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婦女告狀告到北京是什麼電影

婦女告狀告到北京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3-06-17 21:45:12

1. 《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影片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


2. 求電影觀後感

走進新時代
——評《秋菊打官司》
1992年,我國著名的導演張藝謀又一扛鼎之作《秋菊打官司》問世,他用樸素的畫面簡單的拍攝手法向

人講述了一個叫秋菊的農村婦女為了「討個說法」而四處奔波告狀的故事,影片中的敘事趣向簡單,情節平

凡,在畫面與音效也絲毫沒有技術上的突破,這不禁讓不少期待張導又一驚世之和的影迷大跌眼睛,然而當

它毫無爭議的奪取世界最高級別獎之一——威尼斯金獅獎時,又不禁讓人刮目相看了。

「92年」,這是一個值的注意的年代!在92年時候,影片中秋菊的丈夫萬慶來因罵村長一句「斷子絕

孫」而被村長踢成肋骨骨折,在秋菊找村長調解不成的情況下,她開始了她漫長的告狀之路,用她的話說:

「不相信找不到說理的地方」 (新思想的萌芽)。

影片用了寫實手法,意欲展示出一幅農村的生活圖畫以期達到一種真實的效果,這一點張導成功了。為

了達到這種效果,他採用隱喻的手段,隱喻的好處是既可以保持畫面樸素感,使之對應農村生活又可以提高

其作品的思想層次順利進入其影片的核心意見場。同時在敘事趣向上張導捏拿非常准確,是什麼讓一個農村

婦女能夠不辭餘力的告狀而告狀的目的僅僅是討一個說法?基於原因張導運用了多次特寫鏡頭展示出了秋菊

倔強,不服硬的性格。當然僅此一點說服力遠遠不夠,於是張導用隱喻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了秋菊作為個體外

整個和會。年畫攤上毛澤東的畫像與港台明星畫不停閃過,在烈攘街道的人群中不時晃過穿著新鮮的新潮人

物,就連秋菊在市告狀時所住的廉價旅社旁也寫著「新潮發屋」……這一切一切無不彰顯示了這樣的問題:

關於中國改革後的幾年所帶來經濟上的巨大發展以及與之而來的思想潮流上的不規則涌動。如「以寫狀紙上

騙人的老頭,帶著秋菊滿城亂轉的人力車騙子」,這一切為秋菊從思想上的萌發與覺醒起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再回到影片的主題上,有兩個人物我們必須細心的觀察:秋菊與村長,他們與之所代表的則是兩種

勢力:新勢力與舊勢力。當在開頭的時候秋菊向村長討說法時,村長將錢仍在地上,讓秋菊每一次撿都向他

低一次頭,然而新勢力終究沒有向舊勢力低頭,秋菊一次一次的踏上了漫長的告狀之路。

但是我們如何能夠更好的把握影片的思想層面以期真正的進入其核心部位,那麼我們必須要真正理解影

片人物所蘊的思想角度。

秋菊難產了,村長聽說後騎著單車連夜去王莊叫人,此時影片運用了全景鏡頭,細致寫了村長在月夜行

路的艱難,接著又與人一起連夜將秋菊抬進了城裡。村長人物角色的變化似乎改變了影片的敘述慣律,讓人

有點接受不了,然而正是其於此點,將影片所涵納的意見通過人物與以展出。

人物思想的轉變和整個社會內部思想潮流涌流動不謀而合。張藝謀導演在本片的成功還在於「能夠細致

的描繪社會潮流的發展所給予人不同是的真實的面貌」,如存在著寫狀紙和人力車的騙子和看車與旅店老頭

的好心人的兩種產物,其中旅店老頭的角色值得深究;一個平凡人物亦為潮流所帶動,開始關注法律問題在

前文中一堆結對領結婚證的人和民政所同志露骨的提問統統的隱喻著民風的逐漸開放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萌

醒。

影片畫面雖無令人眩目的特技展示以及導演慣用的極力染畫面色彩基調的手法,但導演仍沒有放棄對畫

面美怒感的追求,屋前紅光溢彩的辣子在皚皚白雪中形成了強烈對比,秋菊最後在山谷中的奔跑無不給人以

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音響效果也非常獨特,秋菊在那條隱喻其道路坎坷的路上不時的響起了一段評書的樂

