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屬於文學藝術形式的一種嗎
電影是文學藝術形式的一種
文學藝術形式按類別分,有兩大類:
文學形式: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哲言、賦、駢文、小品文、文學批評、電影劇本 (主要四類: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劇本))
藝術形式: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 (主要四類:繪畫、雕塑、音樂、戲劇)
② 電影文學的主要特點
電影文學
film literature
區別於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的新的文學樣式,主要指電影劇本,還包括影片中的解說詞、歌詞等。電影劇本可以是劇作家根據生活直接創作,也可以根據其他文藝作品改編。改編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種再創造。
電影劇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現劇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態度,是一種文學作品,可供讀者閱讀和欣賞。然而它並非是最後完成的藝術作品,也不僅僅是供讀者閱讀欣賞的,它是為拍攝電影而創作的,是影片攝制的基礎。因此,它既屬於文學范疇,又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是文學特性與電影特性辯證統一的產物。電影劇本如果不適宜拍成影片,脫離了電影的基本要求和規律,也就失去了它獨特的美學價值。因此,必須用電影思維方式來創作劇本。電影劇本的特性,首先表現在它應該具備鮮明的動作性和畫面感。讀者在閱讀劇本時 ,應能「 看見 」或聯想出未來影片中一幅幅運動的畫面 ,「聽到 」這些畫面中的聲音 ;其次,它應顯示出未來影片中的蒙太奇結構以及豐富的潛台詞。正是這種動作性、畫面感和蒙太奇結構使電影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給予讀者特殊的審美享受並成為銀幕形象的基礎。
一部影片的藝術價值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電影劇本的文學價值。電影劇本的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它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表現形式上,其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實性、獨特性和典型性,人物形象是否能反映深刻的思想內容,是衡量電影劇本文學價值的主要依據。然而,電影劇本的文學價值僅僅為電影的藝術價值提供了一個基礎,影片是否能充分反映劇本的文學價值,甚至超過其文學價值,首先取決於電影導演的完美處理,以及演員、攝影、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的共同創造。就劇本和影片而言,通常只有兩種情況:劇本的文學價值得到體現甚至提高;劇本的文學價值遭到削弱(影片不如劇本)。
電影文學的產生,是電影藝術日趨成熟的結果,電影文學的發展,也促進了電影藝術的進步與繁榮。在早期電影創作中,既沒有完整的劇本也沒有從事電影劇作的作家,只是導演根據自己的意圖來拍攝情節簡單的無聲短片。隨著電影的影響的擴大,一些作家和戲劇作家參加到電影創作中來 ,為電影拍攝提供故事梗概、戲劇沖突和拍攝大綱,然後由導演在拍攝過程中加以豐富、完善。此後不久,出現了比較詳盡的電影腳本,這是電影劇作的一個重要發展。然而電影腳本仍舊只是為拍片服務的,並不具備獨立的文學價值。在電影腳本的基礎上產生的電影劇本,使電影文學獨立於其他文學樣式。1922年,洪深為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創作了歷史題材的電影劇本《申屠氏》,發表在 1925 年《 東方雜志》第22卷1~3號上,這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
③ 什麼是傷痕電影名詞解釋,注意是傷痕電影不是傷痕文學
傷痕電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電影類型。也泛指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種電影創作思潮,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的一種電影現象,後來成為80年代電影表現手法的主流。主要是表現「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給國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傷痕電影是一種時代呼聲,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80年代的中國社會造成廣泛影響。
基本介紹
