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部國產抗日電影,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掉到一個山坑裡,意外發現日本軍隊的軍火庫。CCTV6放過的
神秘谷吧,男孩偷吃日軍餅干,被發現了,且他們在山洞中發現好多老鄉。
⑵ 有誰能給我介紹一些經典的關於二戰的片子嗎越多越好!
二戰經典電影及海報
《巴頓將軍》:兩部回憶錄描述出的傳奇英雄《巴頓將軍》
英文片名:《Patton: Lust for Glory》
出品時間:1970年
導演: 富蘭克林·J·沙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編劇:弗朗西斯·科波拉
主演:喬治·C·斯科特
影片簡介:
《巴頓將軍》根據《巴頓:磨難與勝利》和《一個士兵的故事》兩部回憶錄改編,影片以傳記的形式描繪了巴頓將軍的傳奇經歷。
該編劇是當時年僅30歲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並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在二戰期間曾以海軍中隊長的身份參加了巴頓指揮的西西里島登陸戰,這種特殊經歷使他在影片處理上顯得游刃有餘。
扮演巴頓的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稱經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這位桀驁不遜、威嚴傲慢的傳奇將軍。盡管奧斯卡將影帝桂冠授予了喬治·斯科特,可這位性格古怪的「銀幕巴頓」卻毫不買帳,不但拒絕到場領獎(他是奧斯卡歷史第一個拒絕領獎的人),還特別發表聲明以表達自己對奧斯卡的蔑視:「奧斯卡頒獎典禮是一場兩小時的肉食動物的表演……讓演員們彼此競爭,實乃墮落的表現。」
該片曾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
《中途島戰役》 片 類:經典戰爭
對 白:英文原音/中文字幕
主演:奧斯卡影帝 查爾頓.赫斯頓 (Charlton Heston)
奧斯卡影帝 亨利.方達(Henry Fonda)
導演:傑克.斯米特
本片是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戰爭片之一,劇情焦點是美國與日本海軍對壘的中途島戰役。在當年的一批同類電影之中,以傳統戰爭片風格處理的本片不算是很突出之作,編劇刻意加入美國將軍之子愛上日本女孩的通俗劇情節也相對比較平庸,但超級明星陣容卻可以令今天的觀眾重睹上一代巨星風采,而海戰的場面也實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942年5月5日,日本城鄉到處是成群結隊的人群。他們舉著色彩鮮艷的鯉魚旗和風箏,在慶祝一年一度的「男孩節」。東京帝國參謀本部選擇這個吉日,頒布了海軍第十八號命令,批准了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進攻中途島的計劃。
中途島是太平洋中一個環狀的珊瑚島,距東京2500英里,距美國夏威夷群島不到1000英里,是美國重要的航空基地。山本主張進攻並佔領中途島,是想把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殘存的太平洋艦隊,引誘到中途島,然後一舉加以殲滅。
日本聯合艦隊有近200艘艦只,其中戰列艦11艘,航空母艦8艘,航空母艦上載有700架飛機。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由於5個月前在珍珠港戰役中受到重創,只能集中3艘航空母艦、7艘重巡洋艦和17艘驅逐艦。
但是山本在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有些得意忘形,在這次進攻中途島戰役部署中,忘記了海軍應集中力量的原則,把他的艦隊,分成了6支小艦隊,這就削弱了自己的優勢。特別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作戰情報處事先破譯了日本海軍密碼,對日本這次進攻的目標、時間、戰斗部署的細節,早已了如指掌。
早在5月中旬,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作戰情報處,在截獲日本的電報中,發現了「AF」一詞,引起了情報人員的注意。到了5月20日,他們又截收到一份電報,內容是日本聯合艦隊給各部隊下達的作戰計劃。裡面多次提到「AF」,看來「AF」好像指的是一個地方。經過分析,作戰情報處認為可能是指中途島。但這個情報到底准確不準確呢?
作戰情報處的羅徹福特海軍中校苦思苦想,最後想出了一個能證明「AF」指的就是中途島的計策。他通過潛艇電報系統向中途島發出指示,要守島的指揮官用普通英文發出緊急無線電報,說中途島上的供水蒸餾塔壞了。又由第十四海區司令官布洛克海軍少將立即回電說,有一艘供水船正前往該島緊急供水。這個計策果然很靈,不出24小時,作戰情報處就截獲日本從威台島的電台發出的密電,上面說「AF」顯然缺水。
接著日方又在密電中發出命令,要部隊多帶水。
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立即制訂了對付山本五十六的作戰計劃。要求避免同優勢之敵進行正面對抗,必須以消耗戰來削弱敵人的兵力,用潛艇和轟炸機襲擊各個孤立之敵。尼米茲下令,利用情報優勢來彌補數量上的劣勢,以便集中力量挫敗日本突擊進攻部隊。為了保證美國的航空母艦在合適的時間到達合適的地點,尼米茲命令作戰情報處必須提供「AF」行動的准確時間。可是經過三天三夜緊張的破譯,隱藏在這些密碼中的關鍵的日期還是沒有解開。5月24日,在尼米茲召集的作戰會議上,頭天晚上忙了一個通宵,為破譯日軍難以對付的5位數密碼絞盡了腦汁的羅徹福特,雙眼布滿血絲,精疲力盡但又神氣十足地報告:6月4日,日本艦載機攻擊部隊將襲擊中途島。他們將從西北方向來,方位325°。在離中途島175英里處,他們將被我方發現,時間是中途島時間6時。
1942年6月1日,日本聯合艦隊全部出動了。這天,陰雲密布,掩護著日艦向東駛去。從塞班島起航的士兵,深信他們一定會佔領中途島。
他們囑咐留在島上的人,如果收到他們的家信,就請轉寄「日出之島」——這是日本給即將佔領的中途島起的新名字。而山本五十六在出發前,曾經寫信給他的情婦說:「現在已經到了關鍵時刻。」至於他一手策劃的這場決戰,他在信中卻含糊其詞地說:「我對它並不抱多大的期望。」這同他在部下面前那種信心十足的勁頭形成鮮明的對照。
山本的決戰計劃一開始就亂了套。前往珍珠港攔截美國艦隊的13艘潛艇晚到了一天,而兩支美國特快艦隊,根據日方密電中進攻的時間表,早已從珍珠港出動,正悄悄駛往中途島海域,進入有利的位置。
6月3日,日本各艦隊進入進攻位置,山本等人這時所得的情報是,在這個海域里沒有美國航空母艦,它們都遠在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