曲,在歡快的音樂讓觀眾不是以強迫的視覺去接受畫面反而舒緩了觀眾的神經,音樂是帶有戲劇的,影片的

結局也是戲劇的,但結果如何呢?我們或許可以從秋菊最後鏡頭特寫悟出點什麼,但是影片最終一次一次向

我展示出了一個真理: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張藝謀拍出了完整紀實風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強、自信,贊頌了法制觀念的覺醒。影片獲1993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94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並獲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3項國際獎

3. 楊三姐告狀是

戲劇電影《楊三姐告狀》在全國上演,楊三姐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本文介紹了這一奇案的始末,和楊三姐本人數十年的坎坷生活。

高楊二家奇案始末

1918年春節前後,在河北省唐山以東約100里的灤縣,發生一起謀殺奇案。身為教書先生的高佔英品行不端,與對屋住的大嫂有苟且之事,後又與五嫂勾搭上了。高妻楊二娥也知道此事,常與高爭吵。高佔英怕家醜外傳,就與五嫂定計,趁夜深時刺死楊二娥,並對外偽稱「血崩」而死,盡快入殮,以掩人耳目。

作案後,高極為恐慌,7天里曾三次持禮去楊家相拜,這自然引起楊家的猜疑。楊娥頭(楊三姐)年僅17歲,聰穎多智,性格倔強,聽村人議論她二姐可能是被殺或被逼自殺,決心為姐報仇。可是楊母和大姐膽小怕事,擔心告不倒高家,反招倒霉。在三姐告狀離村時,大姐曾跪在當路苦苦阻攔。准備豁上性命為姐姐報仇的楊娥頭說:「他老高家不就是有錢嗎?俺要折騰他個家破人亡!」於是,在甸子村村正的支持下,娥頭前往灤縣,直奔縣衙大堂告狀。

當時還有被告上堂先下跪後答話的舊習。可楊三姐不管這一套,一屁股坐在大堂上,連喊冤枉。由於灤縣官府從縣長到巡長都受了高家的賄賂,所以是一狀不準,二狀又不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楊三姐懷揣剪子,第三次上堂,准備自刺身死,以激起公憤,達到為姐報仇的目的。幸好那天巡長手疾眼快,在楊三娥舉剪自殺時,奪下她手中的凶器,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縣長懾於楊三娥的凜凜正氣,草草准了狀。但未對高家進行懲處。沉冤未雪,怎能心甘!楊家含憤賣了兩間草房,為楊國恩兄姐湊夠盤纏錢,打發他倆到天津告狀。

說來湊巧。當時直隸高等檢察廳上任了一位新廳長,軍伍出身,外號楊梆子。楊梆子為籠絡人心,獲取聲名,在徐律師等人的勸導下,於6月底親往灤縣查辦高楊二家案件。

陰歷七月初二,天下著小雨。狗兒庄高家墳塋地周圍,一時匯聚許多百姓。由楊廳長監督著,在楊家族人的痛哭聲里,將棺挖出開啟,檢驗吏從楊二姐屍體下腹取出一把尖刀。轟動一時的「開棺驗屍」奇案真相大白。楊廳長當場給了縣長一記耳光,不久楊命人將兇手高佔英拉至刑場絞死。

成兆才移案上台

「翻屍倒骨」奇案引起的風波平息了,但它那曲折的案情卻引起了窮苦藝人成兆才的深思苦索。成兆才是灤縣繩家莊人,藝名東來順,長工出身;幼年家貧,20歲後才識得兒個字,後隨戲班唱蹦蹦戲。

狗兒庄奇案發生後,成兆才偷偷走訪了當事人,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稍做加工,就寫出了《槍斃高佔英》一出平調梆子戲。這出戲情節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鮮明,語言風趣幽默,唱遍了灤縣、唐山、天津、北京,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後戲改名為《楊三姐告狀》。)

