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文化中的教父是什麼意思比如,某個人是3個小孩的教父,這是什麼意思
原為基督教用語。與教母一起,為基督教禮儀中受洗兒童的作保人。英文為God father。教父(或教母)可替受洗者申明信仰,可替代無能力的父母教育兒童。教父教母制起源於受洗成年人受洗應有主教所認識的一名教徒陪同並為之作保的習俗。各教會對教父、教母要求不一,有的只要求有教父或教母一人,有的要求有教父教母...各一人。 簡單來說,類似於中國的「保爹」……你不知道「保爹」?呃,別的不清楚,但南方,很多孩子都會有「保爹」「保娘」的,類似「乾爹」「乾娘」啦,不過更為親密。東方的重養育,西方的重引導,說是孩子的人生導師並不過分。
Ⅱ 什麼叫"教父"
教父可能是指以下項目滑態乎的其中一個: 教父 - 基督教中對嬰孩進行洗禮沐浴之人 教父 - 是基督教中的教會父老。 教父 - 1972年的一部電影,故事描述一個虛構的義大利黑手黨家族信悉,改編自同名小說。 教父也是對閉升黑手黨頭目的一種尊稱,引申至某領域內舉足輕重的人物。
Ⅲ 什麼是教父急急急
(一)概念說明:教父(father of the church)一詞大致可以定義為:在基督宗教初期的教會作家,他們都以正統的教義和聖潔的生活知名於世,也因此曾受教會嘉許為信仰的見證人。 (二)教父主要特徵:有四點,即年代古遠、正統教義、聖潔生活、和教會嘉許: (1)教父時代(當作一個文學階段來看) 始自聖經古典文學之後的第一章。按歷史研究現存最早的作品可能是約96年教宗克雷孟一世(Clement I,92—101 )寫給格林多的書信或是 (宗徒訓誨錄)。比教父年代的開始更難決定的是它的結束時期。一般的看法是以若望達瑪森(John Damascene,約650—750)為東方的最後一位教父,而以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約560—636) 為西方教父的最後一人。不過,有人以為這個時代早在猶斯弟尼安一世(Justinian I, 527—565)登基之時(527)已經結束了 ; 但也有人認為它應該延續至850 年為止。 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不過它並不影響時代問題的重點:教父文學是繼聖經古典文學之後最早的作品,它見證出基督徒在最初幾個世紀內的神學(尤其是基督論、聖三論和教會論)看法及發展。 (2)正統教義的超卓性。這個定義其實包含三個要點: 1)「教義」是指神學思想外在化於寫作之中教父們都是作家。 2)「正統」教義並不暗示沒有錯誤,因為教父並非僅是信仰的見證人,他們大都是神學家,嘗試更深入地透悟啟示的訊息。因此所謂正統教義意含著與正統教會保持教義上的共融。樂林人文森(Vincent of Lerins, 約+450)便曾這樣描述教父們:那些受嘉許的教師,在他們各自的時間與地方,與唯一的公教會保持著一樣的信仰與共融。」其後的(集拉修法令)(Gelasian Decree:這是一部律令選集,相當忠實地反映羅馬教會六世紀的看法),也把重心放在「共融」(communion)的基礎上。 3)最後「超卓性」可以指獨創性、深刻、或圓滿,也可以指富有活力、清晰、或卓越不凡。它不一定意含比較(比後世超卓),卻顯然含有一定程度的不朽(相對於作者當時當地而言)。 在這一點上,還須略加一點補充:在許多教父論或教父神學的研究中,都會包含有一些「非正物棚統」的基督徒作者,他們的正統性也許曾經受過質疑 (如奧力振Origen, 約 185—254) , 他們甚至離開過教會(如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約160—23O);抑有甚者,教父論甚至還可能包含一些攻擊信仰的外教作家(如采爾穌斯Celsus,二世紀,波斐留斯 Porphyrius, 約233 —305)。大概可以這樣說,他們位列教父論的研究中,卻不是正式的教父。教父(論)的研究涉及他們的作品是可以理解旳: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顯示出教義的發展,從而結出豐富的神學果真。 (3) 聖潔生活:無可否認的,並不是所有教父都位列聖品。