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二十二》是最溫暖的電影
「二舅」宣揚的不是苦難,可貴的是面對苦難,仍然積極樂觀的心態。
竊以為,除了第一快樂的人(不會負責任的人),芸芸眾生可以盡量追求成為不回頭看的第二快樂的人。
想起了一個西方故事。有個國王觸犯了神,神懲罰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國王推上山後第二天,巨石又會回到原地,國王就得再把它推上山,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們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這個故事可能就在說人生。難能可貴的是,故事裡的國王沒有被摧毀,每天把石頭推上山下山時,他可以輕松幸福的欣賞到夕陽西下的美景。
我們的精神內耗,大多是因為我們的慾望太多,物質和精神就好像陰陽,此消彼長,相生相剋,我們不能任憑物慾滋長,也不能不注重精神的提升。
精神方面,我覺得除了樂觀的心態,「二舅」的善良是最打動我的。「忍者無敵」,善良可能是我們治癒自己和別人的最強武器。
B. 如何評價電影《二十二》
近日,以歷史題材為主題的記錄片《二十二》上映,一開始這影片並不看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影片的票房高漲了、大家的評論都是偏好的。
我們應如何評價《二十二》?
網路平台助力推廣,題材本身吸引觀眾
作為一部題材特殊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之初並不被看好,首日排片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馮小剛在微博上轉發了《二十二》資助人張韻藝給他的一封信,呼籲大家多多關注這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的紀錄片,隨後何炅、舒淇、李晨、吳京等多位明星轉發了這條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來水」的助力,這部電影漸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受訪的不少觀眾表示看完《二十二》後心情很沉重很壓抑,一位拄拐來看片的男觀眾坦言「沒心情吃飯了」。作為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質疑「販賣傷痛」,上映之後也有觀眾表示會害怕題材過於沉重。
但也有觀眾坦言看完電影後「很平靜」,因為電影的敘述是平淡而剋制的,但是「當一切恢復到平靜之中的時候,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
C.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後,導演和老人們怎麼樣了
還記得去年夏天引起過刷屏效應的那部電影《二十二》嗎?
郭柯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攝韋紹蘭幕後故事也很感人。
韋紹蘭生活清貧,郭柯問她明天沒有柴火了怎麼辦,韋紹蘭說:明天再說。
郭柯給她買了個電飯鍋,問她會不會用。
老人又很可愛的回答,我可以學呀~
韋紹蘭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劇照就知道了
就是這樣一個老人,郭柯給了她500元,她轉臉就要給郭柯4個紅包,分別給4個工作人員,每個紅包里都有100塊。
郭柯認為這是一種分享,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某種尊嚴。
受過苦難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幫助吧?她接受幫助的時候,也想給別人回報。
《二十二》上映後,社交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上次安利的時候我也寫了,電影提醒我們,這些「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還要承受輿論壓力的二次侮辱,周圍人用「日本婆」等等詞彙來形容她們,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有錯。
2016年,上海一個當年的「慰安所」遺跡海乃家被媒體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圍的居民居然說這是「妓院」。
他們認為這是恥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學校邊上。
學生認為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別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這樁舊聞也再一次拿出來討論,在《奇葩大會》里郭柯導演也提到了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這樣的立場,他並沒有做一個聲討者去罵年輕人不懂事,他反而認為,首先要反思是傳播者。
與其去指責,郭柯提倡的是「建設」:正確的認識這群老人,溫柔的對待她們,再來好好引導下一代。
本來「慰安婦」歷史給我的印象就是悲慘、屈辱的過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讓我發現這些老人不是一個符號,是很可愛的人。
郭柯說,抱著同情心去看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婦」受害者這個話題上,有個問題一直存在:記錄傷痛,是歷史;但是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傷害他們,是做人的同理心;那麼究竟以哪個為重?二者如何平衡?
這不光是記錄者的問題,甚至也是觀眾要面對的問題。蔡康永就問他,拍攝時如果受訪者不願意再撕開傷口怎麼辦。
郭柯的態度是,把鏡頭下的老人,當作自己的奶奶。
因為他首先考慮是的老人們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們最深的信任。
李愛連老人跟攝制組熟悉了之後,在一個兒媳婦和孫子都不在的時刻,讓導演組把門關上,講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
這當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獨家的素材,但郭柯選擇了關機不再拍攝,只留下女性同事來聽。
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記錄並播出老人不想讓兒媳婦孫子看到的內容,就是一種變相欺騙。
在這個大家都想拿到獨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訪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別感人的。
《二十二》也給了郭柯很多榮譽,但是郭柯早就說過,會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維持著很謙遜自省的態度,說自己被推到了一個位置上,要冷靜思考,需要大家監督。
越是得到鮮花和掌聲,越要謹慎。
他幾乎是戰戰兢兢地在面對自己得到的贊揚,主動提出,自己要避免成為一個道德綁架者。
為什麼要公開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說這對自己也是個鞭策,放話出去,自己就沒有退路。
看了這期《奇葩大會》真的覺得郭柯是一個非常溫厚善良的人,面對紀錄片里的倫理平衡、面對名利,都非常有風骨。給自己提了最嚴苛的要求,但對不熟悉歷史的人,沒有批評指責,只有很溫和的用行動去感化。