在這期間,有兩個小故事是頗有趣味的。

其一,高家高佔英被處決後,鬧了個人財兩空,家道一天不如一天。《楊三姐告狀》一戲的廣泛傳唱,使其受到公眾輿論與社會良心的譴責。高家對此十分驚恐,帶上千元大洋找到成兆才,求他不要再演這出戲,成兆才斷然回絕了高家的大洋錢。

其二,是《楊》劇進天津演出後,楊廳長聽說他辦的一個案子上了戲台,戲中還對他大加贊揚,就想親眼看看。有一天,楊梆子帶上護衛來劇場看戲。戲中直隸高等檢察廳廳長出場了。楊梆子看著那長袍馬褂的斯文廳長,又聽那人開口念道:「本廳長--華柱國:」就立刻站起來說:「這寫的是姓華的,哪兒是我呀!」說完帶上衛兵離開了劇場。

楊三姐告狀以後

就在當年楊三娥准備赴津告狀的時候,她的婆家怕沒過門的媳婦拋頭露面,招人議論,堅持要盡快完婚。楊三娥親到婆家哭訴二姐的冤情。婆家受了感動,才答應她上津告狀,並囑咐回來後盡快過門。

楊三娥嫁到了姜家。誰知過了三年,丈夫夭亡。幾年以後,楊又嫁到薛家。楊在薛家生了三男二女,丈夫不幸又去世。幾十年的孤苦日子,楊三娥硬是頂過來了。

對於《楊三姐告狀》一戲,楊三姐是從不去看的。有一次她兒子套車帶她去鄰村看戲:她一打聽是演《楊》劇,立刻讓兒子轉過車回去了。

1956年5月,評劇演員新鳳霞偕同記者,經過長途跋涉,來到灤縣雙柳樹村,拜訪當年的楊三姐。由於當時薛家的成分問題,再加上多年來的種種流言,她是從不會見采訪客人的。那次雖經縣、隊幹部多方工作,會見也是不完滿的。1980年9月,年已八旬的楊三姐來到北京。她隨評劇院的同志來到廣和劇場,觀看《楊三姐告狀》。這是六十年來老人第一次看這出寫自己的著名評劇。波瀾起伏的情節,悲憤激昂的唱段,把當年的情景又再現在當年的楊三姐面前。老人感慨萬千,潸然淚下。演出結束後,老人拉著演員的手說:「演得太好了,如同當年的事又回到我的眼前,我心裡真有說不出的滋味。」

4. 《我不是潘金蓮》好看

這是一部難以言說的電影,這是我在觀影結束之後最大的感受。如果僅僅作為一部黑色喜劇來看待,它的完成度是讓人滿足而受用的,但卻似乎不足以匹配導演馮小剛為這部新作增添的一大堆注腳里醞釀的野心勃勃。

比如作為一個因為條件有限只能看24幀3D的觀眾,本片在技術上所給我的反應倒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還要直接和顯見。圓形畫幅的呈現最後達到了宣傳噱頭之外的驚喜效果,拱橋上下的一天一地,流水左右的一動一靜,在構圖上都能看到各種精緻的思考。像是一面映照著戲里戲外兩個世界的鏡子,也像是窺視著那個你無法觸及卻又近在周身時刻上演的世界的瞳孔。圓方兩種畫幅之間的第一次巧妙切換讓電影院里的我起了一身雞皮,穿梭的隧道將故鄉的圓融與北京的規序一瞬間打通,豁然開朗,別有洞天。而婺源的取景也都美得那樣有分寸,在讓人心神盪漾與克制舒緩之間維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同樣余韻的還有配樂,急促又敞亮的鼓點密密麻麻地砸下來,像是春天裡伴著雷聲的鼓噪第一場落下的驟雨,又像是一被串慌張響起的幽微的心跳聲碾碎的腳步,漫天起伏,跌宕不止。

李雪蓮冒雨去討說法,此景攝於江西婺源。

再說回到這個故事。永遠浸泡在雨水裡的鄉村,隔著山林樹影間可以聞見的煙火氣,那些在縹緲日光下、蒙蒙細雨間、冰天雪地里的孑然煢行,那個奔走在坑坑窪窪的十年生涯里一往無前的身影,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她叫李雪蓮。

