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豎屏視頻給網路視頻創造了新契機,你認為豎屏視頻能取代橫屏嗎
豎屏視頻相比橫屏視頻確實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並且隨著豎屏視頻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也看好豎屏視頻這個領域的發展。但這並不能說豎屏視頻就能取代橫屏視頻,因為橫屏視頻相比起豎屏視頻更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而且也更適配電視端、電腦端。更何況,現在橫屏視頻依然是主流。
三、從目前來看,橫屏依然是主流
雖然豎屏視頻受到了不小的關注,但橫屏視頻依然才是主流,這種主流是經過多年發展起來的,很多電視劇和電影在拍攝時也更喜歡用橫屏的拍攝方式。雖然說豎屏電視劇和電影也不是沒有,但數量還是比較稀少的,人們還沒有習慣這種豎屏電視劇和電影的觀看方式。所以,現在橫屏視頻還是主流。
總的來說,豎屏視頻還是比較難取代橫屏視頻的,畢竟兩者各有優勢。但豎屏視頻在以後肯定會發展是肯定的,畢竟現在豎屏視頻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⑵ 豎屏視頻能取代橫屏視頻嗎,你覺得這中間最重要的點是什麼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很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原來我們都是用橫屏來觀看視頻,現在竟然有豎屏視頻了,但是我認為豎屏視頻不能夠取代橫屏視頻,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橫屏視頻,而且很多豎屏視頻看不到全部的樣子,我認為最重要的點就是人們是不是會大量的拍一些豎屏視頻,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3.我認為最重要的點就是,人們是不是會大量的拍一些豎屏視頻。
正如上面所說的一樣,雖然我們現在能夠用豎屏來看電視,但是會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說人們是用橫屏來拍攝的電視劇,那麼豎屏只能夠看到一部分,會嚴重的影響人們的觀看體驗,所以如果人們能夠大量的拍一些豎屏的視頻,這些視頻用橫屏看起來非常的不好,那麼豎屏可能會慢慢地取代橫屏,但是現在這樣的視頻非常的少。
總而言之,我認為豎屏視頻是不能夠取代橫屏視頻的,因為之前我們有大量的優秀電視劇和電影,這些都是用橫屏來拍攝的,人們從小的時候就習慣了看橫屏,用豎屏視頻的時候會感覺體驗非常的不好,而且現在幾乎沒有豎屏的視頻,所以等到豎屏視頻都是的時候,那個時候可能能夠取代,這是重要的點。
⑶ 橫屏微電影與豎屏微電影在形式與內容等方面有哪些區別
微電影是一種常見的影視作品形式,國內市場上的橫屏微電影絕對是佔大多數,因為橫屏的左右擴展能夠呈現出更廣闊的畫面場景,包含的元素自然也更加豐富。但是豎屏微電影,目前卻還屬於 探索 和嘗試階段。豎屏美學微電影的設置,完全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橫屏和普通豎屏短視頻,無論從最直觀的觀感上來說,還是從內容出發的內核來講,都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豎屏美學在形式上只能豎屏觀看,這個系列影片第三人稱的鏡頭視角,讓觀眾深覺親切感,身臨其境般的去感受故事。而在內容上只能豎屏表現,平凡故事,溫暖瞬間,最為觸動人心,且頗具質感的畫面以及背景配樂的輔助烘托,更加貼合突出影片主題傳達。如此做到形式與內容上的無縫融合,真正展現出豎屏美學微電影帶給我們的魅力,這同樣也是豎屏美學的兩大重要含義所在。影片聚焦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細小瞬間,用極其寫實的手法展現出了微電影鏡頭下的溫度。就目前全網上線的其中兩部來說,看完不禁會帶入自己,又帶入身旁看到的一個個小舉動,從而聯想出一個個小故事。
