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的畫幅
現在一般院線上映的影片畫幅基本上有這幾種:
全屏——也就是4:3的畫面,也就是在放映時整個銀幕都是有效的畫面區域。
遮幅寬銀幕——也就是在畫格的上下方各加上一個黑條,遮擋住部分畫面。
變形寬銀幕——你說的超寬畫幅就是這種。這種畫幅格式的影片是現在國際上最廣泛採用的。這種畫幅格式在前期拍攝時就要採用變形寬銀幕鏡頭拍攝,放映時也要採用變形鏡頭。變形寬銀幕的畫幅標準是16:9。
但是變形寬銀幕的電影鏡頭費用很高,所以現在一般國內的成本較低的電影都是採用的遮幅寬銀幕。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35毫米攝影機的近光孔改大,這樣也可以拍出變形寬銀幕,但是不一定能做到標準的16:9。
B. 電影感裁剪比例
電影感裁剪比例是2.35:1。
在電影拍攝中最常見的2.35:1,或者是16:9(1.78:1)的畫幅比。而在視頻網站或電視上進行觀看,則通常是16:9,而老式的電視則是4:3(1.33:1)的。
畫幅比例,就是用來描述畫面寬度與高度之間關系的一組對比數值,通常表示成由冒號「:」分隔而成的兩個數字,例如4:3、16:9、2.35:1,也可以使用英文字母「x」表示成4x3、16x9等。有時候拿派也會簡稱為,2.35(2.35:1)、1.78(1.78:1或16:9)消薯賀、1.33(4:3)等。
畫幅起源:
在電影發展的早期,4:3的畫幅可謂稱霸了整個電影世界。作為電影膠片的標准尺寸,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所有人都在使用4:3的畫幅進行拍攝。
現在所有專業圖像處理軟體,都已經包含了畫幅的演算法來確保圖像編輯的准確性,並且能夠幫助你手粗裁剪或擴展圖像。當使用了正確的比例公式時,調整圖像的大小將不會使圖像被壓扁或是拉伸,這樣將會使你的內容看起來更加的專業和美觀,其實,每個影視創作者都應該了解一下現在行業中常用的畫幅比例。
C. 簡述電影的畫幅有幾種形式它們的高寬比例各是多少
IMAX有兩種,分別是1.9:1和1.43:1,但無論是哪種都比標准制式2.4:1的普通電影效果更好,可以展示更大的視野。內容給觀眾
D. 在電影攝影中,如何處理不同畫幅對景別的影響
5種畫幅
常見的畫幅形式包括橫畫幅、豎畫幅、方畫幅、寬畫幅及超寬畫幅5 種。不同畫幅的照片能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因此在拍攝不同的題材或表現不同的主題時,應採用恰當的畫幅進行表現。
橫畫幅
橫畫幅是日常拍攝中最常用的一種畫幅形式。橫畫幅的構圖被人們廣泛地應用,主要是因為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和生理特點。因為人的雙眼是水平的,很多物體也都是在水平面上進行延伸的,所以,水平的橫畫幅構圖給人以自然、舒適、平和,以及寬廣的視覺感受。
在橫畫幅構圖中由於水平線被突出,往往能夠使畫面在視覺、心理上產生一種穩定感,從而能夠表現對象之間的橫向聯系與排列。另外,橫畫幅還能夠使對象的水平運動趨勢得以突出,有利於表現高低起伏的節奏感。
焦距:24mm 光圈:f/5.6 快門速度:1/160s 感光度:ISO 100
通過方畫幅來拍攝白塔,表現出其庄嚴的氣勢
寬畫幅
與橫畫幅相比,寬畫幅具有更大的寬度,達到了2 : 1 甚至更大的比例,使得視野更加開闊。目前,使用數碼單反相機拍攝得到的寬畫幅照片,通常都是拍攝後進行後期的裁剪,或通過拍攝多張照片再拼合在一起的方式得到的。
E. 電影機為啥這么流行s35畫幅而不是全畫幅(相機)
因為35mm就是全畫幅感光元件,即cmos的對角線長度35毫米,這個尺寸來自於膠片時代的膠捲尺寸,每張135相機膠卷的尺寸就是這么大。
上面所說的尺寸和原理來自於靜態攝影,即照片行業。現在問題提到的是攝像機,即視頻行業了。
跟照片行業歷史發展一樣,視頻行業使用的攝像機也是從使用膠片發展到數碼成像,而攝像行業進入數碼成像之前的膠片時代,正發展到最流行的膠片尺寸是超35mm,即super 35尺寸。
原先的電影攝影機使用35mm膠片,就是我們現在膠卷相機使用的那種135規格膠片。但不同的是我們的135相機畫幅為24mmX36mm,而同樣是此類膠片的S35攝影機的畫幅只有全畫幅的一半不到,和APS-C畫幅接近或稍大。
照相機的畫幅是橫著的,攝影機的畫幅是豎著的,他們使用相同規格的膠片。簡單總結下就是這些規格參數實際是技術發展和時代變化下,一步步大浪淘沙最後形成的技術規范。
F. 聽說《尋龍訣》專門為IMAX製作了兩種畫幅,一般IMAX的畫面比例是多少普通電影呢
IMAX銀幕比例有兩種,分別是1.90:1(數字和二代激光)和1.43:1(一代激光),優點:大銀幕大畫面沉浸感,優勢:放映質量品控好。
電影畫面比例從早期的1.33:1的窄銀幕,演進到現今的2.39:1寬銀幕和1.85:1遮幅式,都是在等高的情況下對窄銀幕進行了拓寬了,逐漸2.39:1寬銀幕以優良寬闊的視野成為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