李雪蓮,是一把刀子,斬去時光。她不懂得收斂鋒芒,不懂得積蓄銳氣,只懂得魯莽地橫沖直撞,有的只是那一腔紅了眼眶的殺意。這把刀還很鈍,沒怎麼打磨成真正的利器,背叛她的前夫秦玉河,那些在程序框架下履行職責卻不能如她所願的法官、院長、縣長、市長,都是她曾動過念頭試圖手刃的對象。她並不清楚或並不在乎殺人所要付出的代價,所以更不可能真正計算與掂量這些人究竟值不值得讓她賠上自己的一生,她就像是剛剛從生鐵鍛造而來,還來不及淬上一層涼水,那樣直愣愣地冒著沖天的火光和熱氣。

她只知道她承受著無限巨大的冤屈,但這樣的冤情,其實更像是一種怨情。她怨恨著秦玉河把這場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還給潑上了潘金蓮的臟水,她怨恨著法院在這個她痛恨的結果上不斷地蓋章證實、堅持落定,她怨恨為什麼向上級一層層申訴最後卻落得自己愈發狼狽不堪,她或許也怨恨那個懸在她頭頂的二胎政策讓自己原本應該迎接新生的人生最後卻被莫名其妙地擊潰,可能,她還隱隱怨恨著當初提出這個主意的為什麼恰恰是自己。她在風雨傾盆里奔波求情,在烈日當空下坐地鳴冤,但得不到結果。她想殺人,可她這把刀卻沒有什麼力量,她需要別人的幫助來摁著他們,她才能把刀一個個捅進去,可她最終也沒能拉來援手。她只知道把刀往何處使去,卻不知道如果使力,更不知道用刀的章法。

她只是一把無力的刀,因為無力,所以只能借力,這把刀子被迫著改了道,選擇沖上北京告狀,和所有她無法再直面的力量一路背道而馳。結果她誤打誤撞地割開了一圈自上而下的皮囊,挖出了鮮血淋漓的豁口,可她心頭的怨氣卻仍然沒有得到填補,那裡像一座孤零零的懸崖,四面八方刮著空洞洞的風,嗚咽著,喘息著,都是她自己的聲音。但她多少領悟到了,她至少真的是一把刀,就算不能殺人,也可以傷人,她不是廢鐵。所以,後來的十年間,她再無法停止告狀的動力。即使再也沒能成功闖去北京,但這一次的一戰成名,已經足夠成為她在午夜輾轉之間,落在枕邊的溫熱的夢。那些向來涌來的低頭哀求、圍追堵截、嚴防死守,成為了她荒涼的人生里唯一餘留的快慰。

無助的李雪蓮。

其實,如果將這把刀理解為勢單力薄的孤弱女權向男權世界伸縮出的反抗與掙扎,似乎也順理成章。她的前夫因為她結婚時不是處女就將她指責為淫婦,她因為對生育的需求而被動犧牲掉了婚姻但最後生育的夢想也一樣成為泡影,她的殺人計劃里除掉一部分男人的代價是通過發生媾和藉助另外的男性力量完成,她的性權利、生育權利、婚姻權利,自始至終都在一條被不斷消解的路途上漸行漸遠,可她從來無法察覺,這恰恰是她真正應該感到冤屈的地方。但她心頭一直回盪的,只是所有郁結難舒積攢下的怨恨。甚至於當她被趙大頭強迫著侵佔之後,她不僅僅沒有感到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而是生出了終於有人願意聆聽她心頭多年斑駁的幻覺。她奮力追逐的,從來不是一個申訴冤屈的渠道,而只是一個傾訴怨屈的出口。站在黃山上的那一刻,她彷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刀鋒化成繞指柔。而在砸下熱水瓶的那一刻,她一定清醒到,她終究是一把刀,不該被高溫熔化,遍體的傷痕都是鐫刻。

