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benin指的是哪個國家
benin是指貝南共和國,簡稱是貝南。貝南共和國位於西非中南部,國土面積是11.26萬平方公里,南瀕幾內亞灣,東鄰奈及利亞,北與尼日接壤,西北與布吉納法索相連,西和多哥接壤。貝南的經濟發展主要以農業為主,盛產棕櫚油,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的其中之一。
貝南全國可分為省、縣(市)、鎮、村四級,共12個省,77個縣(市)(67個縣、10個市)。12個省名稱為:濱海、大西洋、韋梅、莫諾、庫福、高原、祖、丘陵、峽谷、博爾古、阿黎博里、阿塔科拉。
貝南全境地處熱帶,終年高溫。沿海平原為熱帶雨林氣候,常年氣溫在20~34℃之間,最高可達42℃;中部兄讓拿和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溫度26~27℃。貝南地勢微微起伏,包括:地勢低窪沿海含沙區,紅色粘土高原,硅粘土低矮灌木叢高原,西北的阿達高哈高地,東北尼日滑枝爾肥沃硅粘羨搭土平原。
貝南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貝南的主要礦藏有石油、磷酸鹽、大理石、鐵、黃金、石灰岩、高嶺土和硅砂等。漁業資源豐富,海洋魚類約有257種。植被面積約占其陸地總面積的65%,其中茂密森林31萬公頃,稀疏森林127.44萬公頃,薩瓦納植被605.96萬公頃。
㈡ 貝南(一個國家的名字)有哪些省
貝南可分為省、縣(市)、鎮、村四級,共12個省,77個縣(市)(67個縣、10個市)。哪鍵信12個省名稱為:濱海、大西洋、韋梅、莫諾、庫福、高原、祖、丘陵亮磨、峽谷、博爾古、阿黎博里、阿塔科拉。
知識點延伸:
貝南全稱貝李輪寧共和國,是位於西非中南部的國家,舊名達荷美(Dahomey),前法國殖民地,貝南(Benin)南瀕幾內亞灣,東鄰奈及利亞,北與尼日接壤,西北與布吉納法索相連,西和多哥接壤,海岸線長125公里。全境南北狹長,南窄北寬。南部沿海為寬約100公里的平原。中部為海拔200-400米波狀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為全國最高點。
㈢ 貝南人民共和國
簡史
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貝南是西非一個繁榮的王國。
貝南原名達荷美。15世紀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首先入侵貝南,以後英、法殖民者
入侵,並開始販賣奴隸,建立奴隸販賣中心。189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04年成為法
屬西非洲的一個領地。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日宣告獨立,1975年11月30日,國名由達荷美改為貝南人民共和國。
國家概況
【國 名】 貝南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Benin, La République Bénin )。
【面 積】 112622 平方公里。
【人 口】 660 萬( 2002 年)。共 60 多個部族,主要有芳族、阿賈族、約魯巴族、巴利巴族、奧塔瑪里族、頗爾族等。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使用較廣的語言有芳語、約魯巴語和巴利巴語。居民中約 65 %信奉傳統宗教,約 20 %信奉基督教 ,15 %信奉伊斯蘭教。人口增長率 2.8 %( 2000 年)。
【首 都】 波多諾伏( Porto-Novo ),國民議會所在地,人口 30 萬。科托努( Cotonou ),政府所在地,人口 70 萬。
【國家元首】 總統馬蒂厄 · 克雷庫( Mathieu KEREKOU ), 1972 年上台執政, 1991 年 3 月在首次多黨大選中失利。 1996 年重新當選總統, 2001 年 4 月連選連任。
【重要節日】 獨立日: 8 月 1 日(亦為國慶日)
【簡 況】 位於西非中南部,東鄰奈及利亞,西北、東北與布吉納法索、尼日交界,西與多哥接壤,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 125 公里。沿海平原為熱帶雨林氣候,常年氣溫在 20-34 ℃ 之間,最高可達 42 ℃ ;中部和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溫度 26-27 ℃ 。
16 世紀前後,貝南出現許多小王國和酋長國。 18 世紀阿波美王國鼎盛時期統一了南部和中部。 16 世紀後期,西方殖民者入侵貝南,大肆進行奴隸貿易。 1904 年,貝南並入法屬西非, 1913 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1958 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 「 自治共和國 」 。 1960 年 8 月 1 日獨立,成立達荷美共和國。 1972 年 10 月克雷庫政變上台,宣布 「 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 。 1975 年 11 月 30 日改國名為貝南人民共和國。 1990 年 3 月 1 日改為貝南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1991 年 3 月,尼塞福爾 · 索格洛( Nicéphore SOGLO )在首次多黨大選中獲勝,當選總統。 1996 年 3 月,克雷庫在換屆選舉中擊敗索格洛重新執政。
