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部電影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時代
我覺著是《流浪地球》。這套方案,卻被一步步細化,然後執行。第一步,打造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自轉。第二步,用推動機再次加速地球的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開始星際流浪,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到達比鄰星附近,調整發動機方向和速度;第五步,將地球慢慢推進比鄰星的軌道,成為它的一顆衛星。整個計劃,預計耗時2500年,需要100代人的共同努力。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最大的貢獻便是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新局面,開辟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道路,提振了市場、觀眾、電影人對科幻電影的士氣,並為接下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 好萊塢類型片的特徵和含義是什麼
新舊好萊塢電影特徵之比較
好萊塢可劃分為新舊兩個時期。舊好萊塢(也稱經典好萊塢)階段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後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上,舊好萊塢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MPPC)到大製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這一模式直到新好萊塢階段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新好萊塢階段是指從60年代至今的電影時期,在這個階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彈」策略使類型片在表達方式上發生改變,社會意義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萊塢是舊好萊塢的延伸和發展,它是電影藝術內部和社會文化環境變化的結果。而在本質上,好萊塢的「夢幻」功能並沒有改變。
由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是一個緩慢發展漸進的過程,為了便於比較,這里先把舊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總結如下:
(一)舊好萊塢的戲劇電影美學特徵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
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1.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2.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3.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4. 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二)關於舊好萊塢的類型片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2.人物定性化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三)新好萊塢電影
(1)好萊塢運動
新好萊塢運動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是美國社會的多事之秋,黑人爭取平等自由的民權斗爭風起雲涌,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是國內反戰情緒不斷高漲,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盡管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已經復甦,但60年代的美國電影也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冬。大的製片公司紛紛倒閉或轉產,有的製片廠因財政困難放棄了使用知名導演和演員,而是大膽起用新人,還有的藝術家以較少的資金獨立製片或合資經營電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願拍攝電影,這些電影人由於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度和較少的傳統桎梏而使好萊塢電影開始呈現出新的面貌。興起於60年代的新好萊塢運動為美國影壇奉獻了一大批傑出的導演,他們有卡薩斯特,佩恩.佩金帕,科波拉,丹尼爾.霍佩爾,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他們為7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電影再輝煌作出了積極貢獻。
(2) 新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對照於舊好萊塢)
1。 在影片主題與題材上:舊好萊塢電影由於受製片廠制度和政治的影響(美國當時有個《海斯法典》禁止拍攝接觸社會的影片)因而在主題和題材上多為遠離現實和政治的消遣娛樂內容,在創作上體現中產階級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價值觀,現實主義傾向的影片在這一時期所佔的比重很極少。而新好萊塢電影卻表現出對舊好萊塢電影的反叛,其電影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暴露,批評和抗議,對現實生活直面的廣度和力度都給人以極深的震撼。如阿瑟.佩帕金於1967年拍攝的被稱為新好萊塢誕生的標志性影片《邦尼和克萊》,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美國鄉村,是某種意義上的「警匪片」,但卻體現出當代青年反抗的主題:直接反抗社會不公平和禁錮個性的暴力的正當性。受越南戰爭的影響,新好萊塢產生了一批反思越戰的優秀影片,這些影片通過戰爭的生死際遇拷問人性的本真,揭露越戰帶給美國人民的肉體和心靈的創傷,這些影片被稱為「越戰片」。如《獵鹿人》(1978)《現代啟示錄》(1979)《野戰排》(1987)等。70年代,由於受「水門事件」等政治丑聞的影響,美國好萊塢還出現了政治電影,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審判制度的黑暗,指責政府腐敗,反映社會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則以青年人為對象,表現他們在物質生活高度富足的狀態下心靈的空虛,價值的失落,以及對傳統的徹底反叛。
2. 從影片表現手法上看,新好萊塢電影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與舊好萊塢比較起來,新好萊塢電影在美學特徵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① 在情節結構上,新好萊塢電影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徑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情節的發展實際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瘋狂的歷程。影片給人的震撼不是情節是否具有懸念性,而是殘酷戰爭環境下人的異化和異化的人:奉命殺死一個戰爭狂人的中尉卻在經歷了種種事件之後變成了另一個狂人。
