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有人說楊德昌的《一一》是最好的華語電影
他可以十年不碰老婆,不可以一刻不想……
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導演因癌症在洛杉磯比弗利山莊病逝。
人間從此少了一位離經叛道的華語電影大師。
大師已逝。
這張面孔的背後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他用編程式思維方式構築起來的電影世界,留給後人破譯。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第一講完整版)上線
(總八講)
每周六20:00上新一集(45分鍾)
❷ 電影一一為什麼要取一一這個名字,跪求啊,希望大家速度回答,晚上要考試……一一是一部電影的名字
《一一》,這個奇怪的片名曾引發很多有趣的議論,有人認為它暗指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有人認為他是「把事情一一道來」的意思;而導演楊德昌則提供了這樣的標准答案:「《一一》代表一切簡單自然,其實質就是人與人的關系,這個關系不僅是言語的相互溝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我堅持生命個體的重要性。」 在楊德昌的早期作品中,經常表現一種個人與社會的沖突,以及理想破滅的痛苦。而在本片中,這種痛苦轉變成一種思辨的力量,有評論家收這部影片反映了一個人從純真到懷疑,再到睿智的過程。這部影片長近3個小時,並且節奏相當慢,如果具備一點耐心,它會帶給你一次相當完美的觀影經歷。像楊德昌以往的電影一樣,影片以一種非常細致,有條不紊的語調講述了一個關於人的故事。通過精妙的敘述手段來展現完整的結構,溫柔的情感。和很多先鋒派影片不同,這部影片並不難懂,它的新銳之處在於一種精妙敘事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本身的繁復性。有意味的細節使影片具有一種民史的力量。 所以當七歲的洋洋最後出現在婆婆的葬禮上,翻開日記本對婆婆的遺像說道「婆婆,他們說你老了。我今年七歲,我覺得,我也老了。」那一瞬間,每一個人都會黯然神傷。
❸ 你會如何評價《一一》這部經典的電影 看完你有什麼感受
你會如何評價《一一》這部經典的電影。看完你有什麼感受?我們一起來看下!
《一一》的偉大之處在於,你所擁有的是怎樣的生活,你看到的就是怎樣的生活。
楊德昌,似乎用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描述了生活的全部可能性。恰如賈樟柯所說的那句。好像一部電影便可以解釋全世界。
雖然我這個答案,可能會涉及到一些劇透。但是我向各位保證,即便是有一些劇透,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仍然不會影響太多的觀感。如果還沒有看這部電影。只需要打開電腦或者電視,播放它,然後靜靜地坐三個小時,就夠了。
這部電影,我不敢說是去評價它。因為我看完之後,只是覺得太過沉重,所以想來找找看各位的評價。然而看了那麼多答案,多數都是一句話說好與不好,所以我才在這里和各位??鋁思婦洹?/p>
對於電影的結構性與部分解讀,其實已經沒有必要太過於解讀了。比如一開始電影以一個婚禮開始。然後以一個葬禮結束。恰如其分的描述了整整一生。在NJ和初戀情人在東京時,女兒和胖子也在牽手戀愛。NJ是在嘗試找回初戀的感覺。放盪不羈的胖子新郎,在看到自己的新生baby時竟然哭了出來。NJ出去了一圈,回來後發現其實生活不可能再回去了。NJ的妻子每天和婆婆說話說到崩潰,去了一趟山裡才發現,其實自己所面對的,只是說話的對象變了罷了。
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可以拿來解讀好久好久。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說,這部電影的最偉大之處在於,你所擁有的是怎樣的人生,你看到的便是怎樣的生活。很多人覺得它瑣碎,它足夠瑣碎,所以足夠全面。
