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桌的你電影講的是什麼
【文摘】《同桌的你》十年等不來一個男孩真正的成長
電影《同桌的你》源自那首久遠的校園民謠,高曉松也參與了監制。不過,你要是認為這就是部淺顯青春純愛電影的話,就一定不會看到背後蘊含的深意和真相。
你可以簡單將兩個相愛人的分離歸結為造化弄人、緣分交錯,但本質上這就是個怯懦的借口。抽離出那山則做些我們80後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元素,高考、軍訓、四級考試、非典、留學,這個故事的根底上其實是一個女孩用最寶貴的青春、真情陪伴一個男孩漫長、不給力的成長。
同齡男孩比女孩晚熟得多,這是《那些年》告訴我們的一個定論。但其實,男性也不必然比女孩更勇敢、更無畏,相反在面臨考驗時可能更膽小、更怯懦。
小梔對林一說,以後我就叫你「哥哥」。當一個女孩把自己的男朋友叫「哥哥」的時候,這裡面飽含多少不明就裡的託付,信賴這個男人會在任何緊要關頭給她兄長般的保護和依靠。那個時候的林一自然不會懂得。
他為她打架,比拼喝牛奶……他給她的都是一些自以為是男子漢的幼稚逗衡保護,但在每一次大是大非面前他都露了怯,小梔把自己第一次交付給他意外懷孕時,他脫口而出的第一句是「我盯或們該怎麼辦」?他陪著小梔去非正規醫院墮胎大出血,小梔父親讓他滾,他就真滾了,沒去醫院看一眼。小梔問他,如果再有一次機會選擇,會不會留下我們的孩子?他說,過去的事不要提了,我保證不會再發生這種事情。小梔問他,我不去美國你還去不,他說「你去哪兒我去哪兒」,然而最終的答案是我還會去。
一個女人判斷一個男人是否可以託付終身,不要看那些平日里溫柔體貼的「小好」,而要看涉及你切身利益時他的那些抉擇,才是經得起考驗的「大好」。
非典的時候,林一被隔離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被送走。生死攸關的時候,小梔原諒了林一,在深夜裡爬上高高的梯子,用小小身軀里積聚的愛情力量敲碎了隔離室的窗戶玻璃,伸出手讓林一跟她走……
到底是誰在庇護誰?瘦弱嬌小的小梔一直在庇護高大威猛的林一,考大學,過四級,留學,把他送上了一步步人生輝煌的階梯。
有時候,女人對男人的愛近乎母親對幼子的愛,包容他所有的幼稚、怯弱、不擔當,如貝蚌孕育珍珠,愛起來都是生疼生疼的。
這個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它展示了夢想的虛妄和生活的真相,那些看起來光鮮靚麗的生活表面有著截然相反的里子,他放棄了小梔並沒換來想
2. 電影 同桌的你主要講了什麼
《同桌的你》剛開始有些類似台灣電影《女朋友男朋友》,把一個時代的少年成長濃縮於一個校園,在一個體制大背景下演繹屬於青春的小感情,高曉松顯然是把他所能想到的關於青春的細節都雜糅進影片,一見傾心妹子、做多少分鍾情人、竊聽女生宿舍、開房復習四級、墮胎、洋學生浴室群架、離國後分離,並把握時間點切入入美大使館遊行、911、非典等。高密度敘事,明快狂歡,卻舍棄《畢業生》式逃婚,沉重煽情。在這個青春題材已然泛濫的市場,能有這樣一部作品哼著你熟悉的曲調、講著你經歷過的年少,其中總會有一些鏡頭精準地戳中淚腺,照進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猝不及防。
周冬雨最好的一場戲是十年後的酒席,她燙著成熟的發型,故作姿態地拿出女主人的架勢,卻在林更新一句話之後全面崩潰。她抬起頭,咬著唇,一滴淚就恰到好處砸在觀眾的心上,砸得生疼。像心疼曾經的自己,像心疼初戀的那個女生,像心疼一個蹲在街邊哭泣的初中生。記得她哭著說,林一,我們誰都沒有錯,我們誰也不欠誰。對啊,誰也不欠誰。多少曾經以位永遠的感情最後敗給了時間,但最後我們也都可以釋然,因為在純粹感情這場博弈里,我們始終勢均力敵,即使每一步都走錯,至少每個人都問心無愧,愛過。
林一曾經不懂責任傷害過周小梔,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周小梔為兩人描摹的未來藍圖到最後卻因為挫折而放棄,只留林一獨自漂洋過海。十年之後,他收到她的婚禮請柬。最動人心魄是林一在婚禮上臆想出的奔跑,與十年前兩人逃離非典樓一樣把青春彰顯得流光溢彩,手上牽著最愛,身後是兄弟相助攔住所有阻礙,當象徵囚禁的大門被再次重重關上,彷彿前途又是有你有我還有光。
但是,故事的最後是她面對神父在教堂承諾:「我願意」,他坐在觀眾席只是握緊了手裡的口琴。高曉松不再年輕了啊,我們都不再年輕了。其實故事最好的結局就該是這樣吧,花開兩朵,天各一方。讓值得回憶的人和事,就只住在回憶里吧。
因為所謂浪漫,就是沒有後來。
3. 電影《同桌的你》怎麼樣
昨天重溫了一遍《同桌的你》電影版,對學生時期的同桌甚是想念啊。
「明天你是否會想起,
昨天你寫的日記,
明天你是否還惦記,
曾經最愛哭的你...」老狼的歌聲久久回盪在我的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