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墩牛二是那個電影
出自電影《黃沙·青草·紅太陽》。
影片講述了在一個草青水美的村莊,住著年輕的寡婦甘草和她六歲的兒子鎖陽。甘草給人做鞋為生。牛二是個走鄉小販,他愛戀甘草,把掙的錢都貼補了甘草母子的生活。甘草也為他縫衣做飯,但不讓他近身。
劇情簡介
在一個草青水美的村莊,住著年輕的寡婦甘草和她六歲的兒子鎖陽。甘草給人做鞋為生。牛二是個走鄉小販,他愛戀甘草,把掙的錢都貼補了甘草母子的生活。甘草也為他縫衣做飯,但不讓他近身。她不愛牛二,她愛的是愛賭錢的八墩,認為他有男子氣。
牛二從外地回來,給甘草母子帶回許多錢和禮物,沒有使甘草動心。與此同時,八墩卻在賭場以牛羊為賭注狂賭。八墩很窮,但有飛刀絕技,他受雇於麻九,跟各路刀手比試飛刀,為麻九贏來許多牛羊,又把分得的牛羊輸在賭場。他就是賭不贏麻九,越輸越想贏麻九。
② 管虎作品《鬥牛》黃渤閆妮主演,黑色幽默電影
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中國西北的有個古老的農村。因為坐落在一個山裡面,村子裡還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村民過著平靜的生活。村子裡最高的權威是長老,村子裡的困難戶叫牛二,父母雙亡,也沒有老婆,他養了一頭老黃牛,整天臟兮兮的,村子裡的沒有人瞧得起他。
這一天,村子裡來了一隊八路軍,很多傷員,是在村子裡休養的。八路軍還帶來一頭奶牛,每天牛奶給傷員補充營養。突然有一天,八路軍要緊急撤離,日軍就要攻擊這個村子,奶牛沒有辦法一起撤離,就把奶牛委託給了村子裡長老代為飼養,還留下幾枚銀元和一張字據。
長老也很為難,日軍來了,這么大的奶牛,很容易被日軍發現。所有的男人都被集中到廣場抓鬮,牛二耍奸不去抓鬮。這個時候,村子裡的寡婦九兒,自告奮勇幫牛二抓鬮,沒想到,抓到了奶牛的飼養權。
牛二說什麼也不願意,長老做主把九兒許配牛二,牛二就答應了飼養奶牛。
牛二偷懶,這幾天躲在山上。村子遭到日軍的攻擊,他來到村子,沒有看到一個人,到處都是屍體,他也看到了九兒的屍體,他非常難過。村子的閣樓一聲巨響,一面牆倒了,上面是奶牛。牛二把奶牛牽下來,奶牛非常倔,他找了一些飼料喂它,照顧它。
這天日軍的小分隊來到這個村子,這是一對傷員的日軍,他們是想在這個村子修養的。由於奶牛不聽話,牛二隻能獨自跑到山上躲避。日軍發現了奶牛,他們用牛奶補充營養,晚上聚在一起唱歌。日軍在他們住的周圍布滿了地雷,牛二在山上用撿到的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
奶牛在日軍手裡,牛二想偷回來。他不會使用槍支,用自製的弓箭,都失敗了。牛二被日軍抓到了,日軍就要處置牛二了,有一對八路軍打進村子。這一隊日軍一下子就消滅了,八路軍傷亡也很大,很快就撤離了。
這個村子就剩下牛二和那頭奶牛。村子來了一大隊難民,牛二就擠牛奶給難民喝,由於太多的難民,奶牛再也擠不出牛奶。難民就提議殺了奶牛吃肉,牛二不願意了,這個是八路軍的奶牛,寄養在我們村子的,到時我拿什麼還給八路軍。難民只有離開了這個村子去別的地方找吃的。
其中有兩個年輕力壯的人留了下來,他們想偷偷殺了奶牛吃肉。夜色下他們找到飼養奶牛的地方,沒想到他們都被日軍埋的地雷炸死了。
牛二感覺村子是待不下去了,他牽著奶牛來到山上。他和奶牛住在山上,搭建窩棚,種菜種糧。日子一天天過去,牛二思念去世的父母,也思念九兒,他給奶牛取個名字叫九兒。
這一天,他看到山下走過一對軍隊,他跑下山,想把奶牛還給八路軍。他找到軍隊的領導,說明原由。長官告訴他,八路軍已經改編為解放軍了,至於奶牛他做主送給牛二。他說不會再下山了,牛二求長官給他寫個墓誌銘。
長官寫下「牛二之墓」。
③ 《鬥牛》影片解析——拉片
《鬥牛》整部電影帶著沉重的氣息。電影風格和姜文的風格有些類似,黑白色調更為電影增加了沉重感。 導演:管虎
主演:黃渤、閆妮
劇情:圍繞一頭奶牛展開。鬼子要來了,部隊委託村裡人把奶牛藏好,最後再還給部隊。通過抓鬮的方式,牛二成了奶牛的保管人......
