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多重人格電影(五部關於多重人格的電影推薦)
多重人格是一種心理疾病,多重人格是指,一個人擁有兩個或多個不同的人格特點,且這些人格之間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開的,一種人格出現,其他人格自動退場,任何時候,都有一個主要人格占優勢,人的行為也就由占優勢的人格控制,不會純稿出現多個人格爭奪控制權的混亂場景。
不同的場景由不同的人格來控制人的行為,因為不同人格之間的獨立性,所以一個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人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必須是有人告訴他,他才會知道。一些打著多重人格標簽的電影中,會出現自己和自己的多個人格之間進行交流,讓派對某些事進行談論等場景的影片,都可以被稱為「欺騙觀眾」。
今天堃哥就為大家推薦五部關於多重人格的電影,希望大家喜歡。
一、《致命ID》
故事發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11個不同的人來到同一家汽車旅館居住,他們分別住在該旅館的不同房間,且他們都有自己所在房間的號碼牌。當晚在這家汽車旅館發生了可怕的連環殺人事件,死者的死亡順序和每個人所住的旅館編號有關,最先死亡的是10號房的住戶,接著是9號、8號……
其實以上的人物和地點都是不存在的,是一個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變態殺手的內心世界,11個人代表了他的11個人格,心理醫生正在運用催眠的方法試圖殺死他內心中多餘的人格。最終,以為自己成功的心理醫生放鬆了戒備,被隱藏的邪惡人格所殺死。
二、《搏擊俱樂部》
「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本片的主人公和致命ID比起來就「單純」得多了,片中主角只有兩個人格。這種雙重人格的設定,在導演巧妙的敘事手法中變得十分精彩。但和實際病例相比較後,片中人格之間搏鬥的場景、對話的場景好像又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如果拋開這個BUG來說的話,這部電影無疑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也許這就是藝術高於生活最生動的體現吧。
三、《禁閉島》
這部片子和上面兩部不同,上面兩部的主人公都被明確設定為多重人格障礙,而本片中小李子主演的角色到底真的是多重人格障礙,還是被陷害的,這就得由各位觀眾老爺自己來評定了。
本片的結局被設定為開放式結局,網上兩種結局都擁有眾多的支持者,並且他們都有很多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對於該片結局你持一個什麼觀點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
四、《分裂》
什麼,這部影片的男主角有24重人格?當看到這個設定時,覺得這部影片一定很有意思,很期待看到導演是如何駕馭這24重人格的。但真正看了電影後卻很失望,這完全是一部披著多重人格外衣的科幻電影嘛,人格之間互相對話、互相討論問題也就算了。最後分裂出的新人格居然還能讓肉體進化,實現刀槍不入還能脫離地心引力,像壁虎一樣在牆上輕松爬行,這不是科幻片是什麼。
在這里推薦這部影片是為了告訴大家,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被定義為「欺騙觀眾」的反面教材。但如果你就是喜歡這種特殊設定的科幻片的話,請忽略我的評價。
五、《神探》
說了那麼多美國電影,最後我們來看看香港導演是怎樣解讀多重人格的。這部電影中對多重人格的描寫,主要是由第三者視覺來呈現的,電影中劉青雲扮演的神探,因為感情上的打擊成了「神經病」,但他也因此能看到人內心中的多個角色。
整部電影如果沒有最後換槍的做滑孝那一幕,那這部影片也沒什麼值得觀看的。但就是換槍的那一幕成了整部作品的點睛之筆,因為換槍簡單的場景背後是一連串復雜的故事,在此我就不為各位解讀了(況且我也解釋不清楚)。喜歡的朋友可以自己觀看本片,另外該片只有粵語版的結局才有換槍的那一幕,所以建議觀看粵語版的。
㈡ 一個講24重人格的電影叫什麼
