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逃生電影
z戰俘列車
② 奧運會被古羅馬帝狄奧多西幾世禁止
分類: 社會民生
解析:
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碼唯稿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奧運會有違遲孝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翌年宣布廢止古奧運會。公元895年,拜占廷人與歌德人的阿爾菲斯河發生激戰,使奧林匹亞各項設施毀失殆盡。公元426年狄奧多西二世燒毀了奧林匹亞建築物的殘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連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使奧林匹亞遭到了徹底毀滅。就這樣順延了1000餘年的古奧運會不復存在了,繁榮的奧林匹亞變成了一片山遲廢墟。
③ 德國納粹時期有個著名的女導演叫什麼
Leni Riefenstahl萊尼·里芬斯塔爾
我有段時間還研究過她來的。。。
難得一見的天才人物,就是為納粹拍攝過紀錄片的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爾出生在德國柏林一個富商之家,少年時曾在柏林一家藝術學校修習油畫和芭蕾,因為有習舞的經歷,她後來習慣於稱自己是運動員。這位自幼喜歡神話的少女迷上了當時流行的「高山電影」,這是一類以英雄為主角的帶有原始神話色彩的德國電影,她不僅因為在這類電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紅極一時,而且還成功執導過一部高山電影《藍光》(1932年),這部電影使得希特勒成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剛剛篡奪大權的希特勒召見了里芬斯塔爾,委託她拍攝兩天後舉行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年度大會。里芬斯塔爾來不及多准備就投入了這場拍攝,由於有來自戈培爾的多方阻攔,拍攝過程很不順心,最後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勝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場就無聲無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請里芬斯塔爾來拍攝紐倫堡的納粹黨代會,里芬斯塔爾起初不太情願,她推薦《柏林:大都市交響曲》的導演瓦爾特·魯特曼來執導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堅持他的請求,對這位女導演說,「把你的生命給我6天吧,今後你再不會違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爾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她提出的條件是以後不再為黨拍攝任何電影,事實上,除了1935年拍攝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們的軍隊》外,里芬斯塔爾的確沒有再為納粹黨拍片。里芬斯塔爾是一個不太關心政治的藝術家,她在拍攝《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這兩部片子時,甚至一再堅持聘用一個有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盡管後者曾一再提醒她這樣做不太妥當。
里芬斯塔爾是一個非常敬業的導演,在接受希特勒的片約後,她立即著手組建了一支120人的攝制隊伍,其中包括16位主攝影師,他們的助手以及相關的技術人員。里芬斯塔爾手裡掌握著30台攝像機,4條聲軌,以及22輛配有警察的汽車。會議召開前夕,里芬斯塔爾排除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為這120個人安排好食宿,然後立即率領技術人員在紐倫堡市安排拍攝點,位於Luipoldhain的120英尺高的旗桿被安上了電梯,以便攝影師在數秒之內升至旗桿頂端進行俯拍;一個兩層樓高的坡道在希特勒廣場修建起來,以便攝影車能夠平行拍攝行進中的隊列;一輛消防卡車進入待命狀態,它的活動天梯有90英尺那麼高,可以隨時把攝影師送上天空,掃拍紐倫堡市的屋脊、紀念碑、遊行隊伍以及高舉的標語和旗幟;黨代會的主會場甚至也是按照拍攝的需要而搭建和布置起來的。當這一切准備停當以後,里芬斯塔爾率領她龐大的隊伍投入了為期一周的緊張拍攝工作,從1934年9月4日到9 月10日,里芬斯塔爾就像指揮一場戰爭一樣指揮著攝影師以及各種相關人員,為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個緊要歷史關頭留下悶孝了充足的影像證據。經過數月的剪輯,這部名為《意志的勝利》的紀錄片於1935年的3月首映,當即被德國人歡呼為是一部傑作,此後,它還獲得了威尼斯金獎(1935年)和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7年)。
