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安事變的性質是什麼
西安事變的性質是我國國民黨中的愛國將領發動的一次愛國自救逼將抗日的兵變。
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局出發毅然捐棄前嫌,將原來的抗日策略調整為聯蔣抗日;並在1937年2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促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之後,又與國民黨進行多次秘密談判,終於促使國民黨在七七事變後公開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使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全國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動下,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棄反共內戰的錯誤政策。西安事變促使了國民黨政策的變化,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Ⅱ 西安事變的電視劇電影現在有哪幾部
有兩部。
電影《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為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西安電影製片廠1981年攝制。編劇:鄭重、成蔭;導演:成蔭;攝影:高洪濤、鄭煜元,陳萬才;
主要演員:金安歌、辛靜、王鐵成、孫飛虎、趙登峰、路希、朱可心、胡詩學(古月)。
該片以中國現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西安事變為題材,歌頌了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精神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勝利。影片以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紀實性的表現方法,真實地反映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其中人物的真實活動和思想性格,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有嚴格的史料依據。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典型化的關系。編導者注意把廣闊的歷史背景與細致的性格刻畫結合起來,成功地塑造了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等幾個典型的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
該片獲得中國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最佳化妝獎(王希鍾、李恩德)。
電視劇《西安事變》
一九三五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我國的侵略。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蔣介石仍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張學良將軍被迫「剿共」,因在陝北戰場上屢遭失敗,受到蔣介石的責難,於是急於尋求出路。在國民黨「五全」大會召開期間,他與楊虎城將軍分別通過進步人士杜重遠和田文浩與我黨有所接觸。
從南京回到西安後,張學良通過被我軍放回的原東北軍團長高福源的關系,與我黨周恩來同志在延安舉行了會談。張將軍決定以民族存亡的大局來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與此同時,楊虎城收到了毛主席派人給他送來的親筆信。但是,他們的活動早就被蔣介石安插在西安的特務頭子李達權、鄭廣清注意並對南京有所密報。
為了反擊特務的猖獗活動,張學良下令抄了國民黨陝西省省黨部。此事促成了張、楊共同攜起手來,也引起了正在南京主持解決「兩廣兵變」的蔣介石的震動。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初,蔣介石親臨西安,下榻於臨潼華清池,張學良多次對蔣「苦諫」,均痛遭拒絕。蔣介石限他三天內答復是否繼續執行「剿共」的命令,否則將他和楊虎城的東、西北軍調離陝西。張、楊被迫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對蔣實行了「兵諫」,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發生後,我黨受張、楊二位將軍的邀請,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飛抵西安。周恩來從民族存亡的大局出發,說服了張、楊並使得蔣介石接受了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的解決,抗日戰爭也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Ⅲ 西安事變的性質是什麼
西安事變的性質是國民黨內愛國力量要求抗日的事件。
西安事變迫使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共抗日。如果不是西安事變,蔣介石將會繼續剿共,但共產黨並不會象哈蔣派認為的那樣輕易被國軍剿滅,因為共產黨既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又有成熟高明的領導人,還有境外共產國際的支持(長征北上的重要目的之一)。
盡管當時的處境有些困難,但被徹底消滅是不可能的。有人曾拿抗聯的結局舉例,但並不貼切。關內不是東北,中共不是抗聯,國民黨也不是關東軍。如果這樣,雙方的戰爭就會長期持續下去,把國家打爛。內耗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日本人漁翁得利。
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局出發毅然捐棄前嫌,將原來的抗日策略調整為聯蔣抗日;並在1937年2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促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Ⅳ 請問您知道《西安事變》這部電影是哪個年代的嗎
《西安事變》為彩色寬銀幕故事片;1981年攝制。
影片以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紀實性的表現方法,真實地反映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其中人物的真實活動和思想性格,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均有嚴格的史料依據。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真實與藝術典型化的關系。編導者注意把廣闊的歷史背景與細致的性格刻畫結合起來,成功地塑造了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等幾個典型的歷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該片獲得中國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最佳化妝獎(王希鍾、李恩德)。
滿意的話 選最佳哦
Ⅳ 什麼是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亦稱雙十二事變。1935年,中共發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張、楊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事變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