其實,這是中了美國人假情報的計。
4日清晨,負責主攻的日本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命令「赤誠」、「加賀」、「飛龍」、「蒼龍」四艘航空母艦上的108架飛機立即出動,去襲擊中途島。這時島上的119架美國飛機,由於事先得到了情報,都升空迎戰和逃避轟炸。
在第一批飛機離開母艦後,南雲忠一又命令第二批飛機升到甲板,裝上魚雷,准備去襲擊美軍軍艦。這時候,第一批轟炸中途島的日機指揮官返航,報告要求對中途島進行第二次轟炸。於是,南雲忠一又命令士兵卸下魚雷,換上炸彈。頓時,甲板上忙得不可開交。就在此刻,日本偵察機報告,發現10艘美艦正位於東北200英里處。這個消息,使南雲忠一大吃一驚,因為他知道,這么大的艦隊,至少擁有一艘航空母艦。
於是南雲忠一又下令甲板上的飛機,改去襲擊美艦。這樣又要卸下炸彈,裝上魚雷。恰巧又碰上第一批轟炸中途島的飛機歸來,而第二批飛機又停在甲板上,使它們無處降落。南雲忠一又下令把飛行甲板騰出,讓返航的飛機降落。
戰機貽誤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從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直撲「赤誠」、「加賀」和「蒼龍」,炸彈呼嘯而下。這8艘大型航空母艦中彈後,立即引起艦上飛機起火和堆在甲板上的炸彈連續爆炸。霎時間,彈片橫飛,穿過甲板,又在艦體深處引起爆炸,機艙破壞,艦舵失靈。甲板上許多飛機不是燒毀,就是落海。不久,這三隻龐然大物就變成一堆堆廢鐵,沉入到太平洋中。
南雲忠一正在旗艦「赤誠號」上指揮,眼前這一切使他呆若木雞。在部下的催促下,他離開正在燃燒的旗艦,轉移到一艘巡洋艦上,向山本五十六報告。這時候,山本正威風凜凜地坐在他的旗艦「大和號」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慘敗的消息,使他的胃劇烈地疼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棍,命令所有的艦隊向他集中,企圖誘使美國艦隊繼續西進,想用他的艦隊猛烈的炮火摧毀美國艦隊。但是美艦指揮官識破了山本的計劃,沒有上當。
6月4日中午,倖存的「飛龍號」航空母艦,派出飛機,把美國航空母艦「約克頓號」炸成重傷,而美國艦隊飛機很快又報了仇,把「飛龍號」炸沉。
日方敗局已定。5日凌晨,山本發出命令:「取消佔領中途島的行動!」
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的慘敗,使它喪失了4艘航空母艦、一艘重巡洋艦、234架飛機、幾百名海軍飛行員和2200名水兵。東京參謀本部為了掩蓋他們慘重的失敗,6月10日在電台播放響亮的海軍進行曲之後,宣稱這次戰斗後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的最強國」。4天之後,當聯合艦隊返回駐地時,東京還舉行了燈籠遊行,慶祝這次「勝利」。
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慶祝會上,尼米茲海軍上將派自己的車去接作戰情報處羅徹福特海軍中校。這位平時不修邊幅的青年軍官,由於換衣服的時間太長,當他趕到會場的時候,香檳酒都喝光了。尼米茲當著他的全體部下的面,誇獎羅徹福特,說:「中途島的勝利主要功勞應歸於這位軍官。」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個轉折點。美國海軍總司令金海軍上將說:「中途島戰斗是日本海軍三百五十年以來的第一次決定性的敗仗。它結束了日本的長期攻勢,恢復了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均勢。」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就每況愈下了。
《大不列顛之戰》 英文片名:《Battle Of Britain》
出品時間:1969年
導演:Guy Hamilton
主演:邁克爾·凱恩 肯尼思·莫爾 勞倫斯·奧立弗
影片簡介:
影片以紀實的風格展現了二戰中盟軍自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德軍空襲英國的戰爭場面。片中戰機空襲漫天陰霾的場景拍攝得壯觀而逼真,加之英國影壇群英紛紛加盟此片,使影片的故事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1944年6月6日,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下令執行諾曼底登陸。聯軍的反攻,標志著德國納粹對歐洲統治的結束。由超過三百萬人力、一萬一千部飛機及四千艘船隻組成全規模最強大的艦隊向諾曼底進軍…… 該影片來源於263mov.com
這部電影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桂河大橋》 英文標題:《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導演:戴維·里恩 (David Lean)
出品時間:1957年
影片簡介:
劇情描述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上校尼柯遜率領的六百官兵在新加坡被俘,日軍將他們運往緬甸叢林中的戰俘營囚禁,並逼令他們在該營所在的桂河建築一座橋梁,藉以接通曼谷與仰光之間的鐵路運輸。尼柯遜根據日內瓦條約堅拒軍官從事勞動工作,被單獨囚禁在暗室仍不屈服。營長齋藤大佐逼於無奈退了一步,讓尼柯遜取回對手下的指揮權,豈料當英國士兵將橋築好時,從戰俘營逃出的美軍少校希斯卻奉命回來突擊炸橋……
此片是極為出色的反戰影片之一,更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七項大獎
《虎!虎!虎!》 英文片名:《Tora! Tora! Tora!》
出品時間:1970年
導演:理查德·弗萊舍 (Richard Fleischer)
影片簡介:
本片由美國與日本電影界合拍,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與其它大型戰爭片不同,本片並沒有強大的戲劇性和視覺沖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了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拍得宏大逼真,更因此榮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隆美爾傳》 英文標題:《The Desert Fox》<br />
導演:亨利·哈撒韋(Henry Hathaway<br />