「文革」結束後,社會的整體認知發展很迅速,電影藝術風格也多元化起來了,在這期間,伴隨著傷痕文學的發展,電影也出現了傷痕電影,這些電影均以反映特定歷史階段源於「政治路線錯誤」導致的個人不幸遭遇、以及表現個人內心的情感創傷為主要內容,表現荒謬的「文革」政治對國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現實,表現個人的追求、理想被極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現最基本的人倫情感(愛情、親情、友情)被荒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緒記憶。譬如1979年的《生活的顫音》和《苦惱人的笑》、1980年《太陽和人》、1980年《巴山夜雨》、1980年《天雲山傳奇》、1981年《小街》、1982年的《牧馬人》、1985年的《黃土地》、1986年《芙蓉鎮》等八十年代的電影,以及九十年代的部分電影《活著》、《霸王別姬》等等。傷痕電影與當代電影創作在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上有明顯的不同,部部作品充滿悲情主義的色彩,彰顯著人道主義的思想,注重被壓抑的情感的宣洩,突出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在開放的80年代,曾引起巨大共鳴。
後續發展
傷痕電影創作者用獨特的電影表現手法,在思想解放與主流意識形態政治的呼聲中一道完成了對「文革」等「左傾」政治運動的批判,但是,由於現實因素的局限性,對於歷史的反思不能夠做到徹底,加上被強行劃分創作意圖與立場,所以始終未獲得真正的超越性。這樣一來,傷痕電影就未徹底完成理性啟蒙,加上90年代社會歷史的價值失范的現實導致電影理性價值的普遍缺失,傷痕電影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少。回顧「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末至今,電影並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徹底拋棄曾經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所以其實傷痕電影至今也在延續,只不過拍攝的方式有新的表現手段和新的藝術風格,讓電影的意境更加深遠,更加具有藝術價值與時代價值。
④ 電影《小街》何時開演的
電影《小街》1981年出品上映
《小街》劇情簡介:
本影片描寫兩個青年人在「文革」中的一段難忘而又苦澀的經歷,體現了普通人對於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並從「文革」對人性毀滅的角度去反映和批判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早春,雙目失明的夏穿過寂靜的小街,走進一座小院,他彷彿又聽到那令人心碎的呼喊:「我是個姑娘啊……」夏找到鍾導演,向他追述了一直縈繞於腦海的一段往事……影片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從人性的毀滅去描寫「文化大革命」;影片的編導者設計了數個結尾,讓觀眾自己去思索,去補充。影片插曲《媽媽留給我一首歌》曾經廣為流傳。
⑤ 誰有電影《小街》的影評啊
上海石庫門老房子,就在這里,墨鏡男子對鍾導演講述了他的故事……散文詩式的開頭,而這,正是在那個動盪年代中優秀影片《小街》的開幕。
《小街》在當代電影史上被劃分為傷痕電影,原因是文革後,隨著各類文化都步入蘇醒時期,電影在文學等傷痕、反思的思潮下,也開始拋棄控訴、斗爭等等而轉對於文革時期傷痕記憶的剖析,開始探討美的意義。而我之所以推薦這部影片,不僅僅是因其在特殊時期的啟蒙以及重要地位,更在於導演蘊於其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和純粹的藝術理想。
故事講的是文革期間的一個故事。女主人公妹妹在那個動亂年代不得不靠扮男生才能生活下去,而男主人公哥哥為了讓妹妹重新做一個女人,冒險去偷樣板戲劇團的假發,不料在偷後因為善良又悄悄把假發的錢送回而被造反派發現,痛打至失明。
情節很為簡單,但整部影片由男主角低沉而略帶悲傷的舒緩聲調娓娓道來,故事開頭激越的小號聲、交響樂以及快樂的口哨聲與男主人公憂傷的舒緩回憶獨白穿插交換,更將觀眾的心不斷地經歷著一張一弛一張一弛的虛實節奏。而這也是張延晉導演對於藝術節奏的高超把握。
其中整部影片控訴的味道很濃,其中也有很多導演故意設置的場景。甚至是一些類似文學式的反思。但導演的高明之處正是將這些粉飾做到了發掘影片自身的魅力。
當救助男主人公醫生也慘遭迫害,滿地落葉被風吹起的背景中,男主人公的眼睛纏著白色的紗布,拄著一根盲棍。背影中,飛揚的圍巾和落葉纏在一起。而再次出現他的正面的時候,他的面前正有一列隊伍走過——那隊伍有大字報的遊行。而憂傷低沉的旁白再次響起:「他們在為千百人的明天斗爭,而我只惦記著一個普通人的今天。」
一切讓觀者認為是有意為之,卻又合情合理。
甚至恰到好處的讓觀眾本身開始思索有關人生,有關傷害、善良、人性等等的多種問題。
但更為精彩的還是導演開放式的結尾——
我們其實希望男女主人公最終在一起。在劇中導演用一個大的廣角記錄了他對於女主人公墮落後相遇的那些惆悵,不免讓人感覺到一些俗套。但電影卻並沒有完結——
「可是,可是為什麼要把痛苦和災難老是降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當我們經歷了10年的悲劇以後,我們應該感到今天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意義了,如果對未來不抱有希望,如果她真的變成這樣的話,我的眼睛寧可瞎掉。」劇外男主人公低沉憂傷也很有反思味道的話直接將我們拉回了現實。
而這時劇中的導演忙著出門接一位女同志——「俄,等著我!」
隨著劇中導演的匆匆腳步,門外女同志的說話聲音傳來,男主人公吃驚,傾聽,緊張……系列動作。精彩!真是精彩!!這也許是我看到的最精彩絕倫的有關劇情的轉換。沒錯,你也許猜到了,導演要接的女同志正是男主人公苦苦尋找的妹妹!