形式區分:
首先橫屏微電影在形式上面,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以正常的16:9的畫面比例上面來說,並沒有給人以特殊的感覺。而豎屏微電影的出現,則是打破了人類以往觀影感覺, 從重度、認真仔細的觀影到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的轉變,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從便捷度上來說,現在很多網路產品都開始著力於豎屏產品,因為手機界面大多數偏向9:16比例,當然華為新出的折疊的不算哈,這就給用戶心理造成大量直板操作的習慣,而當你在閑暇時隨便刷了刷視頻,發現得由橫屏觀看,瞬間會給人有一種直接跳過、或者不想觀看的念頭,這叫形式帶來的挫敗感,此處用戶體驗當中一句話: 要給希望,不要給用戶失望 。所以便於的觀影方式:豎屏就應運而生,豎版 游戲 也是同理。
內容區分:
因著形式的改變,橫屏拍攝的微電影在一個鏡頭上能表達很多的要素, 光從字幕字數上面來說,橫屏占據的優勢簡直太大了,還有場景的表達、鏡頭切換上都要比豎版電影要柔和。
其次是畫面的聚焦感,橫屏可以非常恢宏大氣,而豎屏卻需要很能聚焦到一個點上, 可謂在內容上必須要比橫屏言之有物,而且節奏上明顯要比橫屏的快。
個人見解,希望有所幫助。
你好,我是星懿,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微電影是一種常見的影視作品形式,影片聚焦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細小瞬間,用極其寫實的手法展現出了微電影鏡頭下的溫度。就目前全網上線的其中兩部來說,看完不禁會帶入自己,又帶入身旁看到的一個個小舉動,從而聯想出一個個小故事。
①橫屏和豎屏對於形式來說,標志著一種畫框的模式,就意味著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
②首先橫屏微電影在形式上面,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以正常的16:9的畫面比例上面來說,並沒有給人以特殊的感覺。
③而豎屏微電影的出現,則是打破了人類以往觀影感覺,從重度、認真仔細的觀影到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的轉變,這就是最大的區別;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豎屏視頻來源於手機,也就限定在了手機上,哪怕用電腦看,都很不是個東西。誰讓普通大眾刷視頻的時候就不願意把手機橫過來呢?
以上就是個人的觀點。。。。。。。
您好,我是窩矮看電影,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人類電影 歷史 上從來沒有過豎著長方形的視頻直到智能手機的誕生。即使早期手機錄像的VGA畫面也是橫著的啊。
豎屏視頻來源於手機,也就限定在了手機上,既然限定在手機上看,那就是膾炙人口的題材最適合,就給普通大眾最土味最直觀的就好。
近年來,在短視頻的到來,為電影影像藝術帶來了更多更新的可能性,不斷鼓勵影像藝術多元化 探索 ,也越來越來的豎屏視頻的出現。
豎屏微電影完全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橫屏和普通豎屏短視頻,從形式觀感和內容內核來看都有巨大不同。豎屏在形式上只能豎屏觀看,這個系列的影片通過第三人稱的鏡頭視角,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去感受故事,以旁觀者的角度重回日常被忽略的溫暖。
以上便是我個人的見解,謝謝!
