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判若雲泥觀後感
電影講述了一名逃犯來到小鎮,此時已經飢寒交迫,他經過熱氣騰騰的饅頭鋪,偷走了一個饅頭充飢。饅頭鋪主人老爺爺發現饅頭少了,卻也沒在意。飢餓感再次襲來,逃犯捏著尖刀,想對饅頭鋪的老爺爺下手。但當逃犯惡狠狠地站在饅頭鋪的門口時,老爺爺看了看他,把幾個熱氣騰騰的饅頭塞在了逃犯手裡。逃犯驚異地接過了饅頭。
老爺爺的好意使逃犯動搖了,他決定不再東躲西藏。
逃犯趁老爺爺不注意,將一張印有他在逃信息的報紙壓在了一隻饅頭屜下。老爺爺發現了報紙,報了警。逃犯再次來到饅頭鋪時,他掏出了尖刀,但他而握刀的手不由自主的松開了,刀掉落在了地上,他也立刻被趕來的警察制服。老爺爺因此獲得了三萬元賞金,把饅頭鋪交手給了兒子經營。逃犯出獄後,望著在饅頭鋪勞作的新老闆,電影就在此結束了。
《判若雲泥》用極其簡單的場景,並不復雜的人物關系,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罪犯心理的轉變。電影題目“判若雲泥”表示的意思就是前後差距十分大,逃犯感受到老爺爺給予饅頭的溫暖舉動後放棄了自己過去的想法,不再逃避犯下罪惡應承擔的責任,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也許他已經受夠了時刻提心吊膽,飢腸轆轆的日子,老爺爺的那份無私的關愛將逃犯心理那一點僅存的僥幸輕輕抹去。即使是惡人,在危難的時候,收到這樣一份禮物,也會有所觸動吧。逃犯暴慧嫌露自己身份不僅把自己送進了監獄,還間接地使老爺爺得到了賞金。幾個饅頭換來了上萬元的賞金,老爺爺也許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舉報是那個被打動的逃犯策劃好的感恩。善良的行為終會得到回報。
幾個饅頭雖然不算貴重,但老爺爺的善良與真誠確實動人心弦,有著沉甸甸的愛的重量,是善良行為的感化,是真情與關愛的傳遞。雜念與邪惡在真情面前,顯得無力與渺小。質朴的關愛在面臨危險,面對邪惡時更顯得可貴與閃光。
一名逃犯來到小鎮,當他渴難耐時,他看見了一家饅頭鋪;當他想為了生存起了歹念時,一個熱氣騰騰的饅頭出現在了他面前。逃犯拿著意外給予的饅頭匆匆離開了,再次來到時又一次拿著年邁店主送來的饅頭匆匆離開了。傍晚,正准備收攤的店主發現了一份刊登著“懸賞通緝令”的報紙。次日,原本以為為報復而來的逃犯卻意外的丟掉了匕首,掛著滿足的微笑走上警車。數年後,關閉的饅頭鋪又再次燃起了炊煙。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短片通過一種懸疑類型的講述方式呈獻,沒有大的戲劇沖突,沒有格子里的形象定位,有的只是從一個小視角,小側面,小故事揭示現實中的真實感受。片中的逃犯被定為了第一主角,通過他的一系列行為舉止引出劇情發展,再通過的他的心裡變化揭示故事主題。饅頭店主,雖然已經年邁,但是他的隨意之舉卻發人深省,他不僅僅只是“善良的符號”,更是冥冥之中一種精神的傳遞。從劇情和影像風格上,並沒有刻意地鋪墊和設計,是通過最真實的電影手法,展現最為真實的情感觸碰!通過一個簡單的舉動,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得出一份震驚的答案;不是因為有惡念,而是因為身在絕境,讓善良被塵封在了心底。阻止惡念的形成,給善良找一個拂去塵前備手埃的理由,僅僅是在一個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哪怕是一個饅頭、一口水、一個眼神。
