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毛流浪記》張樂平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改編的電影叫三毛流浪記,這部電影由王龍基、程漠、孟樹范、關宏達、楊少喬等人聯合出演,藉助流浪兒童三毛在老上海的各種經歷,呈現了舊時代眾多都市流浪兒童的悲劇命運。
《三毛流浪記》這部作品可謂是家喻戶曉,其中主人公三毛更是受到許多關注,但是他的結局只能用悲慘二字來形容。在最後一集中,三毛得償所願,終於有了家。
首先,故事的開端是三毛本是一名流浪兒童,雖然過著食不果腹,潦倒求生的日子,但是至少日子過得逍遙快樂。後來和小牛兒結識,兩人變成了好朋友。
其次,後來看似慈祥的爺叔將三毛收養了,但是實際上並不是真的相對三毛好。而是因為看到三毛手腳麻利,想要靠三毛去偷竊來維持生活。
最後,三毛輾轉反側到了一名貴婦家裡,這名貴婦對三毛也不是很好,是想通過三毛挽留自己的老公。不過後來三毛還是成功地逃了出去。
㈡ 由趙明嚴恭執導的電影
是《三毛流浪記》,是一部真人劇情電影。
趙明、嚴恭執導的電影《三毛流浪記》,於1949年10月在全國公映,該片根據張樂平創作的同名漫畫改編,通過孤兒三毛在舊上海的種種遭遇,展現了舊社會廣大城市流浪兒童的不幸命運。2019年6月18日,該片的4K修復版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展映。
《三毛流浪記》的影片評價:
《三毛流浪記》是諸多三毛作品系列中最出色的一部,它不僅僅描寫了三毛的受苦受難,同時賦予了三毛不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和聰明機靈的不畏強暴的頑強性格,始終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使人們有理由相信,三毛和小夥伴們是有前途的,他們必將可以等到勝利的那一天。
㈢ 《三毛從軍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三毛從軍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92 彩色片 95分鍾
中國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編導:張建亞(根據張樂平同名漫畫改編) 攝影:黃保華 主要演員:賈林(飾三毛) 魏宗萬(飾老鬼) 孫飛虎(飾委員長)
本片獲1993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風格特殊的影片,不可能很邏輯地講述它的故事。它的主要場景、動作、語言是這樣的:
一架日本轟炸機飛來,投下無數炸彈,機翼下的中國大地,四處在燃燒。外國軍艦炮口下的上海,人流匆匆,一片非常景象。
委員長在發表演講:「我們要以無數無名的華盛頓來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要以無數無名的岳武穆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岳武穆。」
上海街頭,三毛擠在人群里。他調笑趾高氣揚的日本浪人,扔木拖板無意中砸了胖警察。胖警察追趕三毛,三毛逃跑,撞翻了水果攤,跳上了腳手架,登上了屋頂,又從屋頂掉了下來,被罩在了一張大篷布里……最後被胖警察抓住了。