有些甚至沒有受到像早期教會崇敬聖人一般的待遇。因此,所謂「聖潔生活」僅是指最起碼的基督徒德行,經常與主冥合,具體地表現出生活與理論上的和諧、信仰與道德上的一致。因為必須如此才可能對天主的啟示和基督徒的傳承有更精確、更深遽的理解。 (4) 教會嘉許:教會的嘉許可以是正式的,那就是經由大公會議或教宗宣布某位古代作者在教義上或倫理上的功績。但也可以是隱含的:即大公會議或教宗甚或禮儀嘉許性地引用某位作者的說法。最後,它還可以是實質上的,即是說他的理論為一般基督徒廣泛地採用。 (三)希臘語是教父文學最早期的語言。但在羅馬、北非和高盧(Gaul),希臘語要遲至三世紀才通行起來。漸漸地,除了希臘本土以外,它竟有被本地語言所取代之勢,特別是敘利亞語、科普替語(Coptic一種埃及土語),和亞美尼亞語;而在西方,拉丁語更是後來居上,成為西方教父的普遍用語。 至論教父閉螞穗文學的後期,差不多每一位研究教父的人都有他自己的分法。這個現象不單指出後期的困難,還暗示著它的權宜性,事實上歷史洪流是不容許人一刀兩斷的。而這里所列舉的三分法,只是許多可行的方法中的一種: (1)早期教父(從最早的教父開始至313年(米蘭通論)或325年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為止) : 這期間又可以細分為三組轎卜: 1)宗徒教父,由於他們可能接觸過或受教於宗徒或宗徒的門徒而得名,如安堤約基人依納爵(Ignatius of Antioch, 約 +117)、坡利加 (Polycarp,約 +168/169) 、 克雷孟一世等。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他們的作品都充滿牧靈的語氣,強調末日,對基督有著鮮明的懷念,真正地反映出早期基督徒的見證。 2)護教者,由於教會對外邦信仰和猶太主義的還擊,因而產生了第一批與外面世界接觸的基督徒文學家,如殉道者儒斯定 (Justin the Martyr, 約 +165) 、 雅典人阿特那哥拉斯 (Athenagoras,二世紀下半)等。他們以自已的筆對抗君王的刀劍,力圖表達新約是舊約的滿全,讓基督徒的真理與外教神話相對立。同屬於這一組的還有教會對蒙丹派和諾斯底主義的響應,個中翹楚應推依雷內 (Irenaeus,約 140—202)。 3)第一批真正致力神學整體研究的學者。他們的努力一方面是由於爭論的刺激,而更重要的卻是信仰在基督徒知性上的推動。當時主要的神學活動中心是東方的亞歷山大及西方的迦太基(Carthage)。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則有亞歷山大人克雷孟CIement of Alexandria, 約140—2l7與奧方振。在西方有戴爾都良與西彼連(Cyprian,約200—258) 等。由於他們的努力,教父時代已經准備好迎接它黃金時代的到來。 (2)黃金時代(上承早期教父,下迄451年加采東大公會議): 1) (米蘭通論)(313)正式承認基督宗教存在的權利,也讓基督徒可以在完全自由的情況下參與崇拜和敬禮,更為教父文學鋪開了通往黃金時代的大道。這是教會首四屆大公會議的時代,即第一屆尼西亞(325)、第一屆君士坦丁堡(381)、厄弗所 (431)和加采東(451),是一個在基督徒神學里富於建設性和創造性的時代,深入地尋索教會的基本信理 (在東方是聖三論和基督論,在西方則是救援論和教會論) 。不過,這也是一個充滿痛苦和爭執的時代,教會不幸地一次又一次地受盡亞略主義、多那特主義、摩尼教、白拉奇主羲、阿波林主義、奈斯多利主羲和一性論的打擊。 2)在這光采四射的文學和神學的時刻里,充滿著第一流的作家,本文僅列舉最著名的幾位代表 : 在埃及有反亞略主義者亞大納修 (Athanasius, 295—373)和反奈斯多利主義者濟利祿(Cyril of Alexandria, +444) 。 在小亞細亞觸及神學的頂峰的是三位卡帕多細亞人 (Cappadocians):凱撒勒雅的巴西略(Basil, 約329—379) 、納齊盎的額我略(Cregory 0f Nazianzus,約 329—390)和尼沙的額我略 (Gregory of Nyssa, 約 335— 394) 。 