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入殮師》電影嚇人嗎,怎麼樣
您好,我是澄山電影解說。我認為《入殮師》不算是一部恐怖電影,更多的是一部人性電影。非常值得一看。《聖經》中說道「你來自泥土,又必將回歸泥土。」一提及死亡,大家都退避三舍,彷彿只要觸碰到一點點,就會晦氣一輩子。然而,那都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
前半段剛開始的時候,只有「 毛骨悚然 」四字可以形容我的感受。男主角的演技很精湛,電影沒有任何一個腐爛屍體的畫面,卻讓人像真正見到了一樣有惡心感。
也是通過這部電影,我才第一次體會到,原來入殮需要如此認真而細致的過程,每一處撫摸都承載尊重, 原來人死後,才會被如此珍重且小心翼翼地呵護一次。
然而,男主角小林大悟因無奈才選擇的這份與屍體打交道的高薪工作,可想而知,沒有什麼人能夠認可接受,親戚朋友十分介意他的職業,他向來溫柔善良的妻子也不例外。她說:「 別碰我,你不幹凈! 」——恐懼而無助的眼神,渾身顫抖。
大悟因各方阻力想找社長辭職時,社長透露了自己如何送走自己的妻子,也用河豚魚子隱喻了自然規律。
看似十分殘酷,卻是世界運行的現實。他告訴大家, 其實屍體才不可怕,因為, 你天天都在吃 。
而且, 你覺得很好吃 。
是啊,死亡、屍體、墳墓,這些字眼彷彿直接與不詳掛鉤,此時我想起王開嶺在《談談墓地,談談生命》中寫道:「在心靈敏感的生者眼裡,墓地不是冷卻、凝固、窒息的存在,它擁有體溫,生者的愛可以賦予它一切,賦予它重新的呼吸、腳步、思想……在那裡,人們和曾經深愛的人再次相遇,互訴衷腸,重溫舊夢,消弭思念之苦。」由此看來, 死亡也是美的 。
我們本不必要對死亡如此恐懼,它是每個人乃至所有生物的必經之途,萬物的歸處。 正如影片呈現的,並不是每位死者身邊都流淌著淚水,也有笑著幫奶奶穿長襪並且和奶奶說byebye的孫女,也有在死去的父親臉上一人吻一個口紅印的圓滿畫面。 大可從容些 。
從此之後,大悟作為入殮師,已不是迫於生活無奈,而是源於 敬畏與尊重 。所以,他沒有去把離家出走的妻子追回來,也沒有繼續從事拉大提琴的工作,只是在電話響後及時 到位、擦拭、撫摸、上妝、祈禱、送行 ,只是在閑暇時候在野外拉拉大提琴,也好讓自己的夢發出點聲音。然而,在一次次的工作之後,大悟也因收到死者家屬的感謝而更加珍重自己的職業。
後來,開澡堂的老奶奶驟然離世,大悟的妻子陰差陽錯含淚目睹了丈夫入殮工作的全過程,終於理解了丈夫對這份職業的執著,並熱淚盈眶。
而最終,大悟收到的卻是三十年未曾聯系的父親的死訊。他恨拋棄了自己的父親恨了數十年,而在為父親入殮的時候才又一次看見他手裡緊握的石頭,是三十年前他給父親的。
他原諒父親了。好像在死亡面前,所有事都可以歸於零,所有事都可以被原諒、被埋藏。並不是因為「死者為大」的庸俗想法,而是, 論及死亡,人性最溫柔的一面才剎那浮現。
死亡是沉重和庄嚴。 「死」本身是一種「矗立」,和生命一樣有尊嚴,它巨大、唯一、磐重、凜然不可冒犯。它需要愛、需要呵護,需要垂青和眷顧,但拒絕虛假的欺騙和廉價施捨。你必須仰望,必須心存虔誠和神聖的敬意,你腳步要輕,表情要誠實,要用心靈的方式獻上自己的一份哀情、一份慟容、一份寂靜……
所以
且從容地活著吧。
或者,
從容地死去。
這部電影是不嚇人的,沒有很突出的突然的驚嚇的那種感覺,個人感覺不僅不嚇人,而且裡面還有好多美女哦!
