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電影《狗十三》被稱為「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狗十三》拍攝於2013年,當時筆者看完就曾經誇下海口:
近十年來最好的國產青春片,沒有之一。
時隔五年之後,再看這部電影,這樣的評價似乎依舊不過時。原因無他——
《狗十三》真得拍出了我們這代人成長中所經歷的「中國式殘酷青春」。
在過去,國產青春片常被觀眾詬病劇情狗血,台詞矯情、脫離現實等缺點,更尷尬的是,似乎除了煽情與懷舊之外,國產編劇們就找不到其他任何的共鳴點,因而這類掛羊頭賣狗肉與大多數觀眾絕緣的青春片就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
電影的最後,無論是狗,還是十三歲的少女,都在被馴化變得溫順。
中國人說,她成熟了,長大了。
這看似是一種誇獎和贊揚,但是背後卻透露著一個孩子失去自我的精神枷鎖和家庭教育的困境。
這樣的青春足夠殘酷,但卻無比真實。
所以《狗十三》也許不是最好的青春片,但它一定是最真實的國產青春片!
第一個《催眠大師》
這部電影給我的印象蠻深刻的,裡面將催眠的演的十分神秘,劇情一環套著一環,不到最後完全沒辦法下定論,上當時不錯的好片子。
第二個《幕後玩家》
這部電影是由徐崢主演的,整個劇情看起來還是挺緊湊的,而且局裡面的有些場景真的讓人心裡有一種毛毛的感覺。
尤其是裡面有一幕,徐崢飾演的男主醉酒起來照例用瞳孔驗證打開保險箱,但是卻驚訝的發現昨晚還在的鑰匙和資料都不翼而飛,窗戶上也密密麻麻的釘著木條,不留一絲縫隙,這一幕看上去,真的有點滲人……
到後來的小年的自救,唐老二和小庄,還有真假神秘人,不看到最後真的沒辦法確定最後的兇手是誰,雖然說裡面也有比較惡心的劇情就是神秘人讓小年殺死普通人,但總的來說是近幾年國產懸疑劇中不錯的作品。
㈢ 陳小春與方中信一起拍的一部電影叫什麼 ...
陳小春與方中信一起拍的一部電影叫《正將》。
該片劇情是天寶、阿樂、志偉、卓莉及十五少等人同為以詐騙維生之小老千,五人各有所長,更是自幼相識的死黨。他們因深明老千之間不可產生感情之道理,故五人雖不時合作謀生,卻鮮有私下聯系。在五人最近一次合作中,因假扮大陸樓盤而獲得巨利。
為避免被警方追查,眾人將巨款以多種方式匯入世界各地之銀行凍結並加以清洗,更成立信託基金代為管理。眾人妥協於一年後方將巨款解凍,故完成善後工作後,眾人各散東西。天寶乘此時度假享受生活,卻收到十五少通知眾人回港商議另一次合作事宜之消息。
原來十五少得到可靠線報,謂聞名國際之大老千「鬼王」,失蹤多年後化名龍欣再次出現,更成為商場中之大紅人,近日更加入了香港富豪呂萬賢之天機集團成為 高層。十五少估計龍欣必計劃吞並天機集團,故聯絡眾人混入天機集團,欲於龍欣行動期間乘亂撈上一筆。
十五少本來估計若自己一眾人等只是乘亂取財,並不幹擾龍欣之計劃,可撈上一筆不少之財富,且不會被龍欣報復。眾人遂各自變化身份混入天機集團旗下不同部門,天寶更與富豪女兒心怡戀上可是計劃出了岔子,阿樂更因此而失去了摯愛卓莉,為泄喪愛之痛,阿樂決與殺手同歸於盡。
就在阿樂臨終之前,告訴了天寶一個天大的秘密,原來事情的真相遠比想像中復雜,志偉其實別有異心,而心怡與天寶的感情也不過是一宗交易。
(3)正查電影叫什麼13擴展閱讀:
《正將》是2001年上映的,由鍾少雄執導,陳小春、方中信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場發生在賭桌之外的千術大戰。片長為80分鍾。
該片講述了一場發生在賭桌之外的千術大戰,劇情起伏跌宕,奇變迭起,也是一幫個性演員陳小春、方中信等的久休復出之作。
參考資料:網路——正將
㈣ 林正英主演所有僵屍和鬼片電影都叫什麼名字