在安提約基學派,最著名的代表是塔爾索的狄奧多 (Diodore of Tarsus ,+394)、金口若望 (John Chrysostom,約 344-407)等。 在西方,領導的人物如下 : 依拉利(Hilary of Poitiers, 約 300— 368) 、 盎博羅 修(Ambrosius, 約339—397) 、 聖經學家熱羅尼莫( Jerome, 約 3401420) 及聖 奧斯 定 (Augustine,354—430)。 (3) 衰落時期(五世紀中葉至七世紀末):加采束大公會議之後,教父們的蓍作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衰落,特別由下列二種原因造成: 1)信仰上的基本問題似乎解決了,神學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境地。物極必反,不進則退,這是必然的道理。在聖經詮釋和理論思辨都轉弱的當兒,靈修和崇拜成了注目的焦點。在這情況之下,新穎而富創造力的思想必然減退;傳統主義,對從前的依附成了無可避免的事。 2)政治和文化的因素亦不可忽略:外方民族在西方肆虐,君王權力侵入了東方教會;再加上東西方的分裂,回教文化的層層進軍,在在都令教父文學有今非昔比之嘆。但話得說回來,這段時期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亞里斯多德哲學的應用為中世紀士林哲學作好了准備的功夫,就是這時期的人物也並非全屬等閑之輩,如翻譯亞里斯多德的波哀丟斯(Boethius,480—525),靈修學大師額我略一世(Cregory I,590—604)等等。不過,無論如何,教父時代終於走到它的尾聲了
Ⅳ 教父是什麼意思
一、釋義
1、在嬰兒或幼兒受洗禮時,賜以教名,並保證承擔其宗教教育的人;天主教、東正數首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聖公會等)行洗禮時為受洗者設置的男性監護人和保護人。
2、教戒的開始。
3、基督教指公元2-12世紀在制訂或闡述教義方面有權威的神學家。
二、引申
在義大利西西里有句俗話:世界太危險了,孩子必需有兩個父親才行。因此孩子到達一定年齡後孩子父親就會請求當地有威望有權威的人(朋友)來充當孩子的教父。
唐:義大利等一些拉丁語國家中對男子尊稱用「閣下」或「老頭子」,這相當於日耳曼語中的「馮」和英語中的「先生」。
教父的其他釋義
1、電影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薯毀數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2、3D動畫
教父,3D動畫《畫江湖之換世門生》中的原創虛擬男性角色。
3、小說
《教父》是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創作的長篇小說,1969年首次出版。
該小說主要描寫了1945年至1955年之間,義大利移民科利奧尼家族在困境中的掙扎和生存之道,科利奧尼家族是五大黑幫勢力集團之一,為了能夠生存不惜進行各種殘忍的攻略,用槍、用斧頭、用刑具,最後在斗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實現了對美國黑幫勢力的統一。
Ⅳ 「教父」是什麼意思
教父(本意):
(一)概念說明:教父(father of the church)一詞大致可以定義為:在基督宗教初期的教會作家,他們都以正統的教義和聖潔的生活知名於世,也因此曾受教會嘉許為信仰的見證人。
(二)教父主要特徵:有四點,即年代古遠、正統教義、聖潔生活、和教會嘉許:
(1)教父時代(當作一個文學階段來看) 始自聖經古典文學之後的第一章。按歷史研究現存最早的作品可能是約96年教宗克雷孟一世(Clement I,92—101 )寫給格林多的書信或是 (宗徒訓誨錄)。比教父年代的開始更難決定的是它的結束時期。一般的看法是以若望達瑪森(John Damascene,約650—750)為東方的最後一位教父,而以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約560—636) 為西方教父的最後一人。不過,有人以為這個時代早在猶斯弟尼安一世(Justinian I, 527—565)登基之時(527)已經結束了 ; 但也有人認為它應該延續至850 年為止。 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不過它並不影響時代問題的重點:教父文學是繼聖經古典文學之後最早的作品,它見證出基督徒在最或枯弊初幾個世紀內的神學(尤其是基督論、聖三論和教會論)看法及發展。