【政 治】 1996 年 3 月,貝舉行民主化後的首次總統換屆選舉,克雷庫擊敗前總統索格洛重新當選總統。 4 月組成以前議長溫貝吉為總理、八黨參政、基礎廣泛的聯合政府。 1998 年 5 月,以總理溫貝吉為首的民主復興黨內閣成員退出聯合政府。 1999 年 3 月舉行立法選舉,反對派獲得 83 個議席中的 42 個,取得議會多數。 6 月,克雷庫改組政府,新政府以高空總統派為主、吸收部分技術官僚入閣。
2001 年 3 月,貝舉行新一屆總統選舉,克雷庫以 83.64% 的得票率當選連任。 4 月 6 日,克宣誓就職。 5 月 7 日,成立新政府。 8 月,克雷庫褲譽總統頒布《政府行動綱領》( 2001 ~ 2005 )和 「 貝南 2025 年遠景規劃 」 。綱領包括鞏固民主和法治國家、加強經濟基礎建設和競爭力、改善財政管理、加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促進非洲一體化並擴大國際影響以及減貧、防治傳染病、發揮青年作用等九大目標,旨在將貝南建成一個團結統一、實行良政、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文化繁榮的國胡念段家。貝市鎮選舉將於 2002 年 12 月舉行。目前,選舉准備工作進展順利。
2002 年,為實施《政府行動綱領》,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擴大權力下放,查處腐敗行為,加速推進能源、棉花等產業的私有化進程,加大公共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2 月,貝舉行 「 民主化 」 後的首次市鎮選舉。總統派政黨在絕大多數城市獲勝,共獲 1199 名市鎮議員席位中的 750 席。反對派貝南復興黨則在科托努市獲勝,民主復興黨在波多諾伏市獲勝。 2003 年 3 月將舉行新一屆立法選舉。目前,朝野各派政治力量正加緊為此做最後准備。
【憲 法】 現行憲法於 1990 年 12 月 2 日經公民投票通過,是貝南歷史上第七部憲法。憲法規定, 「 建立一個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國家 」 ,實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離的原則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 5 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議 會】 稱國民議會,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權並監督政府工作。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 4 年,可連選連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職。本屆議會於 1999 年 3 月 30 日產生,有 83 名議員(其中 5 名女性),來自 16 個政黨和政黨聯盟,共組成 6 個議會黨團。議會領導機構為執行局,由議長、副議長、總務主任、議會書記等 7 人組成。議會設法制、財貿、生產計劃、教育文化、社會事務和國防安全與對外關系等 5 個委員會。議長為民主復興黨主席阿德里安 · 溫貝吉( Adrien HOUNGBEDJI )。
【政 府】 本屆政府於 2001 年 5 月組成。總統馬蒂厄 · 克雷庫兼任政府首腦,共 21 名成員,政府主要成員如下:負責協調政府工作、計劃、發展和展望的國務部長布律諾 · 阿穆蘇( Bruno AMOUSSOU )、國防國務部長皮埃爾 · 奧紹( Pierre OSHO )、外交和非洲一體化部長安托萬 · 科拉沃萊 · 伊吉( Antoine Kolawolé IDJI )、財政和經濟部長格雷瓜爾 · 拉烏魯( Grégoire LAOUROU )、農牧漁業部長泰奧菲爾 · 納塔( Théophile NATA )、司法、法規和人權部長約瑟夫 · 農隆富恩( Josèph GNONLONFOUN )、文化、手工業和旅遊部長阿莫 · 埃萊貝( Amos ELEGBE )、貿易、工業、社區發展和促進就業部長拉扎爾 · 塞惠托( Lazare SEHOUETO )、公共衛生部長塞利娜 · 塞尼翁( Céline SEIGNON )等。
【行政區劃】 全國可分為省、縣(市)、鎮、村四級,共 12 個省, 77 個縣(市)( 67 個縣、 10 個市)。 12 個省名稱為:濱海、大西洋、韋梅、莫諾、庫福、高原、祖、丘陵、東加、博爾古、阿黎博里、阿塔科拉。
【司法機構】 設有憲法法院、最高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和初級法院。憲法法院獨立於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負責審理法律的合憲性,調解國家機關許可權糾紛,並對立法選舉和總統選舉的合法性進行裁決。最高法院是國家行政、司法裁判和國家審計的最高權力機關,由司法、行政、審計 3 個法庭和 1 個檢察院組成。中央一級設上訴法院,系終審法院,各省設初級法院,縣(市)設治安法院,各級法院均委派有共和國檢察官。高等法院有權審理總統和政府成員在履行職務時所犯叛國和違法行為。憲法法院院長孔塞蒂婭 · 溫蘇( Conceptia OUINSOU )女士。最高法院院長阿布杜 · 薩利烏( Aboudou SALIOU )。
