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動畫電影的商業化
首先關於這點個人在原答案中是刻意避開的,因為兩者之間並沒有鮮明的界限,也並不是相互排斥的。
電影這種載體,本身就是藝術商品化的產物,而對著商品探討商業化的必要,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2. 什麼是商業化電影,舉幾個大片的例子~謝謝~
商業化電影就是能夠迎合大眾口味,受歡迎人群多,覆蓋廣,萬金油,能更好的創造利益,收回成本的電影。例如電影《首席執行官》,就是一部非常好的商業化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海爾的發展史。
3. 如何看待電影商業化
電影商業化切莫舍本求末雜言碎語
這是個資訊泛濫成災卻又是極度缺乏有效資訊的時代。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近些年來全球商業化思維,讓更多的媒體及媒體人忘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有些媒體利用其影響力一味地靠揭露隱私或是極盡一切手段來搏得觀眾眼球以達到商業目的,雖贏得了商業利益,卻製造了無數的垃圾資訊,有的甚至誤導民眾,對內貽害百姓,對外醜化民族。在商業利益面前,「凡事娛樂化」似乎成了傳媒人生存發展的趨勢。殊不知,這種凡事「娛樂化」做法取悅了一部分觀眾,但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教壞甚至「謀害」我們的下一代。
最近聽聞《滿城盡帶黃金甲》落敗奧斯卡的消息,有好多人發出嘆息,覺得可惜,但在我看來此事見怪不怪,水平如此,落選奧斯卡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這表明,在中國電影面臨大改革的時代,任何模仿甚至是照搬照抄好萊塢商業套路的路線都是錯誤的。所謂的一些「大導演」可以對觀眾蒙騙一時發點不義之財,但要一直成名搏利下去,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直以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運作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表現上,舍本而求末,真正文化環境上的差異及其所造就的內在精神並沒有表現出來。因此,這些年來中國所謂的商業大片真是乏善可陳,反倒是盲目模仿好萊塢模式的習氣多了起來。同樣想角逐奧斯卡但落選的還有與《黃金甲》命運相似的《夜晏》,這兩部影片同樣以西方人學中國太極時只看「花拳綉腿」而無視內在功力一樣,「形」相近而「神」相遠,可以一時靠鋪陳大場面兼用明星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但終究卻逃不脫評委的銳利眼神,也不可能成為口碑相傳的好電影的。在中國目前電影商業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尚可蒙騙一下觀眾,但在新一代奧斯卡的評委面前,終究逃脫不了落敗的命運。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長期久來往於中西之間的中國商人寫的,內容說的是至今為止很多西方人還認為中國仍然如《紅高粱》劇情中所描繪的野蠻和愚昧。事實上,即便是當時那個年代,也不像這部電影里所展示的情況那樣。大家其實都很清楚,一般的西方人通常少有機會到中國走訪,所以也只能從中國電影上了解中國,而他們最有機會看的,是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而張藝謀的電影他們看得最多。於是,在這些人的眼中,貧窮落後與愚昧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回顧一下張藝謀的發家歷程,可以發現他的真正所好:從充斥「偷情」、「亂倫」等低俗情節令其聲名遠播的《紅高粱》,到後來的《菊豆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許多電影,都極度顯示出張藝謀拙劣地「形式主義」手法。而《黃金甲》仍舊擺脫不了此類惡俗手法,「偷情」與「亂倫」不絕於「目」。除了這些,老謀子還能拍些什麼?
20多年來,中國幾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相當多的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卻並未有多大變化。中國貧窮、落後、愚昧的形象充斥了他們的心裡,極大的醜化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恰恰是那些所謂的「大導演」。作為傳播文化藝術及民族精神的電影人,肩上的責任是宣傳教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唾棄假惡丑,但他們卻並未如此。
如今,《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一部部電影出來了,製片方的確賺翻了天,但觀眾不知不覺中被忽悠。在最近《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影片中除了花里胡哨的濃墨重彩能夠刺激到人的眼球之外,就是近乎「赤裸裸」的宮女胸脯。老謀子還將這部影片拿去角逐「奧斯卡」,結果可想而知。
在這個到處充斥著「赤裸裸」的銅臭氣息的時代,即便是一堆文化垃圾,只要經過不負責任的商業炒作與不負責任媒體的胡吹瞎捧,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穿上華麗外衣,來忽悠甚至是蒙騙觀眾。真希望那些所謂的「大導演」們能夠多點良心,多點責任,不要只靠「拍腦袋」來拍電影,「要深入群眾」,走出去的同時能夠走回來,真正立足人性根本,傳播真善美,才能不辱民族使命!