在看影片之前,我就對片名產生了興趣,判若雲泥,不同於大眾影片的通俗易懂,是比較模糊的概念,查了下資料,意思是高低差別就象天上的雲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樣懸殊。這個對懸殊的好奇心摧使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影片並不長,可是卻深刻的揭露了人性,人性本善。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人心是最難讀懂的東西,一時的沖動可釀成彌天大禍,然而有時一點善舉 也可以讓人驀然回首放下屠刀。人心是相悖的,善惡都在一念之間。這部影片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簡單得來說,影片描述了一個幾度想自殺的犯人逃出監獄,飢腸轆轆得來到一家饅頭鋪,他想殺了店主滾氏來填飽飢餓的肚子,然而店主看見了他,並且給了他兩個饅頭,他為了報答店主用自己的自由換取店主舉報的賞金。影片最後是犯人改過自新並繼承了饅頭鋪。
整個影片以"饅頭"作為傳遞信息的線索,一步步讓人深入影片的精神內涵,罪犯偷來的"饅頭",善良店主施捨給逃犯的"饅頭",影片最後是逃犯改過自新繼承了饅頭鋪。通篇而談,饅頭意喻著"善良和人性",逃犯生存在監獄,他逃出監獄而沒有直接歸家卻是流落街頭,可想而知他大概已經沒有家了,長期得不到溫暖,冰冷、扭曲、寂寞時常折磨他,人性幾乎消失殆盡,他很痛苦,幾度想要自殺,而片頭也是他割腕的鏡頭。在這樣的情況下,對生存的渴望很容易讓他犯罪,他長期的遭遇已經讓他沒辦法相信別人,在他的眼裡,別人都是冷漠的,那個時候的他是"野獸",所以他寧願選擇偷,選擇搶劫,也不願意去相信。然而當他正准備拿刀搶劫老人時,老人卻給了他兩個饅頭,就像行走沙漠數日的旅人碰到了甘霖,他顯然也愣住了,拿了饅頭離開了。也許老人看出來了他的目的,也知道自己的饅頭肯定是被他偷掉的,可是老人家並沒有拒絕他厭惡他,而是遞上手中的饅頭。這樣的善,也許我們都沒有。在這個時候,罪犯冰冷的心慢慢回溫,這是他這么久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溫暖,饅頭鋪老伯的善良喚起了他心中早已塵封的人性,一點一點走向光明。也許這樣的小恩小惠在我們看來不算什麼,不過就是兩塊饅頭,幾塊錢的'事,我們大多數人通常習慣用價錢來衡量別人對我們的善意,那是因為我們不是一無所有。但是逃犯他知道,在那麼久的不被關注情況下被人這樣善良對待,那真是一種天翻地覆,顛覆了他對人性的認知,他感動並感恩,於是他用他好不容易獲得的自由去回報店主的善意,他將放有他通緝令的報紙放在桌上,店主舉報了他,並獲得三萬元的賞金。影片中,逃犯寫在報紙上面的話是這樣的"我已經厭倦了東躲西藏的生活,謝謝你的饅頭,當我為選擇怎樣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猶豫不決時,是你的善良感動了我,舉報酬勞的3萬塊就算是我的報答"當時店主的心情我想應該很復雜的,我說不清他會怎樣想,但我想在他的復雜的情感中肯定有一種叫做感動,他不知道他一個小小的善意解救了一個掙扎在死亡邊線的人,並且這樣的一個人願意用自己最珍視的東西來對他報以善意,其實逃犯的這種做法也讓老人明白沒有絕對的善良和罪惡。當罪犯改過自新重獲自由時,他回到了饅頭鋪,可是一直緊閉大門,可能老人已經去世了。影片的結尾發人深省,他收購了饅頭鋪,繼續著老人的行當,我想這時候,他賣的是饅頭,可能更多的也是在延續老人的善良。
❷ 老人兩個饅頭感動通緝犯 叫什麼片名
《判若雲泥》。
《判若雲泥》是由董阿成執導,王宇、王德順主演差悄渣的懸疑類電影短片,於2014年8月21日在印度電影節播放。
該片講述了衣衫襤褸的逃犯來到小鎮,因為兩個熱氣騰騰運伍的饅頭出現而改寫他一生的故事。虛悄
