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剛上映的電影《信條》中,都有什麼看不懂的物理名詞
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場景太陌生。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看懂後,電影燒腦程度直降兩顆星。
影片首先出現的物理名詞是熵。
男主經歷了中情局在烏克蘭戲劇院對他的“忠誠測試”後,被派到一個研究所,一個身著制服的女研究員向他說明了任務。
就是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世界大戰是什麼呢?
就是未來人用逆向武器攻擊現在,毀滅世界。
說到這里時,女研究員提到了熵。
熵,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通俗地說,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像老子說的那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熵就是這樣,在宇宙中只要有一個物質,就會越來越混亂。比如說一個裝修的新房,從擺進去第一個沙發以後,就越來越雜亂。或者一顆子彈碰觸到玻璃,子彈殼、玻璃碎片、爆發熱量等越來越多,這就是是熵的正常運轉,熵增。
但是如果打碎玻璃的子彈也沒有爆發碎片和熱量,反而熱量減少了或子彈消失了,那就說明體系在逆向運轉了。
影片當中,科學家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研究出了一套演算法,可以讓世界通過熵變,實現世界逆轉(不只是時間逆轉)。
名詞五: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出現過多次,是尼爾講給男主的,當時男主正懷疑,為什麼未來人會想毀掉過去,過去的人類祖先沒有了,那麼不也沒有他們了嗎?
於是尼爾給他講了祖父悖論: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母呢?
未來人雖然忌憚祖父悖論,但卻相信平行宇宙,認為可以放手一搏,沒准可以重新創造一個更純凈的新世界,反正未來人對當時的世界也絕望了。
⑵ 《信條》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劇情主要講述了啥
《信條》這部由諾蘭執導的電影又一次創造了既賣座又叫好的成果。不過很多人在觀看完這部電影後表示沒看明白,一頭霧水,這個也正常,因為這部電影中的時空關系就是一個123,321的關系。整部電影運用了很多的時空理論,還有經典的祖父悖論。主角在差點被大壯殺掉,不過尼爾救了他並且主角也明白了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一行人回到倉庫進入了時光機回到之前,從印度軍火商那裡得到了很重要的情報,知道了大壯意圖毀滅世界。這個計劃是未來人為了殺掉21世紀的人類所做的。只要滅世武器被集齊就能讓人類都毀滅。因此主角和夥伴們准備阻止大壯,他們回到了過去,小美拖住大壯而主角和尼爾等人去解決滅世武器。在這個過程中主角等人經過了一番打鬥,就在主角即將被小BOSS給打死時有個屍體突然復活然後逆向幫主角擋了子彈。最後主角一行人成功阻止了大壯和未來人的滅世計劃。不過就在大家以為要結束的時候,尼爾突然說自己要逆向回到過去。主角才明白之前為自己擋子彈的人就是尼爾,而現在他要去赴死。並且尼爾還告訴主角,自己是未來的主角招募的人,主角未來會成為這次行動的創立者。到此,整個故事才呈現出來。
⑶ 刺客信條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沒玩過游戲沒看懂…
從前有兩個組織一個是主張自由的刺客組織,另一個是主張建立秩序的聖殿騎士(你可以認為是建立一個一人專政的帝國)。刺客和聖殿騎士兩個組織從幾百年前成立到現代一直存在,並從以前的明爭進入暗鬥。在這需要提一下,在人類統治地球,有一群叫「先行者」的「人」,他們發明了能控制人類意識的「伊甸園碎片」。因此這兩個組織也都在爭奪它.電影中現代世界的主角(下文用B表示)——注意是現代世界,他是一名以前的著名刺客(這個刺客也就是古代世界的主角,下文用A表示)的後裔,而A知道聖器的下落,聖殿騎士就想通過「血緣效應」獲取B大腦里A的記憶(不要問我為什麼B會有A的記憶,那是血緣效應)來了解聖器的下落。
以上是電影的背景
電影的現代世界就是講B被聖殿騎士抓走後,聖殿騎士獲取B記憶以及B最後真正成為刺客的故事。電影古代世界就是講A代表的刺客組織對抗聖殿騎士,以及關於聖器的事。
⑷ 電影《信條》中有一些細思極恐的細節,你看出來了嗎
1、男二全篇一共救了男主六次:(這絕對是真愛了
(1)歌劇院 逆向子彈救了男主 第一次
(2)機場發現並放了正向男主 第二次
(3)機場阻止男主幹掉逆向男主 第三次
(4)基地發現反派狗腿子埋地雷線於是匆忙正向化阻止男主進地堡入口從而引發地雷 第四次(但是這次失敗了)
(5)基地正向化把男主和快銀拉出來 第五次
(6)基地 救出二人後毅然逆向化回去替男主爆頭救他一命 第六次
最後一點解釋一下,男二結局的時候把三分之一的演算法丟給男主,笑著說拜拜是去走向他的結局:為男主犧牲的結局——逆向化然後那個用自己腦袋替男主擋住爆頭的那槍然後死去的結局
(真愛啊,這還不是真愛嗎?
