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秒鍾》為什麼刪除女兒的死
因為《一秒鍾》這部電影的題材比較敏感,很多地方稍微不注意了,就很容易被卡,所以為了讓題材能夠順利過審,張藝謀也算是一個很拼的人,對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雖然大多數人沒被人看出來這部題材有什麼問題,可導演有些時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
所以,這部電影裡面的內容是被刪了不少的。
張譯飾演的張九聲的女兒,在電影裡面,似乎她只限於電影裡面的電影,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張九聲的女兒實際上已經出車禍去世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劉浩存飾演的劉閨女說她女兒死的時候,他會那麼激動,也是為何他在最後面保衛科扔底片,他會那麼激動的一個原因。
過審補拍
拋開她女兒去世的內容不談,電影試映會的那時候,是沒有兩年後的事情的,不知道是不是電影為了過審補拍的鏡頭,在試映時,這一段是沒有的。
但其實這一段對於觀眾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畢竟誰也不希望去電影院看電影,看到的是一部悲劇色彩濃重的電影,就算這部電影口碑再好也一樣。
即便就現在的情況,對於電影來說,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從電影的票房成績就可以體現出來的,票房成績相當不理想。
② 《一秒鍾》結局是什麼
電影《一秒鍾》結局:保衛科當面不便說,等到了農場外的大漠,才搜出膠片,棄於沙地上。張九聲掙扎著想撿回膠片,卻被保衛科的人推搡著向前走去。直到他遠遠看見劉閨女撿起那小半張報紙,鄭重其事的放進口袋,才安心上路。
兩年後,撥亂反正,張九聲提前釋放,第一時間回到二分場。從劉閨女手中接過那報紙,激動的打開,裡面卻什麼都沒有。
大漠的風沙早就將膠片吹走,如果沒有劉閨女撿起報紙的舉動,張九聲只怕很難撐過之後的兩年,更別說等到平反的日子。往日記憶已埋進沙土,重生後的張九聲將選擇新的生活道路,繼續向前。
(2)電影一秒鍾刪減了什麼內容擴展閱讀:
在《一秒鍾》當中,父女情的動人之處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張九聲如何突破規則與外部的重重束縛去接近女兒的形象。這背後的沖突實際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公」與「私」的界限與分寸該如何把握?為什麼個體的慾望與情感值得尊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關於個體的辯證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張藝謀電影中頗為出彩和矛盾的部分。從《活著》到《我的父親母親》,以及《歸來》,甚至《影》都流露出這一主題。張藝謀對這一問題念茲在茲,反反復復地回歸和討論中也流露出他所秉持的,以及幾乎是整個第五代導演所關注的人文主義關懷。
③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鍾》
《一秒鍾》的原始劇本是一出大戲,不僅有對年代的回憶和抨擊,還有對父親與孩子關系的微妙碰撞,更直接的就是那個年代人們對於電影的熱愛。
電影早起的宣傳文案就說了,《一秒鍾》是張藝謀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但實際上《一秒鍾》的內容比「電影」二字更深刻。
眾所周知的刪減內容是,男主張九聲的女兒其實已經過世,還記得《電影簡報》里張九聲女兒搶著扛米袋嗎?其實就是那輛沒有停穩的車,讓張閨女離開了。
也是這件事讓張九聲逃出來,就為了看女兒一眼,有這個前提你就可以理解片中的兩句台詞:
一句是張九聲自己說的,他說女兒那麼小,跟大人們爭什麼呢?因為女兒想要消除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所以搶著表現自己。殊不知自己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過世,多諷刺。
第二句出自劉閨女,她擋住張九聲的視線,很生氣的說「抗面袋的是你女兒吧?怎麼沒把她壓死呢」,這句話過於傷人,而張九聲自己明白,就是扛米袋這一次,他女兒真的去了,所以聽了劉閨女的話怎能不生氣?
《一秒鍾》里刪減的戲其實眾所周知,而為什麼刪減,聽了上面的分析,或許你也明白了幾分。
第二個演員角度,張九聲飾演者張譯、劉閨女飾演者劉浩存、范電影飾演者范偉,三位演員的演技不用多說了,劉浩存作為新晉謀女郎,也表現出了觀眾想要的效果。
主要說的還是張譯,這位演員真的是誰用誰爽,有觀眾說張譯這部電影的演技有點過猛,還是因為沒有看到刪減的部分,因為女兒已經過世,所以他的很多行為都不可控,更別提他在片中已經很克制了。
剪輯方面也有很多細節,比如張九聲在二分場尋找劉閨女那段,其實也通過這一段展現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渴望,看之前吵吵鬧鬧,放映的時候認認真真,跟隨張九聲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幕布前後都是觀眾。
電影院之外,張九聲去劉閨女家的時候,同一條路的多個路口都有鏡頭,這些重復的畫面其實在引導觀眾和主演們的情緒。試想一下,如果直接從電影院的鏡頭切換到劉閨女家,那過程中的著急和憤怒就難以表達,觀眾們的情緒也不會那麼激動。
第四點看視效,因為《一秒鍾》有特定的時間線在1975年,所以整體畫風會有年代感,僅有的視效畫面或許就是老電影《英雄兒女》的處理了,當然了二分場密密麻麻的群演安靜看電影的場面設計也屬實感動。
音效方面和視效表現差不多,主要表現也是看電影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