電影《入殮師》講述的是本身為大提琴家的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改行做入殮師的事。
小林大悟是管弦樂團的大提琴家,因為樂團解散他不得不結柬演藝生涯,帶妻子返網了故鄉。求職無門之際,他看到一個招「旅行社導游」的廣告便去應聘,結果被佐佐木社長一眼相中,糊里糊塗地就干起了給死者擦洗、更衣、化妝的入殮師工作。盡管每次面對冰冷的屍體他的內心都要經歷掙扎與煎熬,盡管妻子不堪忍受。說他「臟」而拒絕肌膚之親,但是一次次地見證生死訣別,大悟對生命與死亡有了新的認識,用他那雙藝術家的手在逝者的身體上奏出裒美的旋律。經歷種種曲折之後,他終於贏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圍人的尊敬。此時,突然傳來30年前拋妻奔子離家出走、音信全無的父親死亡的消息,從孩提時代就萌發的恨讓大悟的內心拒絕面對,但在為父親入殮時,卻發現父親的手中緊握著30年前的月夜與大悟交換的石頭,大悟感情的防線霎時崩潰。
(1)有部電影什麼的的新棺擴展閱讀:《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9野高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9月10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該片曾獲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
這部電影明星薈萃,吊足你的胃口
實力演員會聚 音樂大師助陣
本片會聚了一批實力派演員。除了本木雅弘之外,片中的老入殮師由演技不凡、存在感強烈的山崎努飾演,大悟的妻子美香則由如今已經脫去偶像氣質的廣末涼子出演,老牌名配角余貴美子、《武士的一分》中的笹野高史等也前來加盟。他們以多彩的演技出色地詮釋出這個深厚動人的故事。
音樂大師久石讓也為本片增色不少。他為影片譜寫了以大提琴為主要樂器的背景音樂。琴音時而激越、時而溫柔,彷彿主人公本木雅弘內心的 情感 之流。這樣的配樂與電影的舞台——山形縣庄內平野相得益彰,充滿自然氣息的四季風景在琴音的烘托下,顯得抒情怡人、格外美好。每個人都會成為送別之人和被送別之人。這是一部描繪生死這一普遍性主題的電影,它訴說著骨肉之情、夫妻之愛、朋友之義以及對工作的自豪,給人帶來笑、帶來淚,帶來一份別具一格的感動。
《入殮師》是一部日本電影,初看這部電影感覺很震撼人心,同時也有感人的地方。講述的是一個拉大提琴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經營不善,他不得不被迫做入殮師的工作的故事。
這部電影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有關於人性的電影。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的自然現像,而每個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都想走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入殮師這個行業就必須得有人來做。
大提琴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的解散,不得不帶著妻子回到家鄉,重新找工作養家。他看到一則旅行社的招聘廣告,於是就去應聘,沒想到很順利,佐佐木社長一下子就錄用了他。等他知道是做入殮師的工作後,他有過心裡矛盾,由於他的家鄉工作機會不多,又面臨著急需掙錢養家的窘境,所以不得不勉強自己繼續幹下去,以後再換工作。
由於日本 社會 跟中國 社會 一樣,都是忌諱死亡的。所以的小林大悟的工作不被朋友,妻子接受,有時候還會被死者家屬埋怨,責罵。他自己也很苦惱,可是當他們幫忙幫忙把死者擦拭身體,換衣服,入殮完後,死者家屬對他們表示感謝!又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於是就堅持了下來。最後由於他的妻子無法接受他的工作,離開了他。