(2)正統教義的超卓性。這個定義其實包含三個要點:
1)「教義」是指神學思想外在化於寫作之中教父們都是作家。
2)「正統」教義並不暗示沒有錯誤,因為教父並非僅是信仰的見證人,他們大都是神學家,嘗試更深入地透悟啟示的訊息。因此所謂正統教義意含著與正統教會保持教義上的共融。樂林人文森(Vincent of Lerins, 約+450)便曾這樣描述教父們:那些受嘉許的教師,在他們各自的衫族時間與地方,與唯一的公教會保持著一樣的信仰與共融。」其後的(集拉修法令)(Gelasian Decree:這是一部律令選集,相當忠實地反映羅馬教會六世紀的看法),也把重心放在「共融」(communion)的基礎上。
3)最後「超卓性」可以指獨創性、深刻、或圓滿,也可以指富有活力、清晰、或卓越不凡。它不一定意含比較(比後世超卓),卻顯然含有一定程度的不朽(相對於作者當時當地而言)。
在這一點上,還須略加一點補充:在許多教父論或教父神學的研究中,都會包含有一些「非正統」的基督徒作者,他們的正統性也許曾經受過質疑 (如奧力振Origen, 約 185—254) , 他們甚至離開過教會(如戴爾都良Q.S.F. Tertullian,約160—23O);抑有甚者,教父論甚至還可能包含一些攻擊信仰的外教作家(如采爾穌斯Celsus,二世紀,波斐留斯 Porphyrius, 約233 —305)。大概可以這樣說,他們位列教父論的研究中,卻不是正式的教父。教父(論)的研究涉及他們的作品是可以理解旳: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顯示出教義的發展,從而結出豐富的神學果真。
(3) 聖潔生活:無可否認的,並不是所有教父都位列聖品。有些甚至沒有受到像早期教會崇敬聖人一般的待遇。因此,所謂「聖潔生活」僅是指最起碼的基督徒德行,經常與主冥合,具體地表現出生活與理論上的和諧、信仰與道德上的一致。因為必須如此才可能對天主的啟示和基督徒的傳承有更精確、更深遽的理解。
(4) 教會嘉許:教會的嘉許可以是正式的,那就是經由大公會議或教宗宣布某位古代作者在教義上或倫理上的功績。但也可以是隱含的:即大公會議或教宗甚或禮儀嘉敗陪許性地引用某位作者的說法。最後,它還可以是實質上的,即是說他的理論為一般基督徒廣泛地採用。
(三)希臘語是教父文學最早期的語言。但在羅馬、北非和高盧(Gaul),希臘語要遲至三世紀才通行起來。漸漸地,除了希臘本土以外,它竟有被本地語言所取代之勢,特別是敘利亞語、科普替語(Coptic一種埃及土語),和亞美尼亞語;而在西方,拉丁語更是後來居上,成為西方教父的普遍用語。
至論教父文學的後期,差不多每一位研究教父的人都有他自己的分法。這個現象不單指出後期的困難,還暗示著它的權宜性,事實上歷史洪流是不容許人一刀兩斷的。而這里所列舉的三分法,只是許多可行的方法中的一種:
(1)早期教父(從最早的教父開始至313年(米蘭通論)或325年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為止) : 這期間又可以細分為三組:
1)宗徒教父,由於他們可能接觸過或受教於宗徒或宗徒的門徒而得名,如安堤約基人依納爵(Ignatius of Antioch, 約 +117)、坡利加 (Polycarp,約 +168/169) 、 克雷孟一世等。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他們的作品都充滿牧靈的語氣,強調末日,對基督有著鮮明的懷念,真正地反映出早期基督徒的見證。