《二十二》從一個冷門的題材發酵為社交網路上的重要話題,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選擇的剋製表達也有關系。郭柯和同事們選擇用溫柔的筆觸來記錄記錄苦難,選擇了保護受害者,觀眾也能感覺到這種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後,郭柯和夥伴們的工作沒有中止,他們繼續記錄著老人們的命運,堅持看望老人,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議題。
電影官微顯示今年年初,李愛連老人也去世了,電影中的22位老人僅有7位在世。
一時的票房和話題都會過去,長期的關注和記錄才是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關照現實。
郭柯長期跟蹤的這個「慰安婦」受害者話題,不僅是一段歷史,也是某一種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紀錄片拍攝倫理,他幫助和關心這個群體的老人,也從老人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
他說,老人們最動情的時刻,不是回憶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們預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觸摸那些東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曉松也說,郭柯自己在記錄歷史的過程里獲得了成長,這是歷史溫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煉出了郭柯身上的一個珍貴點:他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後,還是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沒有做出那種「瞭然於胸」的姿態。
他們對於郭柯的解讀,也是看這件事的新角度,同樣是挺有啟發的。
「真誠」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真誠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每個微小的選擇都構成了一個人真誠的濃度。
有點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動向我是在《奇葩大會》里看到的,這個節目之前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很熱鬧張揚的。
節目里有各種特別的人類,有莫名愛上學男旦的小男孩。
有脫口秀演員的自嘲
還有現在經常是熱點話題的馮唐上去講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完了郭柯這期節目,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熱鬧,是「特別人類大會」,這個概念確實也撐得起一個多元價值的能量場,裝得下如此多種多樣的個體。
說起來《奇葩大會》里發言的,也有引起過爭議的,但至少這裡面每一個認真表達的個體確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構成了現實的不同側面,所以把《奇葩大會》當作一個人類樣本觀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馬東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過去的價值標準是成功,現在不管你到達哪一處,都是一種到達。
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節目沒有隨大流按照流行熱點、噱頭來挑選發言人和議題,而是真正去找「人類多樣性」給個體表達的機會和空間,才能讓郭柯做了一個安靜溫和有力量的陳述。
D. 如何評價《二十二》這部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正好看到一條新聞,說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時候笑出聲,然後旁人與其發生爭執,最後該男子被趕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後果,但是還是覺得莫名其妙。
電影臨近結束時,熒幕上出現了一堆名字(我沒數,應該是22個),然後漸漸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畫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沒畫框的,我數了下,還剩9個。全中國就剩這九個了啊!但是轉瞬這9個名字也漸漸消失在了背景里。這一幕讓人很震撼。尤其是對我等普通人來說,實在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那心頭憋悶又難以表達的情感,很難受。最後我再說一句,不要害怕面對陰暗的歷史,若連了解的勇氣都沒有,那麼遲早有一天有更殘酷的現實會擊倒你。
E. 電影《二十二》,給你帶來哪些感悟
看完《二十二》,覺得中國也能做出這么好的紀錄片了。這里要批評一下導演,這鏡頭放置我個人覺得比較差。但是內容卻很真實,沒有任何煽情和做作。這才是重點。
《二十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回望的視角,不是悲憤和仇恨。而是克制著去看,是深情地凝望。
然而有些人正希望她們被遺忘,就是那些拒不道歉的日本右翼分子
可讓人寒心的是,就連我們也差點忘掉她們。
趕在所有名字消失之前,你看見了嗎?
F. 慰安婦電影《二十二》上映,看完之後你是什麼感受
漫長的國產電影保護月里,這是我看的唯一一部電影,很多人都不明白電影的名字什麼意思,其實一開始我也不清楚,因為好長時間沒有留意國產電影,認識這部紀錄片還是因為在微博看了一篇介紹文章了解到背後的故事,我覺得應該看一看。
說起來也挺幽默,雖說是國產電影保護月,但我沒看見有對這部題材這么深沉的電影有什麼保護,排片出奇的少和排片時間段的不合理,完全是一副敷衍的狀態,不管怎樣,最後我還是找到合適的時間去觀看了這部作品。
可能是排片少或者別的原因,我看的這場是坐滿人的,進來時我看見各位都有種凝重感,影片開始後現場就安靜了下來,少有的我沒遇到遲到的現象。也許是某種力量的召喚,大家都很認真的觀看,直到結尾字幕出完才離開。但其實正如導演所說,他並不是想以這些受害者的悲慘作為出發點的,所以實際的觀影感受我是沒覺得有很大的沉重感,甚至某些片段還引得觀眾發笑,影片給我的感覺更多是拍攝這些婆婆們現在的生活,導演更加希望人們關注她們的生活狀態,而不是一味的煽情。
影片以一場葬禮開始把人物娓娓道來,原來現在放映時不少婆婆早在一四年就已經去世,看著她們的音容笑貌,你很難把她們跟這場悲劇聯繫上,如果不是知道主題,她們在我眼裡也只是很普通的老奶奶,並沒有表現出比常人更多的悲傷。
影片結尾,是一副長長如碑文似的眾籌名單,感謝這些有心人的眾籌使這部紀錄片得以完成之餘,我不禁疑問,為什麼這樣一個題材的國產作品需要眾籌,相關機構在大喊勿忘國恥,雖遠必誅的漂亮口號時,是不是應該拿出實際的行動來使人們記住歷史?在一部部自嗨式的電影狂歡過後,是不是該給這樣有堅持的電影人一點支持?二十二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很快就變成十二、二、零。
G. 電影 二十二
昨天沖著這么高的評分去看了,你可以說我如此沉重的題材,你居然還睡著了,怎麼怎麼的,但是我要說的是,我們一行4個人,2個人都睡著了。一場下午場的電影,除了我們4個,就沒有其他人了。
整部電影非常零碎,就講講各個老人的現狀,對於這個老人曾經經歷的,就寥寥幾句話提了一下。感覺這部電影不是告訴我們歷史,而是告訴我們這些老人的現狀。有的孤單,有得落寞,有得貧困。
從一個觀影者的角度來說,這些根本無法觸動我。
所以面對這個電影,我只能說,很抱歉,我睡著了。題材很沉重,電影很一般,我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