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邵氏電影為什麼那麼經典

邵氏電影為什麼那麼經典

發布時間:2024-04-10 04:41:36

Ⅰ 為什麼在香港電影中,七八十年代的邵氏電影,要比九十年代的港片還要清晰呢

我們小時候看的是錄像帶,很模糊。90年代末邵氏和東南亞的一家數碼公司合作,讓他們修復以往的老片子。這就有了現在高清晰的邵氏老電影視頻。

Ⅱ 邵氏的電影以什麼而出名

邵氏最經典的電影是古裝武俠片,比如《少林三十六房》《洪熙官》《血滴子》。
其次是艷情片,比如《愛奴》《應召名冊》。

Ⅲ 《十三太保》為什麼會是邵氏經典電影

史敬思的這場血戰現在看來依然令人震撼。可以想見,對於三十年前的觀眾, 這樣的場面真可以說是視覺盛宴了。不過,張徹還不滿足,他還要策劃另一場更驚心動魄的血的祭奠,那就是凡提到《十三太保》就不得不說的五馬分屍。

無疑,這場「五馬分屍」拍攝得是意味十足,唯美之極,其視覺沖擊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張徹本人對這個場景十分滿意,連姜大衛在多年後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說:這是一場浪漫的死亡。然而,這場「浪漫的死亡」之所以會具有如此強烈的悲劇力量,是因為被毀滅的是十三太保李存孝, 不是歷史上的李存孝,也不是倪匡書中的李存孝,而是姜大衛演繹的李存孝,一個生命如夏花般燦爛, 雖然是勇冠三軍,骨子裡卻單純如斯的美麗少年。

李存孝這個角色,真是非姜大衛演不可。按倪匡書中形容, 李存孝「身形極小,看來就像是一個小孩子一樣」, 張徹旗下這幫演員,除了姜大衛,也再沒有別人符合這個條件。值得慶幸的是,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姜大衛塑造的這個李存孝,多了許多書中人物沒有的特性,因而格外地惹人憐愛。書中描寫的,是一個機勇沉著的少年將軍,而姜大衛向我們展示的,不僅是勇猛善戰,更是一個青春飛揚,意氣風發的鮮活的生命。他懶洋洋倚槍而睡的姿態,被朱溫辱罵「胡兒」後,委屈地撅著嘴向父王抱怨的樣子,讓人覺得他不過只是個恃寵而驕的孩子;他輕盈地從城樓上躍下和孟絕海一戰時,在藍天的映襯下那抹耀眼的笑容,真如一道突如其來的陽光,直直地射進觀眾的眼裡;在雅觀樓執意搶奪朱溫的玉帶,到手後卻又滿不在乎地丟掉的舉動,又淘氣又無賴;而他和哥哥們痛快地喝酒,肆意嬉戲打鬧的樣子,很難讓人不為他全無掩飾的那份張揚的快樂而動容。影片一開始,張徹就以層層的鋪墊,把這樣一個意氣張揚的陽光少年推到觀眾面前。他是個將軍,勇猛非凡,而且沉著應變,因此不僅能生擒孟絕海,還能成功地組織夜襲長安。但他更是一個大孩子,單純而快樂。世界在他眼中是燦爛而美麗的,他恣意地享受著這個世界給他的幸福,包括父王的寵愛, 同時他也以自己單純的心去回報著這份幸福。所以,他在看到汴梁起火的時候不顧一切地領兵沖去。不是為了領功,只是擔心,擔心父王受到傷害;所以,他在被傷心過度的父王一腳踢翻後, 表情是如此的委屈, 彷彿一個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的孩子, 無端地遭到大人的責罵,想辯解卻又怕惹大人生氣;所以,在四哥和十二哥誘殺他的時候,他一點也沒有懷疑。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哥哥們,在他單純的心裡,決計想不到哥哥居然會殺自己。張徹的確夠狠。 他用盡全力塑造了一份美麗,卻又用最殘酷最血腥的方式將他毀滅。即使是死亡里的李存孝,依然如此美麗,像一個熟睡的孩子。然而這染血的美麗,卻深深刺痛了熒屏前的我的心,只因我在看電影時已經愛上他,十三太保李存孝,張徹的「阿多尼斯」。