她的十年上訴路,最後終於秦玉河的意外亡故。就像在我們的生命里,都曾懷著隱隱的期待去展望過一個美好的結局,升華出萬千種渴盼,到最後卻只是等到了灰頭土臉地結束,那樣無疾而終地潦草和枯萎下去,彷彿竭盡浮生翻騰的海水,只撲打到了一塊冷卻的礁石。她將一把刀的命運交給了一捆上吊繩,可她沒能死成,因為她的一條命,會壞了人家果園的風水。她的命,在旁人眼中,從來不過如是。「不在一棵樹上弔死」,換條新的路子生活,她含著淚,仰頭一笑,滿滿的天光溫暖得像是要化掉她,可這卻是她畢生之中最鋒利的一刻。

李雪蓮,是一把尺子,丈量方圓。這把尺子,原本自己都是不正不直的。她的出發點,是要將人情凌駕於法理之上。她始終執拗聲討的,從來不是一個被蒙蔽的真理,恰恰是她自說自話的無理。然而最後,她卻又成為了一把丈量出更多人不端印跡的標尺。合法合理的離婚程序,她認定了是假的。因為她約定的承諾被背叛了,因為她理想的家庭被打碎了,因為她傾注的犧牲被磨滅了,所以她不甘,但對於她自己一手釀成的錯失,她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正視。這就導致了她層層向上的告狀成為了洪水般的生命里唯一的宣洩,一層不成就告向上一層,嘗到戰果就一告十年。她無心插柳造成的威力,變成了她自己安身立命的動力。她要活下去,就要不停地上告,這是她最強大的一層武裝。她就這樣失去掌控地被他人看作一個孤獨的恐怖分子,一顆異化的定時炸彈。

每年一屆的人代會,短短幾天時間背後的風雲涌動里,上演著李雪蓮十年如一日地奔逐,各級官員十年如一日地圍堵。這是李雪蓮一年才能趕上一回的機會,也是官員一年唯一需要傾力保住的平安。他們只需要這幾日的平安,一年就能混過去。但這場牽動著除他們之外還有更多人命運的大會,最後留下在拍照的閃光之間,只有每個代表八分鍾的發言時間。這是荒誕的,但更是驚悚的。

看演出的幹部們。

一台龐大的社會機器要維持平穩運轉,需要每一個零碎部件都各司其職。所以法院最後只需要維持住他的框架里公正的審判,但對於一個法盲的婦女卻不願意施捨一點點多餘的耐心解釋這套程序。所以縣長最後只需要推出信訪局長擋走所有的上訪者,而面對求告到他面前來的人可以堂而皇之裝傻離開。所以市長最後只需要保住省長來巡查時所謂精神文明的體面,所有藏在底下的污垢只需要遮掩到不見天日的地方去就好。所以各級官員只需要在每年開會的前夕對李雪蓮噓寒問暖威逼利誘,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嘗試走進她的心裡去理解她的苦楚。所以在長途大巴關卡巡查的人員只需要攔截住那些沒有身份證的人在人代會期間無法進入北京,為此將一個發燒到渾身滾燙的女人扔在荒郊野地里也無所謂。所以醫院的醫護只需要為了那幾百塊的住院費一直窮追不舍步步緊逼,一個病人的生命和尊嚴在他眼中一文不計。所以全城的警力只需要聽從上頭的指示傾巢而出日夜盤查,卻渾然忘卻了他們是在用追捕一個重刑犯的規格去對待一個僅僅是要去告狀上訪的農村婦女。

所有的一切在這套程序里都顯得那樣的正常,每個人都看似篤行著自己的職責,就那樣各自抱著雙臂、抿著嘴唇地隔岸觀火,或者為了書寫從大局出發的正義,而兢兢業業地沖刷凝固在地面的斑斑血淚。唯一的異數就是李雪蓮,作為一個再平凡不過的生命個體,在這台社會機器里,她原本或許連一枚螺絲釘都算不上。她的天職就是順從和安分,乖乖地待在她的一畝三分地里,永遠做一輩子蒙昧的愚蠢的良民。可是她卻選擇了成為一個刁民,那樣固執地沖破圈養她的籠子,去挑戰她原本永遠也不該明白的事,去觸碰她原本永遠都不該企及的人。所以她註定要被壓下去,各種各樣人為的力量強制涌來,甚至最後連冥冥之中的天意也要炮製出秦玉河的死來斷絕她生生不息的念頭。因為一切都是融洽祥和的,一切都是幸福安泰的。每一年的民生大計,就勾勒在這樣歌舞昇平的大局之下,上上下下順順利利,祖國大地其樂融融,而在那些被犧牲掉的叫做「小節」的地方里,我們永遠也看不到藏在最底下被埋葬的累累白骨。