大家好!我叫卡龍視頻,很高興回答:「橫屏微電影與豎屏微電影形式與內容的區別」
當今 社會 ,數字影像時代全面到來,由影像畫面、語音信息和互聯技術共同構成的數字平台和網路平台,成為人們生活中記錄傳播和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微電影因其微型、快捷、直觀等特點,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了起來。不管是政府、百姓、攝影家們、以及公司等紛紛運用它,展示品牌形象、記錄人物故事、報道時事新聞、推廣 社會 公益;總而言之,微電影以及遍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微電影不僅成為人們用於消遣、更把他當做一種技能來學習
今天我們要討論微電影橫屏與豎屏的形式與內容區別
首先,我要說的是橫屏,因為橫屏模式不是簡單地從豎屏到橫屏的切換,而是有非常強的邏輯性的板塊的切換以及布局,可以屏蔽一切其他干擾性的東西,播放時畫面廣大顯示更加清晰。
其次,相對而言我更喜歡豎屏因為橫屏觀看時和不能同時觀看其他信息顯示,然而豎屏就加大了觀看者和信息之間的距離,減少了這份隔閡。還有更加有助於 情感 表達,就比如我們正在看一部電影時,突然qq或者微信來了消息,如果是橫屏的話我們就得退出去去回復,但如果是豎屏,我們就可以分屏上面電影下面是聊天界面。
除此之外如果很多種情況我們都可以一邊看,一邊通過分屏或者彈幕和其他觀眾之間營造出互動的氛圍,或者也可邊看微電影邊做其他的。豎屏思維除了應用到微電影外也可以在生活很多方方面面,比如抖音、快手、淘寶、網路等不都是運用豎屏的嗎?這些不僅幫助使用者理解信息溝通難易度而且還增加信息傳播效果。因為在用手機是我們也會發現豎屏時手機寬度剛好能使我們更好的聚焦,所以豎屏時人的視線大概可以總結為:
★看手機屏幕時雙眼視線會向內收斂。
★在手機屏幕上追隨主體(某廣告或其他信息),必須保持精準聚焦。
最後,雖然我用很少的篇幅對橫屏進行描述,但不管是橫屏還是豎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看你是如何看待罷了。比如,豎屏用眼睛需要精準聚焦,然而在在屏幕上移動視線時很費勁、很容易產生疲勞
大家好,我是疏月心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看橫屏和豎屏拍的照片,拿照片先做一個對比
顯而易見,上面的圖片是橫屏拍攝的,下面的照片是豎屏拍攝的。
我們從形式上有什麼直觀的區別嗎?
1、視野方面
橫屏的視野比較開闊,它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豐富了空間的容納度,在畫面中展現的更多的是畫面的層次和布局。而豎屏更多的是突出畫面焦點,不需要多餘的信息,重點突出某一處。
2、用戶體驗方面
橫屏主要是從人「平視」角度去觀影,主要適用於電影屏幕,電視,電腦等設備,當然手機也會用到。而豎屏打破以往的觀影體驗,讓觀影更為便捷,比如我們經常看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
以上是我們直觀的體驗。
那麼從內容講呢?
多數的專業人員拍攝幾乎都用橫屏,它囊括了多數電影及微電影,無論從人的觀影角度還是拍攝的局限性來說,橫屏都是各大導演的首選。而豎屏主要是用於藝術性的創作,或者想重點突出的人與事物,又或者想突出空間的立體結構。
綜合以上,橫屏更多是用於整體的故事,有一定的內容,並且具有完整性。豎屏更多的是便捷,在特定的情況下,將畫面的焦點重點突出,盡善盡美。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微電影之所以微,是因為它的時長一般都在5-20分鍾,而較於一般的電影時長都在1到2小時,而且微電影並不在電影院上映。微電影的呈現方式一般通過網路傳播,在手機快速發達的時代,在手機傳播更為廣闊。
1.橫屏形式
橫屏形式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我們都知道尺寸為16:9或4:3為橫屏,橫屏的優點就是尤其在手機端,不受手機邊框的影響,可以讓更多的內容進入畫面,內容可以完整的展示,讓人們看起來舒心,不受限制的看到更多精彩的人物和景物。對微電影的效果展現更精彩。橫屏無論電腦端,手機端,已經成為人們瀏覽視屏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很自然的成為人們觀看微電影的形式。
2.豎屏形式
豎屏微電影。觀看手機者,一般為了方便,豎屏觀看,面對那些簡短的電影只要感受到裡面的內容即可,看完就翻走了,比較適合豎屏的微電影,不過微電影的一些細節可能感受不到,但基本內容已經知曉,所以豎屏微電影是為了更加方便讀者,為了更加適應現今的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
最後我的觀點就是:
所有的事物存在即合理,無論是橫屏還是豎屏都要根據自己的習慣做出選擇。橫屏好就橫屏看,覺得豎屏好就豎看,只是根據個人感覺不同而已。
