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
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電影的發展歷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動,屋子裡充斥著嘈雜的放映機雜訊。這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天。盧米埃爾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一同觀看了《拆牆》、《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記錄短片。
這一天被定為是電影誕生的日子。盧米埃爾兄弟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電影之父」。
1923年,美國人弗雷斯把電子管用在有聲電影的錄音設備上,錄音式電影問世。電影進入有聲時代。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問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誕生。1949年,美國的沃勒工程師研究成功寬銀幕電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影原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影
B. 電影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發明的。
視覺暫留是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時,成像於上,並由輸入,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人在觀看時,銀幕上映出的是一張一弛不連續的像,每秒鍾要更換24張畫面。但由於的視覺暫留作用,一個畫面的印象還沒有消失,下一張稍微有一點差別的畫面又出現了,所以看上去感覺動作是連續的。
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台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Mothlight),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設備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周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1、腳本發展。
2、前期製作。
3、電影製作。
4、後期製作。
5、電影發行。
C.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是誰發明研究的
我們也會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去看電影,那麼對於電影來說,很多人想要去探究電影到底是怎麼才能夠製作而成的。而且對於這樣的一些拍電影的人來說,他們通常都是掌握了什麼樣的技巧。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電影其實是由視覺暫留這樣的一種技術製成的。而且他製作電影的時候,這樣的視覺暫留的確是具有的一種性質,而且我們自己人眼在觀看的時候成像於上。
而且能夠讓我們自己在進行一系列的光學刺激下,對於這樣的一些視覺有著暫留的跡象。這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面,那麼最先發明的人就是法國人保羅,他在1828年就發明了這樣的一個留影盤。而對於這樣的一個圓盤來說,是促進我們自己現在電影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舉措。
D. 電影是根據什麼的原理製作的
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製作成的,視覺暫留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時,成像於上,並由輸入,感覺到物體的像。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
電影製作過程:
需要根據客戶的要求,選擇對應的主題。因為很多的客戶其實對視頻營銷並沒有很好地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影視公司幫助企業梳理需求,選擇合適的視頻類型。
把握好主題後,接下來就是確定影視製作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主線。製作方需要對企業提供的素材內容進行整理、選擇、加工提煉,發掘出有表現力的內容,這就是主線。
E. 立體電影是利用了雙眼什麼原理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
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立體電影利用的是什麼原理
立體電影的原理利用了光的偏振,光是一種電磁波,是橫波,因此,光的振動有一定的方向性。電影中由於光向各方向振動,我們感覺到的立體感不強。看立體電影需要配戴特殊的眼鏡,這個眼鏡鏡片由兩個偏振片製成,它們允許光的振動方向是不一樣的。
F. 電影中活動的畫面主要利用了人的感覺,知覺,感覺後效還是什麼
感覺
1)接觸事物所產生的知覺。
對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後,感覺印象並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個短暫的時間。這種在刺激作用停止後暫時保留的感覺現象稱為感覺後效(sensory aftereffect)。感覺後效在視覺中表現尤其明顯,稱為後像(after-image)。
視覺後像有兩種:正後像和負後像。請你先看一下強光刺激物一二分鍾,然後把眼睛閉上,這時你會看見眼前有一個與強光刺激差不多亮的像。因為後像和強光刺激一樣,都是亮的,即品質相同,所以叫正後像(positive after-image)。正後像出現以後,如果此時把眼睛轉向白色的牆壁,就會看到一個比牆壁還要暗的像,因為後像和強光刺激在品質上是相反的,所以叫負後像(negative after-image)。彩色視覺也有後像,不過正後像很少,一般都是負後像。彩色的負後像在顏色上與原顏色互補,而在明度上則與原顏色相反。例如,注視一個紅色菱形幾分鍾後,再看一白色背景時,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會看到一藍綠色菱形,這就是顏色視覺的負後像。
在視覺中,如果讓斷續的刺激達到一定的頻率,則後像可以使這些斷續的刺激引起連續的感覺。剛剛能引起連續感覺的最小頻率,叫臨界閃光融合頻率(critical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這時產生的心理效應就是閃光融合(flicker fusion)現象。例如,使用交流電的日光燈,如果每秒鍾閃動100次,我們看到的就不再是斷續的閃光而是融合的不閃動或連續的光。在中等光強度下,視覺後像能保留大約0.1秒。因此,如果一個閃爍的光源每秒鍾閃動超過10次,就會產生閃光融合現象。但是,臨界閃光融合頻率還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光的強度、波長、光落入視網膜的位置以及機體的身心狀態等都會影響臨界閃光融合頻率。
G. 3d電影是利用人雙眼得什麼和匯聚功能製作的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製作而成的。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放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7)電影利用人的什麼原理擴展閱讀:
不適合觀看3D電影的人群
1、獨眼、雙眼矯正視力相差3行以上、斜視、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眼部手術恢復期的患者。有關專家提醒做過激光近視眼手術的患者在恢復期內不可經常觀看3d電影,在3個星期內最好不要看3d電影。
2、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恐高症者,精神抑鬱或狂躁者。3D電影的畫面內容多為飛行、旋轉、快速切換、穿越起伏的運動場景,對於平時有恐高、暈車症狀的觀眾易產生精神緊張和心理不適,此外3D電影音樂和畫面比較刺激,看後感覺會比較高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發生血壓升高、頭暈、胸悶等不適。
3、高度近視眼患者、遠視眼患者、老年人、有閉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以及「淺前房、窄房角」的觀眾都屬於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不宜觀看3D電影。
眼睛長時間處在光芒較暗環境中,瞳孔擴大,就會使周邊虹膜堆積,房角變的更窄,影響房水循環,導致眼壓升高,誘發閉角型青光眼。另外電影畫面場景驚險刺激,可興奮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也可以使瞳孔散大,引起青光眼發作。
H. 立體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利用的視覺原理是
原理: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
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8)電影利用人的什麼原理擴展閱讀
不宜人群
1、獨眼、雙眼矯正視力相差3行以上、斜視、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眼部手術恢復期的患者。有關專家提醒做過激光近視眼手術的患者在恢復期內不可經常觀看3d電影,在3個星期內最好不要看3d電影。
2、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恐高症者,精神抑鬱或狂躁者。3D電影的畫面內容多為飛行、旋轉、快速切換、穿越起伏的運動場景,對於平時有恐高、暈車症狀的觀眾易產生精神緊張和心理不適,
此外3D電影音樂和畫面比較刺激,看後感覺會比較高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發生血壓升高、頭暈、胸悶等不適。
3、高度近視眼患者、遠視眼患者、老年人、有閉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以及「淺前房、窄房角」的觀眾都屬於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不宜觀看3D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