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合拍港劇是什麼意思
合拍港劇顧名思義就是香港或台灣製作、拍攝的電視劇,由外國和大陸虛配演員與香港或台灣演員共同參加拍攝,主要取景地點在香港或台灣。
香港電視劇簡稱港劇,主要由香港本土兩家電視台——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和亞洲電視拍攝而成。近幾年來,媒體迅枯譽陵速發展,香港的其他電影公司及傳媒集團也開始拍攝電視劇,形成一股新的電視劇力量。港劇早年觀眾群主體為香港本地及廣東地區,80年代開始影響沒戚漸廣,以至對全球華人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❷ 杜琪峰最寫實的警匪片,大陸香港合拍,為在內地上映,拍了雙結局
前幾天介紹了一部大陸禁毒題材的犯罪片 《邊境風雲》
雖然對於毒品和人性都有著足夠深入的剖析
但就像影片中所說的
所以,這部《邊境風雲》更多的還是要從人物情緒以及獨特 影像風格 的角度去欣賞
今天同樣要推薦一部禁毒題材的 警匪片
不過不談感情,只說禁毒
這就是2013年 大陸和香港的合拍 , 杜琪峰 導演的 《毒戰》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 津海市 ,其實就是天津
孫紅雷 這次扮演的不是毒梟,而成了緝毒大隊的大隊長張雷,同樣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角色
剛剛卧底抓捕了一群身體運毒的團伙後
又盯上了另一起涉毒案件
古天樂 扮演的香港人蔡添明發生車禍,昏迷不醒被送往醫院
職業敏感度極高的張雷很快就盯上了蔡天明
原來蔡添明不僅有著幾間規模不小的 制毒工廠 ,而且還為香港的毒販和內地的毒販做交易和引薦的中間人
現正有一輛從粵海滿載冰毒原料的貨車來到津海給蔡添明交貨
蔡添明的工廠意外發生爆炸,才導致中毒而發生車禍
蔡為了 保命 ,選擇和警方合作
而警方也全力部署,想要一舉全殲整個 毒品流轉的上下線
為了引出即將交易的雙方,蔡添明配合張隊玩了一出 偷天換日
張隊先是裝扮成香港毒梟黎振標的侄子與內地毒販 哈哈哥 會面
套取信息後再立馬裝扮成哈哈哥,與真正的黎振標侄子接頭
如果你看過《碟中諜4》,你就知道這個過程就和阿湯哥團隊在迪拜大酒店 空手套白狼 ,獲取鑽石和密碼的手段如出一轍
當然,香港的大毒梟也沒這么傻
所以,張隊還繼續扮演了哈哈哥的角色去了一趟粵江獲取對方的信任
引著香港毒梟上鉤後,警方終於可以開始行動
同時警方對哈哈哥和蔡添明的制毒工廠進行清理
蔡添明又供出了更關鍵的信息
原來所謂大毒梟黎振標只是一個幌子,他後面有著 7 個香港人
這7個人才是控制著整個販毒團伙的 核心所在
當然,這7個人一出場,基本上都是老熟臉了
杜琪峰基本上把 銀河印象 的人都拉出來秀了一遍
林雪、盧海鵬、林家棟、葉璇、張兆輝、姜皓文還有吳廷燁
這7人經過了魚港碼頭的暗地仔細確認,又經過了雙方你來我往的鬥智斗勇後
他們終於相信了張隊扮演的哈哈哥,准備第二天交易
眼看一切都有驚無險順風順水的過來了
第二天一早,讓人捉摸不透的蔡添明 突然反水 了
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如果說影片的前90分鍾你都不能看出來這時杜琪峰的作品的話,這最後的10幾分鍾則徹底的回到了那個人人都熟悉的杜琪峰
槍戰、火滾簡拼、團滅
別致的槍戰關系、風騷的對峙走位
看了這一段,你就知道,這可能是大陸有史以來 尺度最大 的警匪片了
為什麼這么講呢?