③ 新好萊塢電影更加重視包括鏡頭語言在內的電影技巧的開拓。新好萊塢電影不追求銀幕上的真實而是運用各種電影技巧是其產生一定的間離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萊塢電影中,各種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鏡頭,定格,跳接等十分豐富。新的影像語言強化了視覺上的沖擊力,使畫面更具藝術效果,而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則從另一個方面為電影增加了哲理內涵,從而也使影片更具導演個人風格特徵。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實際上是把一個美國電影中頗為傳統的「家庭故事」放大為一個家庭的神話,是傳統強盜片中的個人英雄融化在一個無所不在的家族勢力之中,而這個家族則成為當代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縮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萊塢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旨在追求影片視覺效果的商業電影開始出現,其代表為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攝影和數字製作幾乎成為了取代情節的法寶。這些影片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視覺經驗乃至夢幻,從而給觀者以極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3)好萊塢類型片的復興
70年代中期以後以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為代表,一批帶有驚險,恐怖,科幻色彩的電影將觀眾重新吸引到影院里來,這些片子的賣座是好萊塢人重新認識到類型片所蘊涵的巨大的商業價值。於是,各種類型電影在好萊塢再次受到青睞。復興時期的類型片在原有模式上又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迎合年輕人的欣賞心理。影片大都描繪青年心理特徵,吸納現代派思想,創造前衛的銀幕形象和時尚內容。二是大量加入現代科技成分,特技攝影和數字技術是銀幕更具視覺效果。三是在原有類型片基礎上發展出新的類型片,如倫理片,災難片等。
總之,新好萊塢電影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功再度顯示了美國電影強大的生命力,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好萊塢依然是不倒的「電影王國」。
典型特徵有三個:商業性強——大製片制度和明星制度
以戲劇美學為基礎
類型電影異彩紛呈
3.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新浪潮電影知識介紹
香港電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認為是1979年—1983年期間)香港電影的一個潮流,參與者多是在外國留學、有電視製作經驗的年輕導演,如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導演主要在美國或英國攻讀電影課程。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了電視台發展。他們在電視台接受一番磨煉後,離開電視台發展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志《大特寫》(《香港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
出現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國際形勢動盪不安,香港經濟的高度發展和騰飛、獨立電影製片機構的風起雲涌,具有正義感的影視工作者鄙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影片而開拓新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畢業回港並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的獨特創意和社會觸覺,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新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這批影片的賣座雖然不是特別高,卻為港片在編導手法和攝制技術上呈現出異於傳統香港片的新風貌。
1976年,梁普智、蕭芳芳導演的《跳灰》一般被認為是新浪潮的先聲,1978年,嚴浩導演了《咖喱啡》,打響了新浪潮的第一槍。之後是1979年,三位青年導演分別推出了他們的電影處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來主義武俠片」《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嘩殲根據一起真實案件改編,把懸念和推理結合起來處理兇殺案件,章國明的《點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殺。這三部影片標志著新浪潮的正式誕生。隨後,嚴浩、劉成漢、方育平、蔡繼光、譚家明、黃志強、單慧珠、唐基明、張堅庭、黎大煒、於仁泰等相繼掘起,拍攝了《父子情》、《夜車》、《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慾火焚琴》、《師爸》、《山狗》、《冤家》、《表錯七日情》及《牆內牆外》等新觀念與新形式相結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沖擊波。在短短的時間內,竟有幾十位銳氣十足的年輕導演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不僅票房價值頗高,還獲得了電影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受到製片人的青睞。
此後,不少電視界的人才加入香港電影界工作,兩者的互動日益頻繁,甚至有電視節目改編拍成電影(如蕭芳芳主演的《林亞珍》)。電視界舉辦的選美比賽和歌唱比賽等,也陸續發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後10多年香港影壇「明星制度」的勃興。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特徵
「新浪潮」的「新」,帶有與多傳統及及傳統分別的意味。同時亦意味著一種創新和實驗取向,力求突破傳統而別具一裁。如義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是對法西斯主義極權統治後的電影事業的一次重新評述及振興,而法國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對法國五十年代的商業電影工業機制的不滿,通過嶄新的電影手法表現當代人的生活狀態,是對當時主流的「優質電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電影則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在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亂仿沖很有關系。