影片《鬥牛》由號稱「怪才」的第六代導演管虎執導,也是管虎從電視劇重返大銀幕的轉折之作。管虎導演的作品,大多自由不羈,以黑色幽默的表現形式揭露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管虎的作品與英國導演蓋里奇的作品,頗有相似之處。拋開宏大的敘事場面和主流思想的藝術創作手法,通過跳脫,無厘頭,搞笑詼諧的後現代表現手法,將低俗故事和草根文化通過影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同時揭露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管虎(1968年8月1日),出生於北京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內地男導演、編劇。
1992年,管虎自籌資金拍攝處女作《頭發亂了》。近期代表作《金剛川》、《八佰》。
很多人說管虎(怪才)跟寧浩(鬼才)的風格很像,尤其是對黃渤的啟用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他們的敘事方式和表現形式上還有一定的區別。寧浩的作品更傾向於商業片的方向,畢竟在資本驅動下的商業電影,最能給導演帶來票房和收益,也能收到社會和觀眾追捧。
當然,寧浩的瘋狂系列還是帶給觀眾很多歡樂,也受到很多影迷的追捧,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下,給了很多觀眾後現代生活的精神釋放和情感寄託。
管虎在講述作品的同時,將自己的自由、真實,幽默中帶有苦澀的表現形式代入影片中,不受商業片的束縛,隨心而走,讓沉悶壓抑的抗戰年代故事帶有了一絲喜劇幽默的成分,似在講故事,又似在講述人性。
《鬥牛》在敘事結構上採用了多時空敘事結構,講述了黃渤飾演的牛二為了完成八路軍交代的保護荷蘭奶牛「九兒」的任務,在日本侵略者的眼皮子低下,與奶牛同生共死的感人故事,悲涼孤寂中,帶有詼諧與幽默。
多時空敘事,一個時空是現在,牛二為了保護荷蘭奶牛與日軍、逃難村民、土匪們鬥智斗勇的故事;另一個時空則是過去,影片穿插交代了牛二與奶牛的革命友誼的緣來和那個年代農村質朴的生活狀態。
牛二叫奶牛「九兒」,是因為牛二將奶牛看成了閆妮飾演的九兒的化身,從此溫情的奶牛也成為了支撐牛二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在無數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奶牛的叫聲就會把牛二又拉回了,從心底里牛二還是善良溫情的,一直堅守著當成答應守護奶牛的承諾,也是那個時代下人們的最珍貴的人性品格。——守護、誠信(承諾)。
堡壘村是一個抗戰村,在戰爭中為八路軍提供後援支持,接待部隊,照顧傷員。共產國際向中國援助了來自荷蘭的大奶牛,負責產奶——奶都留給傷員戰士用。因行軍不能一直帶著奶牛走,所以部隊離開時,將牛留下在堡壘村,並承諾會回來取。老十三叔代表村子接收了奶牛,然後按規矩將全村男丁召集起來抓鬮,一堆綠豆中有1粒紅豆,誰抓到紅豆,奶牛由誰負責照看,糧食由全村負責。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展現出了守護奶牛的鬥智斗勇和緊張氣氛,同時將人和牛共生的溫情氣氛凸顯,管虎似乎在緊張的同時給了觀眾舒緩的機會。空曠偌大的崗上,輕飄的白雪,哀怨的配樂,孤獨的牛二獨自一人在呼喚著九兒和娘的叫聲,寫意的表現手法,有張有弛。
