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很多電影都非常在意豆瓣評分
豆瓣成立於2005年,素雅色調、極簡線條、大片留白、疏朗模塊……在這個網站也講究顏值的年代,素麵朝天的小清新之風豆瓣很容易讓人一眼愛上。
阿北是豆瓣的創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號用戶。
他最初始的動機很簡單,想為自己喜歡的讀書、旅遊、看展覽、聽音樂會等愛好,搭建一個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冊用戶便突破了萬人,日點擊量超過20萬。
開辦後僅僅9個月的時間,豆瓣擁有五千多萬注冊用戶。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正式員工。
如今已經過去了近12年的時間,你可在以書影音起家的豆瓣,通過搜索電影名、書名進來看到喜歡的電影,評個分,寫個短評,和問答區的人探討一下劇情,因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聯網上流行風尚的發起者和推動者,豆瓣已漸漸成為都市青年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也讓豆瓣的優勢在內容方面,其在文藝、影音、學術、心理、亞文化上有著巨大優勢
2013年之後豆瓣的電影、圖書和音樂三大塊業務都迎來巨頭級玩家,豆瓣只做評價,而貓眼、閱文集團、騰訊們則讓用戶可以直接消費文化內容,再進行評價討論,無論怎樣,豆瓣那些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始終沒有改變,這是難能可貴的。
豆瓣網
㈡ 電影、電視劇為什麼都比較在意豆瓣評分呢
現在新上的不論是電影或者電視劇,大多數介紹它們的時候還會帶上豆瓣的影評分,大家也一定都有過在找好電影找好書之前喜歡先去豆瓣看看評分的經歷吧。豆瓣的影評分比較值得在意可能是因為它應該算最早的影評聚集地之一,也是以前的一些文藝青年喜歡聚集的地方。
現在電影、電視劇越來越多,種類也比較豐富,大家都更加在意質量了,所以一個好的口碑對電影票房的影響是很重要的。質量高、口碑好的電影就算宣傳沒有那麼大,成本沒有那麼高,也是有票房逆襲的可能的;同樣,一些低質量的電影也可能由於口碑差導致票房瘋狂下跌。注重電影口碑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提高影視劇的質量,反而僱傭大批水軍去網站刷好評,製造一種假象,就是捨本逐末了。觀眾不是傻子,如果被這樣誤導,只會更氣,批評得更厲害。
㈢ 很多人用豆瓣評分看待影片的好壞,該評分到底權威在哪裡
之所以很多人會用豆瓣評分來去看待一個電影的好壞,是因為豆瓣能夠較為客觀的反映出該部影片的好壞,因為裡面的評價大多比較中肯,雖然裡面可能會出現一些攪屎棍或者存在一些刷分的現象,但是相比起國內的一些其他平台,豆瓣已經算是環境最好的一個了。
這裡面肯定也存在一些刷分的現象。比如可能某個明星的影響突然不好,就出現很多黑粉去那裡大幅度的刷低分,或者說某一個流量小生的電影上映了,他的粉絲去大量的刷高分,那麼這種情況都會使得評分最終出現一些偏頗,但是你要知道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在豆瓣這里出現,在其他的一些售票平台以及評價地方都可以看見,而豆瓣已經算是用大數據以及較為准確的口碑來對評分做出一個展現了,所以說它的權威是相對性的。
㈣ 為什麼豆瓣成了影視評分的權威
豆瓣是最早的影評聚集地,也是最早的一些文藝青年喜歡聚集的地方。很多人找書看找好電影看都喜歡先去豆瓣看看評分。他們的評分不僅客觀,更因為專業,所以評分基本上是很權威的。
在13年的發展史上,豆瓣被認為是文青的聚集地,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它的影視劇評分曾遭受過種種質疑,這些特定人群發出的聲音無法代表更廣泛的大眾感受。然而,面對如今擁有2億用戶的豆瓣,你很難說它只代表小眾人群了。
近些年來,豆瓣評分對中國影視劇市場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面向大眾的推廣資訊,還是來自專業評論者的深度解讀,引用豆瓣的評分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事,就像國外的影評會引用爛蕃茄、IMDb的評分一樣,這個評分不但反映出億萬觀眾的喜好,還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影視劇品質所處的層次水平。
㈤ 那些看完電影必刷豆瓣影評的人是什麼心態
我經常是簡單看一下貓眼或淘票票上的觀眾評價便去買票,到電影院看完電影後必刷豆瓣影評,為什麼我要去豆瓣刷影評呢?因為我看了電影後意猶未盡,對電影有很多想法和疑問,想看看別人怎麼評價這部電影,看看別人是否有想法跟我不謀而合的,是否有能解答我疑問的。
㈥ 為什麼推薦電影電視劇的評分依據豆瓣評分
豆瓣作為國內比較權威和大眾化的影音評分的UGC平台,其電影的評價和詞條主要由用戶提供,相對而言是一個Web 2.0時代,比較有特色的網站。目前豆瓣的用戶量已經超過了億萬人,日均的活躍度較高。尤其是在影音書版塊,是豆瓣最為重要的版塊。尤其是電影電視劇的評分,在國內都是比較有權威的,大多人也都以豆瓣的評分為准,來評判一部電影電視劇的質量水準。
當然豆瓣評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近年來水軍猖狂,粉絲為了idol惡意組團刷分,作為平台來說,雖然盡力的去避免了。但是依舊很難真正地做到純客觀,加之,一直以來豆瓣評分上,對於國產電視劇電影都比較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