胖警察拉著三毛,經過徵兵站,三毛喊:「老子要當兵!」這樣,他就和一個名叫老鬼的人一起當了兵。
三毛在操練,腿抬得不對,被教官打了一棍子。他爬過山梯,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狼狽不堪。他練舉石鎖,舉不動,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三毛練打槍,後座力把他震倒,槍彈射向空中,一隻野鴨子掉在了他跟前,他喜出望外。三毛練習拼刺刀,向稻草人刺去,用力過猛,連槍帶人都穿進了稻草人里。三毛練習扔手榴彈,手榴彈直扔向了他的教官。三毛跟士兵們搶飯吃,結果掉進了空空的大飯桶。
在日本國的一個大廳里,一群文武官員坐在桌子跟前,桌上擺著刀叉。一輛餐車推進來,上面是一塊中國地圖形狀的蛋糕。各路官員拿起刀叉切蛋糕,一刀割走了「東三省」。刀叉瓜分「中國」,炸彈飛向中國,坦克在中國土地上「隆隆」軋過。
三毛挖戰壕,把土扔到了老鬼臉上。三毛抬木頭,卻兩腳懸空吊在了別人扛著的木頭上。三毛掄大錘打木樁,錘頭飛出,把一個士兵砸倒在地上。三毛觀看「上海名媛名票勞軍演出」,滿台搔首弄姿,大腿飛舞。一個扮演岳武穆的演員上場,唱「怒發沖冠」,三毛幻覺自己就是岳武穆。三毛在夢幻中與敵人英勇作戰,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勛章。
在真正的戰場上,敵人的子彈把三毛的鋼盔打成了「篩子」,三毛就把它當「蓮蓬」,在河裡用它打水來洗澡。敵人的炮彈打來,把河裡的魚轟到了岸上,一看,魚都被燒焦了。三毛參加敢死隊,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將炸葯捆在兩頭水牛身上,放它們向敵軍沖去。一團爆炸的濃煙過後,他們看見,日本兵正興高采烈地用刺刀割下牛肉,在火堆上烤來吃。敵人吃飽了牛肉,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鼾睡,我軍從蘆葦中沖出襲擊敵人,於是我軍大捷,押著敵人凱旋。
群眾夾道歡迎凱旋的國軍戰士,童子軍給三毛獻花。委員長來視察,他慷慨陳詞,並摸了摸三毛的三根頭發。兩個少女送上「智勇雙全」的錦旗,委員長就跟三毛在錦旗下合影留念,但三毛太矮,只見錦旗,不見三毛。
來了一份調令:「著三毛即日到師部報到,不得有誤!」老鬼跟三毛咬耳朵說:「你現在是如日中天,前途無量,大富大貴……」到了師部,三毛趴在地上為師長擦皮鞋;師長太太大呼「三毛」,三毛就跑去接過她扔來的衣服和 *** ;小少爺坐在高腳痰盂上拉屎,他一喊「三毛」,三毛就跑去給他擦 *** 。
師長貪戀 *** ,玩忽職守,貽誤戰機,被撤職。於是舉槍自殺,以謝國人。三毛給師長送葬以後,又回到了戰場。
日寇掃盪我村莊,燒殺搶掠。一個鬼子去掏雞窩,雞窩里伸出槍口,打倒了鬼子。雞窩突然立了起來,原來裡面是三毛。一群鬼子來追三毛,三毛逃跑,並不斷給自己壯膽:「三毛不怕!三毛不怕!」突然一扇窗戶打開,一個少女探出頭來向三毛揮手:「過來,快過來!」少女和三毛一起打鬼子,用石頭彈弓,用蹺蹺板,用安有機關的像百葉窗一樣的樓梯……把鬼子打得嗚呼哀哉!
打完了鬼子,三毛幻覺:自己在耕地,少女則一副農婦打扮,坐在織布機前織布,並朝他莞爾一笑。晚上,少女端上油燈,三毛老太爺似地坐在桌子邊,吸著長長的旱煙袋。少女懷里,抱著兩個小三毛!