【對外關系】 進入 90 年代後奉行 「 實用、靈活和不排他 」 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等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合作關系。 1996 年克重新執政後,繼續以 「 外交為發展服務 」 為出發點,積極謀求外援,重點仍在西方,特別倚重法國;重視睦鄰友好和南南合作,積極參與地區事務,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發展同亞洲國家關系,拓展外援渠道。至今,已同 99 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2002 年起,貝擔任最不發達國家協調國。
㈣ 這是哪個國家啊Benin
是貝南
正式國名:貝南人民共和國,原名達荷美,在非洲尋根運動中改為現名。
位 置:非洲西北部,瀕臨幾內亞灣。與布吉納法索、多哥、奈及利亞和尼日接壤。
面 積:112,622平方公里(43,483平方英里)。
人 口:300萬(1980年)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非洲原始宗教。
首 都:波多諾伏。
主要城市:科托努、維達、阿波美。
語 言:官方語言為法語。此外塵攜鄭有當地語言:芳語和約魯巴語等。
政 體:共和制。共和國總統和總理有總統委員會3名成員中一人擔任。立法權由1972年成立的咨詢委員會掌握。該委員會有57名成員(其中有27名軍人,30名文官)。貝南是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調停委員會、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現任總統是馬蒂厄·克雷庫。
經 濟:以農業為主。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椰棗、玉米、棉花、花生、土豆、隱笑咖啡豆、可可。南部多數居民以捕魚為生。主要工業:飲料、建築材料、傢具、印刷業、自行車裝配等。
貨幣單位:非洲法郎。
國 慶:8月1日(獨立節),12月4日(宣布共和國成立)。
國 歌:《新的黎明》。
歷史簡介:
貝南北部地區在16世紀之前的歷史尚不為人所知。伹是,這個國家與歐洲人首次接觸是在1500年。當時,一些歐洲人到達了維達城。此後,他們與達荷美王國建立了關系。王國國王意識到與歐洲人進行貿易的重要性,於是竭力把邊界向南擴展,以便擁有一條通向大海的通道,此事於1727年在其繼承人時代得以實現。那時,歐洲人用布匹、酒精、工具和武器交換從達荷美西部和北部地區販賣來的奴隸。18世紀中葉,來自東部地區的約魯巴人統治了達荷美,強迫達荷美王國支付100年的人頭稅。19世紀中葉,達荷美擺脫了約魯巴人的統治,並與法國建立了正式關系,兩國簽訂了友好貿易條約。
南部的幾個王國曾與法國發生過多次沖突。1890年至1894年,法國向該地區發動了幾次軍事行動。此後,法國把現今的貝南地區並入西非王國,1899年成為法屬西非洲的一個領地。
1958年,達荷美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日宣布獨立。從那年起,政府多次更迭,其間發生過5次軍事政變,最主要的一次是馬蒂厄·克雷庫領導的1972乍10月26日運動,它推翻了前政權(這是10年中第5次軍事政變)。
克雷庫在政治上邁出的第一步便是在1973年2月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在內政方面邁出的第一步是重新組織經濟領域,建立一個最高委員會和國派頌民委員會以及地區計劃委員會。中國的貸款(約1175萬非洲法郎)未能改變他與蘇聯(1974年4月11日)在阿爾及利亞簽訂協定。克雷庫政府把—些工業和貿易公司收歸國有。1974年1月16日,組成了反帝愛國青年運動。克雷庫對天主教堂抱有敵意,(國家監督其教育機構)。同年11月30日,政府發表—項聲明,聲稱遵循馬列主義原則。貝南人民革命黨是全國唯一的政黨。
1977年1月16日,來自加彭的企圖推翻貝南政權的僱傭軍遭到失敗。聯合國安理會研究了這個導致與法國(1978年1月召回其大使)關系冷淡的問題。1月9—16日,在科托努(貝南第二大城市)召開了全世界40個國家和解放運動代表出席的會議,討論世界上的僱傭軍問題。
㈤ 貝南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象徵
綠底表示貝南經濟以農業為主,左上角一顆紅五角星代表社會主義,以及貝南人民革命黨一黨專政。 中間的紅色五角星代表貝南人民革命黨,玉米和齒輪代表工農聯盟,條幅是貝南人民共和國縮寫
RPB(République populaire Bénin) 《新的黎明》吉爾伯特·讓·達格農詞曲貝南的兒女們,起來!當東方透出一線曙光,自由的呼聲陣陣回響,貝南的兒女們,答敏戚起來!Ⅰ.每當祖國在召喚,我們祖先的時候,他們會不約而同,沖向激烈的戰場,憑堅毅熱情歡樂,但要用血作代價。今天的建設者們要齊心協力,每天都在工作和團結中壯大,為了子孫後代努力建設祖國。貝南的兒女們,起來!當東方透出一線曙光,自由的呼聲陣陣回響,貝南的兒女們,起來!Ⅱ.當憤怒仇恨風暴,肆虐在祖國各地,沉著的貝南人民,平靜並充滿自豪,要相信你的未來,看祖國旗幟飛揚。綠色讓你讀出了春天的希望,拿猜紅色象徵著你們祖先的勇氣,黃色預示著無比豐富的寶藏。貝南的兒女們,起來!當東方透出一線曙光,自由的呼聲陣陣回響。貝南的兒女們,起來!Ⅲ.親愛的祖國貝南,你清陵處處一片光明,明媚的山嶽棕櫚,還有你的綠草地,你那肥沃的大地,賜給我們大豐收。今後貝南的兒女們團結一致,希望你能看到我們手足相惜,永遠豐衣足食享受幸福安康。貝南的兒女們,起來!當東方透出一線曙光,自由的呼聲陣陣回響。貝南的兒女們,起來!