之前跟大家介紹過很多的燒腦懸疑片以及精神分裂的影片,例如《致命ID》、《禁閉島》、我都有跟大家介紹過,這些也是比較火熱的電影。
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個更牛的電影它就是:
《分裂》
一個人分裂出了24種人格的電影,更讓你頭皮發麻的是,這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該影片上映自2016年,豆瓣評分7.4,近十一萬人給出好評,雖然說豆瓣評分不高,但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影,不管是演員的演技,還是劇情,都很不錯。
據說早在1997年,小李子拍完《泰坦尼克號》就想飾演這個擁有 24種人格的犯罪分子。
但該劇的導演「M·奈特·沙馬蘭」稱,由於人物原型的復雜,改編難度很大一直擱置到2015年才出了開拍計劃。
不得不說的是這個導演拍攝完《第六感》之後,就沒有什麼特別好的作品,但經過不斷的挑戰,他終於又證明了自己還是擅長拍這種密室驚悚題材。
電影改編自一部傳記式小說 《24個比利》,故事的內容也沒有說特別的復雜,主要是講述三個少女被一個男人綁架,想方設法逃跑,這是導演沙馬蘭最熟練的拍攝手法。
本片的男主凱文由「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演,人稱「一美」在該片中有20多種人格,想要飾演好這個角色,對一美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他的演技在該影片中堪稱完美,一絕!
電影的開始,凱文在光天化日之下就綁架了三個女孩,當這幾個女孩醒來時,已經身處在一個很封密的環境中。
然而這時主導凱文身體的人格是丹尼斯,他是一個強迫症和控制狂魔,喜歡觀看年輕女子裸體跳舞,在影片中還多次閃過凱文童年時期的回憶。
故事大多也是在封閉的環境下所進行,那麼凱文是否能真正走出封閉自己的密室,我就不多劇透了,還需要大家自己去解鎖。
這部電影其實不僅僅是一個驚悚片,其實更是一個考驗演員演技的電影,不過整體來說還是非常不錯的,值得觀看。
了解更多精彩電影選當貝應用市場中的葫蘆視頻
㈢ 電影《分裂》:自卑是多重人格的誘因
有些電影看多少遍,都是驚心動魄。再次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廣州持續高溫,導致變電站超負荷斷電停電。我覺得這些好電影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 「簡單的透徹」 , 不參雜太多的多餘劇情,直入主題,就事論事。
一直愛看心理劇,這次看沒第一次看那樣覺得恐懼,倒覺得有這種人存在其實很正常,因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部劇也確實是根據真人故事所改編。
簡單的來說,影片講述了一個 擁有23重人格的人發展出第24重「反人類人格」的故事 。這個第24層人格猶如怪獸,能夠飛檐走壁,急速奔跑,無窮力量,刀槍不入,無比強大, 他的目標是獵殺「心靈不純潔」的人類,來充當他的食物。
01
越自卑的人,越要裝強大
為什麼會發展出那麼多人格?跟自卑有什麼關系?
我們倒推下,主人公的原型叫凱文,是一個 長期忍受母親嚴厲管教 ,形成懦弱人格的男孩,他回憶小時候母親讓他背11條懲戒法則時的恐懼內心,一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童年生活,長期壓抑的他分裂出各種人格,有些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人格,如他擁有強迫症的父親和嚴厲的母親,以及他懦弱的小時候,三個人格,更多的是來自於他內心的渴望,如愛吃巧克力的時尚設計師等20種人格。
她的心理醫生萊特德以他為傲,並不拿他們有缺陷來看,她覺得他們比正常人還正常, 他們每一個人格都堅信自身的存在,他們的大腦都在學著捍衛自己,他們擁有許多過人的天賦,他們開發了人類大腦的潛力,相信他們能夠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於是,他的確也受到了鼓舞,認為自己強於人類,但他仍然仇視稱他們為「大群」的人類,他仍然嫉恨那些沒有像他一樣遭受過,被母親虐打,父親死於車禍的痛苦遭遇的人類, 內心脆弱、自卑的他想要強大起來,他希望能夠不再遭受更多的痛苦,於是發展出第24重反人類人格來保護自己!
