官員,而是負責管理旗人的官員。最初名為固山額真,清朝入關後改名為都統,官階為從一品,主管一旗旗下軍政、戶籍等事。到後期,八旗都統幾乎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了。
駐防都統與駐防將軍類似,也是節制清朝地方駐防八旗的軍事長官,主要是在不設駐防將軍但又有八旗兵駐扎的地方設置,全國只有兩個,即察哈爾都統和熱河都統。
而在設駐防將軍的地區,設駐防副都統,受駐防將軍節制,官階為正二品,全國共設29名駐防副都統。此外,有些軍事要沖必須要駐軍,但又不在駐防將軍和駐防都統的管轄轄區內,故設置專城副都統。全國共設專城副都統四人,即密雲副都統、山海關副都統,青州副都統、涼州副都統,四人皆直接隸屬於兵部。
03:提督清朝除八旗兵之外,還有綠營兵系統,是由漢人組成的地方部隊。而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就是負責統轄一至兩省陸路或水路綠營兵馬的最高軍事長官,官階為從一品。清朝在全國總共設置了12名陸路提督和3名水師提督。
若論品級,提督的品級甚至高於地方上的總督,但由於清朝始終防範漢人,加之天下承平日久,重文輕武風氣漸生,提督的權力和地位遠遠不如總督和巡撫。總督和巡撫擁有兵部尚書和侍郎的加銜,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制轄區內的綠營兵。提督雖貴為一品大員,但實際權力一般,基本沒有調動部隊的權力,且既要受總督、巡撫制約,更要聽從中央兵部的命令。
04:總兵綠營系統內的軍事官員,除了提督這個最高軍事長官外,從高到底還有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而總兵則隸屬於提督管轄,主管轄下一鎮綠營兵務,最初無定品,乾隆年間始定品級,為正二品。由於清廷在不同省份設置綠營兵的數量不同,所以導致各提督之的總兵所統轄的兵員數多寡也不盡相同,多的可以統轄萬餘人,少的不過數百人。一般來說,清朝全國共設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約70名,水路13名。
在清朝,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四種官職的最大區別,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的話,那就是將軍和都統作為軍府制的首長時,既管軍又管民;提督和總兵則只管軍事。
下面詳述之。
清朝的地方行政區劃,按不同治理方式,可分為直省制和軍府制兩大類。
直省制,大概相當於明代的兩直隸加十二布政司,先後有多次變動,總體來說,省的數量在增加。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區,設總督和巡撫節制。總督轄一省或數省,巡撫轄一省,其下設布政司,按擦司和提督學政三大衙門。
軍府制主要設於邊疆地區,地位相當於省。這些地區的最高長官,有的稱為將軍,有的稱為都統,有的稱為辦事大臣或參贊大臣。至於將軍和都統,兩者都是其所轄地區的最高長官,不過,將軍比都品級別更高些。
將軍轄地有: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伊犁。這些將軍既管軍,也管民,有時還要負責外交事務。
都統轄地有:熱河,察哈爾。其職掌如將軍。
此外,清朝還有另一種將軍和都統,那就是在內地的許多軍事重鎮,負責節制八旗駐軍的,如成都將軍,他就是負責四川地區的八旗軍隊的。他們偏重於軍務,一般不管民政。(有的還兼管綠營。)
提督和總兵則屬於綠營系統的高級指揮官。提督為從一品,是各省綠營的最高武官,每省一至二人。一省的綠營兵又分為若干鎮,每鎮的首長稱為總兵,每省二至六人。
由於東北三省為清朝龍興之地,一向由八旗把守,不設綠營,所以沒有提督和總兵。
❸ 陳道明演過哪些電影
1982 《今夜有暴風雪》飾 曹鐵強1983 《一個和八個》飾 許志 1985 《煙壺》又名《八旗子弟》飾 烏世保 1986 《屠城血證》飾 笠原蕭 1987 《一代妖後》飾 同治 合作演員:劉曉慶鞏俐 1990 《關公》飾 周瑜 1995 《桃花滿天紅》飾 滿天紅 1995 《舞潮》又名《舞女》飾 丁默村 1999 《我的1919》飾顧維鈞 2001 《西施眼》 任影片顧問 2001 《英雄》飾 秦始皇 合作演員: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 2002 《我心飛翔》飾 旭 合作演員:李小璐 2003 《無間道3:終極無間》飾 沈澄合作演員:梁朝偉劉德華黎明曾志偉 2009 《建國大業》飾 閻錦文合作演員:姜文 2009 《刺陵》飾 華定邦 合作演員:周傑倫林志玲曾志偉 2009《唐山大地震》飾 王德清 合作演員:池瑞波徐帆張靜初張國強李晨 陳瑾 2010《建黨偉業》飾 顧維鈞 合作演員:林永健張家輝 等 2011動畫片《大鬧天宮3D》 配音 玉皇大帝 2012《溫故1942》飾 蔣介石合作演員:張國立徐帆張涵予蘇有朋杜淳柯藍 等
❹ 有一部電影 最後是黃飛鴻拿銅獅子頭和其它國家斗,名字叫什麼
樓主說的電影是《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 》最後是跟八國聯軍斗。很經典的電影。。
首發命中,望採納!!