小林大悟在經歷了種種曲折後,妻子終於回到了他的身邊,也贏得了周圍人對他工作的認可。特別是他以前的朋友,鄰居(經營澡堂的大媽)的兒子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小林大悟見過因不同原因死亡的人,有因叛逆騎摩托車出車禍死亡的,有屍體腐爛的孤寡老人,有正常病死的老人,還有自己病死的至親(他的父親)。當他第一次碰到腐爛屍體,讓他幾天都吃不下飯,那天他洗手都洗了好幾遍。也有正常死亡的老婦人,入殮時,她的孫女笑著幫忙穿衣服。到他面對自己的父親的死亡時,他的心情是復雜的。因為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他們母子,所以他對他的父親有些怨恨。但當他看到他父親手中拿著他送給他父親的鵝卵石時,他知道他父親還是愛著他的,於是他含著眼淚決定親自為父親入殮。
總之《入殮師》這部電影雖然看名字是有點恐怖,其實一點不恐怖。這裡面雖然有幫忙入殮一具腐屍,但是沒有拍到正面的鏡頭,也就是說沒有惡心的鏡頭出現。這部電影主要是告訴我們,死亡並沒有那麼的恐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從容淡定地對待死亡。正如電影裡面說的: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一場旅行,由生至死,曾有人說出生時,我們在哭,周圍的人在笑,死去時,我們在笑,而周圍的人在哭。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死去的旅程到達何方,是悲是喜。那是一場註定孤獨的旅程,我想踏上旅程的人必定希望走的無所牽掛吧。他們只是希望曾經被這個曾經哭泣著到達的世界溫柔的對待過吧。
電影《入殮師》還可以,不嚇人的。
講述的是本身為大提琴家的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改行做入殮師的故事。
小林大悟是管弦樂團的大提琴家,因為樂團解散他不得不結柬演藝生涯,帶妻子返網了故鄉。求職無門之際,他看到一個招「旅行社導游」的廣告便去應聘,結果被佐佐木社長一眼相中,糊里糊塗地就干起了給死者擦洗、更衣、化妝的入殮師工作。
盡管每次面對冰冷的屍體他的內心都要經歷掙扎與煎熬,盡管妻子不堪忍受。說他「臟」而拒絕肌膚之親,但是一次次地見證生死訣別,大悟對生命與死亡有了新的認識,用他那雙藝術家的手在逝者的身體上奏出裒美的旋律。
經歷種種曲折之後,他終於贏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圍人的尊敬。此時,突然傳來30年前拋妻奔子離家出走、音信全無的父親死亡的消息,從孩提時代就萌發的恨讓大悟的內心拒絕面對,但在為父親入殮時,卻發現父親的手中緊握著30年前的月夜與大悟交換的石頭,大悟感情的防線霎時崩潰。
這部電影我看到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以死亡和人們對待死亡的態度為主線
不知道日本大眾現在對待死亡是否如這篇電影一般重視,入殮師為去世的人好好清潔一次身體、化上妝,讓其體體面面離開,是喪事操辦的其中一個環節。
入殮師在工作當中冷靜、准確又懷有 情感 的讓已冰冷的人又重新煥發生機。在這過程中,喚起死者家屬對他們離去親人前所未有的注視,很多家屬第一次認真的看著他們的妻子、兒子、父親的臉龐,作者因此才找到做這份工作的真正意義。
這里有三個細節:
2. 開篇出現的男扮女死者也是,生前父母應該很不接受自己家的兒子變成這樣,男扮女、經常和人打架……去世後,他的父親追悔莫及道:「即使兒子變成女孩,他也是我的孩子啊……」看到這里真讓人淚目,我們為人父母,需要警惕,不因環境主流或個人期待來要求孩子,無論孩子狀態如何,TA始終是我們的孩子。