<br />
主演:詹姆斯·梅森<br />
出品時間:1951年<br />
影片簡介:<br />
有「沙漠之狐」稱號的艾爾溫·隆美爾(Rommel)將軍,是軸心國北非軍團的主帥,他所率領的北非軍團令同盟國備感困擾。1942年6月的利比亞圖卜魯克(Tobruk)戰役,德軍以15000名的弱勢俘虜了33000名英軍,更使隆美爾聲名大噪。英美同意聯合進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Montgomery)率領比德軍多五倍的坦克車於1943年5月在大沙漠進行摧毀性的決戰。此時,隆美爾知道希特勒(Hilter)的氣數已盡,個人無力可回天,返回德國,在聯軍保證其家人生命安全之下自殺。但由於影片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頗受爭議。
《戰場》 英文片名:《Battleground》
導演:威廉·A·韋爾曼 (William·A·Wellman)
出品時間:1949年
影片簡介:
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 (Bastogne)發生遭遇戰的故事。當時,德軍元帥馮德倫斯特企圖在歐洲的西部戰線進行最後一次大反撲,不料在巴斯涅鎮被美國空降步兵師奮勇阻截下來。德軍包圍小鎮,脅逼美軍投降,但美軍寧死不屈,終於獲得最後勝利。
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坦克大決戰》 英文片名:《Battle Of The Bulge》
出品時間:1965年
導演:肯·安納金 (Ken Annakin)
主演:羅伯特·肖 亨利·方達
影片簡介:
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與德軍的一場坦克大戰,德軍企圖在聖誕前夕對盟軍作全面反擊,但計劃功敗垂成,被盟軍的凱晨將軍發現,因而雙方發生殊死戰。影片具有很強的戰爭氣勢,同時又保留了相當的娛樂性。
《最漫長的一日》: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最漫長的一日》
英文片名:《The Longest Day》
出品時間:1962年
導演:安德魯·馬頓 (Andrew Marton)
主演:約翰·韋恩 亨利·方達
影片簡介:
《最漫長的一天》以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不同的視角,展現了諾曼底登陸戰時盟軍對盤踞歐洲的納粹發起進攻的情形,不但大事件敘述平實逼真,而且從將軍到士兵一系列人物也刻畫得栩栩如生。由此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影片也讓人們認識到戰爭不是簡單的武力征服,不是僥幸的死亡游戲,而是殘酷無比的智與勇的搏鬥。
《辛德勒名單》:用閃光的人性震撼全世界《辛德勒名單》
英文片名:《Schindler's List》
出品時間:1993年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
本·金斯基
拉爾夫·芬尼斯
影片簡介:
奧地利人辛德勒是一個堅定的納粹黨人,也是一個投機商人,他看到了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受到了震動,引發了他的良知。為了保護猶太人,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的名單,賄賂納粹軍官,最後使1000多名猶太人倖存了下來。按猶太人的傳統,辛德勒死後被作為「36名正義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該片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原著音樂七項大獎。以其強大的人文氣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觀眾,成為電影史上反法西斯題材經典之作。
人性是如此醜陋罪惡,難怪西方不斷有傳說詛咒人類滅亡。但《辛德勒的名單》在暴露人性醜陋的同時,卻給了人們希望和光明。
美國夢工廠與派拉影片公司合拍
級別:R
片長:170分鍾
導演:史蒂文· 斯皮爾伯格
主演:湯姆.漢克斯(飾約翰.米勒上尉)
馬特.達蒙(飾詹姆斯.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而且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
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被影迷、軍事迷、槍械迷奉為寶典,至今無人可出其右。
該片以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為背景:美國依阿華州瑞恩太太的三個兒子先
後在戰爭中為國捐軀,小兒子瑞恩在前線又與部隊失去了聯系,下落不明,為了防
止後方人民產生厭戰情緒,美軍決定派遣一支由上尉約翰.米勒(湯姆.漢克斯飾)
率領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尋找瑞恩。8 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迎
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 決戰中的較量)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USA)2001年出品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Joseph Fiennes)
裘德-洛(Jude Law)
瑞切爾-薇茲(Rachel Weisz)
艾德-哈里斯(Ed Harris)
導演: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
瓦西里·澤索夫(裘德·洛)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與此同時黨代表達尼洛夫也向瓦西里的愛人——女狙擊兵塔妮婭(瑞切爾·薇茲)發起了「進攻」,一時間瓦西里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高手過招,最忌心浮氣躁,對於狙擊手來說,錯誤永遠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
整個早上都在等,為的是不讓瞄準鏡的反光暴露位置……太陽轉過去了,對面的掩體後隱約有閃光,難道狙擊手就在後面,難道是偽裝……子彈穿透了鋼盔……有人在慘叫……是圈套!槍響了……」
影片幕後:
影片《兵臨城下》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里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里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里展出。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同時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千萬美元,主要演員基本上都是走紅於好萊塢的英國明星,其中有近年來憑借奧斯卡大贏家《莎翁情史》《伊麗莎白》迅速走紅的約瑟夫·費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現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漢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闖奪命島》),在99年的熱門冒險影片《木乃伊》中飾演可愛的女探險家的瑞切爾·薇茲也在影片中再顯身手,與裘德·洛上演一場「火線戀情」。
虎口脫險 Grande vadrouille, La (1966)
導 演: Gérard Oury
主 演: Louis de Funès Pierre Bastien Pierre Bertin Jacques Bodoin Bourvil Claudio Brook Colette Brosset Helmuth Schneider
上 映: 1966年12月08日
地 區: 英國 法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法語 德語
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三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所逼,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而在巴黎的熱情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
《虎口脫險》可謂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這部在輕松幽默中殲滅敵人的影片的確是讓人痛快,如果說虎口脫險是件好事,那《虎口脫險》則是天大的好事。這部法國國寶級的電影,一手抓藝術,一手抓抵抗,兩手都硬。
戰爭中的暴力、血腥也隨著這部電影而淡化,歷史雖不能忘記,但痛苦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來表現。
油漆匠:「戰爭時期,有一位油漆匠,長得一表人材!他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戰爭結束了,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姑娘:「戰爭還沒結束呢!」
倫敦上空的鷹 Battaglia d'Inghilterra, La (1969)
導 演: Enzo G. Castellari
主 演: Van Johnson Ugo Adinolfi Jacques Berthier Edy Biagetti Umberto Di Grazia Luis Dávila Eardo Fajardo Ida Galli
上 映: 1969年09月20日 ( 義大利 )
主要演員:
弗朗西斯科 雷保 范 約翰遜 路依吉 皮斯泰利
弗雷德里克 斯塔福德
劇情簡介:
二戰爆發不久,希特勒妄圖與英國媾和的建議得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斷然拒絕。於是,德國決定對英國實施「海獅行動計劃",即入侵英國本土。然而,英國研究發明的雷達系統使德國空軍惶恐不安。要進攻英國,必須掌握制空權,摧毀英國的雷達系統和空軍基地指揮部。為此,德國趁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敦刻爾克撤退的混亂之際,派遣了一個特工隊打入英國部隊。
英軍陸軍上尉保爾接到上級的撤退命令後,便吩咐手下一部分人先撤出陣地前往約定地點匯合。但他趕到地點時,卻不見自己人。於是,他焦急地返回查明情況,原來自己的部下均已遭遇不測,他們的身份證件全部被人取走。保爾斷定,德國特工人員可能冒充英國士兵,隨撤退人馬去英國了。回到英國後,他奉命搜捕已經潛入英國的德國特工。為了迅速捕獲這些德國人,英軍立即更換了證件。
德國特工人員在克魯格率領下,在英國展開了秘密活動。他們主要的目標是掌握英軍的雷達站及空軍基地指揮部情況。為得到新證件,德國特工開始動手謀殺一個又一個英軍士兵。保爾終於在朴茨茅斯雷達站與這伙德國人短兵相接,並將其殲滅,為皇家空軍贏得空戰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原 名:Stalingrad
譯 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導 演:Joseph Vilsmaier
編 劇:Jürgen Büscher
Christoph Fromm
演 員:Dominique Horwitz .... Obergefreiter Fritz Reiser
托馬斯·克蘭特曼恩 Thomas Kretschmann .... Lt. Hans von Witzland
Jochen Nickel .... Unteroffizier Manfred Rohleder
Sebastian Rudolph .... GeGe Müller
Dana Vávrová .... Irina
Martin Benrath .... Gen. Hentz
Sylvester Groth .... Otto
Karel Hermánek .... Capt. Hermann Musk
Heinz Emigholz .... Edgar Emigholz
Ferdinand Schuster .... Double Edgar
Oliver Broumis .... HGM
Dieter Okras .... Capt. Haller
Zdenek Vencl .... W?lk
Mark Kuhn .... Sgt. P***er
Thorsten Bolloff .... Feldmann
類 型:劇情/戰爭
片 長:137 分鍾
上 映:1993年
前蘇聯經典戰爭影片。
