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認為有哪些關於哲學探討的電影值得一看
很多的人都在探討到底什麼才是哲學,每個人對哲學的看法意見都是不一樣的。有作者寫過關於哲學的書籍,也有導演拍過關於哲學的電影
一,有哪些關於哲學探討的電影值得一看
關於哲學的電影還是有很多的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比如《楚門的世界》,《搏擊俱樂部》這兩部電影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㈡ 電影哲學的電影哲學發展
依據哲學理論研究電影思維、電影本性和電影創作傾向的電影理論。電影哲學的初始研究見於匈牙利理論家巴拉茲·貝拉發表的第一部電影理論著作《可見的人》(1923)和《電影精神》(1930)。論著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提出了電影藝術的發展「不僅是藝術的歷史,同時也是與此有關的人的歷史」的重要論斷,涉及了電影的本性、電影的時間空間特性、電影作品的哲學背景等電影的基礎問題。德國理論家魯道夫·哈爾姆斯的《電影哲學》(1926),法國理論家讓·伯諾瓦—萊維的《電影的偉大使命》(1945)、德尼·馬利昂的《電影的方面》(1945)和查利·德克凱里埃爾的《電影與思想》(1947),甚至泰奧·德·里昂·馬加利特的被視為「妄圖取得紀念碑意義」的「空洞之作」《電影的歷史與哲學》(1947),都是建立電影藝術哲學的嘗試。1948年,義大利電影理論家格拉烏柯·維亞齊呼籲,「電影哲學應該回答這一領域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電影與電視在現代生活和文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愈來愈把電影作為自己的研究分析對象,電影藝術本身出現哲理化、政治化的趨向,各種哲學思潮對電影創作產生日益明顯的影響,電影哲學論著紛紛問世。一類著述從哲學與意識形態角度論述電影,如法國學者柯莫里與納爾波尼的《電影·意識形態·批評》(1969),蘇聯學者多爾哥夫的《資產階級哲學美學意識危機與電影》(1974),蘇聯電影理論家巴斯卡闊夫主編的《銀幕與意識形態斗爭》論文集(1976),美國學者麥克比恩的《電影與革命》(1979)等。另一類著述則力圖建立電影自身的哲學,安德烈·巴贊提出「影像與被攝物同一」的哲學命題,試圖為自己的電影理論奠定哲學基礎;科安·塞昂的《影片的哲學原則》(1959)、阿梅代·艾弗萊和亨利·阿傑爾運用現象學哲學原則研究電影的論著,也屬於這一類嘗試。蘇聯哲學家和電影學家魏茨曼的《電影哲學概說》(1979),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考,認為電影哲學包含歷史—認識論和文化—社會學兩個基本范疇,包括下列研究課題:當代科學、哲學與文藝兩種意識形式互相滲透的傾向;電影藝術理論對一般藝術哲學的重大影響;哲學思潮和意識形態對電影藝術形態的決定作用;「哲理電影」和「思考電影」的產生以及藝術的理性化的合理性;電影與現實的關系;電影藝術家的哲學立場和電影理論的哲學基礎;銀幕形象與思維以及思維形式的聯系;電影在一定社會體系的一般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等。
㈢ 電影中有哪些哲學思想
最近剛看了「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涉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基督教徒的信仰根本等問題,是一部沒有大場景的科幻題材電影,訴說緩慢但情節緊湊,邏輯縝密且富有哲學思想,提出很多假設性的問題也根據邏輯推理給予了解答。客觀且發人深省。值得一看!