3. 男主角的父親去世,解了他多年心結。得知一直恨了30年的出軌父親的死訊,內心掙扎、不想去送終。同樣有拋夫棄子經歷的同事,哀求他一定要去送父親一程。這位同事的極力勸說,又何嘗不是在替自己贖罪呢?男主角對父親30年不聞不問耿耿於懷,同事的角度卻說離開之後想去看孩子但又無法去看,男主角便反駁,想看為什麼不能直接去看呀?!一方面是孩子的吶喊,另一方是成人的糾結……
離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各種理由離開孩子的父母們,要排除萬難和孩子建立各種聯系啊。
最後,還是和妻子一起去給父親送行,在給父親做入殮的時候,小時候記憶模糊的父親的那張臉越來越清晰,在父親手中發現一顆光滑的小石頭,(小時候父親和他說過送光滑的石頭表示對對方的感情穩定,送凹凸不平的表示對對方的擔心,家裡一直保存著父親送過的一顆大石頭),感動、痛哭……
二、涉及主流擇業觀
他辛辛苦苦學琴多年,後來回憶里說因父親的逼迫從幼兒園就走上學琴之路,到畢業進樂團,想必是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天資似乎一般,進樂團4個月面臨樂團解散,自己知道能進其他樂團可能性不大,決定放棄。賣掉昂貴的大提琴支付當初購買時貸款的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賣掉琴之後,他整個人如釋重負。
但是後來在午夜時分抱著兒時的琴獨坐於老房子,是這把琴帶他走入兒時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帶來懷念的幸福;在老家田野上為大地演奏時,是琴幫助他與天地萬物相融;以及在聖誕節為同事們彈奏時的溫暖場面,都讓他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彈琴這件事,也許彈琴不能做為他謀生的手段,但能為他在日常生活增添很多樂趣和 情感 。
所以,逼孩子學琴(學這學那)這件事到底好還是不好呢?沒有絕對的答案,但 在雞娃的時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很重要 。
他離開樂團說服老婆一起回到鄉下老家時,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鄉下地方找工作不易,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招聘啟事,以為是旅行社,興沖沖跑過去,老闆面試只問一句話:「會長期幹下去吧?」剛意思點頭,就說被錄用,並承諾給高薪資,得知工作內容時非常震驚,猶豫一下,為了生活還是決定留下。
當入殮師不久就遇到孤寡老太太去世2/3個月才被人發現,屍體腐爛、蛆蟲等讓他吐到懷疑人生……看到這里我不是很理解,為啥去做這樣的入殮不戴口罩呢?!
剛開始這份工作內容不敢如實告訴妻子和在澡堂遇到的同學鄉親們,鄰居們還在羨慕他能在東京的樂團拉大提琴。同學後來得知他在做入殮師讓家人都不要和他打招呼,並勸男主幹點什麼不好,要去做這個。自己的妻子也很不接受,覺得骯臟,賭氣回娘家,撂下「什麼時候辭職,什麼時候來找我」的話就走了。
如《優秀的綿羊》所說, 精英教育的年代,大家把成功定義的特別狹窄,導致這些精英孩子一直求穩,不敢犯錯,在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路上越走越遠,不敢回頭。大家保住目前的階層、保住臉面是最重要的。 從這里看出日本也一樣。男主顯然被迫突破這一點,但也沒有底氣告訴大家。
導演是否想讓大家藉此機會問問自己,工作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主流的好工作適合我們每個人嗎?為人父母還得想想, 我們的孩子們將來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選擇他們的職業嗎?