2)護教者,由於教會對外邦信仰和猶太主義的還擊,因而產生了第一批與外面世界接觸的基督徒文學家,如殉道者儒斯定 (Justin the Martyr, 約 +165) 、 雅典人阿特那哥拉斯 (Athenagoras,二世紀下半)等。他們以自已的筆對抗君王的刀劍,力圖表達新約是舊約的滿全,讓基督徒的真理與外教神話相對立。同屬於這一組的還有教會對蒙丹派和諾斯底主義的響應,個中翹楚應推依雷內 (Irenaeus,約 140—202)。
3)第一批真正致力神學整體研究的學者。他們的努力一方面是由於爭論的刺激,而更重要的卻是信仰在基督徒知性上的推動。當時主要的神學活動中心是東方的亞歷山大及西方的迦太基(Carthage)。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則有亞歷山大人克雷孟CIement of Alexandria, 約140—2l7與奧方振。在西方有戴爾都良與西彼連(Cyprian,約200—258) 等。由於他們的努力,教父時代已經准備好迎接它黃金時代的到來。
(2)黃金時代(上承早期教父,下迄451年加采東大公會議):
1) (米蘭通論)(313)正式承認基督宗教存在的權利,也讓基督徒可以在完全自由的情況下參與崇拜和敬禮,更為教父文學鋪開了通往黃金時代的大道。這是教會首四屆大公會議的時代,即第一屆尼西亞(325)、第一屆君士坦丁堡(381)、厄弗所 (431)和加采東(451),是一個在基督徒神學里富於建設性和創造性的時代,深入地尋索教會的基本信理 (在東方是聖三論和基督論,在西方則是救援論和教會論) 。不過,這也是一個充滿痛苦和爭執的時代,教會不幸地一次又一次地受盡亞略主義、多那特主義、摩尼教、白拉奇主羲、阿波林主義、奈斯多利主羲和一性論的打擊。
2)在這光采四射的文學和神學的時刻里,充滿著第一流的作家,本文僅列舉最著名的幾位代表 : 在埃及有反亞略主義者亞大納修 (Athanasius, 295—373)和反奈斯多利主義者濟利祿(Cyril of Alexandria, +444) 。 在小亞細亞觸及神學的頂峰的是三位卡帕多細亞人 (Cappadocians):凱撒勒雅的巴西略(Basil, 約329—379) 、納齊盎的額我略(Cregory 0f Nazianzus,約 329—390)和尼沙的額我略 (Gregory of Nyssa, 約 335— 394) 。
在安提約基學派,最著名的代表是塔爾索的狄奧多 (Diodore of Tarsus ,+394)、金口若望 (John Chrysostom,約 344-407)等。
在西方,領導的人物如下 : 依拉利(Hilary of Poitiers, 約 300— 368) 、 盎博羅 修(Ambrosius, 約339—397) 、 聖經學家熱羅尼莫( Jerome, 約 3401420) 及 聖 奧斯 定 (Augustine,354—430)。
(3) 衰落時期(五世紀中葉至七世紀末):加采束大公會議之後,教父們的蓍作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衰落,特別由下列二種原因造成:
1)信仰上的基本問題似乎解決了,神學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境地。物極必反,不進則退,這是必然的道理。在聖經詮釋和理論思辨都轉弱的當兒,靈修和崇拜成了注目的焦點。在這情況之下,新穎而富創造力的思想必然減退;傳統主義,對從前的依附成了無可避免的事。
2)政治和文化的因素亦不可忽略:外方民族在西方肆虐,君王權力侵入了東方教會;再加上東西方的分裂,回教文化的層層進軍,在在都令教父文學有今非昔比之嘆。但話得說回來,這段時期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亞里斯多德哲學的應用為中世紀士林哲學作好了准備的功夫,就是這時期的人物也並非全屬等閑之輩,如翻譯亞里斯多德的波哀丟斯(Boethius,480—525),靈修學大師額我略一世(Cregory I,590—604)等等。不過,無論如何,教父時代終於走到它的尾聲了
教父一詞來源於中世紀歐洲,原指制定宗教教義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深遠影響的人----.如奧古斯丁.後來,教父哲學被經院哲學代替. 後人把某一行業的權威稱或造詣較高成就較大的人為教父.如音樂教父/文學教父!