㈣ 有什麼關於哲學的電影
有一部關於哲學的電影,叫做《造物弄人》。
《造物弄人》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英國傳記類影片,由喬恩·阿米爾執導,保羅·貝坦尼、詹妮弗·康納利主演。該片講述了達爾文通過游歷和實驗對上帝是否存在產生了懷疑。在愛女的夭折後,他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為了追求真理撰寫《物種起源》的故事。
劇情簡介:
查爾斯·達爾文(保羅·貝坦尼飾)和妻兒一起生活在鄉間庄園中。早年的游歷經歷和不斷的實驗讓達爾文逐漸開始對上帝是否存在產生了懷疑。
深愛著的妻子艾瑪(詹妮弗·康納利飾)篤信宗教,這令達爾文左右為難。愛女的夭折使得達爾文陷入到徹底的悲傷之中無法自拔,而健康狀況的持續惡化也讓他倍感壓力。達爾文必須在信仰與科學,真愛和理智中進行選擇。為了堅持真理,他開始撰寫《物種起源》。
(4)哲學是源於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查爾斯·達爾文
演員保羅·貝坦尼達爾文擁有典型的基督教式家庭。經過自己的反復實驗,還有愛女的病逝,達爾文漸漸明白上帝並不存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拋開妻子朋友們的反對,終於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
2、艾瑪·達爾文
艾瑪是傳統的基督徒,相夫教子,性格倔強。得知丈夫對上帝產生懷疑,她感覺匪夷所思,並且認為丈夫必定會以失敗告終。在愛女病逝之後,與丈夫做了有效溝通,並且冰釋前嫌,與查爾斯相愛到老。
3、約瑟夫 胡克
約瑟夫支持達爾文寫作《物種起源》。他認為達爾文將改變世界,當達爾文超負荷腦力勞動,身體變得極差之時,強行要求其接受水療,並幫助達爾文恢復健康。
4、安妮·達爾文
達爾文的大女兒,遺傳了媽媽的倔強和爸爸的好奇心強。聰明的安妮懂得和爸爸分享新知。意外感染風寒,傳統的氯化汞使她的病絲毫沒有起色,只得接受水療,由於當時的醫療技術有限,安妮最終的年齡定格為9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造物弄人
㈤ 你最愛的一部哲學電影是哪部裡面有哪些觀點影響了深刻影響了你
肖申克的救贖》
毫無疑問的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每一位看客,並且歷經十幾年卻魅力不減。
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㈥ 哲學電影《羅生門》含的哲學
朋友,你好請參考一下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無疑在電影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對這部電影的各種層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而在此,筆者也想提出一些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
首先應當明確,影片深深植根於大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與黑澤明晚期那些大多帶著濃郁國際色彩乃至好萊塢品位的作品相比較,這部影片應當算是黑澤明最具日本風格的作品之一,對這部影片的考查,應當緊密結合日本的文化與哲學。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特別是哲學,具有與生俱來的世界性,個中大有全人類所共有的深層內涵,對這一點也不應該忽視。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涵義並非可以簡單的以一種概念加以框定,必須要通盤考慮,注意問題的每一個方面,才能涉及影片的實質。
托爾斯泰在晚年曾提出了「至善即上帝」的公式,囿於理性與道德的牢籠而不得自拔,針對這類包含於西方哲學內部所固有的悖論,西哲尼采曾提出過「善惡的彼岸」一說,是為對基督教中所包含的至善觀念的反詰與考問,走向善惡的彼岸意味著否定理性形而上學和義無返顧地走向荒謬——存在的真實處境,敬重個人的卑微和渺小,存在的荒謬是沒有庇護的。以中國文化與哲學為安身立命根本的日本文化,發展出了獨一無二的恥感道德,這種中國文化中厚重道德感的變種與西方反理性哲學中的「神化」殘忍的論點巧妙的融和了。
影片所講述的故事以一種溫情而又堅硬的面紗包裹住了人生荒謬的真實命題。黑澤明自己也曾評論到,這部影片是反映人人都會說謊,都把事情說成對自己有利的情形,真實在人世間的存在實際上被人們自己消解了。強盜、武士、美女和樵夫代表了各個不同的階層,象徵著世間的人,從影片的大部分看來,似乎存在著終極真理。樵夫的講述,但最後和尚的表白又使這種似是而非的結論徹底粉碎,荒謬感成為影片最願意表述的情緒。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哲學觀念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相對主義論點,與多以相對主義為依據的詭辯論並不相同,影片的主旨無疑是嚴肅的。在中國儒家文化基礎上發展起自身體系的日本文化在自身傳承的過程中偏離了原先的源流,忠誠、責任、勇敢、堅毅等原本儒家道德范疇內的概念被賦予了截然不同的嶄新涵義,背棄道德的恥辱感成為了維系道德精神紐帶的主要力量,這種恥感與西方文化中的罪感並非同一概念,但也與原本來源的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倫理善良觀念,它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