「新浪潮」導演雖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實每位的電影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大首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大體上「新浪潮」導演具有這樣一些共同特徵。由於「新浪潮」主要導演大都有留學海外專業培訓的背景,因而具有開放的視野和自覺的電影影象意識。他們重視電影語言創新,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效果。在影片的敘事、結構、節奏等方面,尤其是在電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風格化特徵。
不過,新浪潮導演在強調突出個性的同時,並未走向實驗電影的極端,而是巧妙地將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兼顧電影的商業因素和觀眾的娛樂要求。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以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他們是對香港主流電影的突破,但並非徹底拋棄。比如,香港「新浪潮」電影大都從類型電影入手,然後進行創新和改造。徐克將科幻電影與武俠電影合為一體,刷新了香港電影對於武俠電影的觀念,熟練有力的`導演手法也令觀眾耳目一新;在《瘋劫》中,許鞍華將一件真實的兇殺案編寫成一個極富懸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創造出逼人的驚竦氣氛;在《點指兵兵》中,章國明則描繪警察與兇手的摩擦,刻意表現警察焦灼的心理狀態,拍攝十分講究光源,主張推回自然。這些影片強調並突出個性,在「滿足個人」和「滿足觀眾」間求得平衡,而又偏重於「滿足觀眾」,以便追求商業上的最大成功;這些影片重視電影語言的創新,善於用較新的技巧創造「外在真實的表象」,以造成真實、鮮明、大膽、飽滿、具有沖擊力的畫面視覺效果。這說明新浪潮導演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觀眾。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這同後來港片標榜明星陣容,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年輕導演們對電影的熱愛與藝術抱負,在香港高度競爭的商業生產制度下,沒有個機構和資金支持,迅即被商業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電影,從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強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結束。大部分新銳導演都融入主流電影,成為商業電影的生力軍。「新浪潮」後勁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個極商業化的投機城市,電影劇作始終以純大眾娛樂為綱領。其次,香港亦因為其中西文化樞紐的位置,迅速收各類型文化資金,但亦因為急功近利,迫切於商業效益的應驗,故每當欲把題材和形式推進至較深層面時,便往往顯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於一片混亂。許鞍華、徐克、章國明、譚家明、方育平、嚴浩、吳宇森等創意的電影創作者,都在劇作上出現這種情況。盡管如此,「新的浪潮」對整體影業仍然帶來新血和沖勁,有助於主流電影的革新和轉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兩種取向,一是繼承社會和政治題材取向,如《男與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電影《父與子》(1981)、《美國心》(1986)等。另一個「新浪潮」是側重藝術形式與主題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後勝利》(1987)等。譚家明影片著重龐大復雜的劇作結構,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幫片」等類型電影模式,而衍生出類型電影敘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義
香港新浪潮運動只持續了兩三年,其中嚴浩、許鞍華和徐克等導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現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所以,新浪潮對香港電影的最大貢獻,並不在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在於:一方面它為香港電影培養了大批人才,給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輕人進入電影工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它開拓了香港電影的思路和視野。香港新浪潮的電影語言觀念與方法上的前衛性讓人眼界大開,從而改造了主流電影的現狀,使之製作方式和包裝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電影人與電影觀眾容易接受,從而使不同的電影類、樣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電影創作格局。這些新浪潮導演其後叱吒香港影壇達20年。「雖然發展不一,但上世紀70年代末確實是他們獨領風騷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啟發了台灣和大陸的新浪潮」(焦雄屏)。
評價
三十年悠悠過去,如果以法國新浪潮的標准來比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數量和成就明顯遠遠不及。不少論者認為沒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曇花一現的主要原因,影評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評新浪潮「姿勢多於實際,包裝多於內容」。在這當中不可忽略社會和時代的因素,好像歐洲新浪潮是伴隨著反戰、學運出現;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條約》引起國內的不滿,也激發了大島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創作。而台灣新電影出現時,更是正值解嚴的關鍵時期。香港呢,新浪潮卻與本地的社會運動失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會走向穩定,新浪潮的爆發難免顯得格格不入。
港產片八十年代以後的興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貢獻,但最後獲勝的其實還是主流電影,新浪潮大部分導演拍了幾部片後便退下火線。一路走來,到今天仍活躍電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許鞍華二人,然而際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尋人》和《女人不壞》雖然仍可見到徐克的無限創意,觀眾卻似乎不太領情,未能引起話題。至於許鞍華難得仍然堅持著人文關懷,但是《天水圍的日與夜》要到獲得金像獎後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也是票房慘淡。
回看新浪潮電影,雖然當中不無粗糙、單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誠、沖勁、熱情、勇氣,隔了三十年後,仍然看得人熱血沸騰,而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產片所缺乏的嗎?