劇情介紹:
一名逃犯(王宇飾)來到小鎮,當他飢餓難耐時,看見一家饅頭鋪。他為生存心生歹念時,一個熱氣騰騰的饅頭出現在他面前,逃犯拿著意外得到的饅頭匆匆離開。
當他再次來到饅頭鋪,又一次拿著年邁店主(王德順飾)送來的饅頭匆匆離開。傍晚,正准備收攤的店主發現了一份刊登著「懸賞通緝令」的報紙。
次日,原本以為為報復而來的逃犯卻意外地丟掉匕首,掛著滿足的微笑走上警車。數年後,關閉的饅頭鋪又再次燃起了炊煙。
❸ 電影《無極》講的是什麼意思啊我看了兩遍愣是沒看懂啊。他表達的是什麼思想感情啊
撰稿/錢亦蕉(記者)
「愛情的極限是放棄,速度的極限是自由,生命的極限是無極」,這是陳紅對於「無極」的解釋。而陳凱歌則說:「無極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無極」就是「覺悟和解放」。
陳凱歌導演的年度大製作(3.4億人民幣)《無極》在首映日12月15日前一天提前「引爆」,僅「點映場」,全國共收1100萬票房,上海永華電影城更創紀錄地開出1888元的VIP票價。
人們忍不住要拿《無極》和3年前的《英雄》去比,不僅因為兩位導演是中國內地最負盛名的導演,而且因為他們面向市場的決心和大製作的探索。然而,此一時彼一時,3年前所謂的「中國製造」大片還根本沒有,人們初被點燃的熱情超過了理性的評價,而現在,吃了太多山珍海味的觀眾一定會更挑剔。另一方面,當時《英雄》50元左右的票價已是新創紀錄,而3年後的《無極》,票價明顯又上一個台階,票價會是最終票房高下的決定因素嗎?
哲理還是笑話
與前一部電影《和你在一起》讓觀眾掉下無數眼淚不同,放映《無極》的場子里,不時爆發出笑聲來(3年前的《英雄》也有這個現象),與《無極》希望營造的氣氛格格不入。或許,陳凱歌想給大眾說一個神話,可觀眾更願意看到的是現實。
《無極》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和命運的故事,序幕中小女孩為了搶奪小男孩的食物而欺騙了他,洞察和主宰命運的「滿神」對小女孩說,「我讓你得到所有的榮華富貴,但就是得不到真愛,即使得到了,也馬上會失去,你願意嗎?」小女孩回答:「我願意」,於是就有了一個不可改變的承諾和不可逆轉的命運。《無極》的英文名字叫《The Promise》,說的大概就是小女孩的承諾。陳凱歌說是美國發行商給取的,我想發行商一定看過了電影,這是個好名字,至少比「無極」好懂。
那個小女孩後來成了集美貌和富貴於一身的王妃「傾城」。奴隸「昆侖」穿著大將軍「光明」的鮮花盔甲去救陷入北公爵「無歡」包圍的王,結果卻為了救「傾城」誤殺了王,所有的人都以為是大將軍殺了王,「光明」因此遭到通緝。「光明」為了與「滿神」的一個賭約,企圖得到「傾城」(「傾城」以為「光明」為了救她不惜生命,所以愛上了他)並重新成為鮮花盔甲的主人(代表戰神和名利),沒想到後來真的愛上了「傾城」。元老院要審判殺王的罪犯,「昆侖」承認自己殺王,為了解救主人「光明」,也為了贏得「傾城」的真愛。最後一刻,「無歡」把「傾城」和「昆侖」抓了起來,「光明」為救他們獻出了生命,「昆侖」穿上黑袍子復活,帶著「傾城」尋找新的世界。
個人以為,陳凱歌講故事的功夫要比張藝謀好,《無極》由他自己編劇,故事情節雖然借鑒了不少西方神話,但至少不像《英雄》和《十面埋伏》那麼讓人莫名其妙。現在的問題是,陳凱歌導演覺得光以故事和場面來娛樂觀眾還不夠,他說過「思想是一切娛樂的原動力」,所以他這個從來不缺思想的導演,必須給這個以大眾(越大眾越有市場)為目標的主流電影添加思想的調味劑。於是,一面是大眾場景,一面是哲理對白,有一點怪異,這大概是一部分笑聲的原因吧。
