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誰知道有關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雪岩、等人的電影或電視劇
1、《魂斷太平》這部大型歷史劇集,以備受爭議的曾國藩為原型人物,以風起雲涌的太平天國起義為背景,一方面盡顯石達開,李秀成等英雄本色,展示了農民起義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另一方面客觀地刻劃了曾國藩為人處世,齊家治軍的嚴謹求實的風格,突顯他在歷史中的命運和功過。堪稱另一角度的太平天國史。
2、《走向共和》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慈禧太後要修頤和園風光地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的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中國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雖然為國力爭,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3、《台灣1895》該劇講述了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廷在1895年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馬關條約》前後宮廷和社會演變的歷史故事。
4、《八月桂花香》是台灣台視出品的電視劇,由楊佩佩擔任製作人,鞠覺亮導演,劉松仁、蘇明明、沈孟生、李立群、米雪等主演。該劇講述了胡雪岩雖富可敵國,卻一生無法與真愛相守的愛情故事。
5、《胡雪岩》是1996年由金韜導演的電視劇,由陳道明、茹萍等主演。該劇講述了清末著名徽商「胡雪岩」的故事。
2. 哪幾位英雄都是戰功赫赫,而影視劇中卻從未出現過
只要有錢賺,就沒有拍不出來的影視劇,只要有小辮子,只要有人扯著公鴨嗓叫“小主兒”,只要有人跪著自稱奴才,那影視劇就不愁賣,甚至也不愁收視率。所以明明是金錢鼠尾,卻拖著油光鋥亮的大辮子,康熙乾隆紛紛“微服私訪”。這樣的影視劇從來就不缺擁躉,自然也就不愁找投資拉贊助。
比較令人欣慰的是《岳飛》有人拍了,盡管主演不夠硬氣;比較有爭議的《袁崇煥》也沒少拍,不管是“歷史劇”還是“武俠劇”,哥舒翰袁崇煥的形象都很高大。但是在歷史上有三位大英雄,品德堪比岳飛,貢獻大於袁崇煥,這三位大英雄為啥沒成為影視劇主角?我們分析之下會得出一個結論:戰功卓著威名赫赫的三位英雄之所以不受製片人和導演青睞,原因只有五個字:不好找投資,或者說不好拉贊助。
比起李如松來,左宗棠更是憋屈,因為他的事跡更加“說不得”,即使拍了,也可能播不出來。倒是品德戰績都不如左宗棠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因為“忠於朝廷”而很受熒屏熒幕歡迎。至於左宗棠,也只有西北邊陲的左公柳寂寥無聲,默默地追憶著他的功績。
但要說到拍成電影電視劇,還是別鬧了:沒有誰會去拍一個播不出來的電視劇,因為根本就不會有人投資……
3. 有沒有講曾國藩的電影或電視劇,
《曾國藩家書》雖然不是電影電視劇,但是能很直觀地看曾國藩
4. 電影《張之洞》首映當天僅 2 人觀看,票房共 90 元,導演發聲稱「排片少,求關注」,哪些原因導致的
講近代化,離不開張之洞,湖北的近代化,更是繞不開張之洞。不過這個電視劇主題更加明確,說白了是一部獻禮片,獻給冶金工業一百年,所以所有劇情都圍繞了漢陽鐵廠的建立過程。
作為命題作文,電視劇完成得相當好,把建設鐵廠的艱辛如實展現了出來,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漢陽鐵廠,一是官場百態,一是政治斗爭,這三個部分又相互勾連。平心而論,並沒有勾連很好,有些部分尚趕突兀,但是均表現得十分深刻。
最後失敗的結局尤為精彩,主創並沒有為主人公刻意地贊頌,反而展現了張之洞的剛愎自用,這樣一個史觀,應該說是公正而深刻的。歷史上,張之洞對漢陽鐵廠,既有貢獻,也有教訓,這樣一段歷史,放進去《走向共和》,也應當是合格的。
細節上尤為精道,一開始啟用清流對抗北洋一系,以及滿漢關系,都是晚清政局中極為重要的背景,這些問題,如果不是浸淫清史的人,很難展現出來,這種對歷史的負責態度,相當值得點贊。
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大碗參加工作。
5. 有沒有關於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這些人,或者關於洋務運動的電視劇或電影
走向共和 (2003)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留下了許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後(呂中 飾)、李鴻章(王冰 飾)、袁世凱(孫淳 飾)、孫中山(馬少驊 飾)等他們被記載在歷史課本里,和中國的歷史相掛鉤。
左宗棠 (1998)
導演: 張今標
編劇: 鄭懷興
主演: 魏啟明 / 奚美娟 / 李法增 / 賈致剛
集數: 20
魂斷太平 (2002)
又名: 曾國藩
導演: 張漢英
主演: 王奎榮 / 王志飛 / 劉之冰 / 賈致剛 / 邵峰
一生為奴 (2005)涉及洋務運動
奕欣放棄了奪取皇權的機會,利用手中權力,改組軍機,主持涉外事務,重用漢臣(曾國藩等)開辦洋務,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開辦鐵路、電報、機器製造業。造成了被史家稱之為同、光中興局面。同時,他仗著權傾一時,開始了跟罪臣肅順之養女玉兒的傾城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