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爆裂鼓手》這部電影
《爆裂鼓手》的結局,可以做兩種完全相左的解釋和寓意。
但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答案:安德魯的偉大和弗萊徹的偉大,一個是尚未歷經人世,停留在執著和天賦的偉大,一個是看破世間萬種,只剩下對音樂瘋魔的偉大!
這就是親情,在你失落的時候給你安慰,在你成功的時候為你自豪!
「師生情」、「愛情」、「親情」.......無數感情,如無數樂器,指揮得當,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篇章!致敬所有為夢想付出和努力的人!
㈡ 《爆裂鼓手》:誰不是筋疲力盡往前走
01
這是一個有關爵士樂鼓手的電影,是一位朋友向我推薦的,2015年第一看的時候就深深被震撼,如今再次重溫仍有很大感觸。
影片主要講述了魔鬼教練佛萊徹對鼓手內曼及其他樂手殘酷、近乎瘋狂的培訓方式。
教練佛萊徹是個非常嚴厲的老師,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只要樂手有一點問題,他就會發怒,用各種難聽的話語去譏諷學生。男主內曼剛上大學,對打鼓痴迷。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佛萊徹看中並被引入他的樂隊。
有一次,教練讓內曼試一試:「關鍵是放鬆,別擔心曲子,別擔心別人怎麼想」,結果幾次下來,內曼打得有點問題,教練也提示了幾次,最後氣憤地拿一把椅子朝他丟過去,整個排練室瞬間安靜下來了。就問他是趕了還是拖了,內曼說不知道,教練更怒了,逼問他怎麼可能不知道。
就這樣,內曼流下了眼淚,教練看到他流淚更加生氣,說他是個娘炮以及母親為什麼扔下他和他爸,用各種難聽的話去諷刺他,最後讓他當著其他學員的面大聲說:「I am upset」,這才得以結束。
02
可想而知,內曼被訓成那個樣子是多麼羞愧乃至無地自容。但他是絕對不服輸的,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到房子里刻苦訓練,每次都練到手出血為止。黃天不負有心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內曼取代了那個資歷老一點的鼓手坦納成為了新的核心鼓手。
生活總是充滿了挑戰,只是你不知道這種挑戰何時到來。很快,教練佛萊徹又引進了一個鼓手康納利,經過簡單測試後,康納利取代內曼成為核心鼓手。內曼顯雀遲然是不服氣的,而教練則鄙夷地說:「你要真想當核心,靠本事爭去」。
面對教練的「刁難」,內曼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回來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女朋友分手,面對女朋友的質問,他說:「我想更優秀,我想成為最偉大的之一」。就這樣開始了他艱苦的訓練,他准備了一個大玻璃杯,裡面放滿了冰塊,每當他的手練出血時,他直接把手放在冰塊里,整個玻璃杯瞬間被染紅,然後堅定地繼續打鼓。
在一次演奏練習中,教練單獨訓練他們三個鼓手,憑借著日常的積累和堅強的毅力,內曼再一次成為核心鼓手。
但是內曼被短暫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在一次重大的演出中,他遲到了,時間很緊張,不幸的是他在開車過程中還出了事故。但他還是帶著傷、頭上還沾著鮮血,依舊上台去演奏,打鼓過程中,他顫抖的手連鼓槌拿不穩了,最終鼓槌掉落……
禍不單行的內曼被教練佛萊徹開除,那一刻內曼再也忍不住了,他憤怒地撲上去毆打佛萊徹。內曼就這樣退學了,回到家裡修養和調整。
03
時隔多日後的一天,他和教練佛萊徹相遇了,之前的很多疑惑在這里得到了解釋。佛萊徹說:「我覺得人們不知道我做的是什麼,我不是去指揮,弱智也會搖搖胳膊控制節奏,我是去逼他們突破自己的極限的,我相信這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而且再沒有哪兩個字比『不錯』更害人的了」。
內曼反駁:「就沒個界限嗎,你逼得太狠,下一個查理帕克(著名薩克手)反而氣餒退出了」。佛萊徹說:「不會,因為下一個查理帕克永遠不會氣餒,但我從來沒有自己的查理帕克,但我努力了,是真努力了,這一點就已經比多數人遠多了,而我永遠不會為自己怎樣努力而道歉」,最後他還補充道:「康納利一直都是我用來激發你動力的而已」。