三毛被編入了突擊隊,要空降到敵後去。三毛和老鬼等登上飛機,升空以後,突然遇到日本飛機截擊。三毛他們的飛機被打得搖搖晃晃,顛顛倒倒。駕駛員喊:「快跳傘,逃命吧!」三毛從來沒跳過傘,很害怕,飛機一斜,把他從艙門「倒」了出去!三毛急速下墜,在空中亂蹬亂抓,突然,傘卻打開了。三毛覺得有點悠閑了,正好有幾只小鳥從他面前飛過,他一伸手,就抓住了一隻小鳥兒。
三毛和老鬼掉到了樹林里,被掛在了大樹上。樹下有兩只狼在等待三毛。三毛掙扎著喊:「不要不要,中國狼不咬中國人,有種去咬日本鬼子啊!」一聲槍響,一隻狼倒地,走出一個日本鬼子。鬼子向三毛射擊,打斷了吊住三毛的傘繩,三毛從樹上掉下來,砸倒了這個鬼子。
三毛和老鬼互相用「咕咕,咕咕」的暗號聯系。一隊鬼子兵來了,三毛和老鬼就學公雞叫,學鵝叫,學狗叫、馬叫、驢叫……鬼子兵被搞糊塗了,也不甘示弱地學起公雞叫來!叫了一陣子,三毛和鬼子兵們排起了長隊,玩起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來。一個小鬍子鬼子兵當老鷹,三毛當母雞,護衛著一隊小鬼子兵。玩累了,三毛從鬼子兵身上取過兩顆手榴彈,夾在 *** 下面學母雞下蛋。鬼子兵樂瘋了。三毛拉響了手榴彈,一聲巨響,鬼子兵被炸飛了。
三毛和老鬼依然在樹林里叫著「咕咕,咕咕」,以聯系後援部隊,但此時他們已是破衣爛衫,老鬼已變成電影《白毛女》中那樣的「白毛男」了。
銀幕上打出字幕:「八年了,別提它了!」
滿天禮花,燈泡組成了巨大的「V」字,委員長發表演講,神采飛揚。三毛光榮復員了,他茫然地,不知該向哪裡去。
【鑒賞】
「頑童」張建亞讓本片高舉兒童片的旗幟走上影壇,電影專家們在權威性的評獎中欣然地給予它「最佳兒童片」的光榮稱號,因此,對本片的鑒賞就理應首先以兒童觀眾的視角和心靈去觀察它、感受它。
從兒童觀眾的角度看來,本片最大的一個優長就在於它較好地吻合了兒童電影的「快樂原則」,適應了兒童觀眾的游戲心理,具有濃厚的熱鬧、好玩、情趣盎然等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特色。這是兒童電影最基本的同時又是最難於做好的一個要求。
孩子們天然地喜歡游戲,也天然地知道游戲的基本規則。那就是:在游戲中,一切都是假裝的、荒誕的。老鷹和小雞是假裝的,新娘子和新郎官是假裝的,解放軍和大壞蛋是假裝的,打仗和壯烈犧牲當然也都是假裝的。這一假裝,孩子們就無拘無束啦,就熱鬧啦,就開心啦。孩子們就喜歡這熱鬧、這開心。這就是他們生活中最普遍存在著的心理特點之一。為兒童而創作的文藝作品,如能很好地適應這一心理特徵,往往就能使孩子們喜歡,使他們叫好。
本片正是從頭到尾都貫串了這種能適應孩子們的游戲心理的場面和細節——一開始,胖警察追三毛,就像是一場孩子們常玩的老貓逮耗子的游戲,三毛的機靈,胖警察的笨拙,已能逗得孩子們發笑。接著,三毛在練兵場上,掄大錘砸了別人,練石鎖摔了自己,扔手榴彈炸了長官,打槍被後座力推倒,竟朝天打下了一隻野鴨子,這就更加讓孩子們開心了。到了戰場上,長官命令士兵把戰壕挖得深深的,然後帶了板凳去放槍,一旦壕溝丟給了敵人,敵人沒有帶板凳,就陷入了「滅頂」之境。這種令人捧腹的、惡作劇式的異想天開,正是只有稚嫩的孩子們才能想到做到的「絕招兒」。反「掃盪」中,三毛和那農村姑娘一起,用石頭彈弓、蹺蹺板、活動樓梯之類的「武器」,像玩雜技似地打擊鬼子,比起那真槍實彈、血肉橫飛的真正的地道戰、地雷戰來,會更使孩子們覺得可樂,好玩。三毛跳傘空降,在岌岌險境中竟忙裡偷閑,隨手逮了一隻從跟前飛過的小鳥兒玩耍,這真是一處絕妙的吻合了兒童心理的神來之筆。到了敵後樹林里,三毛跟鬼子兵比賽學公雞叫,玩老鷹抓小雞,這實際上是電影對一場真正的兒童游戲的模仿。孩子們看到拍電影的叔叔阿姨居然也跟自己一樣,喜歡胡逗傻鬧,自然會樂得哈哈大笑了。此外,三毛幻想當了老太爺,並有了兩個小三毛的場面,給師長送葬的場面和細節,「中國狼不咬中國人」之類的語言等等,都極富於兒童游戲的色彩。一部影片有著如許多的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構思和藝術把握,就當然會博得孩子們喜歡,令他們手舞足蹈了!