很多年以後,當美國人決定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被邀請前來為戰爭搖旗吶喊的好萊塢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就是看了這部片子後,才找到了拍攝《為何而戰》這部系列片的思路。據說,當他看完這部令人不寒而慄的「敵片」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假如能夠讓美國士兵看到這部片子,他們就一定會知道他們為何而戰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里芬斯塔爾這個天才的電影眼睛是如何善於捕捉歷史事件中本質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惡的要素。里芬斯塔爾並沒有為攝影鏡頭製造現場,她只是本著一個紀錄人的天職,把現場一切活躍的因素都反映到電影銀幕上。這部紀錄片沒有採用畫外解說,而是讓畫面自身和從現場採集來的講話、聲音來說明問題。當然,這部片子把希特勒神化為一個齊格弗里德式的民族英雄,這肯定是有編排上的主觀成份在起作用的,但是,這樣一種虛假的歷史意識螞帶稿,在當時卻是一股真實的歷史力量,它不僅代表了納粹黨人的意識形態,也代表了德國大部分民眾的心態。《意志的勝利》行孫所採用的小標題,不折不扣是這一時期德國民眾「歷史意識」的體現:
1934年9月5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20年
德意志人苦難生涯開始後的第16年
德意志取得新生後的第19個月
阿道夫·希特勒再次飛臨紐倫堡
去檢閱他忠實的追隨者們
如果說紀錄紐倫堡大會還有點勉強的話,那麼拍攝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就完全是出於自願了。這部片子應該說和納粹政府沒有太多關系,希特勒本人雖然對里芬斯塔爾保持著一貫的支持態度,但里芬斯塔爾卻不想有官方因素介入進來,她繞開元首直接和國際奧委會聯系,並最終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授權和支持,1939年,國際奧委會還特地授予里芬斯塔爾一枚「奧林匹克金章」,以表彰她為拍攝這部紀錄片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實際上,戈培爾領導的宣傳部當時也在拍攝一部奧運會電影,他們對里芬斯塔爾的攝制組採取了一種排斥和不友好的態度,甚至對里芬斯塔爾的成片也橫加干涉,如命令她刪除有關黑人運動員奪冠的鏡頭等,但里芬斯塔爾巧妙地繞過了宣傳部的審查,在1938年的首映式上拿出了《奧林匹亞》未經審查的完整版本。里芬斯塔爾是這部片子的總導演和集資人,她成立了一個由自己擔任股東的「奧林匹亞有限公司」,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前的幾個月里,這個公司和托比斯(Tobis)電影公司簽訂了一份75萬帝國馬克的合同。加上向海外推廣時的翻譯和製作費,12部有關運動的科教和紀錄電影,以及大量的運動電影文獻,《奧林匹亞》的全部項目經費是220萬帝國馬克(在1938年約等於523810美元),據德國《明鏡》周刊1952年5月的一次訪談記載,《奧林匹亞》放映後的收入在700萬到800萬帝國馬克之間,這還不包括戰後它在德國之外放映時的收入。也就是說,《奧林匹亞》是一個在經濟上自負盈虧的項目,而不是 「拿了納粹黨數不清的錢」。
《奧林匹亞》由兩部具有正片長度的紀錄片構成,它的主題是非政治的。1958年,里芬斯塔爾在《奧林匹亞拍攝手記》中回憶說,當時她為這部片子確立的主題是:運動競賽,運動的美,奧林匹克精神。里芬斯塔爾說,她的影片要表現緊張激烈的競賽過程,要表現運動員健美的體魄、敏捷的身姿以及他們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力量,還要體現出一種奧林匹克精神:國家之間、全世界的青年之間和平競賽的精神,並追溯這一精神的發生發展以及它對全世界所具有的影響 。
這又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拍攝,里芬斯塔爾這次募集了80名攝影師及攝影助理,在駐地還安排了30 名補給人員,另有兩支小分隊,一支小分隊開赴希臘,從那裡尾隨火炬運動員穿越七個國家,另一支駐扎在德國基爾的劃艇賽場。早在賽前幾個月,里芬斯塔爾就率領了一支由攝影師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工作小組前往賽場進行勘查,尋找合適的拍攝點,實驗各種可能的拍攝角度,提前確定膠片和光圈的系數,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這是一次難度非常大的拍攝,因為它要追蹤在幾秒鍾之內發生的高速運動,而且還要應付包括天氣和光線在內的各種不測。里芬斯塔爾為這部片子定下的基調是:「這部電影必須是一部紀錄片。任何東西都不能遺漏」,可是奧運會組委會的底線是絕不能幹擾比賽。里芬斯塔爾的拍攝重點是田賽和徑賽,這需要有攝影師進入賽場的核心部分,而這在歷屆奧運會上一向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里芬斯塔爾感到困難重重,但她毫不氣餒,一次又一次地和組委會討價還價,最終爭取到了她所需要的最低拍攝條件 :
1、跳高架邊可以挖兩條攝影壕溝,百米賽起跑線後5米處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終點上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跳遠跑道邊可以挖一條電影壕溝;
2、徑賽時可在賽場中央搭建三個攝影塔,百米賽起跑線後可搭建一個攝影塔,鏈球比賽的護網後可以搭建一條攝影軌道,這些設施用後必須立即拆除;
