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什麼根據矛盾的同名小說改編有水華指導謝天於藍等人主演
《林家鋪子》。
《林家鋪子》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水華執導、夏衍編劇、謝添主演的劇情片,於1959年上映。
該片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以1931年的中國江南某小鎮為背景,通過小工商業者的掙扎生存、最終倒閉,和林老闆一家的命運,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爾虞我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黑暗現實。
劇情:
林家鋪子老闆的女兒林明秀因穿了一件日本貨的旗袍而遭到同學們的鄙視,她羞怒地回家哭鬧。此時,當地國民黨黨部卻通過商會余會長借檢查日貨為名,到各家商店勒索。
當晚,林老闆用四百元賄賂了余會長,得到了出售日貨的默許。於是,東洋貨改頭換面成了「國貨」,陳列在林家鋪子的貨架上,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上海某商行的收賬員趕來向林老闆索討債款,林老闆只好向放高利貸的錢庄求助。
因時局動盪,錢庄非但不肯再貸,而且還要他在年關前還清舊債。幸好鋪子的伙計壽生從鄉下收賬回來,才使林老闆用還一半拖一半的方法,送走了上海的收賬員。
年關過後,為向上海來的一批難民推銷日用小百貨,林老闆到零躉小店裡索債提貨,用 「一元一套」的辦法招攬顧客。
⑵ 春蠶改編自什麼同名小說
春蠶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春蠶》。
《春蠶》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是茅盾著作「農村三部曲」之一,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後收入1933年5月開明書店。《春蠶》的創作靈感,來自報上的一則「浙東今年春蠶豐收,蠶農相繼破產」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鄉為背景,以養蠶為主線,描寫蠶農老通寶一家緊張、艱辛的勞作,贏得了春蠶的空前豐收,卻反而負債、賣地,落得個「白賠上十五擔葉的桑地和三十塊錢的債」的結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凋敝、農民豐收成災的殘酷社會現實。作品不但有真實的現實描寫,也通過老通寶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從一個老農民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衰敗史。
《春蠶》的意義及影響:
《春蠶》最大的收獲,是塑造了老通寶的形象。從老通寶勤勞質朴的性格中,可以看到勞動者的靈魂;從他固執地反對變化,反對洋鬼子、洋貨、洋水車乃至連換一換洋蠶種也要堅決反對的態度中,也可以看到小生產者由於超穩定性經濟所造成的落後狹隘觀念。
小說通過20世紀30年代初江南農村蠶事豐收反而成災的反常現象的描述,揭示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地主和高利貸者的層層盤剝、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江南農村經濟破產和蠶農們的悲劇命運。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勤勞質朴而又守舊蒙昧的老一代農民老通寶,和樂觀進取、敢於思索反抗的新一代農民老通寶之子多多的形象,通過中國農村新舊兩代人的對比,宣告了老一代農民傳統生活理想的破滅,指出了舊中國農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藝術上,小說以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及生動逼真的細節描寫,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對於江南農村蠶事活動的種種風俗習慣的描寫也非常生動細致,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春蠶》藝術構思的重點放在為奪取春蠶豐收而進行的蠶事活動上,豐收成災的結局則寫的簡勁利落。在描寫蠶事活動時,作者還插進了嘈雜微妙的人事糾葛。作品半穿插的這種矛盾糾葛,並不影響蠶事豐收及成災的結局。但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許多方面的計劃,增強了作品的生活氣魄。在描寫蠶事活動中,緊張的撙戰和不安的心性是貫穿全篇的基調。但也穿插些富有鄉性風味的輕松的場面。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奪取豐收的艱辛和豐收成災的結局形成強些對比,產生了出人意料,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春蠶》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將「五四」之後的新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可以說是中國電影轉軌的一個象徵。「五四」新文化運動承擔著救世與啟蒙雙重的歷史性任務,《春蠶》的主題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色。影片的序幕概括地闡述了由於日本人造絲在英美傾銷和對華輸入,中國這個傳統的絲織品出口大國,曾經創造過東西方交通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如今絲廠倒閉,蠶桑凋零。影片結尾,老通寶一家在蠶繭豐收的年景里,卻面臨破產的危機,更形象地點明這一主題。影片對以老通寶等人為代表的中國農民的艱難處境寄予深切同情,又對他們思想上的保守、落後、愚昧和迷信,作了揭示和批判,蘊含著文化啟蒙。救世與啟蒙,或者說反帝和反封建,就是「五四」新文化的母題。