導演: 元彬
編劇: 徐克 / 鄧碧燕
主演: 趙文卓 / 王靜瑩 / 莫少聰 / 熊欣欣 / 周比利/ 錢嘉樂 / 劉洵 / 王志文 / 魯亦詩
類型: 動作 / 武俠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香港
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93-06-10(香港)
片長: 102分鍾
又名: 黃飛鴻之王者之風
劇情簡介 · · · · · ·
黃飛鴻(趙文卓 飾)奪得獅王爭霸金牌後飄然而去,一時間廣東會館高朋雲集紛紛做賀,八旗將軍府副都統阿蘭成都(陳繼銘 飾)大人登門拜訪,原來八國聯軍欲使用各自的巨型賽獅挑戰清廷,為維護國體,黃飛鴻決定出戰與阿蘭將軍共赴國難。梁寬(莫少聰 飾)再度惹下事端被黃飛鴻驅逐,無奈只得與鬼腳七(熊欣欣 飾)等找到在北京辦報的十四姨(王靜瑩 飾)求助,黃飛鴻亦趕到報館,卻與十四姨捲入了紅燈照在租界內屠殺洋人的事端,黃飛鴻出手救人,與紅燈照大師姐苗三娘(王菁華 飾)一同被德國兵士關押拷打。越獄而出的黃飛鴻從紅燈照手中救出了眾親人,然而卻因此錯過了賽獅,阿蘭成都將軍孤身戰死。黃飛鴻為國為友,滿腔豪情二次挑戰八國巨獅……
❺ 李連傑獅王爭霸 和八國聯軍的打的片名
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
片名: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
導演:Yuen Bun
主演:錢家樂 趙文卓 周比利 劉洵
類別:電影片/動作冒險片
--------------------------------------------------------------------------------
內容簡介:
清末年間,八國聯軍威逼中國,並組成八國獅隊向中國挑戰,清庭為了維護國體,邀請「中國獅王」廣東佛山拳師黃飛鴻出戰。黃飛鴻見八國氣焰囂張,為重建清庭威信,遂答應留在北京出獅迎戰。其間黃飛鴻目睹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紅燈照組織焚燒洋房,為了避免傷及無辜,黃飛鴻挺身救火,卻被紅燈照大師姐苗三娘誤會是幫助洋人的漢奸,與黃飛鴻大打出手。隨後趕到的德軍將二人拘捕,後來兩人被西洋神父湯姆士暗中相救。轉眼已是獅王大賽之期,八旗將軍阿蘭成都勇斗八國聯獅,不幸犧牲。國民因出獅戰敗而感蒙辱,對洋人更加憤恨。黃飛鴻率京城眾武師重賽,終於力壓八國獅隊,奪得獅王稱號。但正當眾人歡呼之際,八國聯軍已開入北京,黃飛鴻決定返回南方,圖謀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