影片所講述故事的年代是江戶年間,正是日本受到西方巨大影響的時期,作為強勢文化(哲學)的西方觀點已逐漸取得主流的地位,基督教獨有的「原罪」觀念以及由其而來的各種文化現象深入日本藝術家的心靈深處,《羅生門》可以作為這一潮流的突出例證。西方現代哲學中對傳統善良美德觀念的批判並未將其完全虛置,這種對原有本體論的批判是建立在對「真」的探討之上,「真」已將「善」所徹底的取代,十字架上的真不是人構造的真,而是上帝在愛的苦弱和受難中啟示給我們的真,我們可以在這種啟示中存在並見證這種真。但日本文化中對「善」的虛置導致了對本體存在的徹底粉碎,新的有意義的哲學基點並未建立起來,日本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空洞無物的。當然,目前階段的日本文化與哲學仍然有此特點。日本人的文化觀念開始無節制的依賴於對人本身意義的絕對信任上,但這並不能解決民族精神內核缺失的真正問題,毫無疑問,黑澤明看到了這一點,並在他的作品中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影片中,人——更確切的說是日本人,被置於空前荒謬的語境中,自身的主體性已經無從考證,對「善」的消解伴隨著「真」的缺憾,二者被混同,同時被同樣的取消。這一觀念的來源可以從儒家文化中看到影子,在中國文化中,真與善同樣是混同的,但中國文化面對西方強勢文化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二者混同但並未被消解,而是一同獲得了留存。
世界的無根基性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藝術家對本體缺失的惶恐與不安,也許藝術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在無意間,實際上已經對日本文化與哲學提出了最深刻的拷問。但是影片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他也無法回答,而在影片結尾,棄嬰被挽救則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儒家文化對日本深入骨髓的影響,「善」成為藝術家眼中可見的挽救這一隱性精神危機的唯一手段,無根基的日本人在善良與美德的召喚中也召喚回了自己,這一結尾是饒有趣味的,向文化母體——中國儒家哲學——的回歸是其深層內涵。藝術家心靈深處對善的渴望從未真正丟失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回歸並沒有揚棄些什麼,這是一種不自然的回歸,藝術家的雕琢痕跡清晰可見,和尚這一意象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承載了終極意義這一哲學命題,影片對角色的設置一開始就有了伏筆,所以,筆者認為這種回歸是徹徹底底的失敗。但影片所具有的世界意義並沒有任何貶低,不同的人對其意義會有不同的解讀。西方文化對其的接納與推崇實際上是以西方自己的基督「真」感為基礎的,他們所注意的是影片對人性的批判與本體荒謬的表述,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極具世界意義,當然,它對日本文化(哲學)的貢獻與其說是作出了回答不如說是提出了問題。
㈦ 希望大家給我介紹幾部哲學。或者講述哲理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蝴蝶效應
《人工智慧》非常精彩,哲理性也非常強,看了讓人流淚。
《海上鋼琴師》,傳奇色彩太濃了,但是絕對是一部讓人感動的電影。
《美麗人生》感動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贖》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
燃情歲月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Rex 課題:痛苦
戰爭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戰爭。而最痛苦的戰爭電影莫過於《現代啟示錄》。它是說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壞。但文明的進程沒有人能夠阻擋。
《火的戰車》
Chariots of Fire 課題:勵志
影片開始,就是熱情高昂的配樂響起,滿動作拍攝一群運動員在海邊的沙灘上奔跑,白色的運動衣褲,滿身的泥漿,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奔跑,奔跑,是如此的暢快淋漓,如此的富有激情,如此的充滿力量。一部講述信仰、追求、奮斗的影片,沒有普通商業片的成功因素,卻有著火一般的信念和奔跑的激情。
㈧ 體現了哲學的優秀電影作品有哪些
三十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