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日本人的姓或電影的片名中總有幾個漢字
是沒有日語拼音 但是有假名啊
有假名舊知道怎麼讀了
還有你不要誤解了
の不是漢字
之 才是漢字 雖然之是讀の
Ⅱ 為什麼日本動畫片裡面會有那麼多中國字
因為古代日本沒有文字,他們最開始直接用漢字作記載,但是因為日語跟漢語完全不同,表達起來不方便,所以後來根據漢字發明了假名,就用假名跟漢字夾雜在一起表達日本民族的語言,這就是日文。因為日語對事物的稱呼跟漢語不同,所以,許多漢字要採取「訓讀」,比如「山」,我們寫作「山」,也讀做「山」,全國多一樣,只有北方捲舌,南方不捲舌的差別,再加上江蘇上海讀做se,但是都是符合讀音規則的,沒有什麼根本區別。但是日本人在訓讀時就讀做「yama」,像「山下」,就是「yamaha」,「yama」是「山」的訓讀,「ha」是「下」的音讀。
所以我們看日文,好多字都認得,可是日本人一讀,發音根本就不一樣。
自從漢語和日語發生關系以來,就在日語中引起了這個問題;這是個十分古老的問題。在漢字進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文字。漢字和漢語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不但漢字注日語音,而且大量吸收漢語詞。由此而產生音讀、訓讀、音訓混讀以及有關諸多問題,日語詞的復雜狀況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訓是記住日語詞的關鍵。下面簡單談談什麼是音讀和訓讀以及有關問題,由此而探討解決記詞的難題。
訓讀:訓讀是用日語讀漢字(漢語詞)。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該漢字的原意而用日語讀出。例如漢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語詞稱「河」為「カワ」,於是就將漢字「川」讀為「カワ」。這就是訓讀。總之,依漢字願意而以相應的日語詞讀出,就是訓讀。訓讀是寫漢字,讀日語的音。例如「人」讀「ヒト」,「山」讀「ヤマ」,等等。這也可以說是類似翻譯,但有些是確切的翻譯,有些則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讀:漢字進入日本後,日本人按照漢字的原音讀漢字,就是音讀。因漢字傳入日本時間不同,而有古漢音、吳音、唐音等等之別。總之,日語漢字的讀音來源於古漢語讀音,故雖與現代漢語音常不一致,但仍有關系。例如漢字「山」,日語音讀為「サン」,「愛」讀為「アイ」,等等。可見日語漢字的音讀皆源自古漢語音,由於漢語音與現代漢語音雖不盡相同,但仍密切相關,所以日語漢字音讀與現代漢語音也有聯系。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語言,而無自己的文字。他們曾一度完全藉助漢字來表達自己的語言。在長期的中日友好往來過程中,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本民族文字。對於日語文字來源於中國的漢字,人們是一直公認的,但是,漢字何時傳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時學會使用文字?長期以來,眾說不一,始終未成定論。
關於上述問題,一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世紀中葉說,一些學者認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紀中葉至遲不晚於一世紀下半葉。他們主要根據公元一世紀末的中國古籍《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歲時以獻來見。」根據這段記載,可知在公元一世紀末之前,日本人已到過中國,有可能接觸到中國的漢字,《後漢書·倭傳》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這表明,日本人不僅已使用漢語,對中國的群臣禮節也很明曉。這種說法並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認。因此,又有人提出公元三世紀左右說。據中國晉朝陳壽的《魏志·韓傳》記載,公元三世紀時,朝鮮半島上臨近日本列島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過辰朝將文字傳入日本。第三種說法認為,日本使用文字應在公元四世紀下半葉。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濟傳入的,而大和朝廷在公元四世紀初才征服邪馬台國,統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往來,最早也在四世紀下半葉,日本使有文字也應在這之後。第四種說法認為,漢字是在五世紀初傳入日本國。主要史料是《古事記·應神記》中的記載。書中記載有個叫和邇吉師的人攜《論語》和《千字文》渡來日本。這種說法,多數人表示懷疑。
上面的說法,各有依據,但也各有弱點,一時無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綜合幾家答案
Ⅲ 為什麼在日本的很多電影,動漫裡面都能看見漢字呢 他們不是有自己的書法嘛
日本原來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沒有自己的字,他們最開始用的字是我們中國的漢字。到了後來雖然有了自己的日文,可是受中國漢字影響太深,於是日本動漫出現漢字也是正常的
Ⅳ 日本文字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因為日本文字是漢字傳入於日本的。
歷史:
漢字傳入於日本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彌生時代中期後半)。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厘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時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雖然具體傳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籍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日本。
漢字並非由中國本土直接進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日本所謂渡來人或稱歸化人(即朝鮮與中國來到日本的僑民)帶入的。應神十五年(404年)百濟國(朝鮮半島一國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漢文,次年王仁來日本,成為太子師傅。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層已注重漢字、漢文的學習。
(4)為什麼日本老電影漢字非常多擴展閱讀
日本文字的演變: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
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後,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則有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其人發表所謂「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後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亦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採用。
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後時,富有急進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CHQ )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亦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時間以學習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八百五十字。
現有狀況:
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今年將近130 年,百餘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後來鑒於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後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Ⅳ 為什麼日本電影或者日本連續劇里有那麼多中國字
你懂日語嗎? 看樣不同吧
日語里稱漢字
和中國寫法一樣 不過讀音不一樣 意思有時候也有不一樣的
Ⅵ 為什麼日本的書籍全都是漢字
除非是古書,現在書籍出現假名的情況很普遍的。
全部是漢字的只能是古書。因為古代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所有的書籍都是靠中國字記載的
Ⅶ 為什麼早期日本還是有漢字的。在一些老電影老故事裡還是用漢字的。比如說蘇門答喇,馬達加斯加,歐羅巴,
原先用漢字是因為中華文明先進。放棄使用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周邊各國,比如越南韓國朝鮮等等,希望擺脫中國的影響力,也就是去中國化,所以漢字首當其沖。
Ⅷ 日本一些電影上,尤其是老電影 為什麼出現的都是中文 是純中文 沒有片假名 這是為什麼
日語復雜的書寫系統是其一大特徵,其書寫系統包括了日語漢字(大多數的漢字又有音讀及訓讀兩種念法)、平假名、片假名三種文字系統。
你看到的就是日語漢字,不同於我們所說的漢字。這是由於畢竟以前都是古中國來著~不過基本上讀音都不同。
Ⅸ 為什麼日本很多地方或者電影、動畫片等都會出現類似中文的字樣
日文的文字體系裡就含有漢字的,上面小行的是這些漢字的日文念法。
Ⅹ 為什麼在日本的電影里很多地方的標記都有中國漢字出現
日文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是書寫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日文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有一部分日文獨創的漢字,則稱為「日制漢字」或「和制漢字」。《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文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不過在戰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大約只有數千個。(古典日文中則與繁體中文無異。)
究竟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裡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里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匯。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文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