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蘇、德軍隊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進行了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會戰。莫斯科戰役以後,受到重大損失的德軍無力再對蘇聯發動全面攻勢。希特勒決定集中力量進攻南線,企圖佔領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的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1942年夏,德軍集中150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進攻。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從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阿勃加涅羅沃西部地區突破了蘇軍防禦,29日,進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9月13日,市區爭奪戰全面展開,德第6集團軍組成兩個突擊團向市區中部和南部進攻。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繼續向北部工廠區突擊。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
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於在斯大林格勒發動全面反攻行動,以圍殲該地域的德國重兵。反攻前,蘇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開了三個方面軍,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外,還有頓河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三個方面軍總兵力達1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
1942年11月,蘇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東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和市內進行的防禦戰中英勇抵抗,成功阻止了法西斯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的進攻。11月中旬,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轉入全線反攻,並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了22個敵軍師(33萬人)。12月蘇聯紅軍在粉碎了德軍突圍的企圖後全殲該部。1月31日到2月2日,德軍第6集團軍殘部(91000人)投降,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聯紅軍的巨大勝利而宣告結束。
斯大林格勒戰役具有巨大的政治、戰略和國際意義,是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根本轉折點,對發展歐洲敵戰區各國的抵抗運動具有重大影響。
《哈特戰爭》中德軍指揮官菲瑟爾有一句話:我的兒子已經死在俄羅斯前線,那真是一個令人恐怖的地方!
空前慘烈的二次大戰中,蘇德戰場最為血腥。整個二戰中,蘇德戰場戰死的人數最多。
相信任何一個德國人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心靈上都會受到震憾,戰爭不是游戲,戰爭會給國家人民帶來無窮的
⑶ 一部恐怖電影,講的是在科學家地下找到了日軍的生化基地,裡面日軍變成了僵屍
死亡礦坑 印尼電影 ◎簡介
該劇描述業余尋寶獵人聚集了專家小組成員,調查傳說中的黃金所在地,在印尼爪哇島叢林探索時遭遇攻擊,逃往廢棄的礦井,在廢棄的礦井裡遇到了二戰時期的731部隊,他們並沒有死,而是因為日本當時進行的一項活體實驗,製造無敵戰士,他們有著成功實驗體和完美實驗體,他們在裡面遭到刀槍不入日本武士僵屍圍堵,一場逃亡就此展開……
◎影片截圖
⑷ 老國產戰爭片里,最後發現敵人基地,用手測量位置,無線電通知自己人大炮轟炸了基地,就剩下兩個人,其中
用伸出拇指和小指的手勢測量敵軍位置的鏡頭,應該是《閃電行動》裡面的經典場面。
閃電行動
越南當局不斷在中國邊境製造流血事件,侵佔我國大片領土。越軍以鷹嘴峰為天然屏障,利用行蹤詭譎的「神秘炮群」阻擊我部隊,使我軍的收復行動嚴重受挫。我軍某師決定組織偵察小隊,潛入敵後消滅「神秘炮群」。
小隊代號「閃電」,以沉著機智的偵察參謀劉凱華任隊長,帶領足智多謀的姜元、破雷尖兵林小亮、炮位觀測專家方永平、機敏的李久鳴、勇猛的高天虎,在強大的炮火掩護下連夜出發。越南特工隊長阮雄曾在昆明軍校受訓,熟悉我軍作戰方法。他從情報中得知小分隊潛入的消息,命令加強警戒、嚴陣以待。小分隊潛入敵陣地前沿,擺脫了越軍追擊,直插敵人腹地。掩護小隊前進的高天亮、梁國柱遇一傣女月梅正遭越軍追殺,二人救出月梅,一同追趕小分隊。正當劉凱華、姜元智奪軍需車,率小隊闖過橋頭要塞時,阮雄率部趕到,在盤山公路上展開激烈的追逐。劉凱華決定險中取勝,攀越險峻的鷹嘴峰。月梅引起宿鳥驚飛。暴露行蹤,小分隊落入阮雄布下的「死亡陷阱」。前臨雷區,後有追兵,形勢險惡。林小亮毅然以血肉之軀,為隊友辟開一條血路。
小分隊退守於一個天然岩洞,越軍用燃燒瓶、煙霧彈攻擊,企圖迫降。劉凱華准備指揮小隊突圍。這時月梅露出越南特工面目,奪槍威逼小隊投降。劉凱華使計制服月梅,月梅逃出山洞,被阮雄誤殺。姜元在掩護眾人轉移時犧牲。李久鳴在戰地肉搏戰中為保護通訊設備而捐軀。總攻時間已到,越軍的「神秘炮群」也被發現。劉凱華正用步話機向師部報告炮群方位;阮雄突然出現,一場生死搏鬥後,阮雄被擊斃。劉凱華用步話機指揮我軍開炮,摧毀了敵人的「神秘炮群」。越軍倉皇潰逃,我軍乘勝追擊,收復了領土。
⑸ 找一部香港電影大概是80『90年代的,講一群人和日本人對抗,最後到了一個日本的秘密軍事基地。
中文名稱:【富貴兵團】
英文名稱:The Fortune Code
發行時間:1989年
導演:鄭則仕
演員:洪金寶 Sammo Hung ..... Brother Hung
柯受良 Cylon Or ..... Hideki (as Blackie Ko)
王晶 Jing Wong
曾志偉 Eric Tsang ..... Runaway
鄭則仕 Kent Cheng ..... Chocolate
劉家輝 Chia Hui Liu ..... Commander in Blue
劉德華 Andy Lau ..... Wah
苗僑偉 Michael Miu ..... Little Robot
陳百祥 Pak-cheung Chan ..... Dragon
譚詠麟 Alan Tam ..... Robin
梅艷芳 Anita Mui ..... Jone