㈥ 貝南是中國哪個地方
貝南不屬於中國,是一個位於西非中南部的國家,南瀕幾內亞灣,東鄰奈及利亞,北與尼日接壤,西北與布吉納法索相連,西和多哥接壤含蠢。
貝南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和重債窮國。農業和轉口貿易是國民經濟兩大支柱。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腰果、油棕櫚等,其中棉花是主要出口創匯產品。是西非重要轉口貿易國,到港貨物多轉口銷往奈及利亞等周邊國家。
工業基礎薄弱,主要為農產品加工及紡織業。資源較貧乏,已探明礦藏有石油、黃金等,但儲量有限。塔隆執政後,將農業、旅遊業、服務業確定為優先發展領域,制定《2016-2021政府行動計劃》。
重點發展新科技產業,計劃建設技術與創新園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重視棉花生產,加快私有化進程。重視能源領域發展,擬定「人人享有能源」計劃。改善投資環坦絕境,鼓勵外國企業在貝投資,取得一定成效,經濟保持增長。目前,貝南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6)關於貝南共和國有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在歷史上貝南也是一個受盡欺凌的國家,16世紀後期,西班牙入侵,在這里進行殘酷的奴隸貿易,1913年貝南又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960年終於獨立,1972年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0年又實行多黨制。
貝讓老姿寧總統亞伊表示中貝建交三十多年,中國對貝南的幫助是巨大的,如果沒有中國的幫助就沒有貝南的今天。貝南獨立之初,由於法國人的撤離,很多技術都是空白,在中國的幫助下,回復了國內四座大型棕櫚油廠的生產。另外中國還在貝南援建了眾多項目,涉及到水壩、公路、通訊設施、製糖、學校、打井等眾多領域。
㈦ 非洲貝南是個什麼地方貝南生活條件怎麼樣貝南有豬肉吃嗎
貝南共和國,簡稱貝南,是一個位於西非中南部的國家,南瀕幾內亞灣,東鄰奈及利亞,北與尼日接壤,西北與布吉納法索相連,西和多哥接壤,海岸線長125公里。貝南全境南北狹長,南窄北寬。南部沿海為寬約100公里的平原。中部為海拔200-400米波狀起伏的高原。型尺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為全國最高點。
貝南國土面積為11.26萬平方公里。南北縱深700公里;東西寬度在125公里和325公里之間變化。
16世紀前後出現許多小國和酋長國。16世紀後遭西方殖民者入侵。1904年並入法屬西非。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日獨立,成立達荷美共和國。1975年改名為貝南人民共和國,1990年改為現國名。
貝南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棕櫚油。由於南部地區一些強大的部落王國自古以來便支持與歐洲人的往來,因此促使農業經濟過早地專業化,糧食方面不能自給。南方地區和達荷美高原種植經濟作物油棕櫚。棕櫚仁和棕櫚油是貝南最主要的出口項目,其棕櫚油的特點是胡蘿卜素爛游含量高(1.7%-2%)。糧食作物有薯蕷、木薯、甘薯、玉米、豌豆、蠶豆及花生。
貝南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傳統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稱為貝南的三大宗教信仰。全國居民有60%以上的人信奉傳統宗教,近20%的人信奉基督教,15%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傳統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節日都是法定的節日。
貝南被認為是世界拜物教(伏都教,又譯「巫毒教」)的中心,源於非洲西部,是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有些像薩滿教。伏都教也是貝南的國教,有60%的國民,約450萬人信奉。流行於西起迦納東迄奈及利亞的西非諸國,信仰的民族有芳族、約努巴族等,也盛行於海地與加勒比海,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及南美洲。「伏都」在芳語中是靈魂的意思。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年人類發展報告》公布的人文發展指數,貝南在188個國家中居167位。2015年,各行業每月最低保障工資為40000非洲法郎。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02家,其中包括5家國家級醫院:位於科托努的國家中心醫院、肺結核中心醫院、精神病中心醫院、老年中心醫院與瀉湖婦幼保健院;5家省級醫院:波多諾伏醫院、洛科薩醫院、阿波美醫院、維達醫院和納蒂丹醫院。全國共有病床4053張,各類醫務人員5833人。2015年,貝人口增長率為2.7%,嬰兒死亡率6.4%。人均壽命59.8歲,其中男子平均壽命58.3歲,女子61.2歲。每百人擁有收音機80台,電視機50台,摩托車3.1輛。2007年,手機用戶飢租銷超過100萬人。2008年,平均每100名居民中有1.8人使用網際網路。