好在經過澡堂老闆娘和父親的死,讓同學、鄉親和妻子看到一位有愛、有情又有責任有擔當的入殮師,大家多少開始接受。
三、豐富的感情
愛意:
面試當天拿到薪水就買了妻子特愛吃的牛肉,對妻子心甘情願跟著他從城市回到鄉下,默默操持家裡的感謝都在行動上表達出來了。
理解與支持:
澡堂老闆娘和他的老婆悄悄說,要支持丈夫啊,他有什麼事都自己扛,小時候經歷父母分開,不曾在母親面前哭過,總一個人默默流淚。
默默承擔的人啊,特別需要理解。——互相理解、支持,是任何時候我們的夫妻關系裡都不可或缺的。另,家有如此賢德長輩是福氣。
與人與物:
公務員兒子多次勸說開一輩子澡堂母親去城裡享清福,被老太太斷然拒絕說,一想到要關掉澡堂,附近在這泡了幾十年澡的鄉親們該多寂寞啊。我想不僅是鄉親們需要這里,也許老太太自己更需要這個澡堂。想到,如今我們大部分進城的年輕人,希望接父母到城裡一起生活,讓他們享清福也好,請他們幫助也好,都要考慮老人家對生活一輩子的老家的人和物之間的感情啊。
還有:
主角對父親的想念(雖大部分在怨恨父親,但不是說,恨是更深的愛嗎?);社長對亡妻的追思;同事對拋棄了孩子的想念和糾結……世間的感情都在這部電影里了。
四、其他
入職初期,熟悉店裡的內容,其中一項是棺材,和同事的對話:「材質、花紋不同,價格不等,但燒起來一樣,躺起來也一樣,人這輩子的最後一樣東西是由他人決定的,多麼諷刺呀!」
起初做入殮師所有人不理解時,非常郁悶又無處訴說,跑去看逆流而上的魚兒們,看到努力上游的魚兒結局也不過是一死,為什麼還要努力呢?這么努力是為了死嗎?路過的老者輕飄飄的一句:「不過是自然規律罷了。」
入殮師工作中,會先看看死者生前的照片,盡量把妝容做到符合個人平常的氣質。在給澡堂老闆娘做入殮時,靈機一動把她生前最愛的絲巾圍上,好感動。這里我真的看到一個入殮師一心想要為死者送上最後一程的用心。值得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借鑒。
最後,看了這部電影又看了《心靈的慰藉》這本書,讓我對死亡的理解比之前寬廣許多,下次再敘。
日系經典之作,值得一看:男主角拉奏提琴的容色有憂郁的神采及納棺前的謹慎嚴肅和精微的程序,對於逝去的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尊重了。
經典語錄:
1.「人一輩子買的最後一樣東西(棺材)是由他人決定的。」
2.「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3.「入殮師就是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
觀後三感:
1.入殮師對待往生者的敬意,舉重若輕,在這個過程感受到了謙卑,尊重和愛。願中國能有更多這么敬業的入殮師。
2.生者對死者的眷戀,和悔意,警醒我們要珍惜身邊人,莫等失去再後悔。
3.在這個物語橫流的金錢時代,對於工作的選擇要學會遵從並堅持自己的內心,莫被世俗一切向錢看的目光所干擾,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從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與 社會 價值相結合,從而達到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即使辛苦,艱難,那也是痛並快樂著(風雨過後終是彩虹)。
Ⅱ 17年高分電影動作冒險片《新木乃伊》,主要劇情是什麼樣的
在17年熱播的高分電影新木乃伊,想必大家也一定都看過了吧,這部片是根據老版的木乃伊重新進行翻拍的新版本,在劇情以及影片效果上比原版更加的好看,精彩。
而木乃伊公主這時也復活了,開始出來興風作浪,公主雖然在石棺中沉睡了3000多年,但是復活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要把本劇的男主角,尼克變成傳說中的生死之神塞特,然後統治這個世界。所以公主不斷的誘惑尼克,有好幾次他差點就沒有抵住這這種誘惑,每當這個時候,本劇的女主珍妮弗,就會出現提醒他要清醒,那麼這位女主又是一位怎麼樣的人物呢?原來她是一位考古學家,而他的母親一生都在研究這位古埃及的公主,但是還沒有收獲就去世了,於是珍妮弗就繼承了媽媽的遺願。
在結局的時候,尼克將那把有神秘力量的匕首刺進了自己的胸膛,獲得了生死之神的力量,復活了所有因為木乃伊公主而死的人,並殺掉了興風作浪的安瑪奈特,然後和好友去了沙漠。
Ⅲ 《鬼吹燈之巫峽棺山》這部影視作品怎麼樣有哪些彩蛋