當然,李存孝死了,痛的不只是我這個觀眾,還有他的父王李克用和一乾哥哥們。不知為何,看到李克用傷心欲絕的樣子,我心裡隱隱感到一絲報復的快樂。出於某種說不清的陰暗心理,我這個歷史白痴居然一頭栽進故紙堆,只是為了想知道李存孝死了以後,李克用究竟如何收場。在翻閱了《五代史》和網上五花八門的介紹之後,濾去和影片中故事矛盾的信息,勉強整理出以下結果:李存孝死後,李克用如失左右手,在戰場上連連失利。原本實力遠勝於朱溫的李克用節節敗退,失掉了河中,最後兵困晉陽。不過,在這最後關頭,李克用和其他的太保拚死一戰,總算打退朱溫, 給自己保住了一塊存身之地;

公元907 年,朱溫殺死唐哀帝,建立後梁;李克用打著「復唐興唐」的旗號和當時的其餘割據軍閥聯合,與朱溫對壘;公元908 年,李克用死於晉陽,是年53歲。那一肚子壞水兒的朱溫,下場也不怎麼樣。 皇帝剛剛當了5年,就因為荒淫無度,在病重時被自己的兒子所殺。公元912 年,其子朱友貞繼位,是為梁末帝。十一年後,即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 殺朱有貞, 滅梁,立後唐。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歷史有時更像一個玩笑。在時間的長河裡,那些曾經叱剎風雲的歷史人物,已化作故紙堆里的符號。而張徹鏡頭下那意氣風發的少年將軍,在多年以後,依然會透過屏幕向我們露出陽光般炫目的笑容。

Ⅳ 以風月片而著稱,香港邵氏系列電影,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李氏風月片對後世的港片影響深遠,像後來邵氏的《唐朝豪放女》、《愛奴》都是延續了他的情色風格。這一類型也一度成為香港影壇的特色題材,要知道,很多影迷的性啟蒙都是來自於邵氏的風月片。

Ⅳ 為什麼說邵氏電影每部必屬佳品

這是因為邵氏公司當時的最大合作都鬧獨立,拉了一幫人出去,成立了嘉禾公司,專搶他的生意。沒辦法,邵氏只好改向電視進軍了。香港的TVB就是邵氏創立的。

Ⅵ 為什麼在香港電影中,七八十年代的邵氏電影,甚至要比九十年代的港片還要清晰

邵氏這些老電影都是花大價錢把膠片進行數碼修復翻新製成dvd的,90年代那些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是錄像帶,vcd版本的,自然效果差

Ⅶ 邵氏電影為什麼這么好

在邵氏字典中「賺錢」永遠是第一位的。於是如何賺錢就看邵逸夫的幾個高招,首先是清水灣開山填土,大興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攝影棚、置景場、辦公大樓及彩色沖印廠,員工宿舍及各種技術室,是遠東最大片廠。邵逸夫還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廠可流水作業。從1959年建廠到1979年的20年間是邵氏稱霸天下的時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國的黃金時代,陣容強大,出片水準高,當時實施的計劃就是———投大資、拍大片、賺大錢。而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大導演逐漸組建自己的製作隊伍,演變出不同的派系陣營。邵逸夫自18歲開始就直接面對觀眾,哪些影片一定賣錢、哪些影片可能冷門,都很清楚,可以說他是在觀眾群中成長的,所以貫穿始終的就是「觀眾至上」的傳統
作為一位資本家除了善於經商的精明頭腦外,克勤、克儉表率作用也是關鍵所在。邵逸夫的勤奮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張徹所說「每天工作16小時,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每個月開拍影片劇本、故事,他要親自審閱,自己不看劇本時,由導演或看劇本人向他報告,由他最後裁決。」邵逸夫曾說,他沒有娛樂,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娛樂,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員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點一定到片廠,工作人員遲到可以容忍,開會、試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員遲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導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業高峰期離開邵氏到台灣另謀發展,並帶走大批技工好手,幾乎動搖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愛才如命,70年代允諾他重返邵氏,這或許只有邵逸夫能夠做到。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Ⅷ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那麼厲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師級導演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對於港片影迷來說,曾經的邵氏電影經典跌出。邵氏電影能夠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占據重要地位,還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導演,他們才是邵氏電影的中流砥柱。