在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句台詞。也是上邊已經有知友提到的,一句是洋洋的那句:因為你看不到,所以我才拍給你看啊。另外一句是婷婷和胖子在酒館里所說的那句:電影讓人的生命延長了三倍。
這,就是楊德昌要告訴所有觀眾的。正因為你看不到背面,你看不到生活的另外一面。所以,我才要拍給你看啊。因為你奔跑的太快,因為你看不到生活中所有瑣碎的一面。所以,我才讓你瑣碎起來。我讓你記得,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又一個瑣碎的片段所拼接而成的。
洋洋手中的那個照相機,便是楊德昌手裡的攝影機。外人來看看不懂,有些人評價這部電影,恰如教務主任評價洋洋一般。說這拍的是什麼東西。而有些人,看的越明白,越震撼。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評價這部電影是,看完電影,覺得走過了整個人生一般。
有的電影,是宣揚了一種主流的價值觀。比如《肖申克的救贖》。有的電影,在探討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比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然而最難得的,卻是重新反映生活。這就是楊德昌在這部電影里所做的。
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我真的不敢評價。也許正如叔所說,一個好字足矣。好到無可評說。
至於其他的,還請諸位自行解讀。只是靜靜的看完它,就已經足夠震撼了。
《一一》大概也是楊德昌的一部「給自己的電影」,滿目寫著無可奈何。
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楊德昌名聲大震,電影里那個懷抱正義和理想主義的少年「小四」,一步一步感受到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最終把報復的尖刀刺在他所以為的根源——少女「小明」身上。楊德昌覺得牯嶺街的這場悲劇,是扭曲的現實對理想的屠戮,是青春稚嫩的眼錯看了世界的本來面目。
那時候的他的鏡頭和情緒,要比《一一》里尖銳和絕望得多。如果「牯嶺街」是在告訴你這個世界的暗潮洶涌和無理取鬧,那麼《一一》就是作為一個過來人敬給少年的那杯釋然的杜康。
人生這條浪,本就是被推著走的呀。
楊德昌在NJ,胖子和大田的身上,把他曾經講過的那個關於世界的故事,在某個路口衍生了三個分叉。NJ是屈服於現實,知道自己要什麼,卻沒有勇氣追求的版本。他學琴半途而廢,抓不住自己的夢想,沒有對愛情孤注一擲的勇氣,沒有對意見堅持到底的魄力,他在生活瑣碎里磨平了稜角,在音樂里逃避,沉湎於過去,不敢想未來。胖子是又一個版本的「小四」,無法接受想像與現實的差距,悲觀厭世又高估自己。大田是整部電影里我最喜歡的角色,你可以感受到NJ對大田毫無保留的贊賞和嚮往。這個日本人對人與世界洞察透徹,對生活飽含熱情,有好幾處台詞我都特別喜歡。
《一一》其實講得不光是人生,也是楊德昌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電影里胖子的小舅除了說了上面那句,還有一句,他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了三倍,在電影裡面得到的生活經驗至少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的雙倍。」
洋洋說他要給大家看一個大家看不到的世界。
我想電影之於楊德昌,如同音樂之於大田,相機之於洋洋。
他想通過這樣一個載體,展現給我們自己無法看見的世界,去認識人了解人,發現生活瑣碎中孕育的美好,在基於現實的虛構里獲得一些支撐的勇氣,讓短促而無限循環的生命延展出超過本身的意義。
怎麼樣?看完是不是覺得對《一一》這部電影有了一個新的認知和了解呢?