故事本身足夠龐雜,也足夠動人,但我卻不解自己為何在觀影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感覺到如墜雲霧,直到漸漸梳理清楚,我才明白到這種奇怪感受的來源。電影的主人公李雪蓮,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要去解構這樣一個人物,最理想的結果是面面俱到,取巧的結果是做出取捨專注一個層面講清講透,而偏差的結果就是每個層面都有所涉及卻都只是隔靴搔癢,最後導致人物呈現一種空虛的縹緲感。

影片中李雪蓮堅持告狀的動機有好幾種,但展現得均不充分:第一點,婚姻被背叛,房子的利益被侵佔。這一點應該是電影在前半段的大篇幅下觀眾所能見的唯一動機,但更多隻存在於導演的旁白和人物台詞里,李雪蓮平靜敘述的彷彿只是旁人的故事,而在人物的狀態上,不知道是否因為喜劇效果的考量,卻大打折扣。第二點,被前夫指責是淫婦,污衊清白。在這場戲之後,故事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線頭,也就是本片的片名,成為主人公的申訴目標。但是這一事件對於李雪蓮的殺傷力,只有旁白提到一句「村子裡都傳開了」,卻看不到村子裡有其他任何人對她指指點點的段落,這樣效果就顯得尤為薄弱。第三點,把告狀當作了生活的一種支撐和動力。從告了十年的堅持不懈,到「十年後」這三個字的一晃而過,她突然決定不再申訴,這中間就真的只有一行字幕的距離,再無他物。別說片中的一眾官員不肯相信,就是熒幕前的觀眾心頭也會有無數的問號。誠然一個人的執拗和釋懷其實本就是無序的,但無序並非是無理。李雪蓮死灰一般地道出「過去放不下,但今年放下了」這樣的話,但烈火是如何熄滅,死灰又是否會復燃,我們卻不得而知。第四點,孩子的流產,一個母親的執念。這一點原本是非常正當的理由,卻直到故事的最後才被作為一個包袱丟出來,不僅銳減了整部電影戲謔諷刺的效果,也欠缺了一錘定音的說服力度,更加不可能起到打動人心的效果。

而人物設計上的問題又影響到了故事走向的動搖和重心的偏離。在這部電影里,李雪蓮的經歷顯然是一條引線,它試圖串起的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官場現形記」,但在這條野心的道路上,整個故事卻又不受控制地搖擺成了李雪蓮的「一把辛酸淚」。但在人物動機沒能充分建立的情況下,觀眾不僅不可能對李雪蓮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連對她產生邏輯上的認同都非常困難。而對官場眾生相的描摹,最後也奇跡般地回到了一條反思工作、弘揚正氣的軌道之上,對體制和程序的質疑,卻完全矯裝成一種上情難達下意的粉飾理由,高高舉起的重錘,變成了帶著一點點酸醋氣輕輕落下的拍打。

「潘金蓮」與范冰冰

不過,盡管李雪蓮是一個抱持著缺失和遺憾的人物,但范冰冰卻貢獻了一次兼顧難度和格局的出色演出。在本片眾星捧月的表演格局裡,雖然一眾男演員的出場和演繹就像是鱗次櫛比點亮的星星光芒,那樣行雲流水而自然順暢,但如果有人一定要固執地說一眾男配蓋過了范冰冰的光彩,這樣的論調顯然是刻板和偏見的。與其說眾多男演員是在為她襯托搭戲,倒不如承認其實作為女主角的李雪蓮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絕對核心,而更像是綉工穿針引線的手指,可一旦指尖失去了靈巧,就不可能織就一襲華麗的錦綉,這才是這個表演最大的難處。而范冰冰最後的演出無疑是化解了這一點,抽絲剝繭,破繭成碟。