1、李翰祥

李翰祥是幾位導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時候,邵逸夫還不是當家掌門人,李翰祥當時力主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算是開創了黃梅調電影,並且獲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後來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片都是獲獎無數。

李翰祥除了開創黃梅調電影之外,最擅長的就是宮闈片、歷史片,代表作品是《傾國傾城》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過張國榮和王祖賢的《倩女幽魂》,不過徐克和程小東翻拍的是李翰祥導演1960年的作品《倩女幽魂》。

中間有一段時間,李翰祥曾經出走邵氏,自組公司,成立國聯電影公司,只可惜因為各種因素沒有繼續支撐下去,最終又於1972年重回邵氏,拍攝《大軍閥》捧紅了冷麵笑匠許冠文。

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內地合作緊密,憑借《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讓梁家輝成為香港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李翰祥被學者稱作港台影壇風雲第一人,他的電影在美學上面造詣非常高,而且也都取得了高票房,遺憾的是,這位大師與1996年辭世。

2、胡金銓

香港電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式武俠片就是胡金銓大師執導的《大醉俠》,開創了新式武俠時代。胡金銓於1958年加盟邵氏電影公司,剛開始從演員、編劇和助理導演做起,做過李翰祥的副導演,協助完成《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玉堂春》的拍攝。

1965年獨立執導拍攝《大醉俠》後,離開了邵氏,遠赴台灣省,加盟聯邦影業公司。當年胡金銓和張徹並稱武俠片的絕代雙驕,假設他一直背靠邵氏這顆大樹的話,勢必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優秀作品。

1967年胡金銓拍攝了《龍門客棧》,無論是服裝、場景、動作都非常考究,是一部難得的佳片。徐克翻拍的《新龍門客棧》就有許多胡大師的影子在裡面。

1970年又拍攝了《俠女》,並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技術獎,第一次使得中國武俠片揚名海外,後來的李安也不過如此吧!胡金銓拍攝影片就兩個字認真,許多金主和電影公司不能忍受他延期,不能忍受他消耗資金大。連張徹曾經都說:胡金銓如果晚生幾十年,可以在大陸拍片,又或者有外國的資金支持,其成就應不止此。

後來又拍攝了《靈山劍影》《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天下第一》等片,最後一部影片是《畫皮之陰陽法王》,由王祖賢、鄭少秋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執導的《笑傲江湖》原本胡金銓也有份參與的,無奈後來兩人意見不合,最終沒有完成就退出了,不過我們看到片子對於服飾的考究以及站位布景,就可以看出出自胡金銓。

1997年的胡金銓因病去世,去世前准備數年的《華工血淚史》也沒有拍攝,不得不說成為了一大遺憾。

3、張徹

張徹出生一個軍閥家庭,和蔣經國關系也比較好,曾經軍階達到上校,中國台灣省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雲》就是他執導的。張徹於1957年到香港,剛開始只是寫寫影評,編導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

真正使他揚名的還是1967年的《獨臂刀》,這是首部過百萬票房電影,遂江湖人稱張百萬。真正算起來的話,張徹才是暴力美學的始祖,後來的集大成者吳宇森就是學藝於他。張徹電影最注重男性陽剛之氣,壯男裸胸露肉,動作硬橋硬馬,這也成為了他的一大招牌。

張徹手底下弟子眾多,前有王羽、羅烈,中有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李修賢,後又郭追、羅莽等人。再加上劉家良和唐佳兩大武術指導,猶如如虎添翼,將暴力美學推向巔峰。

張徹被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創造過太多經典,前有《獨臂刀》系列,後有《刺馬》《十三太保》《報仇》《馬永貞》《五虎將》等片,那個年代張徹的張家班就是一個活招牌,就是票房的保障。後來眾位弟子為了紀念他從藝40周年,組織拍攝了《義膽群英》。星爺也得以參與,並且在恩師李修賢的引薦下得以和張徹見面。

2002年的時候,張徹因病去世,膝下無子,眾弟子幫忙操辦葬禮,以姜大衛和李修賢最為孝順,最後由王羽、吳宇森、楚原、許冠文、馬逢圖、石琪、黃沾、蔡瀾為其扶靈,送他最後一程。

