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郭敬明小說改編的電影《小時代》
這里不想討論《小時代》這部電影內容本身,或者創作本身,因為我也談不出什麼,我個人逗讓對這個電影故事本身也沒興趣。但從這個電影和國產電影市場的角度,我反倒很有興趣,也覺得《小時代》很有價值,因為它正見證著這時代的荒謬和電影市場像碾路機一樣的野蠻成長。從影片定位來說,好萊塢可以有《Sex and City》大電影,可以有美劇《緋聞女孩》,為什麼中國就不能有一部《小時代》這樣的電影?(如果誰堅持看完片尾字幕,就會見證中國電影史以來片尾字幕最龐大密集的時尚logo集群,看得讓人有密集事物恐懼症都快犯了),見到網上有不少人說《小時代》是中國版《暮光之城》系的電影,但,又怎樣?從市場角度,但凡有人開始拿中國電影開始和好萊塢電影做對比,對極其落後的中國電影來說,已經算是一種進步和褒獎了。如果《杜拉拉升職記》是中國暢銷書市場跟電影結合的一個轉折點(之前網路恐怖小說多次拍過驚悚題材電影,但都影響力不大),那《小時代》應該代表著中國暢銷書和影視行業結合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文字作者直接來做電影導演和編劇了。
雖然中國暢銷書市場並不大,國內圖書市場絕大部分還是教輔材料占據絕大份額,但暢銷書(小說)與電影的親密接觸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而且也是電影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徵兆之一。影史上的《亂世佳人》小說出版於1936年,電影公映於1939年,電影製片人在1936年小說未正式空開發行就購買了拍攝權。這是我知道比較早的,電山宴局影和暢銷書結合成功的案例,而當時也是好萊塢製片廠制度開始步入鼎盛時期。從這個角度,站在電影從業者角度,為《小時代》歡呼吧,這又是一部以前根本不會出現的「新面孔」國產電影(這跟影片好爛沒必然邏輯關系),在拼資源整合的當下,誰能給出新鮮而又刺激性的內容,誰就能殺出重圍(內容好壞就跟口碑有必然邏輯關系了,內容大概就指故事是否講得有趣,講的清楚,演員是否動人,導演是否有些獨到的想法)。無論多少人說《小時代》的不好,它只是一部青春電影(還會有下集,沒准還有系列接著往下祥仿繼續拍),比起有毒的空氣、有毒的食品和有毒的意識形態,這部總被罵「毒害」青少年的電影和小說的毒性在我看來都是忽略不計的。
這部電影觀影體驗對我而言是很詭異的——就像一個怪叔叔誤闖進了少女們的春夢,手足無措,如坐針氈,掙扎著,然後就睡去了,反復睡,睡醒後,看了結尾,等到字幕結束,退場。
《小時代》從2013年的青少年精神層面而言,這沒準是一部紀錄片,或許這是它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