❹ 有一部電影名字叫一一'''我明白裡面的意思為什麼叫一一'為什麼不直接叫二呢
楊德昌以往的電影經常表現一種個人和社會的沖突,以及理想必然破滅的痛苦,而在《一一》里,這種痛苦轉變成一種思辨的力量,它反映了一個人從純真到懷疑再到睿智的過程,正如 《一一》劇照
他所說的那樣:「這部電影講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或許這也是楊德昌自己心路歷程的一種寫照。 楊德昌說影片名「一一」:「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前,總會低聲數著『a one and a two and a …… 』來定節奏,英文片名由此而來,表示片中內容並沒有緊張、沉重、或者壓迫感,生命的調子應該像一闋爵士樂曲。」 「一一,就是開始,我們翻開字典的第一頁,就是一嘛;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一個開始的位置上。」
請參照網路知道
我也看過,不過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小孩的爸爸重遇舊情人還是不願跟她發生關系說的那些話
有些時候,有些好男人,會作出一些更好的決定,即使是一種拒絕
❺ 以小男孩的視角解讀成人的世界的電影《一一》,為何能稱為許多人心中的最佳影片
我覺得一一這部電影可能說出了現在人們生活的縮影,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成為華語最佳影片的代表吧。一一這個故事的題材正是從生活中提取的,講得也是現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我們通過看這部電影得到的感悟,正式給了我們面對生活的勇氣,它激勵我們要勇敢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有時生活就是這樣,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從電影的一大家子中,我好像看到了我的家庭和我身邊的家庭,我們都發生過同樣的事情,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確不盡相同。這部作品的導演是楊德昌,我覺得楊德昌就像是吳念真一樣,對家庭的感悟很深,就好像是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自己對生命對人生的理解和包容。我們在平凡中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部電影拍攝的較早,到現在還能有人問津,真的是非常不錯了,這部電影的豆瓣影評有8.9分哦,看來通過影片得到感悟的人有很多,他們都從電影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用心去感悟,用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東西。
❻ 一下電影《一一》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中文片名直書兩個「一」字則會變成「二」字,會形成不同的意思;《一一》的英譯片名也饒富意味地翻譯成『A one and a Two』。所以起名為《一一》
劇情簡介——
在台北市住著一戶中等階層的家庭:丈夫簡南俊,妻子敏敏,大女兒婷婷和年僅8歲的小兒子楊楊,他們和敏敏的母親共同生活著。在敏敏的兄弟阿迪的婚禮中發生了一系列的麻煩事,先是阿迪的舊情人雲雲在阿迪與小燕的婚禮上大吵大鬧,而後在電梯口,簡南俊與自己30年前的舊情人謝里相遇,接著因為婷婷忘記倒掉陽台上的垃圾,
婆婆下樓倒垃圾導致中風而陷入了昏迷狀態,婷婷一直很內疚,認為婆婆的病和自己有關。而在這一系列的打擊之下,敏敏的精神幾乎崩潰,她開始整天燒香拜佛。醫生告誡家人需要每天輪流跟婆婆講話,以幫助其康復。這樣的對話,類似於自言自語,每個人都在這樣面對自己時,有很多的感觸,敏敏發現自己每天告訴婆婆的事情都一樣,
因為她每天都在重復同樣的事情,最後不得不請護士念報紙來解脫尷尬困境,為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敏敏上山入宿寺廟了。新搬來的鄰居麗麗和她的男友吵架了,兩人分手後,麗麗的男友胖子開始主動和婷婷約會。這一段三角戀的背後發展為一起兇殺,這一切都讓婷婷覺得悲傷。
(6)電影一一為什麼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簡洋洋 演員張洋洋
有一個知識豐富的爸比,一個神經質的媽媽,一個溫柔的姐姐,一個總叫他「聽話」的婆婆。洋洋總是被女生欺負,他不喜歡學校的「小老婆」。有一天,他聽見隔壁的人在吵架。第二天,在電梯口遇見了那個阿姨,他想轉過去看她。
2、婷婷 演員李凱莉
有一個很疼她的爸爸,一個老被女生欺負的弟弟,一個有氣質的婆婆。婷婷跟隔壁家的莉莉是朋友,她喜歡她的男朋友胖子。這些她都不敢跟別人說,可是堵在心裡很難受,於是她就跟婆婆說。
3、敏敏 演員金燕玲
有個很木訥的丈夫,一個讀書用功的女兒,一個很自閉的兒子,一個不成器的弟弟,一個關系很好的公司同事南希。一切看上去並不壞。有一天,媽媽陷入昏迷,敏敏必須每天都去跟她說話,說著說著她就崩潰了,怎麼只有這么少。
❼ 楊德昌的電影《一一》為什麼叫《一一》
關於一一的意思,有人說是一一道來的敘事方式,看了豆瓣上的評論,大多是將每個個體抽離出來加以點評的。然而我想,一一的意思,應該是指那一家子的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屋檐底下,彼此經歷著自己情感的折磨和內心的困惑,卻互相沒有交流。在舒緩的節奏中,表面的生活看似漫不經心,可是內里卻有多少的風起雲涌,而這些風起雲涌都只屬於他們自己,哪怕是最親的親人,都不能關注,甚至無法理解。
洋洋的受人欺負對他來說一定是一件很困擾的事情,婷婷好幾次都用到「又」這個字,足以說明這一點,可是沒有人幫他去解決這份困擾;洋洋對於身後那一半世界的好奇也始終都只是他個人的好奇,他對女生第一次萌動的感情也一樣只是他自己的--甚至在從游泳池裡爬出來以後,渾身濕漉漉的他也一樣沒有受到家人的關注--即便是看到了大人也只會以為是淋了雨吧!