初一看見這個提問,我當下一驚,心想:什麼,作為一個盜墓題材的死忠粉,竟然沒看過《鬼吹燈》的這部電影?我趕緊打開視頻app,找到電影,准備開始惡補一下。結果看了兩分鍾果斷關閉,原來自己看過呀,只是因為劇情太爛,導致自己沒記住罷了。《鬼吹燈之巫峽棺山》上映於2019年6月,沒有在電影院開播,而是用了網路電影的方式與網友見面。可惜,哪怕給自己降了一個檔次,這部電影也僅僅只獲得了3.4分的評分,招來一片罵聲。唯一的彩蛋可能就是導演還算不蠢,用到了原著裡面的一些情節吧,沒有完全天馬行空。
《鬼吹燈》幾乎是拍一部就會毀一部,而且是保持著三部裡面才出一部還算好的作品的節奏,眼看著幾個大IP都被毀了,不知道剩下的例如“昆侖神宮”和“南海歸墟”會不會拍得比較成功,不然《鬼吹燈》可能就全被毀了。
Ⅳ 《新木乃伊》主要講了什麼
《新木乃伊》(原名:The Mummy),是環球電影公司在2017年推出的一部奇幻電影,也是1999年經典版本《木乃伊》的重啟版。該片是環球怪物電影宇宙計劃的第一部,由艾里克斯·庫茲曼執導,並且由湯姆·克魯斯、索菲亞·寶特拉、安娜貝拉·沃麗絲和傑克·強森主演。該片定於2017年6月9日美國上映。於2017年6月9日以3D、IMAX3D、中國巨幕的制式全國公映。
影片講述數千年前,一個古代王國的公主,因為命運的不公正而被奪去一切,她那木乃伊化的軀體被深埋於荒漠之中,然而千年之後,她卻在現代世界中復活了,與她一同復活的還有滿腔的怨恨。
Ⅳ 影片《入殮師》通過什麼方式傳達對死者的尊重
守望逝者 感悟生命——淺析日本電影《入殮師》的生命
[摘要] 日本電影《入殮師》的創作源於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影片《入殮師》基本上淡去了小說的宗教色彩,通過其對死亡的思考和表現,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日本傳統文化的因襲,完美地演繹了具有人類普適性、親和力的生命觀、價值觀——尊敬死者,就是尊重個體生命價值;經由死亡的超越,人類不斷探尋生命的意義;倡導寬容關愛,走向和解新生。
[關鍵詞] 《入殮師》 死亡 生命觀 尊嚴 超越 愛
日本電影《入殮師》從2008年9月上映開始,就接連獲得國內外一系列的獎項,並最終在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中脫穎而出。這部影片算得上一部大片。這種大片帶給觀眾的,並非好萊塢式的視聽感官盛宴,而是飽含人文關懷的現代精神佳釀。影片中,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是東京樂團的大提琴手,買下昂貴的大提琴,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昂債務。無奈之下,他帶妻子回到了山形的老家,無意中看到報紙上一則招聘廣告「: 年齡不限,高薪保
證!旅行的助手,NK代理商!」面試的地點是一家十分奇怪的事務所。一個被稱作社長的佐佐木老先生,連大悟的簡歷都沒看一眼,就立即決定錄用他。大悟隨後才知道,NK是入殮(NOUKAN)的縮寫,他的工作是為剛去世的人凈身、擦拭、換衣、化妝、入棺。從一開對死亡的恐懼、厭惡到後來的敬畏、淡定,大悟漸漸適應了這份工作。盡管了遭遇很多的誤會,他還是堅持做了下去,並漸漸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妻子的理解。最終,他自己也從這份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啟示,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與我原來印象中關於日本人的諸如死亡崇拜、嗜血、戀屍癖大相徑庭的是,這部日本電影雖然表現的是與死亡相關的場景和主題,卻從頭到尾沒有一絲陰森恐怖的氣息。該片的創作源於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小說中,納棺師以敬意和溫情送死者最後一程,彷彿跨越生死的界線,愈接近死亡,愈能重新體認生命的尊嚴。影片《入殮師》基本上淡去了小說的宗教色彩,其對死亡的思考和表現,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日本傳統文化的因襲,而指向具有人類普適性、親和力的生命觀、價值觀。這恐怕是該片最大的成功之處,也是它摘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重要原因。