橫屏和豎屏對於形式來說,標志著一種 畫框 的模式,就意味著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就像我們在電影院看橫屏電影,為了滿足一個 橫向空間的廣度 ,因為根據常識來說,人們都在地面生活,包括人的眼睛視角也是兩邊寬,上下視域比較窄,電影最初設置成橫屏也是這種道理。但是因為現在更多人用手機看視頻,包括抖音,總是來回翻騰手機不太方便,所以更注重了縱向空間的 探索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 阿貝爾岡斯 ,為了讓電影填充觀眾的視野,就用了 三塊屏幕並排放置 , 拍攝時也是用了 三台攝影機橫向拍攝 ,為了滿足觀眾的一種空間真實感;而豎屏美學更像是一種滿足觀眾習慣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所以要在創作時,也要更多考慮觀眾的觀影舒適度。 張藝謀 最近應著抖音的發展提出了「豎屏美學」,注意到豎屏美學問題,對於豎屏微電影的 探索 現在還是比較缺少的。
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對於國內短片現狀來說,可以去拍一些實驗短片嘗試一下,可能會獲獎。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你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在電影史上微電影算是一種新型的呈現方式,微電影之所以微,是因為它的時長一般都在5-20分鍾,而較於一般的電影時長都在1到2小時,而且微電影並不在電影院上映。微電影的呈現方式一般通過網路傳播,在手機快速發達的時代,在手機傳播更為廣闊。
1.豎屏微電影。觀看手機者,一般為了方便,豎屏觀看,面對那些簡短的電影只要感受到裡面的內容即可,看完就翻走了,比較適合豎屏的微電影,不過微電影的一些細節可能感受不到,但基本內容已經知曉,所以豎屏微電影是為了更加方便讀者,為了更加適應現今的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
2.橫屏微電影。在來看橫屏微電影,在手機沒有普及之前,微電影只是為了告訴讀者微電影所包含的道理,應該都是用電腦觀看,裡面的細節也可以一一到位。但現在電腦並不是必須的了,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內容,所以豎屏微電影就應運而生。
【從形式來說】
橫屏微電影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16:9的畫面比例,沒給人特殊的感覺。豎屏微電影則打破了以往的觀影體驗,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更是廣受手機用戶的歡迎。
從便捷度來說,現在很多網路產品都開始著力於豎屏產品,手機界面大多數偏向9:16比例,當你刷視頻時,需要橫屏觀看,瞬間會給人有一種直接跳過、或者不想觀看的念頭,這叫形式帶來的挫敗感,此處用戶體驗當中一句話:要給希望,不要給用戶失望。所以便於的觀影方式:豎屏就應運而生,豎版 游戲 也是同理。
【從內容區分】
橫屏拍攝的微電影在一個畫面上能傳遞的信息更多,場景的表達、鏡頭切換上都要比豎版電影柔和;豎屏畫面內容更聚焦,並且內容還要比橫屏言之有物,節奏上也是明顯要比橫屏的快。
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對於國內短片現狀來說,可以去拍一些實驗短片嘗試一下,可能會獲獎。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總結】
橫屏和豎屏是一種畫框的模式,是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在電影院看橫屏電影,為了滿足一個橫向空間的寬度和廣度,人的眼睛視角也是兩邊寬,上下視域窄,電影最初設置成橫屏就是根據這個理論來的。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開始注重縱向空間的 探索 ,尤其是隨著抖音等短視頻的流行,看豎屏電影慢慢成為習慣,而來回翻騰手機總歸來說會不太方便。豎屏美學更像是一種滿足觀眾習慣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創作時,要更多考慮觀眾的觀影舒適度。張藝謀導演應著抖音的發展還提出了「豎屏美學」,目前關於豎屏美學問題以及對豎屏微電影的 探索 尚且還不多。
⑷ 普通人也能用手機拍電影!這些技巧趕緊學
很多人拿著一部數千元的手機,可能只用到了它10%的功能 。
你或許不曾想到: 一部手機,不僅可以記錄生活片斷,還可以拍電影。
其實早在2011年,一部用手機拍攝的長片 《橄欖》 進入人們視野,之後 《尋找小糖人》《橘色》《佛羅里達樂園》 等多部使用手機拍攝的電影相繼在國際電影節獲獎,越來越多的知名導演也都開始嘗試用手機拍攝電影。
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用簡單的工具創作出獨特藝術的 探索 。
前不久,由 vivo再度攜手FIRST青年電影展的《VISION+超短片大賽》 公布的獲獎作品,讓我們看到了手機創作電影的新高度。
那麼,這些用vivo X60 Pro+ 拍攝的獲獎作品,運用了哪些拍攝技巧?展現了手機創作的哪些特性呢?