婷婷所經歷的初戀要比洋洋更加驚心動魄,尤其是那個血腥的結尾,向我們昭示著青春的危險!而這份驚心動魄和她對婆婆的愧疚一樣,也依然只是她自己的,他的父母對此一無所知,甚至一無所知得有些理所當然。
最後終於說到簡南俊夫妻,之所以放在最後,是因為他們是這當中最叫人絕望的。小舅夾在兩個女人之間被折騰來折騰去也還有些人情味道,而這一對在外人看來相敬如賓、不吵不鬧的夫妻,他們兩人的世界竟然如此地隔閡。那隔閡不僅在於簡南俊向初戀情人表白的那樣「除了你我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而在於當妻子哭訴生活的無意義的時候,他絲毫不能理解那種感受,他只是給了一個及其表面的答案,終於將她趕到無處可去,無家可歸的境地。而第二次他們的對談仍舊延續著這一次的軌跡。如果說父母對孩子的忽視還是一種不經意的行為,那麼這樣一種哭泣中的傾訴、這樣一種最直接的情感需求的表達,卻糟到了根本的挫敗,在這種挫敗當中,甚至丈夫的情感出軌都變得沒有了意義。
影片的結尾,當簡南俊坐在婷婷身邊(而不是走道另一半的妻子身邊)的時候,他拉起了婷婷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裏面,這幾乎是整個影片當中最有溫情的一個鏡頭。這個鏡頭讓我們想起簡南俊在日本時候說的「女兒就像情人」,似乎向我們展示了那麼一點溝通的希望。可是連這一點暗示都是蒼白無力的:情人又如何?簡南俊和情人之間不也是互相隔閡的嗎?這甚至是他們分手的直接原因,也是胖子最後殺人的原因。簡南俊對婷婷生活的忽視,正好也為此做了最佳的注釋和證明。
整個影片當中,婆婆的存在是一個象徵。在這樣一個放眼望去比比皆是的家庭當中,對於身邊的人來說每一個人都只是一個沒有情感回饋的植物人,他們對他來說也是如此。他們的存在就像是中文簡體的「一」字,單獨存在的時候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和另一個「一」一起存在的時候也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兩個筆畫之間即沒有呼應也沒有牽連。這樣存在的「二」(a two)和「一」(a one)又有什麼區別呢?父母、夫妻、情人、兄妹無不如是。就是在這樣的隔閡當中,我們的心終於充滿疲憊,慢慢老去。
除了這個核心主題的完美表述外,整個片子的一大特色是充滿細節--如果你看不到這些前後呼應的細節,一開始一定會覺得它瑣碎,沒有耐心將它看完(而的確有些人是在男主角踏上日本這段之後才覺得它有意思的),然而我卻喜歡它進展中的每一分鍾,從開頭到結尾。然後震驚於這部電影所傳達的信息量之大、震驚於導演的敘事能力、畫面和片斷的組接能力--三個小時對一部電影來說的確很長,然而要想在三個小時裡面充分地展現一個時代一個地方一群人的生活,我想這的確是需要天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楊德昌是個天才!《一一》這樣的電影,讓我接下來看的《千里走單騎》全然失色,或者我就不應該將它們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千》只是對某種情感的表達渲染,而《一一》才是真正對生活的觀察和思索!
❽ 這部電影的名字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一》的名字是什麼意思呢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一一》是個人最喜歡的華語電影,沒有之一,也列入個人影史十佳前五的位置。
為什麼一部三個多小時的家庭片能成為很多影迷心目中的華語第一呢?
我認為每個人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己,而且不同階段看這部電影會對標電影中不同的角色。
電影與生活在這一時刻是連接在一起的,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並不單單像電影中說的「電影給了我們三倍生命」。在《一一》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別人,還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