整個警察團隊在神勇英武了大半部電影後,卻在這一刻被 全滅
被槍打死的、被車撞飛的、被車軋來軋去的、躺在地上被補槍的
好不容易堅持到最後,受了一身的傷卻還被又一次逃出來的古天樂啪啪啪幹掉的
鍾漢良、李光潔、當然還有勇猛了整部電影的張大隊長孫紅雷
總之,整個場面 要多慘有多慘
況且,這一切還是在古天樂開車劫持了幾個小學生的情況下發生的
現在看來,這么大的尺度都不知道當初是如何過關在 大陸上映的
不過據古天樂講,這部電影其實還拍了 另一個結局
這個結局中,蔡添明在最後的槍戰大遲褲中 倖存 ,並且在8年後於警察的再次交鋒中又一次逃出
不過,這個版本的結局想必我們是看不到了
這部影片不同於杜琪峰以往 暴力美學風格 的警匪片,而是整個過程都在極力的 寫實
這樣的寫實不僅體現在槍戰之中,更多的還表現在警方 緝毒過程 以及 毒販販毒過程
像是身體藏毒、制毒工廠、運毒分銷等等的細節都有體現
畢竟影片在大陸上映,所以公安幹警的專業和敬業的精神,在電影中也體現的足夠多
但也可能因為此,警察一方的角色顯得 太正義、太完美 ,甚至完美的有些單薄
反觀內心掙扎,一方面要求生、一方面有想要自由的毒販古天樂角色塑造則要立體的多
關於這部旦帶影片還有著眾多 更深層次的隱喻和解讀 ,在這里就不細致分析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研究
不知道在《毒戰》和之後,杜琪峰能何時能再次在拍一部大陸題材的警匪大
片?
如果能放開了施展拳腳,一定會更過癮
❸ 為什麼說《英雄》開啟了國產大片時代
978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電影的歷世團史分兩段來寫。
這一年後,中國開始大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電影的發展有了無限可能性。
這種轉變帶來的效果是可觀的。
1979年,《保密局的槍聲》上映,共有六億人次觀影,獲得了1.8億票房,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電影。
1980年的《405謀殺案》,1982年的《少林寺》,在那個票價不到一毛的年代,紛紛創造了票房過億的奇跡。
有了80年代的野蠻生長,在1993年,院線市場化改革,全面擁抱市場經濟。
之後的進口片《亡命天涯》《紅番區》《真實的謊言》,以2600萬、9500萬、1.02億的票房成績,接連打破內地影史票房紀錄。
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以3600萬的票房確立了賀歲檔,國產電影開始重視檔期的概念。
次年,《泰坦尼克號》引發萬人空巷,3.6億的票房紀錄,直到2009年的《變形金剛2》才將其打破。
而國產電影再次拿下億元票房已是千禧年,2000年的《生死抉擇》,從暑期一直上映到國慶節期間,總票房1.2億元。
到了2002年是中國電影巨變的一年,只因一位天降猛男來了。
《英雄》讓上一年略顯蕭條的電影市場一下火熱起來,內地票房2.5億,佔全年的四分之一。
還固定了大片邏輯,即大導演、大投資、大場面、大明星,幕後班底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
張藝謀、張偉平、江志強聯手讓內地電影進入大片時代。
帶動了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改變了電影的宣發模式與盈利模式,讓電影公司開始注重營銷的重要性。
同時,也使得內地電影市場與韓國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全世界為數不多的沒有被好萊塢電影蠶食的電影市場
也許是看到了《英雄》中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空前成功,2003年,香港和內地簽署了CAPE協議。
協議中提到,香港電影人與內地合拍片可獲得國產片的待遇,從此香港和內地進入了合拍片時代。
第二年,華誼兄弟跟周星馳合作《功夫》,1.6億的票房讓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馮小剛的《天下無賊》皆不是《功夫》的對手。
國產電搜山橘影年冠的成績,讓更多香港導演開始北上。
彼時的香港電影市場已經日薄西山,陳可辛、徐克、王晶、吳宇森、葉偉民、劉偉強、林超賢等香港導演瞅准機會,來到內地。
不僅繁榮了內地電影市場,讓一眾香港電影人可以開工,還給內地帶來了香港電影已經成熟的工業化製作。
如吳京的《狼牙》《戰狼》《戰狼2》的幕後製作團隊都是香港電影人,以及博納的唯悶一系列主旋律電影。
合拍片的作用可不僅僅體現在工業化方面,在檔期選擇上也不遑多讓。
2008年,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影市場跟著飛升,《畫皮》在國慶檔當天,內地票房突破一億,憑借一己之力打開了國慶檔的大門。
第二年《風聲》上映,單單國慶檔累計票房就有1.5億,成功奠定這一檔期「黃金檔」的地位,使其成為僅次於春節檔的全年第二大檔期。
這一年,香港演員不再一家獨大,內地演員中的黃曉明、鄧超等人開始獨當一面。
但演員的更迭對內地電影的影響,根本無法與《阿凡達》所帶來的變化相比,13.4億的票房與3D技術令內地大驚失色。
這種改變直接讓國內院線更新換代,讓銀幕數大幅度增加,讓2D電影成為時代的眼淚,讓內地年度總票房第一次過百億。