她身上棉布質地的衣料,她臉上紅撲撲的印子,她夾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生澀的口音,她手頭擦著香油臘肉的局促,她尋常坐立的麻木空洞、跪拜神佛的虔誠痴嗔、蹲地畫圈的無神自語,所謂扮演村姑、打破花瓶的形象犧牲其實並不是這個角色真正的重心,但她依然貢獻了這些真實自然的細節狀態,與周身的那片水鄉村鎮融為一體。

十年前蓑衣斗笠下眼光里小心翼翼跳躍著的期盼和希冀,十年後擦著桌椅板凳被一地雞毛壓得狼藉的頹敗和凋謝,兩場同樣和王公道對峙的戲里,從她不同的肢體幅度里已經浸透了時光的流逝與沉澱。她的眼神可以靈動如浮水,也可以呆滯成枯木。急於殺人泄憤的偏執,四處奔走申冤的倔強,不斷碰壁無果的困頓,卸下多年重擔的輕馳,發覺欺騙醒悟的爆發,多年夙願抽空的死灰,一別經年歸於的平靜,她的神色,她的語調,她的步態,她的動作,是一直在起了薄薄雲霧的山間流動的風,是時光荏苒的變幻里曾經破碎又重新聚合的煙塵。

沒有頻繁呈現的表情特寫,沒有著意安排的高光時刻,也沒有持續占據的戲份空間,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她將一個被壓縮化、工具化、符號化的角色呈現出了不同層次的光彩。你厭惡她的愚昧,卻又同情她的抗爭,你為她的荒謬而發笑,但更為她的堅守而沉默,你感嘆著多少人有那麼點兒無辜地被她牽連著拉下了馬,可還是不自禁憐惜她曾經熊熊燃起過的希望卻又被傷透了心。因為你已然相信,范冰冰,她就是李雪蓮。她所演出的,不是一個角色生活的痕跡,而是一個生命流動的狀態,不是一場又一場風暴的疊加和襲卷,而是不斷延綿的流動的向汪洋滾滾逝去的河水。她演繹不僅是李雪蓮這一個人物帶著溫度的體驗,更是被她穿插和串聯起的眾生百態。

關於范冰冰,這個女人,帶著她生命里那些風風雨雨的紛擾,繼續攪動著這部電影里大開大合的糾纏,從戲里的破格村姑和十年上訴,到戲外的美妝華服和頭條新聞,她一直身陷在斑斕的漩渦里,演繹著一本用明晃晃的姿態驚動著許多人的故事,永遠濃烈,華麗徹骨。

關於李雪蓮,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最後留在每個人心中的落點是什麼?是她的無理取鬧、胡攪難纏,還是她的執拗固拙、負隅頑抗?我始終記得的,是她站在黃山上的那一刻,曾經那樣轉瞬即逝地想像過,她要躲開家鄉,躲開北京,躲開生活里的一團亂麻,哪也不去了。那一刻的她,一定是突然才發覺到,原來除了從家鄉走到北京的那一條路,這世上還有這么多被自己錯過的風景。

關於李雪蓮的故事,最後變成笑談,然後漸漸被人遺忘。她曾經那樣執著而熱切地傾訴著,盼望有人能認真聽一聽她的故事。而多年之後,說起曾經藏在內心最深處的苦痛,她也只是雲淡風輕。所有人都在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她也安靜了下來,認真地聽著旁人說。大家說著說著,一塊兒笑起來,她也跟著笑。彷彿故事裡的人,不是她自己。彷彿一樁無盡悲涼的喜劇,又恰似一場異常熱鬧的悲劇。

5. 光明縣婦女離婚告狀是什麼電影里情節

《我不是潘金蓮》。

《我不是潘金蓮》的女主角叫李雪蓮,是某地光明縣的一個普通村婦,不到中年的她在村裡算是漂亮女人。

她本來開個農家樂餐館,可是假離婚後,就什麼都不幹了,因為丈夫成了別人的男人,丈夫廠里分的房子成了丈夫和別的女人的婚房。於是走上了離婚告狀之路。

(5)婦女告狀告到北京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我不是潘金蓮》是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范冰冰領銜主演,郭濤、大鵬、張嘉譯、於和偉、張譯、趙立新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16年9月8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 。