1.林正英僵屍系列之-人嚇人 2.林正英僵屍系列之-音樂僵屍 3.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屍家重地 4.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幻靈先生 5.林正英僵屍系列之-一眉道人 6.林正英僵屍系列之-一眉道姑 7.林正英僵屍系列之-新僵屍先生 8.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僵屍先生 9.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僵屍家族 10.林正英僵屍系列之-血衣招魂 11.林正英僵屍系列之-驅魔警察 12.林正英僵屍系列之-非洲和尚 13.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嘩鬼旅行團 14.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幻靈至尊 15.林正英僵屍系列之-鬼幹部 16.林正英僵屍系列之-鍾馗嫁妹 17.林正英僵屍系列之-黃金道士 18.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僵屍至尊 19.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僵屍奇兵 20.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僵屍叔叔 21.林正英僵屍系列之-一統僵山 22.林正英僵屍系列之-妖怪都市
㈤ 《星球大戰》系列的正確觀看順序是什麼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正確觀看順序如下:
1、《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
2、《星球大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
3、《星球大戰:克隆戰爭》
4、《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反擊》
5、《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
6、《游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
7、《星球大戰正傳1:新希望》
8、《星球大戰正傳2:帝國反擊戰》
9、《星球大戰正傳3:武士歸來》
10、《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
11、《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
12、《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
《星球大戰》中文可簡稱星戰,是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所製作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
1970—1980年代的《星球大戰》三部曲,首部星球大戰的人物及故事是參照越南戰爭還有日本導演黑澤明的《戰國英豪》所創作而成。1990年代末開始他拍攝了最初的三部曲前傳的故事。同時他把最初的三部曲改為六部系列。
㈥ 看過電影《狗十三》你有什麼感悟你又看懂了什麼
這個電影里有三個人物要說,分別是小女孩、爸爸、爺爺。
電影里明、暗講了兩個故事。明裡的就不說了,看過電影都知道。暗裡的故事從開頭爺爺面對新生男嬰,說:「女孩李玩的名字是隨便取的,到了男孩得鄭重,叫昭昭……」開始,一直到電影結尾處,爸爸接李玩親媽電話哭泣,並突兀的放了首歌曲《再回首》,把故事完整講出。
爸爸當年和媽媽生了女孩,非常恩愛,但此後十來年沒生出男孩,也許在爺爺的介入下,遂離婚,到電影開頭娶了小新娘,生了個兒子。
其實,故事還有一個暗線,就是奶奶的人生與爺爺奶奶當年生下男孩——李玩的父親的過程。不過這條線晦澀不明,不說了。
好了,說說感悟和結論。
電影里的兩個父親關鍵時刻都缺乏面對真相的勇氣(包括奶奶與後媽),比方說丟狗後爺爺的沉默,不敢親自去和孫女解釋,比方說李玩在狗死後在酒局上吃狗肉……
究竟是因為什麼,也許是面子,也許覺得對方是小孩子……但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對了,電影里還若有若無的唾棄了下挫折教育。
