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先有的電影原聲還是先拍的電影呢
首先要看這個電影音樂是導演使用的既有音樂,還是專門請作曲家創作的配樂。比如伍迪•艾倫的片子,大部分都是用的現成的歌和曲子。這種情況一般是導演本身很文藝,很可能在拍電影之前腦子里就給他的畫面配好音樂了。(即便如此,大多數電影還是需要一些專門為它創作的音樂來遛縫兒。)除了用現成的音樂,絕大部分的電影配樂都是由作曲家專門創作的。這個配樂是在什麼時候創作,取決於每個作曲家的工作習慣,導演的要求,以及電影的工作進度。比如有的影片需要演員在電影里直接演奏演唱配樂(像2005版「傲慢與偏見」里彈的鋼琴曲、「放牛班的春天」里唱的歌,歌舞片類的就更不說了),那作曲家最起碼得在演員進片場之前就先寫好幾段旋律。還有的導演就喜歡一邊聽配樂,一邊讓演員在片場找感覺,這種情況其實還挺常見,只是更多時候,導演可能使用的是代替音樂,最後作曲家創作完配樂之後再把代替音樂換掉。偶爾,也有代替音樂實在太好最後修成正果的情況發生。
更多時候,作曲家創作電影的時間跨度是從拿到劇本一直到剪輯完成。而無論作曲家什麼時候寫出的曲子,在剪輯完成之後,他都必須跟著片子按著點把音樂嚴絲合縫地嵌進去,這時候有的音樂可能會被棄用,有的要改寫重錄,這是電影配樂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是電影配樂之為電影配樂的最顯著特徵。這也就是提主問的為什麼電影配樂看起來和畫面那麼合拍(當然了,那可是作曲家和音樂編輯一幀幀對出來的啊)。與之相對,電視劇音樂的製作,一般就要粗糙得多,大多數時候就是作曲家寫個十幾二十條旋律,除了主題音樂之外,剩下的代表各種情緒氛圍,然後很多時候作曲家就撒手不管,剩下的活兒扔給苦哈哈的音樂編輯,由他們對著片子剪剪貼貼弄上去。
2. 電影院的聲音是如何處理的
影院都離不開最基本的三大要素
環境、銀幕、音效
就拿最受歡迎的IMAX影院來說,雖然它的票價比一般的電影票都貴但依然有觀眾買單。因為它的銀幕巨大,一般有五層樓高。它的底片也是特別定製的,尺寸比傳統底片大,圖像解析度更清晰。
另外,幾乎所有影院的座位傾斜度、放映廳傾斜度甚至是牆面都是經過特別設計的,能讓觀眾全身心投入到電影中。
最後就是音效,一部電影需要擬音師、配音師以及各種背景音樂,這足以說明聲音對於電影效果的重要性。IMAX影院有六聲道超級音響系統,其中包含超低音頻道,能帶來震撼級聲效。更有專門設計的聲源均衡喇叭系統,讓每個位置的音量和音效都盡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