惠天賜 Austin Wai ..... Little Tortoise
成奎安 Fui-On Shing ..... Ugly Prisoner of War
莫少聰 Siu Chung Mok ..... Little Candy
富貴兵團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僑居海外之愛國同胞籌得四十萬美元,存於瑞士銀行作為抗日之經費,提存密碼只有一個代號為「財神」的人知道,「財神」由海外返國,在接觸抗日戰士之前,不料被日軍捉入732號集中營,猶幸身份未被識破,中國方面知道後,決定派出最精銳之特務入營相救。
這部賀歲喜劇幾乎一網打盡了當時所有的當紅演員,並由劉德華、梅艷芳、譚詠麟等擔杠主演。雖然劇情上誇張失實,但是諸多演員的表演畢竟可圈可點,一邊看電影一邊看著那些滑稽而熟悉的面孔尤為一大樂事。
⑹ 砍了那個馬大三:《鬼子來了》往事
多年之後,香川照之仍對在中國拍《鬼子來了》那四個多月心有餘悸,其中一大半的原因要「歸罪」於導演姜文,嚴酷的訓練和沒譜的拍攝進度讓他每天在劇組過得提心吊膽。
回國後,香川出版了自己在中國的拍攝日記,裡面不乏「我要和姜文大吵一架」這樣的話,後來他的前輩中井貴一拍完《天地英雄》也氣得不行,同樣出了本日記「痛斥」姜文的霸道,「不知他究竟是冷靜還是自以為是,對人總是一派長官對待下屬的感覺。如果他繼續這樣下去的話,肯定會成為一種癖好。」
鬼子
為什麼要拍《鬼子來了》,姜文自己也說不清楚,可能是因為《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觀眾已經把他當大導演了。
那年在《有話好好說》的首映式上,姜文捧著花正美呢,突然過來個小夥子一把抓住他的衣裳。「姜文,你這算幹嘛吶?咱拍完《陽光燦爛的日子》怎麼就不幹點兒正經事?!」姜文說我這演戲不正經嘛?旁邊的製片人樂了,說你琢磨個故事吧, 人家那意思是你得當導演了 。
看上了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後,姜文帶著幾個編劇改了大半年,前半部分基本還是小說的路子,後半截就按姜文的路子來了,他也漸漸找到了自己為啥要拍《鬼子來了》的理由。
姜文從小就愛看打仗片,能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的台詞背下來。拍電影之後重看這些老片,他發現了其中較少被人提起的亮點,比如《地道戰》開頭鬼子掃盪,八路軍帶著老百姓轉移的大場面調度很漂亮,《小兵張嘎》的運動鏡頭很巧妙,《英雄兒女》的音樂銜接讓好多MTV相形見絀。
但他心裡也清楚,這些電影不符合自己的藝術標准,他想重現老電影里四十年代人的那種狀態,然後講一個更接近於 歷史 真實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中國農村不再「全民皆兵」,日本兵也不再是臉譜化的「八格牙路」。
主題定了,找到「鬼子」就是關鍵,看了大量抗戰資料和日本人拍的紀錄片後,姜文心裡有了花屋小三郎的具體形象:個頭不高、年齡不大、長相難看、氣質不是農民就是漁民的日本人。 他覺得抗戰老片里中國人扮演的山田、松井實在是太美化他們了。
為了找到合適的人選,姜文去了好幾趟日本,有回他到軍服店想買一套當年的日本軍裝,老闆看他是中國人,就隨便拿了一套仿製的糊弄。姜文讓翻譯把版型和尺寸錯誤一說,老闆一邊賠不是一邊把庫存的真貨拿了出來,他哪裡知道,想在電影里完全還原真實的姜文連兜襠布的寬窄都研究過了。
1998年6月,在日本當地演藝公司的協助下,35歲的姜文見到了33歲的香川照之,他對香川的形象很滿意,簡直就是從他腦子里走出來的。香川看過《紅高粱》,他覺得姜文的樣子比電影里爽朗得多,但在細金絲邊眼鏡後面藏著的,是一雙既討人喜歡又冷冰嚴峻的目光。
讀完劇本,香川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想到自己可能出演裡面的角色時,他彷彿聞到了軍服、大刀和驢子的氣味兒,迫不及待地問姜文:「什麼時候開拍?」姜文說先得軍訓,然後從8月底一直干到年底。
想到片酬的香川沉默了,他後悔剛才表現得太興奮,「如果我接受邀請,月薪肯定比日本剛畢業的大學生還低」。在那之後的一天,他收到了姜文正式的邀請,猶豫之情竟然一掃而光。
1998年8月12日下午,香川和另外四個日本演員抵達北京,其中有扮演陸軍小隊長酒冢的澤田謙也。上了麵包車,一行人被拉到北京西北角的一棟六層公寓樓。晚上,姜文和劇組的主要人員為他們設宴接風,這也是中日兩國演員的第一次見面會。
在現場充當翻譯的,是影片里漢奸翻譯官董漢臣的扮演者袁丁,他是長春人,87年到日本留學,從扛器材幹到了NHK電視台的導演,形象上完全符合姜文的想像,「東北口音,日語地道,滿嘴跑火車,身材跟我一樣大塊頭」。
袁丁用地道的東北話和東京話拉近了兩邊的距離,姜文借著酒勁兒宣布, 「大家都要好好地學法語,我們這部電影一定會去戛納,而且還能得獎。」
香川在書里寫道:「夾著並不太好吃的中國菜,我選擇信姜文一回,那時我還沒感覺到他是個怪物。」
軍訓
《鬼子來了》出鏡了一百多個日本兵,其中日本人不到二十個,除了香川他們五個是專業演員,其餘都是留學生,把這些留學生聚到一起的是有大哥范兒的澤田謙也。他出身武行,在香港動作片《霹靂火》里和成龍交過手,討厭軍人的澤田被姜文幾封真誠的信打動,最終同意出演日軍小隊長。
中方演員這邊也有很多是業余的,演六旺的是製片人李叢喜,演四表姐夫的是編劇史建全,演國軍行刑隊長的是另一個編劇述平。這么多列在劇本第一頁的配角都由非職業演員出演,香川覺得心裡沒底,但他感覺姜文倒是毫不在意。
到北京的頭三天,香川他們被安排反復觀看五十年代的戰爭電影《真空地帶》和戰時紀錄片《南京》,還要學唱電影里的插曲《露營之歌》。姜文習慣在晚上九點到十二點跟他們談電影的事,雙方的矛盾在劇本里日本兵突然揮刀屠村那一幕爆發了。
香川說這個情節太突兀,他們幾個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姜文沒發火也沒讓步。他知道這些人都是戰後出生的,對他們爺爺輩的侵略戰爭毫無體驗,又剛從和平的日本飛過來,還沒被逼到那個份兒上,等軍訓完拉到河北就能進入角色了。
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紀念日,香川他們坐上麵包車一路向東,目的地是京郊密雲某武警訓練基地,香川說這一周軍訓給他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印象,讓沒經歷過戰爭的他了解了過去的一切。
看到演員的作息時間表,也喚起了我學生時代的軍訓記憶。
5:30起床
5:40-7:00早訓練,五公里徒步走,最後沖刺
7:00-7:30洗漱
7:30早飯
8:00-10:00隊列訓練
10:00-11:30格鬥訓練
12:00午飯
13:00-14:40午睡
15:00-18:10戰術動作訓練(匍匐前進、翻越障礙)
18:30晚飯
19:40-21:30觀看錄像資料、戰史書籍
21:30就寢