我的感悟,我的感悟不是中國式教育,或者中國式家庭關系,我的家長不缺乏勇氣,不過和電影一樣確實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所以,看電影時候,我的感悟與感觸是懷念小時候。
同樣,我其實不覺得李玩缺愛,從狗引出,到成績進步希望引得爸爸的關心與愛,我覺得李玩轉變的有些生硬,子不語怪力亂神,哪有什麼一夜長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是刪減版,畢竟電影13年就拍完了。
所以,電影想表達的不一定是中國式教育與中國式家庭關系。從電影中附庸風雅的「成功人士」酒桌上大人不知《時間簡史》上看,女孩也許也不懂父親說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聯繫到女孩一直喝牛奶嘔吐,也許,我估摸著,大概曹導是其實在三代關系下表達對中國傳統家庭與現代西化成長下的新矛盾呢?!導演在這里敘說著西方普世文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談起中國式教育,人們總是記住了其刻板,守舊的印象。《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十三歲少女李玩因為其愛狗愛因斯坦走丟之後的種種故事,而一家人為了掩蓋事實,而用另一隻狗來蒙騙李玩的故事。通過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來諷刺中國式教育。
1.李玩爸爸來到學校,竟然連老師姓氏都忘記
李玩爸爸因為李玩英語學科的薄弱,而被叫到學校來處理這個問題。卻連老師名字都叫不清楚。許多家長何嘗不是這樣?平日里毫不關心孩子學業,整日忙於工作,無暇管理孩子學業,很少與孩子老師進行溝通理解。只會看到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和陪伴孩子。
2.父親用錢哄李玩開心
大人世界的觀念普遍是金錢至上,以為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孩子不開心了則拿金錢來哄孩子,而從來不過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多孩子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他們可能只是希望父母多陪自己幾分鍾,與自己多說幾句話,多關心關心自己。
3.用另一隻狗來騙李玩愛因斯坦已經找到
這是本影片的核心事件。大人世界無法理解小孩的世界。李玩經過多少與愛因斯坦的相處之後,已經對愛因斯坦產生了深厚的 情感 。盡管愛因斯坦只是一條小狗,盡管愛因斯坦與她沒有任何的血緣關系,但是建立起感情有時在小孩世界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一件事。以至於愛因斯坦走丟時李玩那麼傷感。如同與一個相處多年的摯友離別一般。
而這時,「大人們」卻合夥想了一個辦法,想要瞞天過海。他們找來了一條新的小狗,並且將其說成是愛因斯坦。但是李玩哪有那麼好騙,於是大人們就開始了洗腦模式,說教模式,欲圖感化李玩。
但是李玩卻很執著,一定要找到愛因斯坦,於是他白天尋找,夜裡尋找,並且有一次夜間在外面喝酒到很晚,以至於爸爸忍無可忍,因為這件事,多年未出門的奶奶都出門尋找李玩。於是父親遷怒於李玩,終於父親的怨氣爆發,對李玩大打出手。這也為李玩之後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在大人世界裡,小孩們彷彿不應該有自己的 情感 ,小孩要無條件地服從大人,需要讓大人少操心,這彷彿就是一個好小孩的標准。
4.李玩宴會吃狗肉,李玩遇見愛因斯坦卻不認。
李玩終究是被大人們教化了。以前的那個富有生機活力,擁有無限思想的李玩,在大人們輪番的精神打擊後,繳械投降了。只留下一個乖巧懂事的軀殼供大人們欣賞。她「成長」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是在爸爸對她大打出手之時?是她吃下狗肉之時?是她不認愛因斯坦之時?還是親眼目睹樓上的「鳥兒」被抓走之時?
畸形的中國式教育,帶來的真的是成長嗎?