㈧ 貝南共和國關於歷史和文化的英語介紹
貝南共和國(法語:La République Bénin)是非洲西部國家,舊名達荷美(Dahomey),前法國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獨立。貝南南歲神瀕幾內亞灣,東鄰奈及利亞,北與尼日接壤,西北與布吉納法索相連,西和多哥接壤;面積112.620平方公里,人口7,041,490(2000年),首都波多諾伏(Porto-Novo)是國民議會所在地,科托努(Cotonou)則是政府所在地。
歷史
主條目:貝南歷史
因地形及部族因素,原名達荷美之貝南在獨立前即分為西南,東南,北部三大派系相互傾軋不已。1960年獨立建國後紛爭愈烈,首任總統馬加(Hubert Maga)在1963年欲藉軍方力量彈壓反對派,自己反遭罷黜。軍人還政文人後至1972年止,先後發生五次政變事件,政權六度易手,而1970年所設由三地區領袖每二年輪任總統職之制度實為各類妥協方法試用殆盡後不得已之對策,亦未收效。至1972年10月26日克雷庫中校發動政變,改弦易轍,正式採用馬列主義,1975年12月1日並改國號為貝南人民共和國納帆,進行軍事集權。1989年12月7日因經濟瀕臨崩潰,宣布放棄馬列主義。1990年3月1日再改國號為貝南共和國。
經濟
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由於南部地區一些強大的部落王國自古以來便支持與歐洲人的往來,因此促使農業經濟過早地專業化,糧食方面不能自給。南方地區和達荷美高原種植經濟作物油棕櫚。棕櫚仁和棕櫚油是貝南最主要的出口項目,其棕櫚油的特點是胡蘿卜素含量高(1.7%-2%)。糧食作物有薯蕷、木薯、甘薯、玉米、豌豆、蠶豆及花生。
貝南獨立之前,一些大型種植園中有巨大的棕櫚油工廠。全國共有四座這樣的工廠,年產量為20000噸棕櫚油。貝南獨立之後將種植園和工廠收歸國有,導致產量急劇下降,在中國和蘇聯的援助下方緩慢上升。還有兩家用棕櫚油製作肥皂的工廠,數家生產椰乾的工廠。
棉花的種植方式比其他非洲國家細致,因此質量較好乎茄虧。一半的棉花產量和全部棉籽均供出口。花生的出口比例更少。
比爾馬河流域有少量露天沙金。科烏安德地區有金紅石和鈦鐵礦。石油探明儲量約為1000萬噸。
Benin (pronounced /bɨˈnɪn/), 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Benin, is a country in West Africa. It borders Togo to the west, Nigeria to the east and Burkina Faso and Niger to the north; its short coastline to the south leads to the Bight of Benin.
Its size is just over 110000 km2 with a population of almost 8,500,000. Its capital is the Yoruba founded city of Porto-Novo but the seat of government is the Fon city of Cotonou.
A democratic government between 1960 and 1972 was followed by a self-proclaimed "Marxist-Leninist" dictatorship between 1972 and 1991, which was highly repressive and led to economic collapse. Multiparty elections have taken place since 1991. About a third of the population live below the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of US$1.25 per day.[3] Main income sources are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and cotton.
History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Benin
The Kingdom of Dahomey formed from a mixture of ethnic groups on the Abomey plain. Historians theorized that the insecurity caused by slave trading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mass migrations of groups to modern day Abomey, including some Aja, a Gbe people who are believed to have founded the city. Those Aja living in Abomey mingled with the local Fon people, also a Gbe people, creating a new ethnic group known as "Dahomey".