票房的增長,市場的變大,讓院線與電影公司關於票房收益分配的矛盾越來越大。
這個時候又是張藝謀站了出來,他用《金陵十三釵》與院線談判,經過多年的調節,票房分賬終由之前的3:7變成了4:6。
❹ 香港電影的沒落,為什麼都說成是因為97回歸
應該不是
香港電影沒有沒落吧,現在依然發光發熱,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更傾向於與大陸合作合拍電影。
其實90年代末,95年以後盜版橫行,加之2000年以後互聯網興起,各種盜版下載層出不窮,對比動輒100多的電影票,還有300多的VCD乃至DVD光碟(當年是以VCD為主,清晰度堪憂),很多人選擇了盜版。為此香港推出了版權條例,甚至重罰BT下載的人,無奈效果很有限。
03年的時候載入沙士疫情,香港電影處在一個相對困難的時期,此時出了《無間道》系列,大獲成功,獲得公認,因此也一言三拍了。
其實後來隨著香港與大陸簽訂各種經貿協議,很多香港電影人都跑去大陸拍戲拍電影,他們也在電視節目上坦誠說大陸市場比香港市場大太多,而且時間安排寬松,收入是香港的好多倍,好像周星馳以前的電影,在香港票房幾千萬乃至一億就算是票房冠軍,然而周星馳的美人魚在大陸票房就能有12億。。。
因此近年來除了很多愛國題材的電影,如葉問。也有很多香港人參與的電影如《我的戰爭》還有《智取五虎山》等等,因應大陸市場推出合乎市場需求的電影吧,應該說現在與大陸融合發展得不錯。
很多製片人都在大陸發行電影了。
主要是近年來多了人去電影院消費,人口多,所以電影也收的好,再加上電影院合理的營銷,讓電影市場蓬勃發展。。
❺ 大陸與港台的合拍片跟大陸與歐美的合拍片,在運作方式上有什麼樣的不同
原則上沒有不同,都享受國產片待遇。只不過在認定的時候,要求外國片需要來自中國的投資佔比超過三分之一,需要到中國大陸取景拍攝,需要有中國演員出演重要角色或者劇組三分之一工作人員為中國籍。港台因為直接享受國產待遇,合拍資質上沒有嚴格審核。且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並需要在中國取景。
❻ 外國電影在中國取景為什麼大多數選擇香港
因為香港在當時是屬於比較繁華的城市,比較先進,港口也比較多,交通便捷,所以有很多大電影在香港取景。
❼ TVB和大陸合拍的《再創世紀》風格演員等有很好的融合嗎
今年tvb推出的新劇中除了上半年播出的《飛虎之潛行極戰》收視率頗高之外,另一部關注度比較高的就是由tvb和大陸合拍的商戰劇《再創世紀》了。
相比之下,伙哥明顯感覺到tvb在拍攝電視劇這件事上是更為用心和專業的。所以就算此次《再創世紀》沒有達到一些觀眾的預期,但伙哥也依然覺得這是一部良心好劇。
❽ 香港與大陸合作過哪些電影,電視劇,一起上過哪些綜藝節目
三十年大陸和香港電影合作(2009-04-30 21:36:55) 標簽:娛樂 相濡以沫,共創輝煌
—— 淺談改革開放三十年大陸和香港電影合作
從1978到2008,從《少林寺》到《梅蘭芳》,大陸和香港電影的合作己成功走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風雨歷程,此間,兩地影人精誠合作,攜手奮斗,為中國電影的壯大發展寫下了精採的篇章。在這三十年中,兩地合拍片見證了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那麼,就讓我們帶著喜悅與激動來回顧這一段歷史。
70年代末,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佛下,香港影人著到了希望,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們回到內地發展祖國的電影事業.香港的張鑫培導演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由他執導的電影《少林寺》是華語動作片的經典之作,該片不僅憑借原滋原味的少林寺場景和少林功夫深深吸引了兩岸三地的觀眾並取得了巨大成功,還開創了兩地電影合作的先河。自此以後,香港武術電影開創了一條新路,那就是:與內地科班武術演員合作,利用祖國大好河山為背景來拍攝動作電影。後來徐克和李連傑的合作與《木棉袈裟》《新龍門客棧》中的美麗的內地風光都證實了這一點。
歷史車輪依舊前進,兩地合作更為深入,80年代初,歷史題材影片進入兩地合拍片領域,香港影人李翰祥不顧台灣當局的阻撓,冒著失去台灣市場的危險,毅然回到大陸拍片,其作品《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獲得了巨大成功。它不僅使香港演員梁家輝成為香港金像獎最年輕的影帝,使劉曉慶成為在香港最具知名度的大陸影後,還使一部分人了解那一段中國屈辱的歷史。但該片更大的價值是:他喚起了全體中國人的歷史認同感,這說明兩地影人的心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80年代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興起的時候,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嚴浩的《似水流年》就是其中代表作,該片的女主角——內地的斯琴高娃以其精湛的演技獲得了香港觀眾的認可,並摘取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影後桂冠,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的第一位內地影後。歷史是這樣奇妙,2008年斯琴高娃憑借《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再度獲得此項殊榮,該片的導演許鞍華也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之一,這位導演在80年代也曾與內地合拍《投奔怒海》。可以說,他們是兩地合拍片發展的見證人。