姜文看了他們的黑白照片愛不釋手,馬上把買來的彩色膠片都退了,全片改成用黑白膠片拍,以至開拍日期都延後了。姜文對穿著軍裝的澤田說:「從今天開始,你就是小隊長,他們的吃喝拉撒睡都由你管!」
當天晚上,香川他們觀看了諾門坎戰役的紀錄片,軍營的氣氛果然不同,大家唱《露營之歌》的聲音比前兩天高昂多了。
夜裡,香川被袁丁的呼嚕聲吵得睡不著,第二天一大早,袁丁反倒惡人先告狀地跟他說:「香川,你真是個愛想事兒的人,大半夜又是大笑又是嘆氣的,真煩人。」
打呼嚕還能忍受,袁丁把香川老婆給他帶的洗衣皂用完後放在公共洗手間就忍不了了。面對暴怒的香川,袁丁的回答讓他目瞪口呆:「香川,反正別的日本人是要回去的,到時候就剩咱們倆,你離不開我,要不誰給你翻譯,所以你還是悠著點兒為好。」
事後證明,袁丁說的沒錯,香川照之確實是劇組里待到最後的日本人。
早上八點,訓練正式開始,袁丁借口要給NHK拍訓練的紀錄片,跑了,一旁的日本人都鄙夷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20歲出頭的教官發出命令,「注意,先立正三十分鍾」。從那刻起,「立正」兩個字成了香川他們的噩夢,站到五分鍾的時候,香川的身體就發出警報了,只能靠著不斷從一默數到一百苦撐著。
小隊長澤田一個人站在前邊,眼睛一直盯著某個點都沒眨過。那天一共練了五次「立正三十分鍾」,最後一次是「立正一個小時」。
想當年我站軍姿快堅持不住的時候,腦海會閃過無數英雄人物,香川下意識想到的精神寄託是天皇,他在心裡宣誓:「天皇陛下、皇後陛下,無論遇到什麼,我也要把今天的立正進行到底!」
「好了,最後十五分鍾。」澤田小聲對香川說,兩個人惺惺相惜地用眼神鼓勁兒。解脫的時刻終於到了,小隊長澤田對著自己的隊員喊道:「大家都很努力,訓練結束。」
這天夜裡,縱然有袁丁的呼嚕聲陪床,香川還是睡得像一攤爛泥,實在太累了。午夜12點,一片鼾聲的宿舍響起劇組的聲音:「請大家起床,現在我們要臨時轉移。」日本演員們半夢半醒地抗議,「別耍我們了。」
上鋪懂中國話的留學生告訴香川,白天他們練立正的時候有部隊領導來基地視察,看到這幫穿著日本軍服的日本人口號喊得比武警還響,立馬就急了, 「哪來的鬼子,給我滾蛋!」
沒辦法,大家只好摸黑收拾行李,連去哪兒都不知道就被塞進了一輛像是快報廢的大轎子車,連夜轉移。半夜2點,他們到了一處新的軍訓基地,香川一下車就要求不跟袁丁住一個屋,得到同意後馬上扔下行李鑽進被窩,一夜無話。
澤田把半夜被叫起來的怒火都發泄在了隨後的訓練里,他賭氣似地跟中國軍人比賽跑圈兒,跑到連午覺都睡不著的過勞狀態,一到晚上就叼著煙捧著本《陸軍士兵日記》。
沒完沒了的扛槍和立正讓香川覺得自己變成了「皇軍」,後來竟然還對立正上了癮,晚上看戰爭片也越來越有感覺,甚至主動給小隊長晾衣服,在他心裡拍不拍電影已經無所謂了,最大的念頭是絕對不能輸。
蔚縣
在日本演員練立正的時候,中方演員也在河北農村體驗生活。扮演魚兒的姜宏波整天跟農村大媽下地幹活兒,學會了紡線、做飯、殺雞、喂豬等普通農婦從早到晚的活計。
扮演七爺的反派老戲骨陳述住到老鄉家裡學說唐山方言,祖籍浙江長在上海的陳老下了狠功夫,沒幾天就能用半生不熟的唐山話跟鄉親們聊天了。78歲的陳老在劇組虎虎生風,唱洋歌喝洋酒,那雙「我一手一個掐吧死倆,刨坑埋了」的粗壯胳膊做個引體向上毫不費力。
第二天一大早劇組就上路了,經過六個小時的顛簸,到達了第一個外景拍攝地——河北蔚縣。
外景地還原了當年日本兵駐扎過的寺院、營房、炮樓和周邊的街道,看到實景的香川預感到這里將誕生了不起的鏡頭,也產生了「 沒准兒真會在戛納得獎所以要好好學外語 」的念頭。
上午到實地踩完點兒,姜文還是沒說開拍的具體日期,下午請扮演「一刀劉」的陳強(陳佩斯父親)給日本演員講戰爭中的體驗,香川他們戲稱陳老爺子是中國的森繁久彌,日本的一位國寶級喜劇演員。
晚上,姜文又拉著香川聊劇本,還要夜裡去試拍,因為攝影想試試黑白膠片的效果。
這一通沒譜兒的安排又讓香川在睡前拿出日記本,寫下「我下定決心,得對姜文發一次火」的話,遺憾的是,決心雖然下了很多次,火卻一直沒發出來。
一百多個中國人唱完《義勇軍進行曲》,十五個日本人開始唱《君之代》。後來拍日本軍人和中國農民在村宴上輪流唱歌那場戲的時候,香川又想起了這次聚餐,那晚大家喝了很多烈酒,在昏暗的食堂一直喧鬧到深夜。
8月31日,日本演員的戲份正式開拍,姜文把他們都叫到香川的屋裡對詞。拍小隊長澤田向吳大維扮演的國軍軍官投降的那場戲時,香川真切感受到了戰敗時日本人的沉重心情。一連兩天,軍訓時積蓄的高傲就被各種向中國人低頭的鏡頭耗光了, 期間有個日本留學生說了句「八嘎」的口頭語,惹得劇組的一個大哥向他拔出了刀。
香川開拍的第一場戲是影片結尾的高潮,花屋小三郎砍頭處決姜文扮演的農民馬大三。這場戲分量很重,劇組從凌晨四點就開始做准備,現場來了大量群眾演員,鄉親們被安排站在行刑會場旁邊的高坡上「看熱鬧」。
姜文囑咐香川,「砍頭的動作要像打高爾夫揮桿那樣」,實拍的時候,旁邊的人用英文提醒香川開拍,「先生,動作」,香川聲嘶力竭地吼了一聲,砍下了馬大三的頭。姜文對這場戲挺滿意,其他人也給他鼓了掌。
過了一天,姜文又決定給這場戲加個鏡頭,「螞蟻在他脖子上爬,香川在揮刀前把螞蟻彈走」。劇組的人抓了好多螞蟻,為了不讓它們亂爬,先在瓶子里悶個半死,再挑一隻放到姜文脖子上。
香川此前想不明白《鬼子來了》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拍完這場戲之後,他有點明白了,姜文用一隻螞蟻把日本人的懦弱和兇殘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鏡頭的威力會像點燃的爆竹,在觀眾心裡炸響。
麻袋
因為劇情需要,香川和袁丁都被裝進了麻袋,往片場一扔就是一整天,香川老怕別人把他給忘了。這時候,他突然感到了袁丁的好,幸虧身邊有這么個陪他說日語的人,要不然他得在麻袋裡憋死。
香川問袁丁,你為啥逃避軍訓,袁丁理直氣壯地說:「練立正是導演為了讓你們戰勝自己,我到日本打拚了十年已經戰勝自己了,所以就不用練了。」香川又被他氣著了,「強詞奪理!那你幹嘛不多站兩個小時,讓我們這幫不成熟的日本人看看,你是怎麼戰勝自己的!」
聊到那塊被用掉的肥皂時,袁丁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在我們這兒,煙酒肥皂什麼的,都是大家共用的,我不知道那是包含愛情的肥皂,對不起了。」
香川沒空再糾結肥皂,更大的考驗來了,那天要拍返回連隊的花屋被戰友們痛毆的戲,姜文嫌畫面的張力不夠,跟澤田說你也來一塊兒打,香川心裡一驚, 他聽說澤田在香港拍戲時打暈過成龍。
實拍的時候,澤田手下留情了,打得最狠的反倒是幾個留學生,他們下手不知道輕重,你一拳我一腳地打了香川三十多下,拍到一半血就順著他的嘴角往下流,姜文過來抱著他用日語說,「這條太好了」。
光流血還不夠,拍花屋和董漢臣鬧翻互毆那場戲時,為了醞釀感情,姜文讓香川面對牆壁坐下蹲禁閉,剛過了五分鍾,他就「哇」地一聲哭了出來,之後和袁丁打得特別投入,把壓抑已久的感情都宣洩出來了。
一天晚上,日本演藝公司的負責人來探班,又趕上給電影創作音樂的搖滾教父崔健也來了,姜文招呼大家吃涮肉,遠道而來的客人給劇組帶了魚子醬,愛吃辣的姜文在上面灑了好多辣椒粉,主食都沒吃就把一大盆魚子醬吃光了,給香川看得一愣一愣的。