「傾城」、「光明」、「昆侖」、「無歡」、「鬼狼」這些名稱,本來就是有象徵意味的,我問導演是否這些人物因此成了符號,給人觀念先行的感覺?陳導回答:「我不認為是符號。因為這不是一個寫實的電影,所以不要用衡量寫實電影的標准去衡量它,我們的敘述都是從人物出發,不是從概念出發的。」陳導的話點出了一個事實,觀眾(至少一部分觀眾)用寫實的眼光(中國人大多有這樣的審美習慣)去看《無極》,就會把悲劇看出滑稽來。
哲理對白在影片中不勝枚舉,比如同為雪國人擁有飛一樣奔跑能力的「鬼狼」對「昆侖」說:「你這不是跑,是逃,只有心中有了渴望,你才能學會跑。」又說:「渴望要你自己去找到,別人沒法給你。」正是在「鬼狼」的啟發下,「昆侖」才真正從一個只會「跪」和「爬」的奴隸「進化」成一個會「立」會「跑」的自由人。
影片中有很多這樣說理的場景,但是往往會遭遇笑場,人們似乎不能忍受連貫的劇情被說理打斷,不願在視覺娛樂的過程中停下來,去想一想。最大的一個笑場是在結尾處,「無歡」告訴「傾城」,自己就是當年那個被她欺騙了的小男孩,「是你,讓我從此以後不再相信任何人,害我失去了一個做好人的機會」;還有「天下的東西你都能拿得到,只要你夠壞」。單看這些話,確實不能讓人明辨這是哲理還是笑話。而陳凱歌卻在2個小時的電影和3年的准備中,固執地把「思想」注入,希望能夠「雅俗共賞」,真不知是成功還是失敗。
宿命還是抗爭
影片的最後有個光明的小尾巴——「昆侖」帶著「傾城」要給她另外一次選擇的機會,真的「時光倒流,人死復生」,命運的箴言被打破,象徵著他們終於戰勝了命運之神。如果沒有這最後的一段,整個影片都給人宿命的感覺。
「滿神」與「傾城」的約定:「錦衣玉食,男人寵幸,但永遠得不到愛,即使得到也會馬上失去」,更像是巫婆的毒咒。「傾城」被「昆侖」救出,可追兵即刻就到,「昆侖」不得不跳下懸崖,對於「傾城」而言,真的驗證了剛剛感受到了愛,就馬上失去。
「滿神」告訴大將軍「光明」:「鮮花盔甲的主人會殺了王」,「光明」認為不可能,但事實是「昆侖」穿著鮮花盔甲殺死了王。「滿神」又說:「你不再戰無不勝,鮮花盔甲的真正主人(戰神)將擁有『傾城』的愛。」好勝而強悍的「光明」不願認輸,他與「滿神」打賭自己就是戰神,而「滿神」僅需要他的一滴傷心淚。結果,「光明」將計就計,讓「傾城」愛上他,以為這樣就能贏。沒想到,最後事情終於敗露,而已經愛上「傾城」的他,果然掉下了傷心淚。
「滿神」說過:當海棠花掉下,日月交輝的那一刻,他們(戰神和「傾城」)會相遇。「傾城」為了不讓「光明」成為那個詛咒的犧牲品,所以離開了他。「光明」一直站在廊上等待,直等到海棠花掉下,他開始絕望,以為自己真的不能見到「傾城」了,而他也不會是戰神。這時「昆侖」出現了,他背著「光明」趕在日月交輝之前找到「傾城」,大將軍高興極了,但突然發現其實真正相會的是「傾城」和「昆侖」。
劇中的人物不斷在抗爭,但結果往往是命運獲勝,使得全劇帶上希臘神話的悲劇色彩。記者問導演為什麼表達得那麼宿命,陳凱歌回答:「人生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宿命的,命運的確存在,在茫茫人海里遇到某一個人,而不是另一個人,這就是命運決定的。我的成長背景,決定了我的內心深處是悲觀的,比如人與人關系的相互不信任,但這部電影最終給出了夢想和希望。告訴大家,跌倒了,還可以再爬起來。」
全劇最關鍵的一條線索是「傾城」的命運,她的愛和被愛,陳凱歌認為她是一個遭遇男權社會宿命(女人的幸福要由男人來給)的女人,好比黛安娜王妃。「正因為她不是一個驕傲的公主,她本來就是世俗的小女子,是一個被命運詛咒的女人,所以要求被救贖的願望更強烈。」
或許,命運不可逆轉帶來的悲劇和人類不知疲倦的抗爭,同時存在於無極世界裡。「影片結束時,每個人原來的價值體系都發生了變化。比如『光明』,他原來就是以取勝為目標,為名利所役,但最後他懂得了愛,並且為了愛人而犧牲;再比如『昆侖』,從一個奴隸成長為有權愛和被愛的人;還有『鬼狼』,他原來是個最怕死的人,曾經在遭滅族的情況下投降「無歡」,但後來他懂得了活就要活得有尊嚴,他的犧牲與《霸王別姬》里張國榮的死有相似之處。」陳凱歌說。但問題是,沒有聽過導演「講解」的廣大觀眾,是否能看明白這些。