在緊張的守護奶牛「九兒」的節奏下,舒緩的鏡頭給了觀眾感情釋放的空間。最後奶牛「九兒」崗上的出現,依偎在牛二的身邊,讓一切顯得和諧溫情。
舒緩之後,故事又到了土匪和牛的故事。土匪為了給他們的大黃牛強行配種,把奶牛「九兒」抓起來。此時一顆貫穿全片的炮彈給了牛二抗爭的力量,鼓足了所有的勇氣去拯救他的奶牛「九兒」。槍林彈雨中,悲涼的音樂,疲憊的奶牛「九兒」依偎在倒地的牛二身上,此時只有他倆相依為命了。牛二為了讓「九兒」活下去,心疼的打著「九兒」,再不起來就凍死了,此時抱地哭泣的牛二倍顯孤單。
山坡上幽遠的笛子聲,一牛,一人,孤寂的走在上坡上,悲壯而凄涼。不禁想到了電影《活著》的最後一幕,同樣也是一人一牛,不過《活著》的故事更顯凄慘,《鬥牛》也算是幽默詼諧的存在了。
影片一開始,滿村村民被屠殺,一片狼藉,無人生還,只剩下了「兩頭牛」牛兒和荷蘭牛,整個影片開頭已經奠定了悲劇的序幕。
因為八路軍要撤走,所以遺留下的荷蘭奶牛變成了「燙手的山芋」,在寡婦九兒的「幫助」下,牛二成為了守護荷蘭奶牛的「幸運兒」。自此,奶牛「九兒」變成了牛二的精神伴侶,開啟了一段「跨越物種的感情」,守護奶牛的責任使得牛二變得強大而勇敢。其中因為牛二摸了奶牛奶子而變成反革命份子遊街的情節,讓人覺得可笑而諷刺。在現在的價值觀里看著極其可笑的一件事,在那個思想傳統,還未完全解放的時代卻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這里也是對於那個年代的真實展現。
滿懷理想的日本學生踏上中國領土,拿起刺刀,被逼迫刺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面對死亡——無論是舉刀刺向別人還是別人揮向自己的刀——他都是恐懼的,但終會適應,最後癲狂,最終被訓練成殺人的機器。
戰爭毀滅的不僅僅是人性,還有秩序,秩序被摧毀掉的惡果之一就是人的動物性本能開始顯露,影片中一群逃難的村民,在堡壘村偶遇牛二,得到牛奶以緩解飢餓,作為回報,其中幾個人決定殺掉奶牛,分肉吃。為了殺牛,他們揮刀趕走了牛二,面對牛二的咒罵,說:「他現在罵得厲害,殺了牛分塊肉給他,他不幹也得干。」我們還能看到另外一群人——土匪,在日軍過後殺入村莊,將牛二扔下深井,目的是為了搶劫奶牛配種。
奶牛所代表的形象便是犧牲了自己的所有一切,卻遭到人們拋棄的一類形象,卑微無助如粘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最後為了吃牛與牛二爭奪的逃難村民,一個個的被日軍埋下的地雷炸死時,他們的死,其罪何辜,他們也僅僅想吃頭牛而已,這又能怨恨的了誰呢,只能怪那個缺衣少吃,遭受侵略的殘酷的動盪時代吧,人都已經要餓死了,還有人性來做什麼呢。
牛是牛二抓鬮抓來的,一同被分配過來的還有九兒,九兒長得漂亮,牛二喜歡她,想跟她「生個一兒半女」。
中國農民的人生理想,不正是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何況他還有兩頭牛,老婆有了,孩子也會有的,美好的人生即將開始。可惜鬼子來了,啥都沒了,好歹還給剩下一頭牛。影片中,牛二管奶牛叫九兒,九兒既指牛,又指他慘死的未過門的老婆,更象徵著他嚮往的美好生活。所以他拚死也要守住著美好的生活。
鬼子來了,他先是偷牛。偷不來,打算幹掉鬼子搶牛。被發現了,就英勇搏鬥守住自己的牛。這是抵抗外侮時,中國農民的典型態度。
總算鬼子走了,飢民又來了。