最後佛萊徹說,他要帶領樂隊參加一個演出,演出的還是之前內曼熟悉的曲物歲悄子,並想讓內曼擔任鼓手。經考慮,內曼決定參加。但到了正式演出那天,曲目並不是內曼之前熟悉的那首,沒辦法,他就這樣硬著頭皮演奏下來,都是在胡亂敲打。
演奏結束後,內曼很失望,佛萊徹卻得意地對他說:「看來你沒那個天分」,似乎又在語言折磨他。內曼氣憤又慚愧地離開舞台到後台擁抱了下他父親,父親安慰他:」沒事,我們回家」。
04
但內曼顯然並不甘心,他突然離開父親重返舞台,在架子鼓前落座,拿起鼓槌就盡情地打鼓,是他最熟悉的罩渣那個曲目。這一舉動震驚了佛萊徹和其他樂手,內曼則鎮定地小聲說:「等我提示」,就這樣其他樂手也跟著演奏起來,就是內曼在控制著整個節奏,內曼忘我、賣力地演奏使他成為全場的焦點,連在上面指揮的教練都成了點綴。
曲目結束後,指揮教練和其他樂手都停下來了,但內曼還在繼續打鼓,毫無停下來的意思。教練質問:「你在干什麼」,他仍回答:「等我提示」。就這樣,過了一會仍沒停下,教練都生氣地作出了「停下來」的手勢,但內曼就像看不見一樣,繼續盡情打鼓。
最後沒辦法,教練重新做手勢開始指揮,整個樂隊開始奏響,而內曼也使出渾身解數,異常投入,汗水都撒到了鼓上,那一刻他是在用生命在打鼓,最後教練對他露出了贊賞的目光,內曼也高興地笑了,影片在演奏中結束。
05
影片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在追夢過程中,面對別人的嘲笑、質疑,無需理會,只需要和自己較勁,拼盡全力去挑戰自己的極限,你做到了,別人自然改變對你的看法。
因為成功是靠自己抓住哪怕是夾縫中的機會積極主動爭取來的,而不是別人給的。
當然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去面對,那這個勇氣來自哪裡呢?無非就是不斷和自己較勁直到筋疲力盡的過程以及這一路的積累、沉澱。
㈢ 《爆裂鼓手》深度解析是什麼
《爆裂鼓手》是迄今為止奧斯卡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得主,達米恩·查澤雷的第二部電影長片。和諾蘭一樣,在正式出山之前,達米恩·查澤雷也有著一部幾乎憑一己之力完成的黑白電影作品。
《爆裂鼓手》的故事就是達米恩·查澤雷的故事,安德魯就是高中時期沉迷打鼓的那個達米恩·查澤雷。這是一部半自傳性質的電影。
參照達米恩·查澤雷的經歷就可以得知,這不是老套的,教人勇敢追尋夢想的勵志片。
電影《爆裂鼓手》最後的結局意思是:
弗萊徹真的是想陷害自己的學生,他們作為彼此的敵人,因為安德烈是用一種不公開的手段舉報弗萊徹,害得他最後被迫離開最好的音樂學院。這次弗萊徹也通過看似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陰狠手段來陷害,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同樣都是反映了他們雙方對於自己藝術生涯的結束。
最後兩人都在絕望的懸崖上實現了自我的夢想,弗萊徹終於找到了自己作為教師那種近乎癲狂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潛力,而安德烈也實現自己想要的藝術境界,雙贏?還是雙輸,如果從人性偏執的角度來看,最後不是一種勝利,而是有一點小小的悲劇,影片最後一幕是師徒二人相目而笑,反而更顯示出藝術的可怕和人性的扭曲。
㈣ 為何大家會推薦2014年的影片《爆裂鼓手》
這部電影的視慎備聽節奏很快,鏡頭和音樂在細節的處理上都非常到位了,音樂一出來就足夠吸引人,所以就感覺電影的時間過得特別快,富有節奏感的音樂加上快速移動的鏡頭都讓電影充滿了緊張激動的氛圍。電影緊湊的剪輯,演員無以倫比的表演,加上舞台的呈現。這已經足夠成為你去看它的理由,很可惜與奧斯卡擦肩而過,最後只拿了最佳剪輯。若給個最直接的評價,我覺得就是震撼,難以表達的震撼。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19歲少年安德魯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某晚他在學校練習時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看中,進入了學校頂尖樂團,同時偏執的追求完美犧牲了友誼和愛情。安德魯越是刻苦練習,越與其他任格格不入。安德魯在弗萊徹偏執的訓練下,扭曲了心理。但為了安德魯為了比賽不顧一切時燃豎,卻搞砸了一切。當失意的安德魯遇上失業的弗萊徹,一起登上紐約音樂廳的舞台,他才發現原來弗萊徹一直等著報復他。但安德魯卻證明了自己...