3、最多六個攝影師可以進入賽場中央,不許使用在軌道上自動運行的攝影機(這條禁令後來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里芬斯塔爾還在體育館上空安排了飛機和氣球,在船上和馬背上安裝了固定攝影機,在跑道邊安裝了攝影機跑軌。1936年7月20日,奧運聖火在希臘點燃,從這一天起,攝制組在里芬斯塔爾的指揮下,投入了一場緊張的戰斗,幾乎沒有一分鍾的鬆懈。在為期16天的比賽中,攝制組共拍攝了120萬英尺的素材,餘下的18個月,里芬斯塔爾把自己關在剪輯室里,在沒有助理導演和藝術指導的情況下,獨自剪完了120萬英尺的膠片,這不僅嚴重損壞了她的健康,而且還遭來了人們的嘲笑,很少有人相信這會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奧林匹亞》畢竟成功了,它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好評。在這之後,里芬斯塔爾本想拍攝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臘神話中好戰的亞馬遜女王,但突然爆發的戰爭把她的拍攝計劃打斷了,一直到臨死她也沒有把這部片子拍出來。二戰結束後,里芬斯塔爾因為涉嫌與納粹牽連,被投入了監獄,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終審判決:「里芬斯塔爾……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沒有致力於建立與自己藝術事業無關的聯系……她與希特勒之間不存在曖昧關系。」 重新獲得自由後,里芬斯塔爾試圖恢復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地位,但是無形的猜忌和譴責還是經常落到她的身上。1956年,里芬斯塔爾開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裡,她不僅「重新獲得了生命」,而且還開始拍攝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虛構的紀錄片,以表達她對現代奴隸買賣的義憤。可是因為資金、戰爭、車禍、天氣等原因,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來。從1962年開始,里芬斯塔爾數次前往蘇丹努巴山區的原始部落,去進行研究和拍攝工作。盡管她不是第一個拍攝他們的人,但她是第一個被皮膚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許去拍攝努巴人神聖的儀式。從1965年開始,受努巴人金屬般優雅的體態和富於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這位 62歲的老人開始拍攝一部關於努巴人的彩色紀錄片,以記錄這一正處於崩潰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與此同時,里芬斯塔爾出版和展出了一些關於東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這些光彩奪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里芬斯塔爾說,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東西,這不是因為她個人不喜歡有病的人,而是因為拍好看的人能給觀者帶來愉悅。
71歲那年,里芬斯塔爾參加了潛水訓練,她要實現自己的一個宿願:拍攝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個出色的水底攝影師,並出版了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和《水下的奇觀》。從此以後,里芬斯塔爾反復前往最優美的潛水區,去拍攝她的水下紀錄片,直到94歲的時候,里芬斯塔爾還戴著潛水鏡,到可可島附近的水域去拍攝鯊魚。97歲那年,里芬斯塔爾竟決定再次前往蘇丹,去看望和幫助被戰爭隔絕的努巴人。里芬斯塔爾已經23年沒能見到她的努巴朋友們了,為了這次旅行,她與蘇丹政府進行了反復磋商,甚至和叛軍首領取得了聯系。2000年2月,里芬斯塔爾率領一個小型攝影隊飛抵蘇丹首都喀土木,在那裡,經過漫長的等待和艱難的談判,當局終於同意他們前往努巴山區。成千上萬的努巴人翹首期盼她的到來,在那裡,她發現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內戰的犧牲品,正當里芬斯塔爾准備繼續對那些還活著的努巴朋友進行紀錄時,新的戰爭爆發了,她只好立即和攝影隊乘直升飛機離開努巴山區。另一場災難降臨在他們頭上,直升機墜毀了,所幸沒有人員死亡。一架救援飛機把里芬斯塔爾運往一家德國醫院,在那裡,人們發現這位九旬老人肋骨多處斷裂並傷及肺部。盡管發生了這場可怕的事件,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還是沒有放棄她再次前往蘇丹的計劃。
2003年9月9日,這位充滿了坎坷與傳奇的世紀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辭別了人世。里芬斯塔爾對紀實鏡頭的迷戀以及她富於激情的工作方式,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維爾托夫意義上的電影眼睛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又只能說她是一個不純粹的電影眼睛人。與維爾托夫的平民電影相比,她的電影帶有更多的貴族氣息,她醉心於生活的「美」,卻並不關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長拍攝紀錄片,但工作起來更像是一個故事片導演,她拒絕承認《意志的勝利》是一部宣傳電影,但恰好因為它是「藝術」的,所以才有煽動性,她從不關心政治,所以才會被政治利用。里芬斯塔爾與維爾托夫這兩個偉大的電影眼睛人,各自代表了本雅明所指出的兩條對立的藝術路線:政治的審美化(法西斯主義)與藝術的政治化(共產主義) 。在這里,「藝術政治化」中的政治,不應理解為欽定的政治,而應理解為關涉到我們每一個人權利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真理報」曾用電影的形式為這種政治確立了一種典範:一種「自下而上」的、不是從上級命令出發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實踐告訴我們,人民有權通過電影眼睛來記錄和觀察自己的生活。這一號召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④ 紀錄片《奧林匹亞》:是奧運的史詩還是納粹的政治宣傳