這時,牛二質朴的農民本色顯示的淋漓盡致,雖然自己的東西也不多,但人命關天,能幫一把就幫一把,甚至不惜傷害了自己的牛(美好生活),而這群災民則是把貪得無厭彰顯的淋漓盡致,拿了人家東西不僅不感激,不報恩,還想著整怎麼害死恩人,扒皮吃敲骨吸髓。最後居然說出:「我不過想吃你那牛,你竟然想要我的命。」
熬過了飢民,又趕上國民黨和鬼子火並,牛二關鍵時刻死死抱住他的牛,諷刺的是,生前打得要死要活的敵人,死的時候,反倒埋在一塊。
結果回到村裡,又趕上了土匪,牛二給扔井裡了,奶牛也被土匪抓走配種了。
典型的土匪作風,男人殺死,女人帶走上山,留自己的種。
此時的中國農民牛二終於憤怒了,搶我的東西,要我的命,抓走我的九兒,咱誰也別得好兒了,於是他扛起了炸彈。
然後,不知又趕上誰和誰火並,(其實並不重要。)牛二和牛僥幸活了下來,一人一牛上了山,終於「過上了人過的日子」。
有一點,令人疑惑,就是為啥牛二咋也死不了,中了刀不死,中了彈還死不了,眼睛都瞎了還死不了,因為中國農民就是這樣,就是不死,就是頑強,一滴水一點陽光就能活下來。後來解放軍回來了,牛二想還牛,人家沒要,估計牛二心裡樂開了花,因為牛幾乎成了他的全部,這回牛終於是自己的了,說啥也的要個戳。這就是一個中國農民和他拚死守護的生活。再說牛二這個人,最後紙上寫的是「二牛之墓」因為牛二本質上也是頭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藏住自己的小牛,在山上挖坑,後來帶著奶牛開荒種田,養活自己。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中國革命的勝利靠的就是中國廣大農村裡廣大農民的付出。有牛脾氣,牛脾氣就是犟,認死理。你平時踢我兩腳,打我兩下就算了。你把我惹急了,跟你拚命;答應八路軍的事兒,一定要說到做到,即使過了七八年之後。展示了中國農民的質朴和誠信。善良敦厚,無論是無償救濟災民。還是救日本兵,都展現了他的善良。因此中國農民牛二,本質上也是頭牛。
④ 牛二甘草巴頓是什麼電影
牛二甘草巴頓是電影《黃沙·青草·紅太陽》。
《黃沙·青草·紅太陽》就1994年上映的劇情片,導演周友朝,主演鄭天瑋、孫海鷹。
影片講述了在一個草青水美的村莊,住著年輕的寡婦甘草和她六歲的兒子鎖陽。甘草給人做鞋為生。牛二是個走鄉小販,他愛戀甘草,把掙的錢都貼補了甘草母子的生活。甘草也為他縫衣做飯,但不讓他近身。
電影名字來源
本片獲布拉格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這部電影的劇本寫作倒是有一點主動,構想來自於為《雙旗鎮刀客》采景時對西部的感受。
最初叫《賭徒》但遇到了很多的麻煩,比如投資的問題,審查的問題等等。審查時他們甚至連《賭徒》這個名字都不讓用,事過幾年之後這部電影真正拍攝放映也沒有用這個名字。名字變成了《黃沙•青草•紅太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黃沙·青草·紅太陽
⑤ 黑色幽默電影《鬥牛》,影帝黃渤的演技一如既往地好嗎
《鬥牛》笑不出來的喜劇。
牛二牽著大奶牛和敵寇、難民、土匪鬥智斗勇,唯一支撐他的信念就是九兒和養牛契。在戰爭貧窮年代,人性暴露無遺,尤其是為了幫難民填飽肚子,大奶牛被擠干虛脫奄奄一息,眾人沒有一絲感謝反而千方百計要殺牛吃肉,和最近看的「斗米養恩擔米養仇」不謀而合。。
主人公牛二,他孤獨的在山裡生活了六七年,大字不識食不果腹衣衫襤褸,陪伴他的只有被換做九兒的大奶牛,連碑文也是謙遜的求解放軍用紙寫的。黃渤真影帝!
