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活著電影為什麼要改

活著電影為什麼要改

發布時間:2023-10-29 14:23:24

A. 如何評價電影《活著》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電影的改編是低俗和功利的。
張藝謀對小說情節中可悲、可怒的元素進行了極盡粉飾,將余華頗為復雜的小說,改造為了無害的、小資感傷的民族名片,去掉了有可能造成危險的鋒芒,回歸了醇厚的撥亂反正主流旋律。
舉例:
有慶死於為縣長夫人抽血,純局活活抽死,為了救上等人的命,把一個孩子害死了。有慶說抽的頭暈,全身蒼白,還不住手,還繼續抽,說「獻血都這樣」,最終有慶死了。
那時候有慶已經不行了,可出來個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是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幹了。有慶嘴唇都青了,他還不住手,等到有慶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
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進產房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張藝謀改為有慶被誤殺,並且是區長「缺乏睡眠」,而且區長也受傷了,甚至還付出了自己最喜歡的汽車作為代價,後來還心心念念了一輩子,有慶的死所折射出的種種隨處可見的現實被消隱在一片正能量尷尬煽情中。
這一改動非常低俗。
張藝謀把皮影戲加入更是純純為了故作深刻和拿獎去的,展示民族符號,在《長城》中他加入了秦腔也是這個路數,拿獎騙外賓。
其他的一些改動,如家珍病的走著路能摔倒,村民們笑嘻嘻的說夜裡乾的太狠了,隊長作威作福,延續了歷史,流氓樣子電影並未表現出來。
人民公社請風水先生看屋子,燒了老孫的屋,還是飢餓年代用人們嘴裡省下來、摳出來的油浪費、玩鬧似的燒的,老孫說燒了我也得死了,這些也沒有拍。
有慶穿不起鞋,鞋底都磨穿了還繼續穿,為了珍惜來之不易的鞋子,上學路上光著腳走路,把鞋拿著,下雪天也是這樣。衣服更是破破爛爛的。結果電影里有慶穿的里三層外三層,和欺負鳳霞的小孩子打架那場戲,衣服恨不得比地主家孩子穿的都要好。
占故事很大篇幅的飢餓,從頭到尾的飢餓,完全刪除,你在電影里看得出他們飢餓過?
貧窮,完全從頭到尾擺脫不了的貧窮,完全架空為符號。有慶的飯盒比我的都好,大煉鋼鐵時家裡那一桌子碟碟碗碗,我好像看見了史做凳讓矛革的金庫了,都眼暈了。余華小說里對貧窮的概念表現的非常清楚,《細雨中呼喊》,親爹吃點飯都要擺臭臉,最後老頭被排擠的盼著自己死。摔了一個碗,一是沒有替代的了,物資匱乏到極點,二是摔了碗的人給家裡造成了極大的麻煩,貧窮造成的消沉和恐怖氣氛,在電影中完全輕松和諧,福貴的日子看上去幾乎是小康的。
電影中原創了一個人物,王教授。原著中只是說鳳霞產後出事死了,而電影原創了一段低能劇情:說學生們把老教授們都打倒了,所以沒人會看病了,電影表現了造反的學生們一開始志得意滿胸有成竹的樣子,到鳳霞大出血後,戲劇性的大喊「我沒學過,我不會呀!」完全變成了丑角。
這點情節太拙劣了,漫畫一樣,給外國人看的。
至於再後來,家珍死了,包產到戶以後,二喜去城裡干苦力,拉板車,呼哧呼哧氣都喘不過來,還要背著兒子苦根,在板車上綁竹竿晾尿布,在城裡完完全全作為一個原始人、失去人權掙命的農民掙扎在最底層。後來二喜拉水泥板被擠扁了,死的一根完整的骨頭都沒有。
福貴在私有化社會過的更是豬狗不如的生活,下了雨爺孫倆搶收棉花,累的小孩子發了燒,家裡都沒有糖給他熬薑糖水,豆子都難得吃上,吃豆子高興的撐死了。
這些事情由於發生的年代不對勁,所以電影不允許發生,寧肯把時間大幅度的浪費給重復的鎮長被錯劃資產階級反革命啦,春生要重開了之類的,卻不肯稍微花一分鍾給後來這些事一些內容,來讓故事從【昏君當道,民不聊生】這種傳統的低能敘事超脫出來,格局更大一點,去著眼於歷史和文化,而非一朝一代甚至一家一姓甚至一條路線的責任去。
種種情形來看,貧窮、飢餓、彷徨、如蛆附骨的苦難,全部被拆解,電影結局時,外孫饅頭玩小雞,福貴說生活越來越好,電影粗桐變得非常低俗。《活著》無法和《霸王別姬》比較,也談不上在94年獲得一席之地。未來如果有人再翻拍余華的這本小說,很難拍的比張藝謀版本更低俗。