第一部奧運會官方電影,拍攝於希特勒統治時期的德國。1936年,納粹勢力漸漸抬頭,在奧運官方電影中處處可見納粹勢力站在奧運看台上的畫面,雖然影片的政治含義多次被西方知識界批判,但是它在展現運動場面時活力四射的美感,是史無前例的。
在該片中,蓮妮·萊芬施塔爾的許多創新手法可謂是體育轉播和體育紀錄片的鼻祖,如比賽時的慢動作,從地面仰拍的鏡頭,和從飛艇向下俯拍的全景。
《奧林匹亞》,可以說是奧林匹克運動史上較早問世的一部充滿美感的史詩性大型紀錄片。表達主題作為一部記錄奧運會的影片,其主題內容當然是體育比賽。但是,在納粹統治下開展的這次奧運會,難免表達來自納粹後台的意識形指神態。宏偉的布景、把運動員變為超人形象的取景和剪輯,支持納粹神話中種族優越性的因素,無不透露出納粹信息。影片的取景也點明了比賽項目的嚴密組織,瓦格納襪首風格的音樂迎合了當時德國官方認可的藝術風格。這部記錄奧運賽場體育競爭的影片,承擔著宣傳納粹思想的使唯好虧命。里芬斯塔爾通過一個個健美的德國運動員形象,通過「新的」德國人形象,刻意展現了希特勒領導下的「新德國」與貧窮、衰敗、不安定的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相比有著多麼大的變化和不同,這一切均需感謝元首。為此,影片中「好元首」希特勒反復出現(或宣布比賽開始,或觀看比賽,或為獲勝者頒獎),以強化其救世主的形象。
⑤ 活了101歲的驚世美女Leni Riefenstahl,只因一個錯誤被罵了70年
她不僅有著咄咄逼人的美麗,更有著上天賦予的驚人才華。她既是舞蹈家、電影明星,又是著名導演、製片人、攝影大師,被稱為現代「紀錄片之母」。她生命之樹常青:72歲學潛水,94歲在海底拍鯊魚,100歲完成最後一部紀錄片。
希特勒曾深情地叫她:「我的完美德國女人」。
然而,她在7個月的時間內,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導致人們對她毀譽參半70年。如果沒有這個錯誤,她或許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她是萊妮·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一朵戴罪的玫瑰,一塊有瑕的白玉。
完美德國女人 Leni Riefenstahl
1902年8月22日,Riefenstahl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富商家庭。她天資聰穎,對詩歌、繪畫、電影、戲劇,都深深著迷。為了學習藝術,她竟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偷偷報考了舞蹈班,成為一名舞蹈演員。
Riefenstahl出落為沉魚落雁的美人,跳起舞來更是婆娑靈動,風情萬種。21歲時,她舉辦了首場舞蹈演出,就驚艷了整個柏林。然而,在布拉格演出時,她不慎摔傷了膝蓋,開始了漫長的療愈。
在沉悶灰暗的康復期,她看了電影《命運之山》,不禁心潮澎湃,抑鬱心情一掃而光。她大膽地給導演阿諾德寫了一封信,信里充滿著年輕女孩的傲嬌:
「只有我才是你電影中的女主角。」
她還隨信寄去了照片。
沒想到,導演被她那咄咄逼人的美麗折服,很快就答應和她見面。不過,阿諾德偏愛探險題材的電影,要求演員具備強健的體魄,他擔心她的膝蓋會吃不消。
她做出了大膽的決定:冒著落下終生殘疾的危險,立刻對膝蓋進行手術!幸運的是,手術非常成功,Riefenstahl順利成為女主角,出演電影《聖山》。
影片公映後,她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在片中,她赤著雙腳,勇攀高峰的形象,散發著勇氣和力量的光芒。從此,她走進了電影的世界。悟性超群的她,很快掌握了製作電影的技巧,後來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藍光》,竟獲1932年威尼斯電影節銀獎。她也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導演。
一生的錯誤?
如果不是因為下面的錯誤,她或許會走上事業巔峰,享受一生贊譽,成為獨一無二的完美女人了。或許上天嫉妒她的美貌與才華,於是為她設下了一個誘人的陷阱。
在她眾多的影迷中,有一位地位非凡的大人物——納粹頭目希特勒。她曾在柏林體育館,聆聽了他的演講,短短幾分鍾被他「洗腦」。她曾回憶那時的感覺:「我覺得地球表面突然斷裂開,一股巨大的水流從裡面噴射出來,噴射的強度足以使地球震動……」
後來,她給希特勒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的仰慕之情,並提出見面的請求。讓她意外的是,希旅纖凱特勒痛快地答應了,畢竟他也是她的忠粉。
這次會面他們「一見鍾情」。希特勒張開雙臂,熱情地擁抱了她,但馬上又松開了手,發誓說:「在我完成我的事業之前,我是不允許愛上女性的。」
此後,他們開始密切地交往,外界甚至傳聞她做了他的情婦。不過,他們都否認此事,只承認是對方的知己。
甜蜜的陷阱慢慢地鋪設,Riefenstahl邁出了第一步。
意志的勝利
這位傳奇女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就是1935 年的電影《意拆喚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她當時接受了希特勒的邀請,拍攝了1934 年德國納粹黨在紐倫堡召開的全國黨代會,此會議有超過70 萬支持者出席,而作品則以多種技巧拍攝,充份突顯出煽動性的納粹形像,是政治宣傳片的經典佳作。
此影片在期後多次獲獎,但在二戰之後則被禁播,直至2004年。但它對於電影界及各紀錄片影響深遠,而且在推動群眾支持納粹方面也極為重要。一開始她並不情願,怎奈希特勒舌燦蓮花:「把你的生命給我6天吧,今後你再也不會違心替我豎滾做事了。」RIEFENSTAHL飄飄然地同意了。
希特勒給了她最大的支持:不限製作經費!提供一百多人的龐大攝制組!