另:
基督教術語。一般有二意:①古代基督教權威神學家之總稱。英文為church fathers。後人從神學家所處的時期,或所使用的語言,或按其神學觀點和著作內容來分類,如使徒後期教父、尼西亞教父;希臘教父,拉丁教父;護教教父,哲學教父等。②與教母一起,為基督教禮儀中受洗兒童的作保人。英文為God father。教父(或教母)可替受洗者申明信仰,可替代無能力的父母教育兒童。教父教母制起源於受洗成年人受洗應有主教所認識的一名教徒陪同並為之作保的習俗。各教會對教父、教母要求不一,有的只要求有教父或教母一人,有的要求有教父教母各一人。
教父(影片)
在《教父》影片中,就是指的在建立黑社會(黑手黨)體制上奠定基礎的人,裡面闡述了黑手黨家族人物ANTONY(好象是)在建立黑幫組織中的個人理念和哲學,如何以他的理念建設一個龐大的黑手黨的.
教父是一個人,是一個家族,也是一個嚴密組織的代名詞。他自立於社會,不拘泥律法,更注重義理和個體利益。他希望完全掌握自我命運,但在生與死的邊緣,有時只能無奈地選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自救之路。盡管部分地承擔著白的角色,社會給教父的定義始終是黑,這是一個黑白無法純粹的時代的悲哀,也是軟體人類存活於剛性律法下的最大的不幸。
Ⅵ 教父是什麼意思
教父最簡單粗暴的意思是:雖然不是你爸爸,但是能讓你跪下叫爸爸。
以上,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Ⅶ 教父解釋教父是什麼意思
1、教父釋義:在嬰兒或幼兒受洗禮時,賜以教名。
2、《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3、該團大告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柯里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柯里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塌明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仿衡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Ⅷ 「教父」這部電影為什麼叫教父哪
在義大利西西里有句俗話:世界太危險了,孩子必需有兩個父親才行.因此孩子到達一定年齡後孩子父親就會請求當地有威望有權威的人來充當孩子的教父(The Godfather).
劇中的教父就是黑手黨的首領。
Ⅸ 教父,是什麼意思。看到一條教父杜月笙、就是不知道教父是指
接觸教父,最直觀的概念是源於一部經典美國電影。
《教父》是一部由派拉蒙影業公司於1972年製作的,講述義大利西西里後裔黑幫故事的電影。
歷史上,羅馬天主教,即天主教。中心為梵蒂岡,宗教領袖為教宗(教皇)。是基督教最大的派別,絕大部分義大利裔信仰天主教,天主教曾經在歐洲享有權威勢力。
「教父」在西方,尤其是天主教國家有很重要的意義。在西方,比如義大利,小孩在出生後都要去教堂做洗禮,由親生父親指定一個人做為孩子的教父,一般來說,孩子的教父應當是孩子父親最信任人朋友。
教父的主要職責在於,當孩子的生父去世、重病時,教父有責任撫卜哪養照顧孩子;當孩子的父親無法盡到教導孩子的職責時,教父應當代替生父教導孩子,當孩子失去生父後變得迷茫時,教父有責任幫助孩子,教育孩子。
後來國內的黑幫電影,多為剽竊《教父》中對「教父」經典形象的膚淺理解前弊衡而已,泛是老大,或者在某某組織里的大前輩都慣稱「教父」。
其實真正看過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系列,就會對教父一詞,有更深度的理解了,建議你去看看。一部黑幫非主流題材電影慧做能在世界電影史中佔有如此尊崇的地位,可見它的人文深度不是我們所能剽竊到的。不多說了,國人模仿總是那麼不倫不類~
Ⅹ 解釋一下教父的含義
教父:孩子受洗時,擔保其宗教教育之人.(本意)
影片中的"教父"是美籍義大利裔黑手黨領袖,以其強大的家族勢力為認他做"教父"的人提供庇護,受教父庇護的人也要扮銀為"教父"提供服務.
<教父>之所以經典,每個人有不同的角度去評價.我認為它的經典在於這部電影里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有近乎完美的演出,電影中扒敗對於角色的情感刻畫也十分春缺顫到位,還有電影里的台詞也是幾乎句句經典.差不多每個美國男人都看過<教父>,每個美國男人都會引用<教父>里的台詞.
雖然我不是美國人,但我也可以隨口說上幾句電影里的台詞,比如:"你談到報復,報復能夠使你我的兒子死而復生么?" "教父是一個想在第一時間聽到壞消息的人." "永遠不要背叛你的家人!"
另外,似乎這部影片對於女性觀眾吸引力有限,呵呵.
經典不經典,你看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