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之前香港電影十分火爆,最近是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人才缺失,還有劇情有點脫離。大家在之前,也知道香港電影的火爆程度,但是最近香港電影的衰落,也是不知道事實。大家去年看的幾部香港電影,雖然演職人員可以相當強大,但是平淡的市場,較低的評價,大家又是對香港電影的唏噓。
感覺現在的香港市場還是那些陳詞濫調,很單一。想在市場中存活,必須多元化。大家也知道我們現在我們中國能夠高速發展,其原因還不是多元化發展嗎。最有代表的就是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沒有什麼活力,死氣沉沉,還不就是沒有和外國好好的溝通學習嗎。香港電影的衰落,其實就是香港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看法,我們一塊總結。
⑵ 為什麼最近幾年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了
其實也不是近幾年的事情,早在很多年前,香港電影就有下降的趨勢了,只不過是近幾年才完全展現出來而已。很早之前,香港的一些電影公司已將重點轉移到電視劇上,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香港電視劇如此受歡迎,並且電影開始減產的原因。曾製作過許多高質量電影的影視公司也都放棄了香港電影,我們也不知道這是對香港電影的打擊,還是對新興電影公司的壓力,反正影視公司的工作重點已經轉移。
許多香港導演和名人去美國好萊塢謀求發展。比如成龍,李連傑等等。舉個例子,在九幾年的時候,成龍成功地與進入好萊塢,這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注意。明星們向海外發展的沖動導致香港本地電影的低迷,但是由於對香港電影的信心下降,他們選擇了走向國際。同時,當他們到達本地職業生涯的頂峰時,他們希望進入更大的階段去發展也是特別正常的一件事情。
⑶ 為什麼香港電影現在不行了呢
香港電影為什麼從90年代末開始由盛轉衰,跌入了低谷呢?香港導演王晶經歷了整個過程,他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讓不明緣由的觀眾了解了真相。
香港電影太受歡迎,片商不斷抬價,台灣市場另闢蹊徑引進美國大片
在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大陸並不是香港電影的最大市場,而是台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在台灣非常受歡迎,台灣的院線也一路擴建至五條,逼得香港電影行業要拍出足夠多的影片來供這五條院線。因此也拍出了很多奇跡,有些電影非但拍攝時間短,電影質量又有保障。
由於台灣市場對香港電影的需求很大,導致香港片商不斷抬高影片價格。直到王英祥用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賠得血本無歸之後,台灣的片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能再讓香港電影的價格這么一路水漲船高了,後來所有的台灣片商統一口徑,給香港電影設了上限1750萬。
但香港片商根本不予理睬,還聯合起來斷供影片,堅信台灣一旦沒有電影放映就會妥協。只可惜這次台灣片商另闢蹊徑,向上級請示引進美國大片,得到批准後,大量的美國片流入台灣市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地位就不再那麼舉足輕重了。
⑷ 香港電影古惑仔系列為何不引進國內上映
《古惑仔》在中國青少年中帶有負面影響,香港回歸後,政府不允許再拍攝該系列,就連一些情節,都加以刪改~~譬如說陳浩南是卧底的情節
⑸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