所以第24種人格,即怪物,是凱文最終爆發而發展出來的人格, 而這個人格正是凱文自卑的強大化身,也是萊特德醫生長期保護他們帶來的結果,不幸的是,萊特德醫生被怪獸「勒腰骨碎」慘死,因為怪獸覺得現在自己擁有了強大的力量,足夠保護好凱文,不再需要萊特德醫生的幫助了。
02
受過苦難的人,心靈更純潔
第24重人格擁有強大力量,將人類作為食物,但不是所有的人類,而是那些「心靈不純潔」之人。
在他眼中,何謂「心靈不純潔」?從小忍受母親百般折磨的他認為沒有受過苦難的人,心靈就是不純潔的,就像他「捕食」的兩個獵物(一對母女),他暗中觀察了許久後,確定她們是生活安逸的人才抓來充當食物。他認為這樣的人不應該活在世界上,正是由於她們的存在,顯得他們這些受苦難的人更加痛苦。
於是他開始控制其它23重人格,在所有人格中占據領導權,由於他是怪獸,所以無法現身,於是他與丹尼斯人格(思維縝密,一絲不苟,有強迫症)和帕特立夏夫人人格(高大嚴厲、有統治欲)聯盟來控制其它善良人格,不讓這些人格與他們的心理醫生聯系,破壞他獵殺不潔物的計劃!
而我覺得這兩個人格正是原型凱文的父親和母親,因為人格來源於生活,在影片中丹尼斯人格多次提到凱文(原型人格)太懦弱了,又多次回憶到母親對他的嚴厲管教讓他害怕,父親死於車禍對他的傷害,同學對他的譏諷讓他憤怒,種種的生活經驗都讓他遺留下太多的陰影,我猜測到凱文曾經生活在一個這樣的家庭里,生活還算優越,父親是一絲不苟有強迫症的工程師,對他關愛友好,但死於車禍中,母親是嚴厲暴躁、狠心無比的家庭主婦。
所以, 第24重人格是來統治其它人格,包括凱文害怕的生活原型人格、凱文本來擁有的善良人格、凱文內心渴望發展成為的人格,第24重人格認為只有自己才能保護凱文,免受人類帶給他的傷害。
03
影片女主差點,被淪為怪獸食物
影片中的女主即真正的受害者,本不是怪獸的獵物之一,卻因與怪物鎖定的獵物一起,才帶來了殺身之禍,而在怪獸將要吃她時,看到她肚子上的傷痕後,才發現原來她是一個受過苦難的人,認為她是一個心靈純潔的人,不在他的獵物范圍。
女主生長在勇者家族,從小與爸爸和叔叔去打獵,不料被叔叔性侵(我的猜想),又在幼年時代,遭遇心臟病死亡的父親,叔叔成為監護人, 而肉體和心理備受挫折的她,內心變得強大、獨立、孤獨, 她不喜歡與人接觸,她最愛的就是獨自一個人,因此在被抓走後,表現出了驚人的冷靜,她沉著的分析著形勢,抓住每一次能夠逃走的機會,但都沒能逃過魔掌。
最最幸運的是她會用獵槍,叫醒凱文的她被告知獵槍和子彈的位置,在怪物追殺中,沉著冷靜的拿獵槍、安裝子彈,射殺怪物。
這里說到叫醒凱文這事,凱文是原型,只要叫凱文的全名,就能將凱文原型人格叫出來,但這樣做的後果是會打亂23重人格,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相當於毀掉了這個人。
關於女主獨子上的抓痕,我想是她在掙脫叔叔強暴的過程中,造成的傷害。其實她也是擁有多層人格的人,她也試圖變得更加強大來保護自己!影片中一些小細節體現了這一點,她說她小時候故意不做作業,被老師懲罰留堂,就是為了避免放學時與其它同學走在一起,我想更多的是避免回叔叔家。
04
受虐人生,容易發展出多重人格
長期受到心理折磨的人會壓抑自卑,不能反抗的他們只能從其它途徑中找到心靈的慰籍,發展多重人格就是這樣一種爆發的過程, 比如發展出強大人格來保護自己,比如發展出自己渴望的人格來安慰自己,比如發展出自己討厭的人格來傷害別人。