一、 生命擁有尊嚴:對死亡的敬畏和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
整部影片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精彩片段,要數一次次細致入微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納棺之儀」。入殮師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一絲不苟、井井有條、專業而優雅。他的眼神也是專注、冷靜、平和、溫柔的。家人們則靜靜地守在逝者的身邊,深情地凝視著這一切。整個過程是那麼聖潔、靜穆和美麗,宛如一場對生命終點的無聲禮贊。
我們知道,儀式向來是日本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從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劍道,一切都必須按照儀式的程序來要求,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池。但影片《入殮師》中的這些表達,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千篇一律的程式重現,而是通過入殮師進行的非常藝術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入殮師的一舉一動,守護的是人的生命的尊嚴,不僅僅體現出對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更表達了對每一個不可復制的人的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因為,無關宗教,不管有無「天國」,人可以體體面面、庄嚴鄭重地離開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對人自身的一種尊重。每一個歷經紅塵的逝者,不管他的人生是輝煌還是黯淡,是美麗還是醜陋,是罪惡還是偉大,合格的入殮師都懷著一顆平和、悲憫、溫柔的心,在最後一刻為他精心打造最後留給世人的體面的容顏,盡職盡力地將美麗珍藏在闔棺的那一瞬。
日本是一個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民族。武士道是日本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長期作為社會道德的基石,對日本國民的個人修身和民族性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年留學日本的戴季陶曾在《日本論》(1927)》中談及武士道時,將其總括為兩件事情: 「仇討」和「切腹」,「仇討」就是殺人,「切腹」就是自殺。[1]一般人對生命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舍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武士習慣把自己生命的消逝想像為櫻花爛漫後凄美的凋落。武士對死的感悟,諸如「無常」、「生死一如」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對生命價值的輕蔑和虛無主義的思想。而電影《入殮師》通過特殊視角——入殮師的工作——重新進行探索:尊崇死,是為了生;祭奠死,是為了激勵生,從而拋棄了日本傳統的武士道「重死輕生」的生死觀,成功地向觀眾傳播了現代人類文明維護生命尊嚴的基本准則——對死亡的敬畏和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
二、生命在於超越:對死亡的超越和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死可能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影片中一位老火化工的這句話讓我們感動不已。他說:「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我們常常避諱談及死亡,但每個人其實都有面對死亡的那一天,無法拒絕,無從逃避。然而,死亡並不可怕。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從此一切歸於幻滅和空寂,永墮可怕的虛空的深淵。死不過是漫漫長路的一站,經過那道門,通往下一段旅程。能夠這樣看待死亡,我們就獲得了一種超越的力量。
