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的成本算不算其中影星的片酬
電影的成本算不算其中影星的片酬 關於明星高片酬這事,還得從前兩年前周迅出演的《紅高粱》說起,當時爆出周迅的片酬高達三千萬,可謂一石驚起千層浪,「高片酬」現象浮出水面。後來趙薇出演《虎媽貓爸》又被爆片酬高達4000萬以上,平均每集片酬約為百萬元。明星「高片酬」漸漸引起了關注,大家開始對明星的片酬進行深挖,結果不挖不知道,一挖嚇一跳!原來不止電視劇和電影行業,連綜藝方面明星片酬也是驚人收入。傳在《極限挑戰》中,黃渤一季片酬達到了4800萬,黃磊一季也有三千萬!
之前又曝出《如懿傳》男主角霍建華片酬7200萬元,女主角周迅片酬9000萬元,兩位主演片酬合計超過1.5億!此消息一出,再次將天價片酬這個敏感的話題推到風口浪尖上,央視更曾點名痛批《如懿傳》演員高片酬現象。雖然後來證實是一場鬧劇,霍建華和周迅在《如懿傳》中片酬並沒有網傳那麼高,霍建華5071.7萬元,平均每集56.35萬元,周迅5350萬元,平均每集不超60萬元,相對來說也算合理!
影視行業「泡沫」經濟下,演員出演一部作品、隨便參加一場活動,所得收入大抵得上一個普通人一輩子的積蓄。針對這種「高片酬」現象小編簡單分析了下,認為有著幾方面的原因(個人見解):
一、經濟的迅猛發展,造就了一大波「資本投資商」,他們又相繼看中了影視行業這塊肥田。他們並非專業人士,對劇本質量,製作啥的並不都整的明白,索性只認「流量明星」。對於投資商製片方來說,有了大碗收視票房才有保障,結果一線演員片酬猛漲。
二、電視劇行業的繁榮背後,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雖然每年獲批製作許可的電視劇少數也有一兩萬集,但是大量製作完卻沒能播出的劇集也很多。因為衛視電視台只有那幾家,如果沒有「流量明星」加入,可能劇都賣不出去,不能在電視台播出基本上也就相當於砸手裡了。
雖然現在可以投放網路平台播放,這種情況有所緩解,但從傳統感情上來說,還是更希望投入衛視平台,收益可能更直觀。不管怎麼說,資本市場對於「流量明星」的高漲熱情,行業對於超級明星IP資源上的傾斜,均使流量明星身價水漲船高。
三、再就是影視產業井噴式的發展促生出的『酸辣粉』。『酸辣粉』們都有一顆狂熱的心,只要是自己喜愛的小鮮肉小蘿莉拍的片,他們傾盡所有支持。比如,《三生三世》上映的前幾天,辣粉們自發『鎖場』,使得《三生三世》的票房得到一個客觀的數字。有這些狂歡的年輕人不怕沒有『燥熱明星』。
既然一切條件成熟,那明星
㈡ 電影製作費都包括哪些內容
電影製作費的分配?這個就比叫多了,一部電影的拍攝,最少要組建最少8--10個部門,看你電影的類型了,需要一個生活組(製片組),前期籌劃組,導演組,車組,現場,財務,道具,劇務組,攝制組等組成,最後一步就是後期製作組,後期製作組包括後期剪接,製作等。。然後就是發行組的事了。所有的費用又製片組分配到財務組,然後有財務組分配到各各小部門,明白了么?
㈢ 電影成本包括哪些
肯定都算在裡面啦,通常電影開拍前,投資一般都會全部到位啦,這個就是總的預算。然後就靠製片去控制各項開支,保證從前期准備一直到後期宣傳,都要控制在預算內,超出的部分看還能不能找到贊助商,或者電影公司是否願意加錢。
㈣ 拍攝微電影主要成本是什麼
片子拍的好壞首先要想的是劇本,是創意,是故事。不是所謂「成本」,我知道你說的成本是指哪些一定要花錢的東西,希望專業人士給你列出來。可我是想說,沒有好故事,好劇本,就算是花1000W做一個微電影,也是失敗的節奏。
著眼於品牌形象塑造,深挖企業特點和企業文化價格50起普通的十幾分鍾的也得幾W吧當然加特效拍攝規格演員什麼的前期後期價格都很靈活了就很貴了,小企業50萬到一百多萬不等。大企業請明星也不過分,幾百萬到一千萬不等。
這個沒有固定的,要看很多因素,看你選擇什麼樣的製作水平,多長時間,是不是全部交給一家微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等等,要看具體情況的。
㈤ 影片製片預算的常規知識
電影預算是影片投資的基礎和重要參考依據,也是電影管理和市場化運作的前提,高質量的電影預算是電影拍攝、製作、發行順利進行的保障,也是對投資方利益的保證。
由於電影預算還設計很多財會知識的運用,在此,我們僅用兩周時間,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電影預算常規知識,並輔以好萊塢影片的預算細目作為範例。
一、什麼是電影製片預算
電影製片預算,亦可稱為電影成本預算(簡稱:電影預算),指的是電影拍攝的全部投資,包含影片劇本稿費、影片道具成本、影片拍攝成本、影片參與人員薪酬、影片後期製作成本、影片市場宣傳成本、和額外其他成本等。
二、電影製片預算的分類
總體來說,電影預算可以分為兩大類:線上費用(above-the-line)和線下費用(below-the-line)。之所以要將線上費用和線下費用劃分出來,是因為,線上費用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主創團隊的薪資,這也致使線上費用可產生的金額區間跨度很大;而相反,同一製作水準下的線下費用,則相對穩定,可預測性也較高。
1、線上費用 | Above the Line
定義