其實說實話,這部電影要是只看一遍,是看不懂的,看第一遍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小女孩特別的不懂事,不尊重家長,但是其實你細細品味,這是一部,揭露 中國式教育的電影,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原生家庭的悲哀。女主是一個正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可是一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關愛,她變得非常孤僻,脾氣暴躁,而且爸媽離異,爸爸娶了新的媽媽,並生了個兒子,所以對女主的關心更少了,李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盡管爺爺奶奶對她很好,可是跟老人家總是有代溝和沖突,她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那條狗,所以當有一天自己的狗丟了,她非常的崩潰失控,她和家裡人大吵一架,只想要找回自己的狗,看電影的我們看到這里就會覺著,這孩子也太任性了吧,爺爺奶奶那麼寵她,還比不上一條狗嗎,其實設身處地的為女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精神支柱塌了,你會冷靜下來嗎?其實這部電影想告訴我們的是,中國式教育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即使是一個孩子,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強加給孩子身上,要多傾聽一下孩子的意見,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愛,這樣,孩子們才能 健康 快樂的成長。
01
電影《狗十三》的導演曹保平說:「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
電影里很多的情節讓我感同身受,成長中的那些小情緒、傷痛至今想起依然鮮活如昨。經常會想,很多事情倘若父母換一種處理方式,我會不會成長為一個更好的我。
有時候想想,我們能身心完整地長大成人,沒精神失常、沒報復 社會 、沒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真的挺不容易的。
02
影片中很典型的幾個中國式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們這一代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
不顧孩子的感受和喜好,自認為是好的東西,孩子就得接受。
影片開場不久就出現李玩上學前,奶奶強迫她喝牛奶的情節。相處多年,奶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孫女喝了牛奶會吐,然而還是遞給李玩一碗牛奶。因為在奶奶看來,牛奶是好東西。奶奶固然很疼愛李玩,但是卻沒有關心到自己孫女的喜好。
就如同你喜歡吃蘋果,不喜歡吃香蕉。你的對象把他喜歡吃的香蕉勻了一半給你,他覺得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你,是愛你的表現,而你會覺得開心嗎,不一定,自以為是的愛有可能是一種負擔。
影片中還有一處讓我感觸頗深,李玩喜歡物理,英語是弱項,於是報了物理興趣小組,爸爸知道後,強行改了興趣小組,她爸和她說的話是「這也是為你好,你怎麼還不高興了呢」。
現實生活中多少父母打著一句「為你好」的旗號,強迫自己的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想起上初中的時候很喜歡看書,經常去圖書館借名著回來看,有一次被我媽看到了,被她說了一頓「都初二了,不要看閑書了,影響成績,下次再讓我看到你看閑書,我可都燒了,我說的都是為你好,小小年紀要聽話。」偏偏我那時候是個乖乖女,從此再很少看那些我媽眼中的「閑書」,時間久了,漸漸的從寫作文時信手拈來變成了越發的感到黔驢技窮。這件事經常被我記起,倘若那時我媽不阻止我看書,我的初中生涯也許會因為那些名著,變得更豐富多彩。
03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很關心,對於孩子內心的想法卻很少在意,也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造成創傷與否與家長的溝通方式息息相關。而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普遍都曾在著溝通方式不對,溝通效率低,甚至對孩子產生傷害的問題。
為了幫李玩找狗狗愛因斯坦,爺爺的腳扭傷了,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順目,面目猙獰的摁碎李玩手裡的酒瓶,全然不顧自己女兒手上淋漓的鮮血,嘴上的訓斥怒罵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沒有一絲一毫留情。接著卻又因為自己的暴躁和魯莽傷害了女兒,硬要女兒接受自己的歉意,將她抱在腿上和顏悅色的安慰著。像極了一頭野獸在發怒過後舔著自己身上被誤傷的傷口,滿是抱歉和遺憾。
想起我小時候也經常因為被父母責罰而含淚入睡,現在想來多想抱抱那個弱小的蜷縮在床上的小女孩。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被父母家暴時,你會原諒他們嗎?」,話題下面有各種各樣的回復。有一個網友的回復讓我看得我直冒冷汗,「我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和我妹妹打架,其實我有理,但是我爸為了面子,把我一巴掌扇暈,一下子意識模糊,鼻子不停地流血,然後因為是關廁所里打我,旁邊有個裝水桶,直接用盆盛涼水把我潑醒。」
毋庸置疑,身邊的人都遭受過各種各樣的責罰,這樣的責罰父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嗎?也許會,然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傷害卻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里講到,精神虐待或者體罰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的氛圍中,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甚至智力發展。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或者體罰,長此以往,孩子會對此加以模仿,可能發生在自己的同學、朋友身上,長大之後會對自己的同事、下屬、甚至自己的孩子等採用這樣的模式。
非暴力溝通,有與孩子共情的能力,聆聽孩子的想法,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習的課題。
04
網上有句話很火「父母在等著我們報恩,而我們還在等著父母道歉」。很多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愛因斯坦因為咬傷了弟弟,而被後媽要求送去「狗肉店」,李玩哭得聲嘶力竭請求他的爸爸不要把狗狗送去狗肉店,爸爸不忍,把愛因斯坦送到了狗狗收容所。後來李玩物理考了全省第一,可以直接保送上高中,爸爸知道後激動不已,說要滿足李玩的一切願望,李玩的願望是想知道愛因斯坦被送到了哪裡,聽到爸爸說把愛因斯坦送到了收容所之後,想到愛因斯坦還活著,李玩眼睛都亮了。最後卻得知而愛因斯坦因為拒絕進食而死,頓時呆若木雞,痛苦、悲傷、憤懣......