參考如下地址:
http://cool728.blog.163.com/blog/static/103759620070210470369/
4. 談談商業片的特點
商業片是相對藝術片和紀實片而言的。指的是以票房收益為最高目的、迎合大眾口味和欣賞水準的影片。
商業片集合了多種商業元素,比如說當紅明星、知名度高的導演、復雜的特效、大的投資、大規模的宣傳、什麼全國甚至全球同步上映等等等等。
也不是所有的商業片都具有所有的商業元素,但必具備其中一二。一般來說,源自美國、現在很風行的所謂暑期檔和聖誕檔的電影都是商業片,中國的賀歲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業片。
一般來言,商業片是照顧到大眾的口味,投其所好。
比方說《碟中碟》系列、《007》系列、王晶的電影之流。一般來說沒什麼內涵,只要看著過癮帶勁的,以票房為目的,屬於商業電影。可以理解為所謂的爆米花電影。
電影監制的工作內容
1、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如何時開拍,何時殺青,進度如何等; 2、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電影製作的後勤保障;
3、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製片人
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或能夠拉來贊助的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製片人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
5. 商業電影與電影商業化有什麼區別 急用,越早越好!請兩天內回復我吧!
商業電影是相對於藝術電影,或者說文藝片而言的。顧名思義,藝術電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藝術內涵,以行業認可為目標;商業電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場價值,以消費者認可為目標,一般指為營利而製作的影片
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商業化現象在我國愈演愈烈。從電影中主角的選擇,影片首映權的拍賣,到影片中各類廣告的出現,都體現出電影商業化的特點。近幾年,在電影中植入的各類廣告越來越多。以前電影的商業化大都在幕後,以片尾打出贊助商等形式達到廣告的效應,但出現在熒屏上的次數並不是很多。目前市場上的電影,除古裝片以外,很難找出未植入廣告的電影,我國電影的商業化正逐步從幕後走向台前。
6. 2021中國電影年票房472.58億,我國的電影市場有哪些特點
我國的電影年票房可謂是年年攀高,2021年中國電影年票房以472.58億的成績,宣告著電影行業已經從寒冬中蘇醒,從這驚人的票房數字,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主旋律影片受到追捧、商業爆米花片仍舊是主流、影片上映時間集中。
從2021年春節檔起至年底,《你好,李煥英》、《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一系列優秀的國產主旋律作品就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主旋律電影因其符合普適性原則,其中蘊含的情感能夠引起大多數中國人的共鳴,並且影片拍攝的手法都比較細致入微,大多數是從細節入手去刻畫人物之間的情感從而成功牽動起觀眾的情緒,讓人沉浸於影片當中,因此票房成績都很好看。
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大家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還存在哪些特點呢?
7. 商業電影和文化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嘿嘿……你這都不懂啊,讓我來接教你吧?
商業電影是以金錢利益為重的,是以某些商品化的做代表的,迎合部分人的商業化頭腦去欣賞。並從中創造出票房的效率,這一般來說都是商業化的電影的特點和模式。
而文化電影,它多辦是以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地區,或者是某一件事的文化內涵為底蘊發揮弘揚。讓人感覺在文化領域中的深度和廣度。
兩者雖然都是電影,但是前者是以票房的利潤為主導。而後者基本是通過電影傳播而達到發人深省,底蘊莫測,起到教育或喚醒人們的思想並引導人的作用。
明白了吧,快點給採納,給你上了一堂政治課。
8. 電影商業化是什麼意思
http://ke..com/view/5607700.htm
去看網路吧
本人理解的話就是電影拍出來是商業化的目的,說白了就是為了賺錢。
跟投資商啊贊助商合作,得到拍電影的本金並在電影出現贊助商的產品
比如出現的一輛車故意露出商標這種,拍完後各種宣傳以獲取票房得到可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