線上費用視具體影片而定,指的是在創造過程中自然衍生出來的費用。線上費用主要包括獲取劇本或編寫劇本的支出(編劇的僱傭費)、製片部門和導演的薪水、以及演員的薪資和額外報酬等;這些支出項目,也統稱為「創造性元素(Creative Elements)」支出。
范疇說明
從某種程度來說,「創造性」這個詞用在這里,顯得略微不夠恰當;因為很多歸屬於線下費用的工種,也同樣做著「創造性」的工作。而之所以做這樣的劃分,是因為從職業角度來講,這兩類費用支出還是存在著細微的區別的。
對於歸屬在線上費用的工種來說,這些人通常是根據他們在電影產業的現有地位而收取薪酬的,同時,他們也可能會參與影片最終利潤的分成。因此,線上費用的估算,更多的要基於市場環境和主創團隊受關注的熱度。
主要支出項目
2、線下費用 | Below the Line
定義
線下費用主要指的是用在技術上的支出,這也是每部影片都會產生的費用。一般來說,線下費用包括付給工作人員的薪資、使用設備或購買錄像帶及膠片的費用、布景、道具、服裝、化妝、交通、食物、音效和剪輯的開銷等。
主要開支項目
3、經常性費用
經常性費用,指的是一些租金及水電瓦斯的開支費用,這些通常會被歸屬入線下費用。經常性費用通常會佔到約總預算的15%,並被視為重要開支。
除常規預算額度外,製片人最好再多撥出10%的金額作為經常性費用的備用金,這筆錢可以應付一些容易被忽略、但卻會嚴重影響到整體製作進度的事宜。
三、耗片比
耗片比(Shooting Ratio)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會以指數級別影響全片的預算。一旦你知道為這部影片計劃的耗片比以後,便可以對整個項目將會要使用到的膠片或者數字媒體存儲及硬碟數量得出一個較為准確的估值。
耗片比,指所有拍攝素材與影片最終時長之間的比值。整個公式由兩個數字來表示,比如10:1或者15:1。這意味著,一般來說,為了得到影片中某一片段,你應該計劃拍攝10或者15倍的素材。如果影片的最終時長是100分鍾,那麼按照10:1的耗片比計算,你應該計劃拍攝1000分鍾的素材。如果耗片比是15:1的話,那你應該按照1500分鍾的素材來制訂預算。對於低成本影片來說,10:1或者15:1的拍攝耗片比其實已經是很正常的范疇了,更高成本的影片或好萊塢的一些大製作,通常則需要負擔起更高比例的耗片比。
四、緩沖和應急資金
盡管預算是基於你認為完成影片所需花銷的預期,在你完成整個項目之前,是絕對不可能准確地算出到底要花多少錢的。這也是為何要在預算中加入富裕或應急資金,以備拍攝製作期間的不時之需。
緩沖資金
緩沖資金(pad),是指預算項目明細中你知道自己過高估計的費用,必要的時候,你可以將這部分資金挪用到其他部分的額外支出上去。
應急資金
應急資金(contingency),也可稱為「不可預估費」,是在預算總結中應出現的一條項目明細,通常是預算總而基礎上的10%-15%,以備實際執行時的預算超支。
五、其他會影響預算的因素
天氣
如果影片需要再室外拍攝,那麼在制定預算時,就需要考慮到氣候和季節因素,一方面可能會涉及到取暖或避暑需求;另一方面,氣候突變或周期性的梅雨、沙城暴等氣候等,也會導致拍攝計劃的暫緩或取消,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各個方面的支出細節。
小孩
由於小孩自身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很可能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就對拍攝失去了興趣或因失去耐心而產生煩躁感,從而拖緩整體製作進度,並導致成本的額外耗損及預算的增加。
以上基本包含一般電影預算製作的所有類目,具體預算的制定,還需根據不同量級或者不同需要的電影項目進行增加或刪改。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排除不可預估的突發狀況,合理的預算必定是一部電影拍攝、製作、發行的重要保障。
㈥ 電影製作成本
電影製作成本包括演職人員的成本以及拍攝中各種拍攝成本,還有後期製作的成本。在過去電影演職人員成本佔比很小,主要是演員片酬並不高,但最近若干年演員的成本被暴炒到天價,造成演員成本占據了整體成本的50%以上。
㈦ 電影的成本,運營費和票房之間的關系
首先一部電影成本主要包括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宣發成本,以及電影拍攝和發行中籌備階段,拍攝階段,後期製作、審核,出預告片、開展公映前的宣傳,各大網站發出新聞宣傳,首映式、公映等階段,也會需要一定的費用。
一般來說,片方最終能夠獲得總票房的30%,算上片方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收入,一般需要獲得3倍於製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夠收回成本。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成本是一百萬,票房達到300萬左右就可以回本,就目前片方分賬高達39%左右,也就是不到300萬就可以回本。這還僅僅只是票房收益,還有非票房收益,像網路版權,電視台版權,以及海外版權都是電影投資收益中非常重要的收益!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