這時你也許位男主人公鳴不平——多麼戲劇性的相逢,多麼充滿偶然性的生活!而失明的男主人公因為愛只有選擇逃離。
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也不是結尾。
只是導演對於偶然性生活而設計的一個開放式的敘事結構,這里我要穿插一句,那些熱愛歐美片狂熱推崇《快跑羅拉》的朋友們,不妨看看這部80年代的老片,我們的老藝術家早就在敘事結構上做了文章,當然日本黑澤明也有更早的記錄。
整個不同結尾的設定過程中,觀眾從一個被動的欣賞者變成了參與影片創作的重要一員,也給我們留足了想像空間。畢竟十年動亂帶來的命運變得那麼不可預知。然而《小街》還是以浪漫主義情懷給了我們一個期待的結局——男女相逢,普通溫馨的場景。
「我的眼睛不僅僅是為了你,我們所失去的一切都不是為了我們自己,你媽媽說過,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算了,媽媽的意思要我們看到明天。」哥哥對妹妹這樣說,而這聲音隨著火車滾滾向前的畫面結束。
這樣的結尾也許遺憾,但因為前面假設的三個結尾而煥發異彩。
所以,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我能做的就只是推薦!絕對區別於現在所謂商業大片的浮華!
⑥ 電影《小街》主要內容是什麼誰主演
電影片名
小街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攝制
上海電影製片廠
年份
1981年
演職員表
導演
楊延晉 Yanjin Yang
編劇
徐銀華 Yinhua Xu
演員
張瑜 Yu Zhang .....俞
郭凱敏 Kaimin Guo .....夏
楊延晉 Yanjin Yang .....鍾導演
邱世穗 Shihui Qiu .....醫生
攝影
應福康 Fukang Ying
鄭宏
美術
劉藩
作曲
徐景新
劇情介紹
僻靜的小街上,雙目失明的中年男子 ——夏緩步走來。在一幢舊樓房裡,夏應邀向鍾導演追述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往事。
在十年動亂時期,夏還是個稚氣未脫的汽車修理工,偶然在這條小街上結識了容貌清秀,但時時流露 恐懼神色的少年——俞。他倆一見如故,以哥弟相稱。為了給俞病危的母 親採集草葯,夏和俞深入山林。俞失足落水,揭開了俞竟然是個姑娘的秘密。原來,「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俞的母親突然成了「黑幫」分子,遭 批鬥,被毒打,以致生命垂危。俞則被剪了陰陽頭,受盡凌辱,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女扮男裝。夏決心要使俞恢復做姑娘的權利。一次,他從公園 里一個演出樣板戲的臨時後台,弄到一根假發辮,被造反派發現,遭到毒打以至雙目失明。夏出院後,急奔那條寂靜的小街,小樓仍在,但已沒有俞的蹤影了。
以後怎樣呢?夏無法推知俞的命運。鍾導演和夏討論了幾種設想,也許心靈受到創傷的俞墮落了,沉湎於燈紅酒綠之中;也許俞已成 為小提琴演奏家,有一天,他倆在小 街上重逢……但這些設想似乎都不能 成立。事實上俞當了普通的擋車工, 也曾到處打聽哥哥的下落。終於有一 天,他倆在火車上偶然重逢了。夏在生活中找到了俞,也給這部影片找到了真實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