電影《入殮師》的片名還有一個譯法,叫「為逝者送行的人」。入殮師幫助生者與死者完成一場難舍的告別後,二者都將帶著彼此的記憶,開啟各自新的旅程。入殮師不僅僅送死者去遠方旅行,也為生者帶來對生命的珍惜、眷戀和尊重。影片中還有一個片段,特別令人回味。小林大悟在橋上看到那些逆流而上的小魚,它們明知自己往上游可能會失去生命,依然要迎著漂下的死魚,前赴後繼地奮力向前沖。小林為之驚嘆和不解,求教於路過的老者。得到的回答是,這大概就是天性使然。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死亡呢?對於這些小魚的整體而言,死亡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最後總會有魚活著回到溫暖的故鄉產下卵,讓生命延續。死亡不是終結,它蘊含著新生。人也一樣,盡管死亡是一種宿命,盡管人類每時每刻都有成員死亡,但活下去的人們還是在不斷地努力創造新的生命和生活。這不正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天性么?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光輝、生命的美麗、生命的力量不正體現在這里么?影片就這樣從濃墨重彩地描繪庄嚴靜穆的納棺儀式入手,最終升華為對人類生命的整體觀照。入殮師的職業並非僅僅是為了讓逝者安靜地上路,更是在為他們創造一次新的生命氣息,以便在踏上下一段旅程時展示出生命的絢爛和榮光。由此我們可以反觀生者的存在本質,捍衛我們屹立於世人所應當具有的尊嚴和高貴,進一步增強我們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二、 生命屬於愛:倡導寬容關愛,走向和解新生
歲月無情,人間百態,世事難料,個中幾多是非恩怨、矛盾糾葛、愛恨情仇百轉千回,總讓人難以釋懷而不免黯然神傷。而在「生命終歸要消逝」這一真相前,一息尚存的我們應如何面對他人和自己呢?影片向觀眾提示了一條通過寬容、寬恕走向和解、新生的解決之道。影片前半部分,剛入行的入殮師小林在為一位剛去世的妙齡美「女」擦拭身體時,發現「她」的男兒身。他平靜地詢問親屬:化男人妝,還是化女人妝?家屬們商量片刻說,女人妝吧,那是他的心願。在這兒,曾經固執的父輩們的傳統觀念和文化退讓了。因為不管他多麼不順從長輩的心思,可他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啊!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父母最終選擇了對子女的寬容、理解和尊重,從而也消彌了自身的緊張不安、矛盾痛苦,使美好的親情在家人中得到釋放,讓愛重新溫暖、凝聚了這個家。更典型的是影片結尾處,早年拋妻棄子的小林的父親,30年來杳無音信,這時突然傳來了死訊。小林本不願見父親最後一面。最後幾經掙扎,還是去了。小林的師傅讓他在店裡各種棺材中挑一口最好的帶去。就在小林為父親理好遺容後,觀眾才看到他帶來的只是一口最普通的棺材,說明他對父親仍是充滿怨恨的。而當他扒開父親緊攥的手,看到那枚象徵親情團圓的鵝卵石,終於打開了郁積多年的心結,怨恨瞬間化為淚水。影片達到了高潮。至於父親當年究竟是因為什麼而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又是因為什麼30年來一直選擇孤獨地生活在偏僻港口,這些都不重要了。小林在淚流滿面中,他腦海里原本模糊不清的父親印象逐漸清晰。原來,小林的父親一直對
兒子心懷歉疚,到死都緊握著兒子小時候給他的小石頭。這顆非同尋常的石頭讓小林重新感受到了那些久以失去的愛。它又被小林虔誠地放到身邊的妻子腹部,那裡有他們將要出生的孩子。小林送別了父親,也在心裡拋掉了積怨。小林送走了父親,他自己也將成為父親。在上一輩生命的逝去和新生命的到來當中,選擇了寬恕父親、與過往和解之後,小林也得到釋懷和解脫,生命得以更新,變得強韌,愛也因此得以延續。影片中的配樂也很好地呼應了熱愛生命的主題。小林演奏的渾厚憂傷的大提琴曲貫穿始終。那琴聲如泣如訴、深沉低回,飽含著對逝者的哀傷,同時也充滿了對人世間寬容與和解、希望與新生的渴望和贊賞,表現出一種博大寬廣的情懷和對生靈萬物的無限愛意。畢竟,生命是屬於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