到了90年代中期,兩地合拍片合作的領域慢慢擴大,文藝片,喜劇片相繼進入合拍領域。兩地合作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內地電影製片廠開始直接參與合拍片製作。其中,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合拍的《霸王別姬》最為成功,北影廠提供戲台,服裝等資源,而香港利用其好萊塢式的運作,強強聯手,製作出了這一部不朽的華語電影巨作。此外,來自兩地優秀演員鞏俐,張國榮的加盟更是為影片增色。但該片的更大意義在於:來自香港的中國演員張國榮把一位中國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戲劇人生演繹得生動傳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京劇文化。該片在戛納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勇奪金棕櫚大獎,為華語影片增光,更向世人昭示了兩地影人齊心協力製作優秀華語影片與利用電影傳播中國文化的決心。
97金融危機後,香港電影進入小段低迷期,但此時合拍片出現新亮點。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港片有內地演員的身影,這些內地演員逐漸成為主角。越來越多的內地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大膽啟用香港演員並使之融入內地電影。此時,一部分觀眾提出疑問,如內地演員與香港演員的表演方式能否和諧?港片風格是否能適應大陸?
但歷史告訴我們,合拍片依然在壯大發展,也越來越收到觀眾喜愛並成為華語片主流。潮流不可逆。2002年,《英雄》橫空出世,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成為美國外語片票房史上的第三名,更開創了中國式大片的輝煌。在接下來的幾部票房過億的大片中,如《天下無賊》,《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投名狀》,《赤壁》,幾乎無一不是合拍片。這些影片由最初的叫座不叫好到今天的藝術與商業並重,走過了一條艱辛的探索之路。
今年是香港回歸十一周年,我們欣喜的看到:香港影人的歸屬感越來越強。在電影《老港正傳》中我們看到了香港人民的愛國熱情。台灣導演吳宇森更是坦言拍攝《赤壁》就是要想外國人展示我們優秀的文化。在最近的合拍片中更不乏這類影片。例如陳凱歌的《梅蘭芳》,這部電影融合了中國元素,展示了梅蘭芳先生傳奇而又偉大的一生和其滿腔的愛國熱情。我們相信還會有更多優秀合拍片和觀眾見面。
兩地合作走過三十年,其成功原因有很多。港片有成功的商業運作和海外票房號召力,內地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場景。香港導演更為迎合觀眾欣賞口味,內地導演更注重影片的藝術性。香港劇本更為時尚,內地劇本更為深刻。香港演員更為職業,內地演員更為專業。這是兩地優勢,但我們把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那麼華語片將會走向一個新台階。當然這期間合拍片也曾遭受質疑,一度口碑很差,一度讓觀眾對中國式大片失望。但近兩年來《投名狀》和《赤壁》接連取得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贏讓我們看到合拍片的遠大的發展前景。
當然,合拍片的成功離不開祖國大陸的支持。2004年大陸與香港CEPA協議的簽訂更是為合拍片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在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兩地影人更應該團結起來一同救市,只有攜手共進,才能成就中國電影的百年夢想!只有合作,中國電影才能屹立於世界電影之林!總有一天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中國人有自己的電影產業,我們中國人可以拍出比好萊塢更好的電影!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中國電影蓬勃發展的三十年,是合拍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三十年。大陸和香港的電影合作像其他的合作一樣為祖國的建設作出了偉大貢獻。我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大陸和香港的電影人必將執子之手,相濡以沫,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