B. 電影《活著》和小說《活著》敘事線索的設計有什麼不同

在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線索的設計至關重要。一條明確的、活躍的線索就像一根堅韌的絲線,可以將整個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時間、地點等要素像串珠子那樣串聯起來。那麼電影《活著》和小說《活著》敘事線索的設計有什麼不同?

三,《活著》電視劇敘事線索的設計

電視劇《福貴》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安徽,也加入了安徽地方戲曲花鼓戲作為敘事線索。電視劇里將故事的開端提前,用五集的容量講述了福貴和妻子家珍的戀愛故事,花鼓戲就成了兩人之間傳情達意的橋梁。在影片結尾,家珍也在福貴演唱的花鼓戲聲中安然離世。不同年代背景下,花鼓戲的唱法或許不同,但是熱鬧的花鼓戲一直都是劇中人物情感的傳承和延續。同時,花鼓戲的加入也豐富了鳳霞這一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沒有過多描述鳳霞的個人生活或者個人追求,更多的是把鳳霞作為犧牲品一樣來塑造。而電視劇則通過花鼓戲讓啞女鳳霞的悲喜得以宣洩,為鳳霞找到了另一種充滿了力量的「語言」——雖口不能言,但情不可減,體現了創作者深切的人文關懷。

C. 解析《活著》電影

(一)《活著》電影

生活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不知道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幾乎每個普通人都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就因為我看了張藝謀的片子,愛奇藝便自動推給我他導的很多片子。所以,我看了《活著》,張導那麼多片,我選了《活著》,是因為葛優。男演員中,我是很喜歡他的,也認為他的參演是票房的保證。這片子拍得太早了,1994年,那時他應該很年青吧,演技還稍顯稚嫩,沒有鞏俐那麼游刃有餘。不過我還是很喜歡,看了好幾遍。說一下,這片子幾乎都是當今影視界的大腕,我們不得不佩服張導當時的眼光。張導一直如此,氛圍總是輕輕勾勒,感覺總是差點什麼,不過在當時拍這么敏感的片子,張導也算是比較大膽的了。這片中有幾處改編,我覺得很不錯,尤其是結尾,讓我們的心不那麼絕望。

D. 影視劇《活著》是如何對人物形象的進行再創造的

對於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創作者來說,塑造人物都是創作的中心任務。然而在改編時,原著人物究竟是改、是刪還是增,恰恰是改編者應該仔細斟酌的。在小說《活著》中,由於余華採用了福貴第一人稱敘述的形式,使得絕大多數人物都是通過福貴的語言描繪出來的。那麼影視劇《活著》是如何對人物形象的進行再創造的?

E. 關於電影《活著》

關於電影和原著的關系,電影黨和原著黨一直在爭議,我認為沒有爭議的必要。喜歡電影的,直接去看電影就好,喜歡原著的,就選擇原著。電影和原著書籍只是承載思想和精神的載體,它們都是為了思想和精神而服務的。如果沒有精神和靈魂思想,我不認為它是一部好作品,甚至不認為是一部作品。而如果精神和靈魂思想的內核沒有改變,是選擇以電影表達還是以原著書籍作為表達方式,那麼就顯得並沒有那麼重要了。

我認為余華老師是一位好作家,之前看過他的《文城》、《許三觀賣血記》等,《活著》的原著小說還沒有看,之前看過電視劇版的《活著》,電影《活著》也是前幾天看完。以不同的媒介形式看《活著》這部作品,的確會獲得不同的體驗,不過內核卻沒有改變。張藝謀導演也是一位好導演,《活著》這部電影的細節很豐富,甚至有幾個場景和鏡頭,讓我幾度落淚。葛優和鞏俐也是好演員,演啥像啥,演技自然而然,細節表情拿捏得當。

因此,無論是《活著》的原著小說還是電影,都是相當成功的,是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最近在跟著曾仕強教授學習《易經》的義理,再看電影《活著》,能夠看到一些易經的影子。

在我們一出生的時候,我們的命就已經先天確定了。在學習命理學的時候,發現我自己學習得特別費勁,也非常的痛苦,我知道這是我自己缺乏國學功底的緣故,因此暫時放棄了對命理學的學習。

也是今天我才想通了,如果一些知識和學問讓我學得非常痛苦,有種痛不欲生的感覺,那麼我就會懷疑去學習這些知識和學問的價值和意義,我幹嘛要去學呢?