《春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劇作。20年代,除洪深等極個別的例外,中國人拍電影根本沒有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流行的拍攝藍圖是簡約的幕表。
幕表包括四項內容:
幕數(即場數)、場景(內外景)、登場人物、主要情節。
幕表既無台詞,也無性格和環境描寫,全憑演員和導演自己發揮。根據這種粗糙的幕表拍攝影片,很難要求細致的性格刻畫和環境氛圍的烘托,主要是通過鏡頭講清楚一個故事。《春蠶》及其同時出現的一批電影文學劇本,大大加強了電影的文學基礎,對中國電影藝術質量的提高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傳統敘事藝術,重視情節性和傳奇性。中國電影亦多為戲劇性結構,傾向於時間的延伸而不是空間拓展。《春蠶》直面當時社會現實,劇作結構上趨於散文化,對時代背景和生活場景作了細致描繪,在人物關繫上作了多層面開掘。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以內涵的深邃和敘事的精到見長,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春蠶》等一批作品的出現,使中國電影的面貌煥然一新。
電影劇作的現實主義的美學追求,也帶來電影導演和電影表演上新的藝術素質。在攝影棚里搭起蠶房,運用間隔拍攝和化入化出的手法,將蠶的成長全過程在銀幕上展示出來。小橋流水的農村景色,布景力求逼真。影片初次採用跟蹤鏡頭,加強運動感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演員認真嚴肅進行排練,深入把握角色性格,感情真摯。在當年有這樣的創新精神和嚴謹的作風,十分難得。也許由於影片的這一系列革新過於「超前」,曲高和寡,影片的營業成績並不佳。
⑶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什麼
由程步高執導的電影《春蠶》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
《春蠶》是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的浙江農村裡,村民老通寶一家辛苦養蠶、蠶花豐收卻負債愈重的故事。該片於2008年8月22日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首播。上映時間是2008年8月22日,片長九十五分鍾。
影片看點:
影片通過20世紀30年代浙江農村農民老通寶一家養蠶豐收、生活卻更加困苦的事實,反映了當時條件下中國江浙農村的真實歷史記載,表達了對身處社會下層的農民的深深同情。
影片真實地遵循了小說故事的構架,用平實的鏡頭語言,將茅盾先生的作品成流淌的影像,奉獻給觀眾。在導演朱楓的鏡頭前,跟「老通叔」的扮演者李心敏合作的幾個年輕演員憑借本色表現,恰如其分地塑造了當時歷史條件下江浙農村人的精神風貌、內心世界和愛情認知。
⑷ 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子夜》、《林家鋪子》、《春蠶》。
一、《子夜》
《子夜》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桑弧、傅敬恭執導,李仁堂主演,於1981年上映。
該片根據茅盾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被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欺壓和並吞的故事,刻畫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和工人階級的覺醒。
二、《林家鋪子》
《林家鋪子》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水華執導、夏衍編劇、謝添主演的劇情片,於1959年上映。
該片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以1931年的中國江南某小鎮為背景,通過小工商業者的掙扎生存、最終倒閉,和林老闆一家的命運,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爾虞我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黑暗現實。
三、《春蠶》
《春蠶》是由夏衍改編自茅盾著名同名小說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電影,導演為程步高。這是第一次將新文學作品搬到銀幕上,實現了電影和新文學的結合。
(4)電影什麼由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擴展閱讀:
《子夜》角色介紹
1、吳蓀甫
演員:李仁堂
裕華絲廠老闆,上海灘實力雄厚、有魄力、有手腕的民族工業資本家,被企業同仁譽為「國貨大王」,雄心勃勃又剛愎自用,一心想要振興中國民族工業。為了更好地辦廠,他組織益中公司,敢於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較量,同時又冷酷無情地吞並小廠,拚命壓榨工人,鎮壓工人運動。但在趙伯韜的步步圍逼下,他最終一敗塗地。
2、趙伯韜
演員:喬奇
財大氣粗的買辦資本家。奸詐陰險,卑鄙無恥,心狠手辣,還是個私生活極度糜爛的酒色之徒。因為有美國大老闆撐腰,他不僅能左右金融界,甚至能令軍閥的部隊後撤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