接下來,跟隨大叔一起來賞析一下這些獲獎作品吧!
1/.
題材來自於生活
手機,天生具備便攜和靈活的特性,更容易打破拍攝者和被拍者之間的壁壘,讓手機電影的敘事 更自然 、 更生活化 、 更具真實感 。
在我們創作過程中,可以更近的跟隨主要人物來貼近拍攝,以更日常化的拍攝角度和故事講述表達,手機影像創作者更加自由方便的取景,觀賞者可以更近距離的感受拍攝者講述的故事。
這次獲獎的手機電影中, 《如果可以》、《火鍋》 就是分別從一個快遞員和一個普通女生的故事為敘事主線,以極其近距離的跟拍方式展現了手機電影創作生活化的一面。
手機拍攝,可以離人物更近,而且取景也更方便,比如狹窄的走廊和電梯里,都可以取景,這種幾乎」貼身「的創作畫面,讓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場景感。
利用手機的跟拍,讓場景更加自然,人物的生活工作環境交代的更加真實自然。
手機拍攝,不需要復雜的設置,對於場景、布光也沒有過多的投入,大大減少創作的成本。人物在鏡頭面前可以表現生活的真實場景,故事更讓人產生共鳴。
在暗調環境下,畫面中只留下兩人相擁的清晰輪廓,這也是這部電影最為感人的一幕:沒有任何的言語,卻能感受到兩人相互支撐的生活辛酸。
在《火鍋》這部片子里,很多鏡頭取景自廚房這個小空間里,這也是手機拍攝帶來的便利,這種生活化的取景,讓片子的故事離我們普通人很近。
最感人的一幕:朋友們知道女主人因慶祝生日找不到鍋,紛紛帶來一口鍋,最簡單的鏡頭切換,最朴實的表情呈現,其間沒有太多特效,沒有音樂,再枯燥煩悶的生活,都被這個簡單的畫面治癒了。
這個場景,看起來好像我們每一位普通人都曾拍過。這樣的俯拍角度更有生活場景感,更能拉近短片與觀眾的距離。
從上面的畫面片段中看出,這兩部手機電影都是以非常質朴的敘述方式,講述了真誠而動人的故事。作為這兩部電影的主要拍攝設備 vivo X60 Pro+, 其視頻防抖功能,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有不錯的防抖表現;特別是在《如果可以》這部短片中,大量的夜景拍攝,讓我們感受到了其不錯的畫質和色彩解析力。
2/.
獨特的電影語言和呈現形式
手機電影,作為創作新生力量的新嘗試,不僅讓創作者有了新的創作設備選項,也有了新的電影創作思路與表達方式,甚至出現了一些超常規的電影形式。
在表現形式上,令大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一部 《捉迷藏》 :5分鍾內,沒有大量的鋪陳敘事,作者僅用三個手機豎屏來構建畫面,改變了以往的轉場方式,這種非常新穎的表達視角,不禁讓人在觀影過程中不覺對導演的創意感嘆。這位導演真是腦洞大開!