2、女主羨慕的那個敢於跳下水的女人就是她自己,另外她的兒子其實看到了跳下水的女人的長相,就是他媽媽所以是一臉驚訝加上不敢置信的神情
3、每個人都得到了ta的救贖/解脫
(1)女主:在故事前期羨慕敢於跳下水的女子有勇氣逃離她丈夫,殊不知這個女子就是她自己,但這一跳的意義不再是去擺脫她丈夫的魔爪,而是自己選擇命運後的解脫與釋然,自己有了扣下槍板的決絕。
(2)男二:在未來接受了男主的委託,對男主非常的熟悉,但是卻引來了男主的懷疑與猜忌,甚至一度不信任他(感覺讓我們的尼爾很傷心啊)
但是後來經過種種,終於回到了那個交接的點:對於男主來說是起點,對於尼爾來說就是他故事的終點了。然後他就笑著走向了自己的命運,滿是釋然
(3)男主:一開始和印度婆子說我是男主,婆子不信;結局對婆子說我是男主,婆子信了,因為他真的就是男主啊!
10、我覺得這本質是一個環保電影吧……薩托爾說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平面上升、河流乾枯後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過去也就是現在這個時代。號召人們保護環境,別讓海平面再上升、河流再乾枯了,不然倒霉的是現在的我們。
11、Neil是從未來過來的人,他已經認識男主很多年,所以在他們兩個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知道男主行動的時候從不喝酒。
在之後男主問Neil為什麼不告訴他奧斯陸自由港里時間逆轉器出來的那個人是男主自己,Neil說這是原則,男主問他“是誰的原則?”Neil說“是我們的”,這個原則可能是未來男主告訴Neil的。
Kat受傷後,男主問Neil她會怎麼樣,Neil說他也沒經歷過。Kat是被逆轉子彈打傷的,Neil的這個回答可能暗示了他是從未來過來的,而且已經這么逆向生活了很多年。(這個可能是我想多了,但我電影看到這的時候真的有這種感覺)
12、男主真的有一種超英電影里拯救世界的英雄的偉光正品質,他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喜歡牽扯到無辜人的性命,這個也可以從幾點看出來。
一是在開頭的基輔大劇院里他任務都完成了但還要回去救劇院里無辜平民的性命,二是在用飛機撞建築物的時候,他先問機組人員會不會有生命危險,三是他去找那個印度大佬的時候基本沒有傷害安保人員,要不然是葯暈了,要不然就是單純拿槍威脅他們,就打暈了一兩個。
13、奧斯陸自由港,用飛機撞自由港後牆引發火災那一段。在把金條從飛機扔下去之前,給飛機炸了一個洞的那個白人大叔拿了一塊金條藏到懷里了
⑸ 《信條》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電影信條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執導,電影根本設定則是:時間逆轉。
之後主角接近俄羅斯軍火商夫人並得知兩夫妻感情不和,同時夫人告之她與丈夫最後一次快樂時光發生在越南度假時,後來丈夫則用一張假圖和兒子撫養權對她進行威脅,之後主角與她約定,自己幫她解決問題,而她則幫忙引薦其老公。
之後主角與尼爾以及幫手一起用飛機炸毀了自由港倉庫,並趁亂潛入內部毀掉假畫,並在倉庫中發現時光逆轉傳送門。而在傳送門內發現了一個逆向人和一個正向人,主角則看到了正向人的長相。之後接近成功接近俄羅斯軍火商並去希臘旅遊。期間又發生種種劇情讓主角了解到自己另一重身份則是從未來而來的人,並再次招募了自己,而自己才是此番行動的策劃人。
⑹ 《信條》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為何這么難懂