㈤ 《爆裂鼓手》結局官方解釋是什麼
官方解釋是:安德魯被弗萊徹狠狠地陰了一次,而他自己的價值,也被弗萊徹的言辭和行為擊打的粉碎。而弗萊徹也失去了學院的職位,相當於他的教育理念被徹徹底底的否認。
一個渴望得到認同,需要鼓勵的夢想少年,遇到了一個只懂得打擊,謾罵的魔鬼教師,這註定是一個悲劇。看著安德魯每一天在焦慮和恐懼中度過,就連和喜歡的女孩約會也沒太多笑容,你大概就能知道達米恩·查澤雷當年為什麼會選擇放棄了。
做自己喜歡的事,應該是享受的,樂在其中的,訓練再怎麼枯燥辛苦,咬咬牙撐過去,也能夠有一種欣慰纖此的感覺。安德魯遇到弗萊徹之後,爵士鼓再也無法成為他的享受,反倒是成歷豎唯為了噩夢。他明明已經努力到極致了,可是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就像玩游戲屢屢不通關,人長期處於逆境,往往容易變得暴躁,易怒,需要通過砸鍵盤來宣洩憤懣的情緒。本來靦腆話少的安德魯逐漸開始變得脾氣火暴,打鼓之外還修成了弗萊徹的懟人技能。
安德魯在最後確實是在技術上完成了自我超越,但他卻迷失了自我。他忘記了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演奏。他被弗萊徹羞辱,他感到憤怒,感到憋屈。他心有不甘,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出一口惡氣,他才豁了出去,放飛自我。
安德魯為了達到弗萊徹的要求,逐漸地忘記了他當初對音樂的熱愛。弗萊徹潛移默化地抹殺了他原本熱愛音樂的靈魂,他不肢培再為了音樂而演奏,他只為了能讓弗萊徹滿意而演奏,為了所謂的功名而演奏。對於真正熱愛音樂的達米恩·查澤雷,和他的觀眾來說,《爆裂鼓手》是徹底的悲劇。
㈥ 如何理解電影《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的結局其實更像是一句詰問:何為天才。在電影的最後兩位主角終於在彼此眼神中走向和解,認可彼此,一場本該是相互毀滅的鬧劇最終成為兩人涅槃重生的契機。這個結局有著悲劇壯烈式的大和諧,不僅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更是整部電影思想內核的集中升華。
而《升旁爆裂鼓手》如果僅僅只是抨擊成功教育學又還不至於成為這么一部經典電影,最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對於走上這條道路的人的悲憫和同情。這點在結尾之處體現得尤為明顯,安德魯和費萊徹最終在彼此的目光之中達成了默契和和諧。當表現結束後,全場沒有像其他勵志電影般爆發出掌聲、喝彩和歡呼,但安德魯和費萊徹在這場斗爭之中都得到了結果和滿足。這個結局的設置,也突顯了整個故事的精神內核。
㈦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Whiplash)是達米恩·查澤雷編劇並執導的一部音樂劇情片,由邁爾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2014年10月10日在美國上映。《爆裂鼓手》講述一個熱愛音樂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的故事。
影片是一個短片的加長版,短片2013年拍攝完成。影片的序幕不是在圖像,而是在聲音中緩緩拉開。在一陣越來越激烈的鼓聲之後,鏡頭才轉至一個年輕拍啟人,他正激情澎湃地敲擊著架子鼓。這一幕向我們展現了主角的音樂天分和演奏激情。
音樂、節拍大量充斥其間,就是《爆裂鼓手》最開始設定的基調。該片的導演兼編劇戴文·查素列分別邀請了丹·利維和杜克·埃靈頓、創作插曲《鼓動真我》和《大篷車》,展現了他音樂上的不俗見地。此外,他也深知如何突出電影主題,即創作偉大的音樂既需要汗水,也需要天賦。
但是,這畢竟還是一部電影。主角安德魯·內曼曾無數次聆聽偶像巴迪·里奇的《鳥樂園》,渴望成為他那樣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這部電影的精神源泉。這樣的設定,加上兩位主演的出色演賣嘩繹,使得影片極為震懾人心。
2013年拍攝的短片中,由約翰尼·西蒙斯出演年輕鼓手。而電影中,米爾斯·泰勒成功接手這一角色,並進行了全新演繹。剛毅果決的年輕人安德魯·內曼想要擺脫大眾,包括一直教導和養育他的父親的平庸想法,因此對自己要求嚴苛。米爾斯·泰勒對安德魯·內曼的演繹使得角色魅力十足。
飾演魔鬼教練的J·K·西蒙斯卻大出風頭,吸引了不少眼球。J·K·西蒙斯賦予了特倫斯·弗萊徹這一角色多重復雜性。他的表現使得《爆裂鼓手》的襲配如結局不是那麼出人意料,但卻趣味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