當然, 這是心理畸形的一種,隱藏在人們內心的陰暗面,隱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不安全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感,越覺得所處空間不安,性格的面越豐富。
有些時候,我們覺得一個人復雜,也就在於此。在很多時候,你根本無法從表面去判斷一個人的內心活動。或許這也許就是心理學存在的意義吧,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他人的內心。
㈣ 有部關於人格分裂的電影,講一個女孩擁有4個人格,那個電影叫什麼名
是24重人格,電影名為《西碧爾》,又譯《一個人格裂變的姑娘》。
㈤ 《24重人格》中提到的電影人物「西比爾」
《西碧爾》,又譯《一個人格裂變的姑娘》。
㈥ 多重人格電影部分推薦
在Netflix上胡亂翻scary film的時候,看到了 Split (《分裂》)。從名字就能知道,這是一部含判典型的多重人格電影。不知道是標題不夠吸引我還是封面圖不夠「變態」,本來只想著隨便看個片段,沒想到竟然看完了。
主人公Kevin有著24重人格,讓我差點誤以為是《24個比利》的翻拍。總的來說,主角演技在線,畢竟多重人格應該算得上是最考驗演技的領域了。尤其是在電影最後部分有一小段,男女主角對峙,在談慶改那短短的一兩分種里,Kevin體內的多重人格一個接一個地出現,男主角的演技好到讓我有點看科幻片的即視感,好像每過幾秒就真的徹底換了個人一樣。
但Kevin的第24重人格,也就是電影中一直提到的The Beast,讓我有點困惑。當第24重人格出現的時候,我覺得整個電影從一個現實影片被帶向了科幻影片。例如,它力大無比,甚至可以徒手掰開鐵欄,更不可思議的是,它居然還能像蜘蛛俠一樣攀岩走壁。
這一重人格的設計在我個人看來,既是多餘也是敗筆。多重人格或者人格分裂,原本就是真實存在的心理疾病,整個影片如果從頭至尾都是來源於真實,才會讓人不寒而慄。但像這樣的過分誇大效果,反倒破壞了影片本身的現實感,驚悚程度也會隨之大打折扣。
所以總體看來,豆瓣7.3分不多也不少,值得一看,但我個人不會看第二遍。
人格分裂這個領域一直有很多影視作品的嘗試。《Psycho》(驚魂記)算得上開山鼻祖,雖然上映於1960年,但不管是拍攝手法,還是其中的邏輯思維,仍然遠超於當今許多多重人格電影。豆瓣8.9分名副其實。很多人說這是他們看過的恐怖片差森之最,甚至有的還留下了心理陰影。但就驚悚程度來說,這部電影在我心中排不上榜。
上映於2001年的《穆赫蘭道》是我印象中比較另類的多重人格電影。大多數多重人格電影在結尾的時候都會讓觀眾恍然大悟,只是有些細節需要在電影解析中尋找答案。我第一遍看《穆赫蘭道》,連劇情都沒看明白,更理不清其中的邏輯關系了。但看這部電影的解析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跟著解析的思路解開一個又一個謎團,比看電影本身更加精彩。
除了這些早期經典作品,《致命ID》《黑天鵝》《捉迷藏》《孤堡驚情》《禁閉島》等等也都是當今電影中的良心製作。既能把多重人格真實地呈現出來,又能讓觀眾看得心驚膽戰,或者是脊背發涼,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