夏去秋來,香川收到了妻子託人寄來的冬裝,但他十分擔心劇組能否在12月底關機,因為拍攝進度太沒譜了,有時候早上五點半起床出發,到了片場卻看到姜文帶著劇組踢足球,然後騎上馬就沒了人影兒。香川問今天拍哪一段,助理導演指著遠處的山頭,「太陽照到那兒,我就開機」。他剛要發火,姜文「啪嗒、啪嗒」騎著馬又回來了,說「我們先拍一段怎麼樣?」
蔚縣的拍攝比計劃延長了一個月,劇組移師潘家口水庫後開始趕拍日本演員的戲份。身邊的日本人越來越少,孤獨的香川完全進入了角色,群演的農民老是出錯讓他煩得不行,以至對屠村那場戲都不再抵觸了,滿腦子想的就是「要殺,絕對要殺。」
沒過幾天,香川因為胃穿孔被送到了醫院,他躺在蒼蠅亂飛的床上疼得打滾兒,「哀求」醫生給他打止痛針而不得,發出了「我和這個國家的人,一生都無法妥協了」的嘆息。
12月中旬,完成拍攝的香川登上了回國的飛機,飽受導演摧殘的他在日記里寫道: 如果姜文再向我發出一起拍電影的邀請,我一定還會去中國。
戛納
2000年5月,姜文如約把《鬼子來了》帶到了戛納。那年華語電影在法國大放異彩,楊德昌的《一一》拿了最佳導演,梁朝偉憑借《花樣年華》捧得影帝,《鬼子來了》榮獲評審團大獎。
香川他們幾個月的「地獄」經歷都化作了紅毯上甜美的微笑,有個20歲的外國觀眾看完電影緊緊抱住他,說「太感動了」,香川也挺感動,他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無論是軍訓、麻袋還是那場拍了一百多遍的「大哥大嫂過年好」。
姜文說《鬼子來了》是他的「前世」,他跟電影里那些四十年代的角色,比如四表姐夫、五舅姥爺甚至日本兵花屋都有共同語言,他想探討我們兩國哪兒出了問題,下面劇照里用刺刀捅人的演員是個柔弱的留學生,平時在劇組常被人誇可愛,姜文說要不是戰爭,你想像不到他會殺人。
但是,當年卻有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的電影到底說了什麼。
戛納歸來後,《鬼子來了》收到了二十條審查修改意見,姜文「希望國內大范圍公映」的願望至今也沒有實現,有人寫了一篇《姜文,請不要往酒里撒尿》的文章,懇求姜文張藝謀們不要再拍抹黑民族尊嚴的電影。
2002年,《鬼子來了》在日本公映,六成的觀眾打了五星,有人把它和黑澤明的《七武士》並列,有人說每個日本人都應該看看,右翼人士的看法是「即使可以理解,也不能同意」。
評論家佐藤忠男或許說出了導演的心裡話,「姜文用割自己的肉,以斷敵人之骨的辦法揭露了日本軍人的惡,讓走出電影院的日本觀眾,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20年了,馬大三那顆被砍下的頭還在朝天笑著。
部分參考資料:
[1]《中國魅錄——<鬼子來了>攝影日記》,香川照之
[2]《我與老電影》,姜文
[3]《我對日本人不感興趣——姜文與<鬼子來了>》,馮湄
-END-
作者 | 叉少
⑺ 日本有哪些戰爭題材的影片
日本戰爭題材的電影有《在這世界的角落》、《空中殺手》、《赤色天使》、《我想成為貝殼》、《二百三高地》等。
1、《在這世界的角落》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片淵須直執導的動畫電影,由能年玲奈等擔任配音,於2016年11月12日在日本公映。
該片改編自河野史代的同名漫畫,以二戰末期的廣島為舞台,講述女主人公小鈴嫁到住在海軍軍港「吳市」的婆家後,經歷幾次空襲拚命生存、積極面對生活的故事。
2、《空中殺手》
《空中殺手》是由押井守執導,菊地凜子、加瀨亮等人參與配音的日本動畫電影,於2008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改編自小說家森博嗣同名作品,講述了一位戰斗飛行員在一個類似日本的戰爭世界中奮斗生存的故事。
3、《赤色天使》
《赤色天使》講述1939年,中日戰爭如火如荼。年輕的女護士西櫻被派往天津日本陸軍醫院工作。她的清純美麗吸引著一曾出生入死的年輕士兵們。某晚,櫻被坂本為首的一眾傷兵強暴,作為懲罰,坂本被重新派往戰場。兩個月後,戰事不斷吃緊。
櫻受遣前去援助深縣的前線醫院。在這里,因戰火而負傷的士兵不計其數。櫻和主治醫生岡部(蘆田伸介 飾)每天馬不停蹄,為了保住更多人的性命,他們甚至不得不通過截肢等手段以縮短治療時間。在此期間,櫻見到了傷重瀕死的坂本,撫慰了失去雙臂極度痛苦的一等兵折原(川津祐介 飾),也漸漸陷入對岡部醫生的依戀之中。
4、《我想成為貝殼》
《我想成為貝殼》是由日本TBS電視台製作發行的139分鍾的家庭戰爭影片。該片由福澤克雄導演,橋本忍編劇,中居正廣、仲間由紀惠、柴本幸、西村雅彥等主演,於2008年10月25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加藤哲太郎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日本高知縣經營一家理發店的清水豐松在戰爭期間被強行徵兵入伍,戰爭結束後,他因被懷疑在軍隊服役時曾聽從上司的指令而殺害美軍士兵而被逮捕。
5、《二百三高地》
《二百三高地》是一部劇情片。內容以日俄戰爭中旅順攻圍戰前在203高地為主軸,依據史實描述日軍第三軍司令乃木希典攻取此高地的故事。
從明治37年(1904年)2月到38年(1905年)7月,約一年半的時間里,日本與俄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和中國區域的控制權而爆發了日俄戰爭。這是一場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范圍而主要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強盜戰爭。
這場戰爭中的二零三高地位於旅順新市區西3公里,因海拔203米,被稱為二零三高地。日俄戰爭中它是西線制高點,距市區和港口要塞較近,是日俄雙方爭奪的重要陣地。
⑻ 日軍南京大屠殺電影有哪些
截至2021年7月,該片因血腥恐怖在國內是禁播的。
《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是由牟敦芾執導,張良、李偉、潘永等主演的戰爭電影,於1995年7月7日上映。
影片講述了1937年12月11日,南京城被圍,中日雙方展開血戰。日軍瘋狂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的故事。
劇情:
1937年12月11日,南京城被圍,中日雙方展開血戰。日軍瘋狂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中山門,日軍殘酷屠殺俘虜。
日軍第六師團長谷壽夫在中華門說,我們是第一個攻佔南京的部隊,必須載入史冊,命令解除軍紀三天,並說所有的中國女人都是慰安婦。
日軍第十六師團團長中島今朝吾率部進入國民政府,他在蔣委員長的辦公室里設立了自己的司令部,南京正式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