16名攝影師和16名助手同時工作,36架攝像機一起運轉,26台汽車和眾多安保人員隨她調遣。甚至在拍攝期間,希特勒本人也任由她指揮。
當時才32歲的Riefenstahl,如同一個大權在握的女王,在現場調兵遣將,顯露出驚人的才幹。拍攝氣勢宏大的閱兵場面,她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如烹小鮮。
片中,希特勒被美化成光芒萬丈的男神,乘坐飛機從天而降。頓時,吶喊聲、歡呼聲響徹雲霄。
當納粹政要們提出想在片中露個臉,可是為了畫面的美感,Riefenstahl拒絕了。希特勒居然低三下四地請求她:「每個人都有愛虛榮的一面……」。
她跺著腳再次拒絕,希特勒只好耍起威風:「別忘了站在你面前的是誰!」最後,她只好妥協。
於是片中每個政要都喊了幾句空洞的口號,這也許是該片的一個敗筆。拍攝這部鴻篇巨制,用掉了17萬英尺長的膠片。經過精心的剪輯,該片成為震驚世界的《意志的勝利》,並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獎及巴黎博覽會金獎。
在這部恢弘的片子里,希特勒被渲染得光輝燦爛。甚至在幾年之後,德國人看到這部片子,還會激動得熱淚盈眶。據說,即使是現在,大學教授在電影課上,也不敢將此片完整放映,因為它的蠱惑性和煽動性,簡直邪魅可怕。
畢竟當時這位女士的確穿著了軍服拍攝,而作品也確實起了相當巨大的影響力,甚至她跟希特勒的親密關系毋容置疑,因此往後的批評家一直認為她必須為戰爭罪行承擔責任。
甚至在戰後,即使她表示對集中營等毫不知情,也一度被軟禁,法國 *** 等亦破壞了她的拍攝工作,而且她亦從此被冠上「納粹攝影師」之名。這部影片越是成功,Riefenstahl的罪過就越是深重。但她在醒悟之前,仍在與魔鬼共舞。
1936年,Riefenstahl執導拍攝了柏林奧運會。
除此之外,Leni Riefenstahl 還有1938年的《奧林匹亞》(Olympia),紀錄了1936年的柏林奧運,氣勢更加恢弘壯闊。
這是奧運第一部紀錄片,她出色並前衛的鏡頭運用等技術,更成為日後行業標准,並且被「時代周刊」列為百部影片之一。雖然這是一部體育比賽的紀錄片,拍攝並突顯出運動員的優美身姿,作品亦獲多個獎項,卻也被批評是鼓吹納粹那些優等人種的理念。
為了鏡頭的完美,她簡直「上天入地」,在賽場邊挖壕溝架設機器,拍出運動員的仰角;在船上、馬背上安裝攝影機,拍攝運動員的動態;甚至安排了飛機和熱氣球,拍攝壯觀的俯瞰鏡頭。
她指揮著200多人的攝制組,花費了18個月拍攝,最後在120萬英尺的膠片中,剪輯出了205分鍾的精華。
她說:「奧運會14天就結束了,我的電影要讓別人看20年。」的確如她所願,《奧林匹亞》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獎,媒體評價它是「螢幕的史詩」。
然而,這部本沒有政治色彩的紀錄片,在1938年成為獻給希特勒49歲生日的賀禮,因此也成為了Riefenstahl的罪狀之一。《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既成為燦爛的紀錄片巔峰之作,也同時成為最有爭議的作品。
對Riefenstahl而言,這兩部片子成了她難以洗清的「污點」。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納粹暴露出猙獰面目,Riefenstahl才看清希特勒的虛偽和殘酷。她曾悔恨地說:「我寧願在1939年9月1日之前死去。」之後,她發誓再也不為政治效力。
1945年希特勒倒台,她被送進監獄。身陷囹圄4年後,她被無罪釋放。判決書里說她「沒有從事與藝術無關的工作」。然而讓她難過的是,人們總是不肯原諒她,永遠在指責她那個污點。
畢竟,那兩部紀錄片的影響力,實在太深遠了。她只好不斷向公眾澄清:「我只是一個藝術家,只忠實於美與和諧的事物……」此時,她的導演生涯毀於一旦,丈夫也早就棄她而去,艱難時她甚至要和母親擠在朋友家的閣樓里。
Riefenstahl僅有的一次婚姻,是1944年嫁給梅傑·彼得·雅各布,他們沒有子女不過,她不甘就此沉淪,她要繼續向人們證明自己,不怕從頭再來。她拿起了照相機,成為了一名攝影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多次前往非洲,和原始部落的努巴人共同生活。他們金屬般的皮膚、雕塑般的身形迷住了她。和他們在一起,她的歡笑比以往時候更多。
1972年,她的攝影集《努巴》引起轟動。在她的鏡頭下,努巴人是那樣明艷絢麗,給人們帶去了視覺震撼。信箋像雪片一樣寄來,有段時間她甚至要雇3個人回信。
她多次去非洲生活,和當地的努巴人在一起可是,人們並沒有完全諒解她。1997年她的一個攝影展上,有人指責她在兜售「法西斯美學」。Riefenstahl拒絕接受,她說:「不要因為我為希特勒工作了7個月而否定了我的一生。」
Riefenstahl鏡頭下的努巴人
Riefenstahl的腳步,沒有因爭議而停滯。她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生活,卻把生活過得更加精彩,哪怕自己正逐漸走向衰老。
72歲時,她謊稱自己52歲,參加了潛水訓練班,成為水下攝影師,並出版攝影集《珊瑚花園》和《水下的奇觀》。她一共潛水2000多次,成為這一記錄的最高齡者。
94歲時,她來到哥斯大黎加,潛到海底拍攝鯊魚;95歲時,她掌握了新的專業設備,並學會用蘋果軟體加工圖像。;97歲時,她再次前往蘇丹,看望日思夜想的努巴人;98歲時,她帶攝影隊去山區拍攝,不料飛機突然墜毀,她肋骨多處斷裂,卻大難不死;100歲時,她剪輯了最後一部紀錄片《水下印象》。
2003年9月9日,101歲的她在慕尼黑的家中安然離去。
她曾如此輝煌,又曾如此罪惡。歷史曾證明她無罪,卻也保留了她的污點。面對人們的指責,她曾失落地說:「女人是不允許犯錯的。」這朵戴罪的玫瑰,這塊有瑕的白玉,你會原諒她嗎?