而且,原來黃渤著名的表情包是出自這部電影,導演依舊是管虎,敘事線依舊比較曲折,好幾處插敘讓人摸不著頭腦,厘不清故事的發展,不過黃渤的演技。為了一個承諾,經歷了無數的失去和險惡,牛二太頑強了!也是因為經歷了這些,所以才會選擇這輩子在山上,高低也不下來了。
所以這部劇是很值得觀看的啦。
⑥ 有看過《鬥牛》的來回答一下
他上山整理山洞了! 村民有送他! 整理好再帶牛上山,鐲子那時候交給 九 的!
謝謝樓上給的答案補充!
還有小黃牛,我認為已經被吃了!回憶中有提到.他牛藏得好,全村就他一頭牛了不是嗎..回來的時候不是有個場景,烤架上架著骨架,應該可以證明他的牛被日本鬼子吃了!
⑦ 鬥牛電影是真實故事嗎
《鬥牛》講述的是抗戰時期的故事,本片由管虎執導,黃渤(飾演牛二)、閆妮(飾演九兒)等人主演。它並不是典型的抗戰片,而是用了戰爭時期的背景,講述各方勢力(日本鬼子、難民、土匪、原本的村民等)和一頭牛之間的詼諧故事,看似喜劇,實則悲劇,尤其是黃渤最後的側影,讓人唏噓,沒有經歷過戰爭殘酷的人,永遠如同局外人。
逃進村的難民擠牛奶喝牛奶,差點把奶牛害死了,甚至最後要殺死奶牛;殘暴的日軍將奶牛養的好好的,沒有去加害它;這兩個點就是非常矛盾的點,可以說,一切都是戰爭惹的禍。
最有意思的是土匪的配種,將荷蘭奶牛和本地黃牛配種,希望生出同樣能夠擠奶的奶牛出來,這一段實在黑色幽默了。
我想,管虎想表達的「動物性」是指大家都作為動物的時候的那種生存的本能,以及善良是每一個動物的底線,我們作為高級動物,更要懂得做人的底線在哪裡,絕境時做選擇的最低處是什麼,就看得到你的底線如何。
⑧ 《鬥牛》這部影片的主要情節是什麼牛二多次涉及合同性的行為,它表現了中國合同的什麼精神
在一系列虛大的所謂大片面前,管虎借《鬥牛》的哞聲,寫意地昭示了自己的誠意。而縱觀《鬥牛》全片,蒼勁有力,撼動人心,雖為喜劇,卻有著「笑中帶淚」的質地,一如徐老怪所言的「哀慟的喜感」。同以「村莊」為外部空間的架設,《鬥牛》的氣場卻是《舉起手來》之類「以民族情緒獨攬大局」的電影所無法比擬的。而黃渤也藉此片之力奉獻了一場完整的個人秀。比之於若干年前憑本色詮釋拿到「威尼斯影帝」的夏雨,黃渤的表演顯然更彰顯出一個優秀演員的素養,不乏努力而又靈氣十足。我絕然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視《鬥牛》為純粹的喜劇,亦同樣視黃渤為純粹的喜劇演員?甚而有人拿其與楊慶的《夜·店》做比,還引申到什麼開拓國產喜劇片領域的高度。這個說法真是汗涔涔地讓人覺得害怕,就跟當初有人拿伍仕賢的《獨自等待》與馮小剛的眾賀歲片相對照一樣,還索性津津樂道於「馮XX第二」的說法。於此,我註定做不了氣喘吁吁的速食主義者,對於這般牽強附會的所謂年度盤點,亦唯有汗顏的份。是為序。 《鬥牛》是一部由大量細節構築而成的好電影,透露於其中的蒼涼的氣質一如大西北的堅實的黃土地。而牛二身上的泥土氣更是滲透於唇齒之間。