4、楚原

張徹號稱張百萬,楚原則號稱楚千萬。楚原出身電影世家,於1971年加盟邵氏,執導的《愛奴》是開啟了奇情武俠片,1973年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成為票房冠軍,打敗了當時風頭正盛的李小龍。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過楚原最為人稱道的是古龍武俠片,當時圈內還廣為流傳一句話: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狄龍、爾冬升都是他電影中的常客,通常楚原執導的影片布景極其講究,經常是金碧輝煌,力求打造一個如詩如畫的藝術世界。

80年代後期邵氏電影江湖日下,重心轉移到電視上面,楚原則急流勇退,由大導演成為一名配角演員,如此心胸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在片場的生活,他只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演好自己的戲份,後來更是加盟TVB,出演了許多劇集,諸如《西遊記》的如來佛祖、《尋秦記》第一集中古天樂的上司王sir、《陀槍師姐》中程峰的父親等等。

楚原雖然不再執導,他卻用另一種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熱愛。你可以說他是江郎才盡,你也可以說他是喜歡演戲,不管怎麼說,他都值得我們尊敬!

當年邵氏四大導演,如今只剩下楚原一人,目前老爺子身體也大不如從前,記憶力也不斷退化,祝願他永遠身體健康,同時也祝願另外三位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Ⅸ 為什麼邵氏的電影都那麼好看精彩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後,他拉攏了當年最紅的林黛與李麗華,成為邵氏基本演員。小生陣容也加強,除了原本當家的皇帝小生趙雷外,也拉攏了陳厚跳槽加入,之後關山也由左派陣營投入邵氏,鍾情與張仲文較後也加入邵氏。
單是有大明星還不夠,邵氏此時更下大資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綜藝體闊銀幕外,更投下重資拍彩色片,觀眾趨之若鶩。《江山美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賣座的中文電影。
迎合口味 帶起黃梅調熱潮
邵氏電影票房後來勝過電懋電影,是因為邵氏更會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觀眾的口味。以前的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的除了先苦後甜的「家庭倫理文藝大悲劇」外,更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時期,邵氏在歌唱片輸了腳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帶起了另一個更風靡觀眾,轟動期更長久的港式黃梅調電影熱潮。在《江山美人》之後,《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王昭君》、《楊貴妃》等彩色闊銀幕大製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對手電筒懋已黯然失色。
邵氏公司腦筋快,眼光准,在黃梅調、山歌片漸漸被觀眾厭倦時,它在張徹導演的領導下,及時開拓了「武俠電影世紀」,由《邊城三俠》和《江湖奇俠》打頭陣,掀起了歷久不衰的陽剛電影熱潮,更改變了香港電影素來以女主角為主的風氣,此後的電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羅烈、岳華、張翼、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掛頭牌,他們才是牡丹,女主角則只是綠葉。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是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主要原因;而李翰祥為邵氏拍攝的彩色古裝巨片與黃梅調電影,除了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也使當時的中文電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氣象,如此回首,我們稱之為:經典。

閱讀全文

與邵氏電影為什麼那麼經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票價如何限價 瀏覽:506
最近好看的印度電影推薦一下 瀏覽:375
秋霞電影倫理免費 瀏覽:463
在沙里游的魚是什麼電影 瀏覽:306
羅衫恩仇紀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48
美團電影如何買小吃 瀏覽:13
黃渤電影中獎的彩票是多少 瀏覽:788
韓國張玉貞的電影還有哪些 瀏覽:930
日本動漫電影一般在中國上映多少天 瀏覽:175
用電腦怎麼看vr電影 瀏覽:527
霸總電影免費看 瀏覽:499
有哪些很感人的愛情電影 瀏覽:13
有哪些類似之後的美國電影 瀏覽:641
中印戰爭有哪些電影和電視劇 瀏覽:25
香港十大好看電影 瀏覽:191
寶馬730裡面怎麼播放電影 瀏覽:407
無論如何不想觸碰電影百度雲 瀏覽:197
韓國金礦電影叫什麼名 瀏覽:629
好看搞笑又不用vip的電影 瀏覽:189
適合情侶看尺度大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