同理,如果一些知識和學問讓我學習得非常輕松,也沒有學習的必要,因為我已經完全掌握,再學習也不會有絲毫的進步。因此,到底要學習什麼,以怎樣的方式去學習,這件事是值得慎重對待的。

剛開始學習易經的時候,會覺得很新鮮,很有趣。但是堅持一段時間後,會覺得特別枯燥,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好像聽懂了,又感覺自己沒有懂。但是,看著自己離終點越來越近時,又想再堅持一下。盡管學得很累,但內心覺得很平靜和充實。我覺得學習是一個先博後專的過程,也不能過度學習。易經告訴我,任何事都應該適度、守中、合理,學習也不例外。這畢竟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天堅持學,學習那些有些難度,自己又有些基礎的東西,這樣會讓我對學習更有信心,例如《紅樓夢》、中國飲食文化、花卉鑒賞等。我自己對這些知識缺乏,但是又有一定的學習基礎。

再說說《活著》,我從中得到的啟示和思考是,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一生。《活著》告訴我們,我們能夠平安健康的活著,就已經是足夠幸運的了,或許我們人生的意義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

福貴出身在富有之家,這不是他自己能夠決定的,他也是我們芸芸眾生中迷茫的一員。即便是娶了家珍這樣不離不棄的好媳婦,他仍然不滿足。一直到敗盡家財,失去了所有的外在財富,他才冥冥之中幡然醒悟,原來以前那些平平淡淡的東西才是真,是如此的可貴。更難得的是家珍對他的不離不棄,長相廝守,哪怕日子過得很艱難,卻依然無怨無悔。這段經歷,讓我想到了《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和寶玉的經歷是何其相似!一直到賈家破滅,才發現最後跟在自己身邊的人寥寥無幾。

福貴被亂兵抓去征丁後,開始經歷人生的困苦,他心裡的夢想就是好好活著回去,與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著平淡而踏實的生活。他和春生見證了所有徵來的人被凍死之後,從鬼門關中走了一番,又一次醒悟能夠活著回去已經足夠的幸運了。日子雖然過得有些貧窮,但是總會好起來的,就像那句「小雞長大了,會變成大母雞,之後又會擁有鴨、羊、牛等」最後越來越多,這就是易經中的「小蓄卦」。財富是一點點積累起來,守正以中,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紅紅火火的。

然而,幸福和困難,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臨。本來就在日子過得很有盼頭時,有慶又被已經當區長的春生開車撞牆壓死,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而且,春生和福貴還是一起共患難的生死之交。當有過命交情的朋友突然變成了仇人,我們又該如何他?就像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父母本來有恩於我們,突然有一天變成了我們的仇人與敵人,我們該如何面對他們?人生就是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兩難困境所組成。

當苦難發生時,我們始終最難處理的是該如何面對和接納自己的內心。所以,家珍開始時選擇怨恨春生,這是對是錯?這畢竟是喪子之痛,不是當事人,根本不會理解其中的痛處。只有你自己親身經歷了,讓你親自體驗和感受到,你也未必能夠保持清醒的理智。所以,我很能理解江歌媽媽的選擇。

當苦難發生時,春生並沒有選擇肇事逃亡,而是直面受害者家屬,而且受害者家屬還是曾經共患難的生死摯友,不斷地向福貴和家珍道歉。那麼,春生是壞人嗎?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的。

當春生媳婦因精神崩潰而上吊,春生甚至也想要因此而結束自己的餘生,而家珍聽了春生的事跡後,最終選擇了原諒他,並鼓勵他重新鼓起勇氣活下去。

我想,此時的家珍之所以選擇原諒春生,在於家珍的本性就是一個善良而溫柔的女人,她也經歷了人生喪親之痛。這一刻的家珍在精神上,和春生是共鳴的。在家珍失去有慶時,我想她的內心想法和春生一樣,如果不是還有福貴和女兒鳳霞,她也不會堅強地活著。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在我們剛出生時,我們就失去了呆在母親肚子里的安全感;到童年時,我們失去了嬰兒時的光明和純真;到少年時,我們失去了童年的無憂無慮;到青年時,我們失去了少年的夢想;到壯年時,我們失去了青年時的沖動…