⑥ 奧林匹亞電影
鏈接稿察:https://pan..com/s/1yRF8GlFc7aY3tpe6swsBJw
《奧林匹亞》是由萊妮·雷芬斯塔爾執導,艾爾溫·胡伯等人主演的一部紀錄片。第一部奧運會官方電影,本片由《國家的節日》和《美的節日》兩部分構成,影片講述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故事。第一集《民族的節日》。影片首先把觀眾帶到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希臘,展示古希臘神廟里陳列的一系列最早田徑運動員的精美塑像。第二集《美的節日》。神頌清晨的鍵瞎茄奧運村,天還沒大亮,大地尚未蘇醒,年輕的運動員已然起床來到戶外活動身體,開始了晨練。
⑦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歷史沿革
創辦初期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1936年,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會;1938年,德國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奪下最佳外國影片「墨索里尼杯」。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選擇戛納作為舉辦地點是因為氣候舒適。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擔任「國際電影節」主席,電影節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來到法國戛納舉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國際電影節,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1948年、195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194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在「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⑧ 為什麼羅馬皇帝狄奧多西葯下令禁止舉行古代奧運會
主要是因為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奧運會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所以宣布廢除奧運會。以下是古代奧運會的衰落過程。
公元前困嘩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奧運會由衰落走向毀滅。羅馬帝國統治希臘後,起初雖仍舉行運睜逗動會,但奧林匹亞已不是唯一競賽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屆奧運會,羅馬經濟規律就把優秀競技者召集在羅馬比賽,而奧林匹亞只舉行了少年賽。這時職業運動員已開始大量出現,奧運會成了職業選手的比賽,希臘人對之失去了興趣。公元2世紀後,基督教統治了包括希臘在內的整個歐洲,倡導禁慾主義,主張靈肉分開,反對體育運動,使歐洲處於一個黑暗時代,奧運會也隨之更趨衰落,直至名存實亡。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奧運會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翌年宣布廢止古奧運會。公元895年,拜占廷人與歌汪早行德人的阿爾菲斯河發生激戰,使奧林匹亞各項設施毀失殆盡。公元426年狄奧多西二世燒毀了奧林匹亞建築物的殘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連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使奧林匹亞遭到了徹底毀滅。就這樣順延了1000餘年的古奧運會不復存在了,繁榮的奧林匹亞變成了一片廢墟。
⑨ 萊妮·雷芬斯塔爾的政治藝術
這個時期德國政壇風起雲涌,納粹黨在為上台做繁雜的准備,此時的雷芬註定將成為一位不平凡的女性。
1932年5月18日希特勒首次接見了她,從此也註定了她此後半個多世紀與希特勒和他的納粹第三帝國剪不斷的聯系。
1933年希特勒請她為納粹黨大會拍攝紀錄片,這部影片沒有公開放映,但她不久就接受了希特勒的個人委託,為納粹黨的1934年紐倫堡軍事閱兵拍攝紀錄片,這就是她最為世人激賞和詬病的《意志的勝利》(TriumphoftheWill,1934)。攝制期間,第三帝國向她提供了任何一個導演都夢寐以求的工作條件: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制組,36部以上的攝影機同時開工,無數的聚光燈聽候調配。無與倫比的拍攝條件讓里芬斯塔爾首創了電影史上的很多攝影技巧,在大場面的把握上,至今沒有一個導演可以聲稱超越了她。這部電影被公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宣傳電影,同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擊敗了《白雪公主》,獲得影展金獎。並在巴黎電影節上獲得法國政府大獎第一。
無論雷芬斯塔爾願意與否,從1934年開始,她已經被公認為是納粹黨最有力量的宣傳機器了。
1936年柏林奧運會舉辦之際,她受國際奧委會之託為奧運會拍攝紀錄片。這部後來被命名為《奧林匹亞》(Olympia,1938)的紀錄片,幾乎成了所有體育紀錄片的聖經。在奧運會召開的14天時間里,攝制組全體人員始終吃住在集搜拿體宿舍,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為了拍出運動會的宏大場面,里芬斯塔爾不僅利用飛機航拍,建造專門的移動攝影塔,而且別出心裁地將自動攝影機吊在氣球上拍攝。為了讓攝影師能夠仰拍跳遠運動員騰空跳躍的雄姿,她還讓工作人員在起跳線和沙坑之間挖了坑道,以便安放攝影機。而由她創造的這些拍攝手法直至今日全世界的大型體育比賽的拍攝中仍在沿用。《奧林匹亞》拍攝期間,雷世盯搭芬斯塔則扒爾靈活地調度數十台攝影機,井然有序地指揮著百餘人組成的攝制班子。