魔幻還是現實
陳凱歌一再強調《無極》是個帶有魔幻色彩的電影。近幾年來,《指環王》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讓魔幻電影風靡全球,很顯然,中國電影人也開始了魔幻方面的探索,《無極》是明確打出魔幻旗號的一部,緊跟其後上映的《情癲大聖》也在「西遊記」題材上加入了外星人以顯示「魔幻」。
不過,與西方「神魔」系統的完善不同,中國傳統的「神魔」往往以「妖」和「仙」的面目出現,而目前中國的魔幻電影卻借鑒了西方的一些元素。另一方面,西方魔幻電影的美術都是比較寫實的,比如《指環王》里的中土和莫多,這一點《無極》有很大的不同。《無極》的美術比較虛幻。
陳凱歌解釋說:「我一直覺得,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大片里,有一個隱形的任務,就是要傳遞中國文化的美。我去過澳洲,《指環王》里有典型的紐西蘭風光,但這不足以表現中國文化的情懷。比如第一場戲里,『滿神』出現在小女孩面前,整個畫面就好像『鏡花水月』,我們的電腦特技就是要做出中國水墨畫的感覺,不要把中國文化的解釋權交給西方人。再比如,中國傳統古典詩詞中有多少用『落花』來表現生命啊,『落花流水春去也』、『花謝花飛飛滿天』、『花落知多少』等等,生命短暫,但是可以很燦爛。這就是我們中國自己古代文化中積累的元素,我們的電影運用了很多『落花』的場面。」陳導的話更明確了不管內容還是形式,《無極》都不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影片。
當初在《英雄》里,張藝謀也用水滴、劍、茶、棋等來表達中國文化,而《無極》里的中國元素更抽象,鏡花水月、落花流水,都是營造一種東方審美意境。
雖然有武打場面,但《無極》不是武俠片,因此對武打動作的設計並不復雜,只看到演員在「飛「,用威亞吊來吊去。倒是一些場景的選擇,很花心思。比如,「鬼狼」和「昆侖」有一場打鬥,是在半圓形的鐵籠里,以反映這兩個跑得飛快的雪國人靠離心力在籠壁上追逐。另一場「昆侖」和「無歡」的打鬥,則在一個五行八卦機關裡面進行,所有的屏風都會隨機旋動,不僅顯示了中國元素的奇幻,還平添一份詭秘氣氛。
《無極》講述的是一個沒有具體時間和地點的故事,好像電腦游戲,不需要時代背景。這與陳凱歌以往的影片有很大不同,陳凱歌也承認受了電腦游戲和動漫的影響。一來因為「拍這種題材比較安全」,他不敢拿這樣大的投資去冒險,如果通不過審查或者像《霸王別姬》那樣不被允許在中央六套播映,就太不值得了。二來,「會讓年輕人比較喜歡」,而且也不影響他們從電影里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這不是一部寫實的電影,但它還是一個直指人心的電影。」相信只要願意,觀眾從這個神話故事裡,仍然能看到現實,只不過不是那麼一目瞭然。
❹ 是不是有部叫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這部電影
《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是一個叫胡歌的強人將陳凱歌的電影《無極》中的許多片斷與《法制報道》中的片斷經過剪輯、配音改編而成的一個搞笑故事(不到20分鍾的視頻)。講得是:「圓環套圓環娛樂城」老闆的夫人張傾城、城管對小隊長(真田廣之)等人之間的故事,很搞笑。諸位弟兄提供的地址都可以看到。此外,胡歌的新作《春運帝國》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