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還會失去更多,例如父母之愛、朋友之愛等等。一次次的失去,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老,最後終究要面對我們最真實的自己。

因此,趁著有時間,不妨多想想,到底什麼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我們把時間花費給它就是。

別人有什麼,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什麼,我想要什麼,並以此與他人交換,獲得價值。

有些人活了一輩子,但是只活了一天;有的人雖然只活了一天,但是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人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長,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成功。

F. 電影《活著》為什麼沒像小說一樣拍完整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小說的審查尺度比電影要寬松一些,這是因為當今的人閱讀群體逐漸縮小,遠遠不如觀影的多。再者說,小說和文本和電影屬於兩種形式的藝術手段,沒有必要完全按照小說來。

以上。

現在流行翻拍重拍,告訴張導重拍一下就完整了!

電影《活著》,比起小說《活著》,給了一個光明的尾巴,讓這個電影的結尾,積極了一些,光明了一些,有希望了一些,而小說,陰郁至死,悲慘到底,絕望終點。

小說中,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老婆家珍去世;女婿二喜是搬運工,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

而電影里的光明的尾巴,張藝謀留下了二喜和苦根,電影里叫饅頭。小說里,只剩下一頭牛叫著主人公的名義,福貴。電影里,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這部小說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0年),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並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其實,從獲獎里,我們就能讀出很多信息,還有一個信息是,這部小說很火,但電影被禁。

電影巜活著》改篇自余華的同名小說,我是先讀的小說。當時在南方工廠剛剛上班,一個三十好幾的人一個人租著房,上班、下班,七天試用期剛剛完,廠里說我不合適干這個工作,就辭了,合適的工作很難找,連著找了兩天沒有找到,天又下起雨,就一個人待在租房中,胡亂的看瀏覽器,有人推薦巜活著》這部小說,然後順理成章下載,閱讀。

可以說這本小說讓我一天一夜沒有吃飯,累了抱著手機眯一會,腦子里還是小說里的橋段,福貴的形象扎進腦子里,淚流滿面不止,難過巧珍,難過他們倆個孩子,他的瘸子女婿,外孫,每走一個傷悲一次。

說說電影和小說吧,余華的巜活著》是關於個人的,活著是忍受;張導則全然拋棄了這一點,轉向於時局和政治的悲劇,是「哀民生之多艱」。因此配角們教科書式的存在很出彩。福貴也成了一個政治覺悟很高卻依然淳樸善良的人,但兩場悲劇卻分別由他的審時度勢和善良好心所導致。

電影表現的是「逃不過」,在這一點上還是很成功的。 即便是看過小說,看電影的時候還是感動得稀里嘩啦。電影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首先是劇本,然後是影片中主角的演技,最後是影片製作。To live,活著。

小說中,福貴是最後還活著的人,還有一頭老牛。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電影的目的更多的是給人啟迪,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無法把小說全部展現,只要能展現出小說的精髓並給予觀眾共鳴,在我看來都是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

同時,電影還有過審的問題,這部小說對人性的探討實在太深刻。裡面有很多對人性的諷刺,寫出很多敏感的話題,這些東西在電影里展現都是露骨的,顯然不能過審,適當刪減很重要!

所以說電影沒有按照小說拍攝完整,但是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的作品,他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我們大多人都知道,將原著作品影視化後,作品中一些非常尖銳的 社會 問題便會更加具象化,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力,所以很多作品在影視化時導演都得對其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使之不要顯得太過尖銳,畢竟辛辛苦苦拍一部電影都是希望它能上映的。

當然,經過影視化後的《活著》並沒有比原著差,它是另一種呈現方式,而且它顯得柔和了一些,不會像原著那般令人絕望。畢竟電影面向的是更多的觀眾,導演要考慮到觀眾的觀影感受。

總的來說,電影版《活著》注重表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生存狀況,小說版《活著》則重在表現個體生命在強大的命運面前的承受力,兩者都是經典,都同樣悲傷蒼涼,引人深思,很值得一看。

(鯨魚電影編輯部:原野)

同一時間段三位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各自拍了一部電影,不約而同的涉及到了那一段 歷史 ,分別是田壯壯的《藍風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張藝謀的《活著》,都被不同程度的禁了,田壯壯尤其慘烈,禁拍10年OR9年,記不清了,當時他的名頭遠大於陳凱歌和張藝謀。

《活著》開拍前,張藝謀和余華說,他是搞電影的,對審批很懂,所以余華放手給張藝謀去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不用說那時候,到了《亮劍》那段 歷史 依然省略。

還有就是抗日題材的影視劇N多,對越反擊戰的題材除了那幾年的《高山下花環》和《閃電行動》等,近幾年看到過這個題材的影視嗎?