作為兒童文藝作品,在使孩子們覺得好玩、開心的同時,當然也應使孩子們感受到某些具有認識和教育價值的內涵。它不必是真正的歷史,不必是真正的現實,但它卻可以是真實現實的曲折反射。這種曲折反射經過孩子們頭腦的聯想和「翻譯」,他們就能感受到某種符合客觀現實的真諦,從而能對孩子們起到潛移默化的啟迪。本片中,日寇軍政大員們瓜分、吞食中國地圖形狀的蛋糕和日本飛機坦克蹂躪中國國土的場面,三毛給師長當勤務兵的諸多場面和細節等等,都可能使孩子們感受到日寇野蠻侵略中國的情景以及舊時代社會生活的一些腐朽側面。三毛這一可愛、可憐、可悲的形象,也會使孩子們在同情、聯想、比較的過程中,加深對不同時代生活現實的認識。
前面說過,本片是一部具有特殊風格的影片。因此,影片放映以後,有些評論者主要不是從兒童片的角度,而是從它的風格的角度去分析評價它,這也是很自然的。論者們有的認為它明顯地具有後現代文化傾向,有的則說它是一次後現代主義文體的自覺實驗。他們指出其後現代主義特徵有以下幾點:首先,是風格和題材的不協調。它以抗日戰爭為題材,但卻沒有去表現戰爭的殘酷、悲壯,而是對戰爭作了一種游戲化的敘述,因而有時顛覆了我們熟知的因果關系,有時則形成對傳統的歷史敘述的機智反諷。其次,影片大量使用了後現代主義者所寵愛的滑稽模仿。片中採用了電影《地道戰》的立意,京劇《沙家浜》的場面,《白毛女》的造型,以及黃梅戲《牛郎織女》的意境。同時,還把《西班牙鬥牛士》、京劇音樂、電子游戲《魂斗羅》的音樂混合在一起。通過這種模仿,有意識地「破壞」了敘事的真實感,使敘事從一種「歷史」代言人變成為一種人為的敘事游戲。此外,影片還採用了後現代主義者常用的類型混雜的文體來拆解敘事常規。如它明明是一部怪誕的虛構之作,但卻在片頭赫然地寫著「本片全無虛構,如有雷同,不勝榮幸!」從而提醒人們意識到敘事規則的人為性。又如影片故意把現在經過排練拍攝下來的場面,經過作舊處理,製造出一種紀錄片式的效果,從而暴露了所謂「紀實性」敘事的本質。
除此之外,也有評論者專門從喜劇的角度對它作過分析,稱贊了它的生花妙語和睿智的幽默,認為它之精采已不僅是「畫龍點睛」,而是已成為一條「遍體長滿眼睛的龍」!
一部藝術作品,本來就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鑒賞的,上述的不同角度的分析,當會使對本片的鑒賞更客觀、更豐富。
㈣ 1949年上映的根據張樂平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是什麼
根據張樂平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是三毛流浪記。
《三毛流浪記》是上海昆侖影業公司攝制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王龍基主演,《三毛流浪記》於1949年10月在全國公映。
《三毛流浪記》根據張樂平創作的同名漫畫改編,通過孤兒三毛在舊上海的種種遭遇,展現了舊社會廣大城市流浪兒童的不幸命運。
相關作品
1、1949年趙明、嚴恭執導電影《三毛流浪記》;
2、1958年,由章超群編劇,導演,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同名電影《三毛流浪記》;
3、1980年虞戡平執導的香港電影《三毛流浪記》;
4、1992年張建亞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大陸電影《三毛從軍記》;
5、1996年由羅寧導演、孟智超主演電視劇《三毛流浪記》,1999年出續集;
6、2000年李金熔導演的52集兒童劇《三毛新傳》;
7、2006年央視動畫《三毛流浪記》;
8、2010年動畫片《三毛奇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