北京電影學院的一位教授曾說過,他從來不敢把《意志的凱旋》完整地放給學生們看,因為看過這部片子後有超過60%的學生成納粹追隨者,其餘的40%只需要再看一遍即可同樣達到這種效果,最優秀的演說家加上最優秀的鼓動家配上最為世人激賞的記錄片,海嘯般的沖擊波沒有幾個生命能夠抵擋得住。
⑩ 希特勒的演講片子
《意志的勝利》下載http://bbs.ldxz.com/dispbbs.asp?boardid=3&id=2895
意志的勝利(1934/德/黑白)
[檔案]英文名:Triumph of the Will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配樂:赫伯特。溫特獲獎情況:獲1935年威尼斯電影節和巴黎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禁級:XXXXX [內容]本片是一部記錄1934年在紐倫堡召開的帝國代表大會的紀錄片。由納粹構思,為納粹拍攝,內容也是關於納粹。電影記錄了大會的盛況和會議期間的一些重要事件。影片開始時,濃雲密布的天空襯托出德國的動亂景象,顯示一個正等待創世主開天闢地的混沌世界。然後天空逐漸開朗,第三帝國的形象逐漸清楚起來。一架飛機穿雲破霧時隱時現。陸地上的群眾在仰望和等待。飛機終於著陸,艙門打開,鎮棗希特勒從天而降,頓時,歡呼聲響徹雲霄。紐倫堡,這座具有中世紀情調的都市,擠滿了歡迎的人群,國旗隨風飄揚,汽車在人群中慢慢地向前駛進,最後是閱兵場的情景,大批裝甲戰車整齊地隆隆駛過。接御猜拆著,銀幕上出現字幕:「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戰爆發後20年,德國的苦難開始後16年;新生的德國起步之後19個月,阿道夫。希特勒再來紐倫堡,檢閱忠實的追隨者的隊伍。」上世紀30年代,當納粹黨徒聚集在紐倫堡開會期間,希特勒想拍攝一部電影,以反映自己如何成功地爬上德國權力最大的領導者的位置。他選中了萊尼。里芬斯塔爾。《意志的勝利》實際上向歷史學家顯示了納粹政府如何通過宣傳而發展壯大,希特勒是如何運用他無與倫比又令人恐懼的語言能力煽動群眾,並向他們灌輸納粹思想的。
[焦點]一位有爭議的女導演拍了一部毀譽參半的作品,成為電影史一則奇特的個案。
[背景]萊尼。里芬施塔爾是德國電影界一位著名的元老級人物,她之所以聞名世界,不僅由於她在電影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更因為她是一位爭議頗多、毀譽參半的人物,因為她和德國納粹合作的經歷及其兩部著名的影片《意志的勝利》(1934)和《奧林匹亞》(1938)。
萊尼。里芬斯塔爾1902年8月22日出生在柏林一個富裕的小資產階級家庭里。從影之前,萊尼在柏林學習繪畫,之後又接受芭蕾舞訓練。在一次受傷後,她決定改行當演員,投到電影導演阿諾德。范克的門下。阿諾德。范克曾是一位滑雪教練,以拍攝登山片而著稱。萊尼。里芬施塔爾先後主演了幾部范克的登山片,如《聖山》(1926)、《大飛越》(1927)、《帕呂峰的白色地獄》(1929)、《冰山緊急求救》(19323)等。萊尼從范克那裡初步學到了電影這門藝術。1932年,萊尼和匈牙利著名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合作,共同編劇、導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藍光》。這部影片使她在德國影壇聲譽雀起。
真正改變萊尼。里芬斯塔爾命運的是在1933年。如果不是這一年她被帝國宣傳部授予了拍攝紀錄片的任務,那麼不管她從事舞蹈,還是表演,或者導演登山片,她的身份還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可一旦她接受了這個任務,她的影片就免不了被淪為納粹的政治宣傳品,她的創作就自覺不自覺地偏離藝術的方向。1933年,萊尼。里芬施塔爾接受帝國宣傳部的命令,拍攝了一部關於納粹黨代會的影片《忠誠的勝利》。1934年,她又受命拍攝在紐倫堡舉行的帝國代表大會,希特勒欲藉此機會大加宣傳德國的復興,他給里芬兆磨斯塔爾提供了空前的拍攝條件: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制組,無數的聚光燈,16名一流攝影師、30台攝影機所組成的規模龐大的攝影隊同時開工,22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全部隨時聽命於里芬斯塔爾調遣,紐倫堡甚至為拍攝還專門修建了特殊的橋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爾的攝影機能夠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一位納粹官員甚至還把他的豪華別墅提供給攝制組下榻。希特勒投下如此血本,為的就是把納粹黨變成銀幕上最完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
希特勒的願望達到了。里芬斯塔爾指揮著她的攝影大軍,在梯子上、斜坡和高塔上進行拍攝,多視角的拍攝成功地渲染了現場氣氛。影片後期製作花費了幾個月,赫伯特。溫特為影片配樂,音樂風格近似於瓦格納,瓦格納是希特勒最喜愛的音樂家。《意志的勝利》於1935年首映。影片完全符合當局的意圖,藝術精湛,很有美學追求,被納粹頭目們稱贊為「傑作」。這部影片的成功,使里芬施塔爾成為「國家社會主義自我標榜最有想像力的宣傳員」。
1936年,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了她最優秀的影片《奧林匹亞》,這部記錄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紀錄片共分兩集:上集是《群眾的節日》,從奧運會的發祥地古希臘開始敘述,頌揚了希臘的建築藝術和人體美,接著是奧運火炬向柏林傳遞和希特勒檢閱群眾的場面,之後便是田徑賽事;下集是《美的節日》,反映的是奧運村的生活和其他賽事。