三個豎屏拍攝的鏡頭,組合成一個畫面。
這部片子從回憶到現實,再到期盼,三個分屏的隱現更換,以一個孩子的口述來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手機 豎屏拍攝的特點 ,讓短片的內容可以巧妙的 分屏設計。 畫面里有對比和並置的空間與聲音,講述了在一個孩子的視界里,一對父母從恩愛到破裂,對孩子童年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釋懷的心結在視聽上呈現出震撼的效果。
除此之外,這些作品裡面還出現了 定格動畫 、 木偶 、 拼貼 、 建模、界面敘事 等形式,這些都是手機創作的新形式。
這次的短片只有5分鍾時長,不僅沒有限制題材的多樣性,甚至帶來了創意表達和剪輯上更高的自由度,真是令人驚喜!
3/.
小製作,也能有深度
哪怕是小短片,也可以講 社會 大問題。
這也是小題材電影的一次重大嘗試。《水鬼》這部獲獎的手機電影,就是以獨特視角,用一場令人驚心動魄的海洋之旅,揭露了海洋動物被捕殺這一環保大問題。
短片以一隻魚為主體,引導觀眾跟隨它的命運狀態:悠閑、新奇、逃跑、被捕……將觀眾一同帶入這場驚心動魄的海洋之旅中。
在水下暗光的環境里,手機拍攝的鏡頭依然表現較好的畫質細節。
以一個魚的視角,穿插整個故事環節。
用手機在極暗的水下世界,拍攝動態的細節,以中景、特寫的取景,再現了水下捕殺的血腥場面。
《水鬼》這部短片的所有畫面都是在水下拍攝的,很難想像用手機在如此暗光的環境下,還拍出了如此多的細膩畫面。
一部不足5分鍾的小短片,故事跌宕起伏,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水下濫捕、破壞海洋生態的 社會 問題。
而另一部 《個命虛擬》 ,用直播的手機界面去探討直播,鮮明的作者風格、獨立創新的鏡頭語言,將觀眾推入這個逐漸瘋狂的世界重新審視。
《個命虛擬》讓每一位觀眾通過熒幕窗口進入到虛擬的社交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現實已退位,人人都是表演者,同時也是圍觀者。
4/.
讓 科技 更有人情味
科技 是抽象的,給人感覺也是冰冷的。
科技 越發達,人越發顯得孤獨。這部《今天去哪兒》以一個視力障礙的男孩為原型,講述了人工智慧與人之間的溫情關系。
短片裡面有大量的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畫面,來表現一個視力障礙的年輕人遇見了他的「眼睛」(手機),而後每天不斷的對話,逐漸成為了朋友的故事。用近乎荒誕的科幻故事,將手機擬人化,而又讓人感受到了人工智慧 科技 的溫度。
5/.
總結
雖然這幾部手機電影,是由有一定導演基礎創作者拍攝的。但我相信,有了這些優秀引路者、實踐者的作品,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手機創作中,創作出更加精彩的手機電影出來。
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的各手機品牌已經擺脫了單純對硬體技術的宣傳,而將影像和性能的提升回歸到用戶體驗以及記錄人文生活上來。回歸初心,引發普通人對手機創作的熱情,去記錄和表達人文生活的感知。
畢竟,生活才是所有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所有被贊嘆和傳播的藝術作品,必然離人們的生活很近。
手機電影創作已經有了很好的硬體基礎,就算你沒有昂貴的設備,一部手機就可以創作。從你拿起手機准備講述你的故事開始,這個夢想有一天就會實現。
未來,我們不僅是觀眾,也會是下一位創作者!
⑸ 豎屏視頻與橫屏視頻各有千秋,你更愛哪個
說實話吧,豎屏視頻和橫屏視頻各有千秋,無所謂更愛哪一個,而是在我看視頻或者發布視頻時更需要或者想要哪一種格式,這些都隨著我的工作要求或者我的心情而定,與它本身是豎屏還是橫屏並沒有太大的關系。這是一種選擇性取向問題。
無論是橫屏視頻還是豎屏視頻,他們都以自己的特點在市場上存活著,與不同的軟體兼容,服務著不同的群體。對我而言,沒辦法選擇去喜歡豎屏還是橫屏。因為當我需要的時候,我會根據他們的功用,看哪一種自己用著最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