影片伊始處,管虎即以幾個速描的特寫鏡頭,出色地勾勒出了牛二的牛痞形象,一種低於塵土的悍勁力透紙背沖撞而出,不卑微,不凡俗,一如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過的 「雞零狗碎」,甘與現實為伍,卻又一次次陷入沉甸甸的夢。而牛二牽著奶牛來來回回於懸崖邊遊走的幾個橋段,又兀自傳遞出一股微渺而宏大的氣場,我義其為 「在邊緣中尋找恆遠的寧靜」。義其「邊緣」,是契合牛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亂世求生的殘酷處境;義其「恆遠」,是契合如牛二般的牛人們不屈不撓的「硬脾氣」;義其「寧靜」,則是一種安樂的宿願。於是,一人一牛,像兩枚不服軟的「硬骨頭」,開始了它們的「田園牧歌」。念及余華《活著》的結尾,一如看見深入黑暗中的光亮。極言「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想必便是如此這般的命數。 村莊 影片中的「村莊」意象是頗具玄機的,它該與村邊「崖壁」的曠遠放達之景對應著來分析。「村莊」通過狹小的過廊與逼仄的地下暗道來體現其空間的禁閉感。當所有的村民葬身村邊廢墟般的墳場後,牛二和奶牛即成了村中這一切的主宰。然而,鬼子與鄰村飢民的「入侵」使得牛二成了至為窩囊的主人,他唯能穿梭於枯井和狹小的地下通道之間,玩一場殺與被殺的「躲貓貓」游戲。所幸的是,每一場游戲,他都是唯一的倖存者,當然,還有他那頭命賤的奶牛。細想來,「村莊」的存在給予牛二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氣定神閑的,而不是如鬼子般抱著剿殺八路的心態,抑或如鄰村飢民般一味抱著求食的焦渴。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管虎對於「村莊」意象的把握比之於《黃土地》中的大西北荒村,還略欠些火候。管虎還是太過用功於故事層面的表述,而沒有陳凱歌那般融活意象本身並化其為精神動力的仿大師之氣。從這個層面想來,一心關注底層人生的管虎到底還是難成大師的。但於他而言,做做為民稱道的「草根精英」又何樂而不為呢?換個角度想,倘若把鏡頭的筆墨過分用力於意象本身,或許反倒會紊亂故事的節奏也說不定。 奶牛 影片中的「奶牛」令我想及伊朗電影《母牛》,另外還有一部格調迷人的俄羅斯逐幀油畫短片,也叫《母牛》。而《鬥牛》中牛二與奶牛之間的微妙關系,又頗有著法國導演Lamorisse短片《紅氣球》及《白鬃野馬》的氣質。唯一不同的是,後者都是拿孩子與物件之間的「友情」做文章,而《鬥牛》中,牛二與奶牛的關系則略顯曖昧和隱晦。在村民們都還活著時,那頭奶牛被叫做「八路牛」;而當只剩下牛二一個人時,他對奶牛的叫喚開始呈現出另一種色溫。影片中,牛二幾次呼喚他心愛的「九兒」姑娘,回應他的卻至終都唯有那頭奶牛的鼻息與舔舐,而那一句「和九兒一個脾氣」,則幾度把九兒與奶牛的形象在精神內質上達成統一。