這是一部諜戰動作片,講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特工爭奪一種叫天能的東西,這部劇難懂是因為設計領域太廣,又量子冷戰、時空逆轉,開啟了全新的時空概念,將不同時間線剪輯在一起
⑺ 諾蘭最難懂科幻片《信條》,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話說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備受關注,他極其善於拍攝關於“時空”的題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別燒腦。這次的電影《信條》也是如此,而且要遠比之前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燒腦得多。同樣的,《信條》這部電影也加入了許多“科學理論”,同時還做了一些奇怪的設定,令絕大多數的觀眾看得目瞪口呆。這篇我們就來聊一聊《信條》當中,那些基礎的物理學概念到底是什麼?
不過,關於“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個說法是存在爭議的。這個說法成立的條件是宇宙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然而如今的研究發現,宇宙並非是封閉系統。因此,“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種說法並非是科學界的主流認同,而只是一個假說而已。
⑻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圓桌收錄 · 逆轉時空,重識諾蘭 · 進行中
信條
信條
知乎評分 8.3
船夫筆記
船夫筆記
垂釣屬於我的視差之見 公主號: 船夫筆記
嗯,這很諾蘭。
熵增熵減我不懂,時間線的截斷或者扭轉什麼我也不懂。
以前諾蘭電影里的主角至少還會充當解說,把知識點揉碎再通過稍微淺顯一點的台詞作為觀看輔助,這次沒了解說,就是純純粹粹的一次新世界體驗。作為一個門外漢,光是震撼於眼花繚亂的場景切換都來不及,完完全全沒細品知識點,也不能像大佬們開始頭頭是道的分析。
雖然見識比較短淺,但依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應該是真的找不到同類型的電影,歸到任何類別中好像都有些變扭,只能作為諾蘭思維中創立的多個新世界中的其中的一個來存在比較合理。
諾蘭導演在接受采訪時有表示,他想找回多年前第一次接觸這部類型影片時那種孩童般的驚奇感。他的確是做到了。
這也是我一直從諾蘭電影里收獲的;不是來自於電影本身,而是來自於觀影體驗——他帶給了我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不僅是面對電影還是面對其它什麼,對於超越理解范疇的事物,都可以像孩子一樣,讓觸碰和感受先於或不落後於思考。
所以自從6年前看完星際穿越的那一天開始,我就決定以後看電影之前不再惡補知識點甚至連預告片都不看。而當我在對這部電影的背景,梗概,甚至分類都全然不知的情況下,買了票,從第一秒就全情投入進劇情里,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去在意細節,情緒全然順從著熒幕里的世界而沒有半點反抗之力,這種感覺是很爽的。
不要試圖理解它,而是感受它
這是《信條》里的一句台詞。
它現在不僅是我看諾蘭電影的原則,還是我看所有電影的原則,茲以為遇到任何一個宏大的新體驗就要享受在先嘛。
說著說著又說遠了。反正但凡是諾蘭的電影我打一開始就沒抱著把它看懂的心態去,主要還是奔著體驗。反正諾蘭的電影看不就完事兒了,一遍看不明白,就多看幾遍,第一次看觀影體驗還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