The Gbe peoples are said to be descendents of a number of migrants from Wyo. Gangnihessou, (a member of an Aja dynasty that in the 16th century along with the Aja populace had come from Tado before settling and ruling separately in what is now Abomey, Allada, and Porto Novo), became the first ruler of the Dahomey Kingdom. Dahomey had a military culture aimed at securing and eventually expanding the borders of the small kingdom with its capital at modern day Abomey.
The Dahomey Kingdom was known for its culture and traditions. Young boys were often apprenticed to older soldiers, and taught the kingdom's military customs until they were old enough to join the navy. Dahomey was also famous for instituting an elite female soldier corps, called Ahosi or "our mothers" in the Fongbe language, and known by many Europeans as the Dahomean Amazons. This emphasis on military preparation and achievement earned Dahomey the nickname of "black Sparta" from European observers and 19th century explorers like Sir Richard Burton.
Though the leaders of Dahomey appeared initially to resist the slave trade, it flourished in the region of Dahomey for almost three hundred years (beginning in 1472 with a trade agreement with Portugese merchants), leading to the area being named "the Slave Coast". Court protocols, which demanded that a portion of war captives from the kingdom's many battles be decapitated,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enslaved people exported from the area. The number went from 20,000 per yea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12000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800s. The decline was partly e to the banning of the trans-Atlantic trade by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decline continued until 1885, when the last Portuguese slave ship departed from the coast of the present-day Benin Republic.
By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ahomey started to lose its status as the regional power. This enabled the French to take over the area in 1892. In 1899, the French included the land called Dahomey within the French West Africa colony. In 1958, France granted autonomy to the Republic of Dahomey, and full independence as of August 1, 1960. The president who led them to independence was Hubert Maga.