在納粹統治時期,許多有良知的藝術家都不願與獨裁者合作,他們不是流亡國外,就是被投入了集中營,甘願為納粹服務的只是少數人,萊尼。里芬斯塔爾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里芬斯塔爾對希特勒的崇拜發自內心,把希特勒看作是人民的救星。在她看來,是希特勒使德國人擺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長期蕭條和民族自卑感,這一信念,直到戰爭給全世界造成毀滅性災難,她才醒悟過來,認識到自己也成了被欺騙的歷史的犧牲者。1939年9月,里芬斯塔爾被邀請去波蘭拍攝閃電戰的勝利,5天時間里,她悲傷地震驚於戰爭的無情和德國士兵對待波蘭俘虜的殘酷。她開始不再為政治宣傳效力,但她作為納粹藝術的招牌卻再也改變不了。
第三帝國倒台後,里芬施塔爾是第一批被送進監獄的電影人,她被定名為納粹的同情人並幾次遭到逮捕。1949年,她終於結束了牢獄之災,她的導演生涯也隨著帝國的覆滅而永遠結束了。由於身份特殊,里芬施塔爾很難得到拍片資金,但她仍是一位不屈不撓的堅強女性,她敢於否定自己的過去,也勇於創造自己的未來,拍不了電影,她便改做攝影師,上世紀60年代末,她已年屆60,但她仍不辭辛苦地遠涉非洲,深入到東非的叢林中考察旅行。在蘇丹南部的努巴部落單獨與努巴人在一起生活了好幾個月,拍攝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回國後出了兩本攝影集,曾轟動一時。
1992年是萊尼。里芬施塔爾誕辰90周年,為了向這位德國電影界元老表示敬意,拉伊。米勒為里芬施塔爾製作了一部長達3小時的紀錄片。2003年9月8日,萊尼。里芬施塔爾謝世,享年101歲。據報道:「她走得很平靜,沒有感受到任何痛苦,就像躺在她的床上睡著了一樣。」[欣賞]對於美國的電影史學家來說,《意志的勝利》是一部「最具權威性的宣傳電影」。影片《意志的勝利》沒有解說詞,里芬斯塔爾把任何文字都視為影片的敵人。在需要靠語言表達時,就使用希特勒或其他納粹領導人的演說同期聲錄音。影片的魅力來自導演對畫面和音響的處理:行進著的人們、歡呼著的人們、旗子和納粹黨徽、鷹徽、古老的德國街道和塔、民間歌舞、雲彩、演講、軍服,以及頻繁出現的「元首」希特勒。在《意志的勝利》的拍攝中,個性強悍的里芬斯塔爾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電影製作作風,凡是與她的美學要求有所沖突的事物,不管作為影片的內容來說有多重要,都會被她毫不留情地排除。電影中的所有畫面都要確保在最美的光線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確的曝光與拍攝角度來拍攝。而為了獲得這種畫面,她不惜動用幾十台攝影機從各種角度一起拍攝,然後從以這種方式拍攝到的大量膠片中選擇她所需要的畫面,然後從17萬英尺的膠片中剪輯出這部電影。作為一位才能非凡、加之訓練有素的舞蹈演員,她對電影節奏與動感表現恰到好處的把握,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在視覺表現上酣暢淋漓的作品。旋律、節奏、動感之間的銜接、轉化可謂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而由不斷變化的畫面所生成的節奏感、高翔與陶醉的感覺成了她的電影的基調。里芬斯塔爾也擅長運用靜止的畫面,使其作為停頓休止符收到一種戛然而止的效果。納粹主義思想在她的壯觀畫面的演繹下,變成了一種令人陶醉的視覺幻想曲。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她受了納粹思想的影響的產物,倒不如說是受大會現場的那種法西斯狂熱與陶醉的影響的產物。她用攝影機這個工具,在大會現場體會法西斯主義的狂喜並將其升華為一種法西斯主義的視覺美學。萊尼。里芬施塔爾通過富於節奏感的剪輯,使這部極具蒙太奇效果的反映納粹黨的紀錄片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她把純粹的政治宣傳品提高到了罕見的藝術高度。由於里芬斯塔爾作品的技術上及美學上傑出的成就,使她成為「納粹自我表現的最富想像力的宣傳者」。
《意志的勝利》迷惑了許多人,使他們決心聚集在希特勒的旗幟之下。因此,這部影片在宣傳上獲得的巨大成功是「不可饒恕的」。但是,迄今為止,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夠如此廣泛地為對手所用,對希特勒持反對態度的國家也都把《意志的勝利》中的大部分內容借用到本國的反戰宣傳影片之中;也沒有哪一部影片把希特勒惡魔般的本質和把人類自製力喪失殆盡的情況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對這種奇特現象的惟一解釋是:里芬斯塔爾的攝影機不撒謊,它所揭示的真相永遠使人不寒而慄。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說:「它在無意中成了一個很有意義的資料,暴露了它所歌頌的政權的兩面性,即表面上的彬彬有禮和骨子裡的野蠻。」作為一名藝術家,里芬斯塔爾是十分出色的,她的藝術技巧及素養令人嘆服。即使作為一名宣傳家,她也因為有處理壯觀場面的非凡能力和政治上的率直受到稱贊。作為電影導演,里芬斯塔爾發展了攝影技術和濾光鏡技術,發展了包括大自然、建築藝術和人體在內的蒙太奇因素。她的紀錄片傑作已成為具有時代價值的文獻。作為女導演,她的藝術造詣絲毫不比男導演低,她對於登山電影和體育片的付出和犧牲是有目共睹的。里芬斯塔爾是從上世紀30年代男人占統治地位的藝術領域起步的,無論在財政來源、組織手段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她都不佔優勢,但是她敢於在艱難的競爭中解放自己,她熱愛運動,無論是登山,還是潛水;她欣賞並贊美健美的體魄。里芬施塔爾的藝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強調身體的活力,無論舞蹈、體育,還是後來在非洲叢林中、在水下攝影中都突出了這一點。這也許是她對體育電影情有獨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