影片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 。

劇中情節介紹:

李雪蓮本來只要告前夫一人,因法院院長、縣長、市長均不作為,不想惹麻煩而怒告上訪。每個人都只想著討好上級,下面的事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混就混過去。

李雪蓮在大雨傾盆的雨夜找法院院長,看到的是法院院長、庭長等一幹人馬在請老領導吃吃喝喝,散場後酩酊大醉。老領導離開時交代院長荀正一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

結果法院院長的手下把李雪蓮推倒在地。李雪蓮沖著雨夜裡模糊的法院工作者說「你們天天這么喝醉,能不把案子判錯嗎」

李雪蓮攔縣長的車要告狀,結果縣長說「你的案子太大了,我不能做主,我給你找領導去」,然後就開溜了。李雪蓮跑市政府門口舉著「冤」字坐了三天,市長安排手下去把她弄走,層令下達到警察局,卻把她當成擾亂公共秩序的人拘留了幾天。

李雪蓮狀告北京,人代會上的首長震怒,一幹人紛紛落馬。十年後,新一波的政府幹部怕李雪蓮再上訪保不住烏紗帽,對李雪蓮軟硬兼施甚至派公安警察駐守她家防止她進京。最後以李雪蓮前夫意外身亡而結束了她告狀生涯,一場意外勝過官場處心積慮的謀算,赤裸裸的諷刺。

6. 楊三姐告狀是哪個朝代的事

楊三姐告狀是民國時期的事。

山東藩台楊康源一人承擔了挪用軍餉的罪責。臨刑前,他把妻女託付給山東巡撫高敬堂。被罷官的高敬堂贖出了被賣進妓院的楊妻及女兒楊二娥和楊三娥,並命次子高成棟娶二娥為妻。

高敬堂的填房夫人林媚春和高成棟有私情。見高成棟成婚,林媚春妒火中燒。在林媚春的舅舅吳獻銘的安排下,二娥在林媚春房裡撞見了衣衫不整的高成棟。當三娥找高成棟算賬時,二娥把事情按了下去。

高成棟擔心二娥說出實情。吳獻銘給了他一包砒霜。二娥喝下放有砒霜的湯葯後,對高成棟說出了肺腑之言。



(6)婦女告狀告到北京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劇作家高琛對原著進行了改編整理,由中國評劇院搬上舞台,後拍成同名電影,在封建社會晚期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一個弱小的女孩子,自己的親人伸冤,不畏強暴,百折不撓,與官府豪紳抗爭,與權勢和金錢抗爭,終於弄清案件真相,最後使正義得以伸張。這就是評劇電影《楊三姐告狀》的故事。

而電視連續劇《楊三姐告狀》將劇情的年代背景提前了幾年,由原先的民國時期變為清末民初,虛構了楊家母女被賣進妓院的劇情,而且為高成棟(評劇中名為高佔英,人稱高小六)進行時代處理,其姦情設置了許多借口,還將其謀害楊二姐設置為是他人唆使。

閱讀全文

與婦女告狀告到北京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話電影有哪些穿越 瀏覽:793
少林足球電影完整免費觀看國語 瀏覽:237
禁毒的有哪些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8
qq不能傳超過多少g的電影 瀏覽:464
微光怎麼上傳自己喜歡的電影 瀏覽:332
自己看過多少電影 瀏覽:172
怎麼免費看騰訊視頻vip電影 瀏覽:895
免費電影王老五全集 瀏覽:757
在家兩人怎麼同時看電影 瀏覽:838
春節看電影的日記怎麼寫 瀏覽:62
以前屏幕電影是怎麼放的 瀏覽:275
麥麗絲夢游辣境好看站電影 瀏覽:991
拍電影時如何隱藏攝像機 瀏覽:342
騰訊視頻買的電影可以多久 瀏覽:500
一般1080p的電影有多少個g 瀏覽:442
手機免費觀看靈幻先生電影國語1 瀏覽:208
段氏兄弟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76
蛇妖捨命救男子電影什麼名字 瀏覽:89
以前那些老電影怎麼弄藍光的 瀏覽:783
韓國最新好看的電影推薦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