不確定這件事日後會對李玩有何影響,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心愛的狗狗因為父母有了這樣的結局,在她的心裡恐怕一輩子都不會抹去。
想起上小學的時,我也有一隻自己的狗狗,每天早上狗狗會送我上學,會在我放學的路上等著我,我的周末完全被狗狗占據了,最後狗狗還是死了,所幸的是奶奶為了安慰我,陪著我一起埋葬了狗狗的屍體,還立了一個石塊在狗狗墳前作為墓碑。奶奶的一個小小的舉動,讓我日後再記起這條狗狗的時候,滿滿的都是美好的回憶。
這幾年很流行「原生家庭」的概念,那些成長路上我們栽過的跟頭、跳過的坑,希望將來在養育我們下一代時候能夠有所覺察,盡量避免,不要把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轉嫁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中文名《狗十三》,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
從電影名字就能大概看出主角是狗和13歲的女主。而愛因斯坦是狗狗的名字,另一個愛因斯坦或許是隱喻女主李玩自己。
看完了整部片子才知道,原來有兩只狗。本來李玩不願意承認第二隻狗叫愛因斯坦,但或許是妥協了,或許覺得自己和這只狗狗一樣可憐,或許覺得名字只是一個代稱叫什麼都可以,第二隻狗狗也叫愛因斯坦。
我也剛為人父母,整部片子看下來最大的感觸是當孩子長到青春期,家長眼中的叛逆,不懂事或許都是自己種下的因結下的果。家長一直都在以自認為對的方式對孩子好,但是卻沒有真正聆聽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收不了場,所有一切靠暴力鎮壓以後,孩子徹底對外界封閉了心理,這時可能再也聽不到孩子內心的聲音了。
李玩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家裡大人想當然認為她接受不了,等弟弟2歲才告訴她,之前沒有做任何鋪墊,只是被告知。
奶奶覺得長身體的時候喝牛奶好,知道李玩不能喝牛奶也要強迫她喝一點然後吐掉,但其實為什麼不改喝豆漿呢?
爸爸覺得以後不能經常陪李玩,想當然送她一條狗陪她,但並沒有把這只狗當做家裡的一份子。狗走丟了,只是怕李玩生氣,卻沒有想著去找,其實這才是李玩最生氣的地方。
不準李玩喝酒,但是卻又讓她給叔叔們敬酒,大人的世界總是矛盾的。
中國的父母很多不善於表達,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與他們有效溝通。看完這部片子,我希望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想想方式方法,真正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
表面上看是敘述主人公如何愛心小動物,其實想表達!單親家庭里小孩內心的無助彷徨不安。希望家長能多抽出一點點時間多多陪陪小孩!讓他們能 健康 得成長!讓小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像女主爸那樣把女主帶歪!
《狗13》片名又可以讀為狗B,或許導演正是想罵這個 社會 某些狗B的觀念和現象,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成長和長大完全是兩個概念。
狗它一直就是狗,而人有的時候不一定是人。
㈦ 《毒液》好看嗎值得去電影院看嗎
畢竟小屏與大屏效果就擺在那,更何況電影還在上映中,不去電影院看你要看槍版?不至於吧。
在電影立項時,我就有所關注了,也比較期待,在此之前看過2007年的《蜘蛛俠3》裡面就涉及到毒液角色,距現在也10年之久,雖說劇情已忘的幾乎為零,但至少確認的是這兩部電影講的內容幾乎不一樣哦,談不上重啟電影這個說法,因為這是一個新故事,所以你不用擔心看不懂,當然也不妨可以去看看前作,了解下毒液本身的一些性質特點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