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後的前線裡面的炮是什麼炮
最後的前線裡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因為根據電影劇情,蘇軍使用戰場新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炸毀了德軍後方基地,有效延緩了德軍的進軍速度和打擊強度,所以最後的前線裡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
最後的前線是由瓦季姆舒梅列夫VadimShmelev執導,瓦季姆舒梅列夫,IgorUgolnikov編劇的戰爭電影。
最後的前線的劇情設定
這部電影講述了1941年10月波多爾斯基學員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爾斯克步兵和炮兵學校的學員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線,與蘇聯第43軍的部隊並肩作戰,阻止德軍的前進,直到增援部隊到達。
B. 有場電影有一個角色叫礦泉水和火箭炮,想知道叫什麼電影名。
你好,
下面故障原因和解決方法:
1、列印紙表面是否平整。如果出現列印機夾紙的現象,首先應看列印紙表面 是否平整,如果出現紙張捲曲或褶皺現象,最好換用表面平整、光潔的紙張,並且確保列印紙表面不能有類似膠類的附著物。
2、列印紙太薄或太多。必須確保列印紙質量超過60克以上,列印紙太薄將造成列印機在走紙時變得困難,容易造成列印機夾紙。而且一次裝入列印紙不能太厚。
C. 金剛川喀秋莎是誰發射的
在電影《金剛川》中喀秋莎是我軍志願軍發射的,具體是誰發射的,電影中沒有給出發射喀秋莎人物的鏡頭。
在《金剛川》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個情節就是志願軍動用了「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
發射中的它就像一枚照明彈,照亮了志願軍的心,也鼓舞了士氣。當時有士兵問班長:「這就是我們的喀秋莎嗎?」神情自豪又痴迷。
喀秋莎的威力:
當時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山上,溫柔地向敵方扔去了16發火箭彈。這個132㎜彈徑的炮彈,最大速度可達到355m/s,相當於一架超音速飛機,而它的最大射程可達到8.5km,足足比張譯手中的蘇制M1939式37㎜高射炮多5km,所以在觀感上像煙花。
於是有網友感嘆道,喀秋莎太美了,燦爛的流光尾跡,倏忽而過也讓人印象深刻。就像死神的織布機,在一片金光中為美軍送去報喪的靈衣。
D.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詳細講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葯。火箭彈戰斗部裝有TNT炸葯,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鍾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只需5-10分鍾,因而火力兇猛。
(4)礦泉水火箭炮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列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打響時,中國人民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有資料顯示,1953年7月13日晚9點左右,金城戰役正式打響,志願軍集中了五個「喀秋莎」炮團和其他炮兵部隊的上千門火炮,在這場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發動了69次齊射,幫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擊戰的勝利,促使美國不得不盡快在談判桌上妥協,為板門店停戰協定的最終簽訂掃清了障礙。
E. 一部二戰電影叫什麼,血戰蒙特,,,,
《火海浴血戰/血戰蒙特祖島》
二戰末期,盟軍艦隊攻擊在太平洋中的一個由日軍重兵把守的島嶼,然而日軍動用火箭(現在導彈的原型)等重武器,整個島嶼頓成一片火海,盟軍傷亡慘重,曾經是退伍軍人又因為戰爭重回部隊的喬,帶領一個班的戰士開始了對日軍橋頭堡的偷襲,找出隱藏火箭炮陣地的准確位置。
本片是一部不錯的戰爭片,片中出現了許多不常見的武器裝備:LVT兩棲裝甲,甚至有後期衍生型號的LVT(A)兩棲TK車,還有加裝了涉水通氣裝置和噴火裝置的的謝爾曼TK。
片頭壯觀的登陸場面應該為記錄片的鏡頭,一些細節也考慮的比較周到,如:陸戰隊員均裝備兩個水壺,這是在太平洋海島戰中必不可少的個人裝備,對於片中日軍的「火箭」翻翻了手邊的《燃燒的太平洋》一書,沒有找到有日軍裝備「火箭炮」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