而另一個關於「娘」的稱呼在影片中的情節暗合主要是關於「擠奶賑災」那個段落,從牛二振振有詞的話語中,牛的哺乳與「你娘」對「你」的哺乳亦成為一種隱喻式的吻合。至於對奶牛人性化一面的處理,在我以為,不好批判其優劣,就如特呂弗就曾批判過《紅氣球》,稱其「沒有真正的詩意、幻想、感性或真實」,責其不過是一部 Lamorisse的方程式電影;但與此同時,它又無可辯駁地成為普遍意義上的新經典。《鬥牛》中對奶牛的人性化處理其實同樣是Lamorisse式的,包括奶牛的那枚眼淚(出現在牛二被炸暈後),都彰顯出一股虛構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普通觀眾眼裡或而會顯露出脈脈溫情,而在有些評論家眼裡,卻兀自變成一種矯飾的臆想。 銀鐲子 影片中最早出現於牛二手中的「銀鐲子」,是為牽系起牛二、牛二他娘和九兒姑娘三個人命運的關鍵意象。於牛二而言,「銀鐲子」是祖傳的寶貝;於九兒姑娘而言,「銀鐲子」則成了牛二許諾給自己的定情信物。「銀鐲子」的介入使得本片的愛情副線彰顯出更為豐滿的稜角。人說閆妮的表演「四兩撥千斤」,亦可謂是驚鴻一瞥,且又恰如其分地夯實了男主角牛二的整體形象架構。通過拒送銀鐲子、摸八路牛的奶子、發現屍骸中戴著銀鐲子的手等一系列細節化的事件,極為巧妙而簡潔地提點出了牛二與九兒之間純朴的鄉村情愫。 蛐蛐 「蛐蛐」意象的出現始於某日--本--皇---軍的那一句「玩物喪---=國」,我亦兀自想及義大利導演貝納托魯奇的《末代皇帝》,那被溥儀藏於寶座底下的「蛐蛐」,像一個末世的玩笑。而在《鬥牛》中,管虎對於「蛐蛐」意象的運用則要氣定神閑得多。在我以為,這亦是除卻「村莊」與「奶牛」這些牽系大的主題的意象之外,管虎唯一不吝惜鏡頭的一個意象。它幾度出現在不經意的畫面中,在我以為是有意可尋的。念及牛二與奶牛這倆「牛」的打不爛的賤命,長期養尊處優於囊罐之中的「蛐蛐」,其實何嘗不是村莊中寥寥可數的倖存者之一呢?管虎真是善於「從細微處見真章」,「蛐蛐」意象的引入,一如從最微不足道的命數中尋見了生與死的真理,管虎借「以小見大」之意著實有力的自省了一番。 《鬥牛》亦有些許「欠火候」之處,首先,其整個故事的架構還不夠圓潤,且在剪輯上,現實與回憶橋段間的轉換有點「形散」,調侃點說,就跟「打游擊」似的,這頭打煩了,再換一頭,那頭打厭了,又轉回來。在我以為,管虎把段落間的過場處理成紀錄片式的長時間黑幕亦有著「打游擊」的嫌疑。不過看至後半部分,我兀自又覺得這樣的「游擊戰」確乎打得有道理。現實與回憶的輪轉中到底有太多難以彌合的漏洞與傷口,於是,他寧願用黑幕來締造一種力道十足的粗礪感。除卻部分轉換有點令人費解外,影片在整體氣韻上的把握確是到了家的。細想來,管虎實在是走了一條契合全片氣場的好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