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萬物生長》主要講了個什麼故事
講述了一群學醫青年如何成長的故事。
小說以初戀情人的情感糾葛為故事背景,以秋水和現任女友探索愛情探索身體的故事為進行主線,與魅力熟女柳青的相遇和發展為故事後續,展現了秋水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接替中,情感混沌、漂泊無依的「青春橫斷面」狀態。
望採納
⑵ 《萬物生長》到底要表達什麼
——哪有不搖曳就盛開的花。
「青春」二字,這是能讓所有感受都開始變得細膩的字眼,當馮唐遇上李玉,騷情和才情兼備的兩人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觀影完畢,從學生時代的白衣少年開始到最後久隔經年街角咖啡店相遇時。突然想起張愛玲說的那句:對青年人來說,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是的,萬物生長,書名就是一個極其曖昧的字眼,當荷爾蒙開始在人體分泌一切就開始變化了,然而人的內心又是一個比現實社會更為復雜的世界。在這個敏感而多情的年紀,馮唐和李玉做出了不同的詮釋。
馮唐筆下的萬物生長,是春天的散文。
主人公秋水一開始腦子里全是濕嗒嗒的青春期的性幻想,生活更是不拘小節,摳腳皮,看廁所文學,寫武俠小說,一種插科打諢的戲謔狀態,留戀在初戀、現任女朋友以及柳青三個女人之間,章節里詳細描寫的也不過是未名湖畔邊對性的體驗。讓我對秋水這個人物基本無感,小說後半部分文風一轉,女朋友白露提出分手,秋水的內心的坦白和感情在最後幾章噴薄而出。讀到後面讓人意猶未盡,青春的滋味終於在這本書中讀出來,正如走過了青春才懂是什麼味道,也只有走完了才會有意猶未盡。
青春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形式在於每個人都有那麼一段時間,內容卻是細碎和散亂的。馮唐不是在寫愛情故事,是在寫潮濕的無恥的甚至是有那麼些邪惡的男生的青春歲月,並且寫出了詩意。
李玉鏡頭里的萬物生長,是四季的故事。
李玉對電影的故事控制很好,馮唐書中大部分的無關痛癢的細碎臆想被李玉很好的牽縛在一根主線上,這條主線就是柳青。這也給了范冰冰更多的戲份,觀眾對於韓庚飾演的秋水和范冰冰飾演的柳青激情戲份的期待也能從宣傳預告中以「性」為噱頭到情節發展順勢下去,不至於對不了解原著的觀眾造成理解困難,當然,這也是沒有驚喜的保險手法。
影片開始於醫學院考試人體器官瓶的破裂,強大的視覺沖擊下,隨即旁白和動畫很好的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北京醫科大學的學生,是國家醫學界的未來,關系要好的大學同學和學霸女朋友是大學青春的標配。不過在這里,李玉沒有營造一種懷舊的風格,光線明亮,區別於趙薇《致青春》和婁燁《頤和園》青春題材中那種慣用的暖黃色調。
柳青的出現是故事的開始,是嫉妒的開始。秋水和白露的矛盾也在此爆發,白露和柳青爭吵的那段戲,讓人想到《二次曝光》霍思燕和范冰冰爭吵,連台詞都很相似。爭吵就是情節的爆發點,這似乎是李玉的習慣。之前各種鋪墊,柳青多次來找秋水,以及一起吃飯和蹦極。正當觀眾好奇正牌女友沒有發現秋水和柳青之間的變化,覺得有悖於邏輯時,一場爭吵成了點睛之筆。風情萬種的柳青和處女座女友成了秋水要成為一個男人心理上初次糾結選擇。
柳青帶來的矛盾和秋水的選擇是影片的高潮,直至柳青的消失。熒幕上的幾年後的字幕預示,青春期的沸點已經成為過去。
最後是各種人物一種宿命式的結局通告。初戀的死亡,門衛大爺的葬禮,宿舍同學的情況,柳青合夥人成了計程車司機,所有的人物都有開始和結局。影片最後還給出了一個毫無新意的浪漫結局,柳青和秋水相遇在街角的咖啡店。
有一派心理學認為,男人的初戀決定他一生的情感定位。李玉的鏡頭就是在傳達這種訊號。她的完整故事也無疑是在打一個安全牌,中規中矩沒有突破,或者在我看來街角相遇似乎多餘,很容易就把整個電影陷入了俗套的敘事。
萬物生長,青春、愛情、性。
這些應該是哪怕是最好的詩人和哲學家都回答不好的問題吧。生活的答案可能如同《哪有不搖曳就盛開的花》一樣。
若有風來,便隨風來,等風走
若有思戀來襲,便隨思念來,等思戀走
如此,定有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