For the next twelve years, ethnic strife contributed to a period of turbulence. There were several coups and regime changes, with three figures dominating — Sourou Apithy, Hubert Maga, and Justin Ahomadegbé — each of them representing a different area and ethnicity of the country. These three agreed to form a presidential council after violence marred the 1970 elections.
On May 7, 1972 Maga turned over power to Ahomadegbe. On October 26, 1972 Lt. Col. Mathieu Kérékou overthrew the ruling triumvirate, becoming president, and stating that the country will not "burden itself by ing foreign ideology, and wants neither Capitalism, Communism, nor Socialism", then on November 30 announcing that the country was officially Marxist,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Council of the Revolution (CNR), which nationalized the petroleum instry and banks. On November 30, 1975 he renamed the country to People's Republic of Benin.
In 1979, the CNR was dissolved, and Kérékou arranged show elections where he was the only allowed candidate. Establishing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rth Korea, and Libya, he put nearly all business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under state control, caus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Benin to dry up.[4] Kérékou attempted to reorganize ecation, pushing his own aphorisms such as "Poverty is not a fatality", resulting in a mass exos of teachers, alo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other professionals.[4] The regime financed itself by contracting to take nuclear waste from France.[4]
In 1980 Kérékou converted to Islam and changed his first name to Ahmed, then changed his name back after claiming to be a born-again Christian.
In 1989, riots broke out after the regime did not have money to pay its army. The banking system collapsed. Eventually Kérékou renounced Marxism. A convention forced the Kérékou to release political prisoners and arrange elections.[4]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was changed to the Republic of Benin on March 1, 1990, once the newly formed country's constitution was complete, after the abolition of marxism-leninism in the nation in 1989.[5][6]
In 1991 Kérékou was defeated by Nicéphore Soglo, and became the first black African president to step down after an election. Kérékou returned to power after winning the 1996 vote. In 2001, a closely fought election resulted in Kérékou winning another term, after which his opponents claimed election irregularities.
Kérékou and former president Soglo did not run in the 2006 elections, as both were barred by the constitution's restrictions on age and total terms of candidates. Kérékou is widely praised[citation needed] for making no effort to change the constitution so that he could remain in office or run again, unlike many African leaders.
On March 5, 2006 an election was held that was considered free and fair. It resulted in a runoff between Yayi Boni and Adrien Houngbédji. The runoff election was held on March 19, and was won by Boni, who assumed office on April 6. The success of the fair multi-party elections in Benin won praise internationally. Benin is considered by a few to be a model democracy in Africa, but with such a short track record that only time will tell.
Arts
See also: Literature of Benin and Music of Benin
Beninese literature had a strong oral tradition long before French became the dominant language.[15] Felix Couchoro wrote the first Beninese novel, L'Esclave in 1929.
Post-independence, the country was home to a vibrant and innovative music scene, where native folk music combined with Ghanaian highlife, French cabaret, American rock, funk and soul, and Congolese rumba.
Singer Angélique Kidjo and actor Djimon Hounsou were both born in Cotonou, Benin
㈨ 腦筋急轉彎
1.地球自轉一圈要24小時,自轉半圈要(6)小時。
2.除了動物園和非洲可以看到長頸鹿外,還有(考場)看得到。
3.山崗上有三隻狐狸,獵人開槍打死了一隻,山崗上還有(一)只狐狸。
4. (金魚),雖說是金,卻不是真,大眼孩兒,愛穿長裙?
5. 有甲也有盔,有眼沒有眉,無腳會趕路,有翅不會飛,這是(魚)。
6.一朵盛開在家裡的花,卻被關在籠子里。這是什(電風扇)。
7.金鍾獎、金馬獎、金像獎,(金鍾獎〈精忠報國〉)對國家貢獻最大。
8.(做夢)會身不由己。
9.(麻將),可以洗,不能曬,可以吃,不能吞。
10.1,2,3所能組成的最大數是(3的21次方)
11.進動物園看到的第一個動物是售票員
12.電影院內禁止吸煙,而在劇情達到高潮時,卻有一男子開始抽煙,整個銀幕籠罩著煙霧。但是,卻沒有任何一位觀眾出來抗議,這是為什麼(抽煙的男子是電影中出現的人物,是劇中的男子在抽煙。)
打()的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