我的答案就是:《活著》不好嗎?

如果單從藝術角度來看,我覺得是老謀子想給電影里的主角留下一絲希望,畢竟原著太慘了,外孫太餓了,吃豆子太多撐死,女婿也被壓死,主角的希望被生活這只大手反復蹂躪,最後變成了一個只是活著的軀殼,沒有高興、沒有悲傷、也沒有希望,只剩下活下去的本能。每次看書和電影都覺得心堵。

網友杜耀軍:

首先《活著》是一部禁片。評論界認為,張藝謀拍完《活著》,他已經「死了」。

事實上,張藝謀沒有料到這部電影對自己的影響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電影,還讓葛優拿到了戛納影帝,國內卻成了禁片。

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余華曾說過,張藝謀敢拍《活著》,我佩服張藝謀。等活著被禁,他 開始佩服D。

作為同名原著小說,《活著》卻是有WG背景的 歷史 。這是影視創作的紅線,張藝謀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說一樣,更加觸動上面的神經。然而,即便沒有拍完,影片還是被消失了,只是成為影迷口碑相傳的國產佳作。

網友竟與電影:

電影版《活著》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點內容——原著中,福貴所有的親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在講著「活著」的故事。電影只拍到了女兒的死,苦根還活著,留給人一線希望。

無疑,這樣的處理會讓看過原著的人覺得這個故事少講了許多內容,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和淡淡的遺憾,但由於書中有對人性太過深刻的刻畫,以及人物的遭遇太過凄慘,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話更容易被禁。

事實上,這部只拍了原著內容一半多的作品後來也被禁過,算是張藝謀導演唯一一部被禁的電影,曾被譽為他拍得最好的電影。

網友鯨魚:

大家都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講訴了男主人公福貴因為嗜賭如命,輸盡家財由之前的大少爺變成普通農民經歷人生變革悲劇的一生。

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這是部黑色喜劇,讓人笑中帶淚,透過一個人來看穿命運,人在那個 歷史 時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主人公是無奈的,看過的都會感慨良多!

因為太慘了,拍不下去了。我覺得能把小說看兩遍的人,已經能稱為內心強大的人了。如果每個細節都去還原,一般人真的很難做到。拍一半,留點希望也挺好。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那個結局,但是能定格在一家人吃飯的畫面,也是一種安慰吧!

G. 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當我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時,不得不考慮到影視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對受眾產生的影響。相較於文字,視聽語言對受眾產生的沖擊力更大,引導性也更強。因此,面對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改編者們首先應判斷原作的主題思想是否可取。那麼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三,電視劇《福貴》主題思想

電視劇《福貴》對於主題思想的改編則更符合電視劇的特點,即更加通俗化、大眾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農村背景的設置,將更多的敘事空間放在了粗獷原始的田間地頭;另一方面增添了許多感情線和人物線,著重突出一個「情」字,從人與人之間情感變化的角度來反映20世紀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和不易。電視劇的敘事主題較電影來說更接地氣,觀眾的代入感更強。

閱讀全文

與活著電影為什麼要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考中央電影學院要多少分 瀏覽:533
外國好看電影剪輯動作 瀏覽:249
vr看電影模糊怎麼辦 瀏覽:573
4d電影看一場多少錢 瀏覽:975
如何能看到死待電影 瀏覽:132
小米note怎麼傳電影 瀏覽:58
電影發行營銷手段有哪些 瀏覽:854
今天有啥好看的電影 瀏覽:308
四對夫婦交換電影免費視頻 瀏覽:379
無雙電影哪裡可以免費觀看 瀏覽:724
什麼是手機端愛6看電影 瀏覽:84
如何下載手機中的電影 瀏覽:237
什麼電影比較暖味 瀏覽:753
為什麼視頻電影打不開怎麼回事 瀏覽:844
神偷奶爸1大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260
周星馳電影大全免費國語鹿鼎記1 瀏覽:828
哪些電影關於學先鋒做先鋒 瀏覽:382
蘋果迅雷電影怎麼保存本地 瀏覽:197
影音先鋒下載電影如何保存 瀏覽:401
高位頂級狙擊手電筒影免費收看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