代表作品
徐克
《蝶變》(1979)
《第一類型危險》(1980)
《地獄無門》(1980)
許鞍華
《瘋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嚴浩
《茄喱菲》(1978)
《夜車》 (1980)
《公子嬌》(1981)
方育平
《半邊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師爸》(1980)
;4. 聚焦平民英雄,《烈火英雄》是通過什麼方法開啟中國英雄式電影新模式的
《烈火英雄》真實再現了消防員英雄的身影,把真實的消防員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種真實的場景是大家喜歡看到的,對於英雄的每一個細小動作都會帶動人們情緒的變化,這是對英雄的敬仰。
電影中的很多情節,甚至整個《烈火英雄》的故事,都是真實世界發生的真人真事,只不過我們有些人沒聽過,有些人不了解。在吞噬人生命的大火面前,消防員們投入戰斗之前,有一個情節是他們用手機錄視頻的方式,給親人留下遺言。
正是這些真實感人的情景,讓我們對《烈火英雄》有了更新的認識,開啟了我們中國英雄式電影新模式。
5. 從世界范圍看,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哪幾種
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好萊塢模式、多片整合模式、完片擔保模式。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好萊塢模式:主要是指以某種受歡迎的影片為模式,進行批量生產,成為對模仿的模仿。這種模式有格里菲斯開創並由好萊塢在以後幾十年逐漸豐富完善,是一個經典好萊塢理論。
2、多片整合模式: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製作、發行。並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盡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於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採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3、完片擔保模式:電影製作方需要資金拍攝新電影時,一般會通過擔保方尋找上游機構進行投資。而電影擔保方既要了解整個電影的結構、劇情、演員,從而准確評估電影將來的票房收入,又要說服上游資本投資該影片。
從某種程度而言,擔保方對電影製作的上下游存在著很強的滲透和控制能力,這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標志之一。
在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方面,不少機構正在進行積極探索,筆者認為,諸如多片整合與完片擔保等在內的融資機制的不斷推陳出新,也將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融資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
(5)什麼開啟了電影創作的新模式擴展閱讀:
電影產業發展模式的其他介紹:
電影產業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
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受眾結構的復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營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6. 一本都市型小說。電影行業蓬勃發展,推出了新的電影模式。根據人的潛意識來演電影。
大影帝 小說作者: 蘇釋晨來了
真實電影,一種用潛意識出演的電影。
無論你是天真純潔,還是陰險狡詐,在真實電影中都只有顯出原形,蘇葉在穿越之後擁有了屏蔽潛意識的能力。
模仿吳鎮宇出演神經質,模仿張國榮出演浪子,模仿蓋博出演紳士,模仿白蘭度出演大佬。
被稱為潛意碼孫識比上帝還要神秘的男人——蘇葉
「自蘇葉在《路人》首演之後,遲仿鏈世界上的演員就大友分為兩種,一種是蘇葉,另一種是蘇葉以外的其他演員。」——《時代周刊》
感謝您對派派小說論壇的支持,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