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意識形態是什麼意思
意識形態 (ideology) 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這個詞是德崔希伯爵 (Count Destutt de Tracy) 在十八世紀末的時候所創造,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意識形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存在於共識.與一些哲學趨勢中,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滾埋提出的一組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定義下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政治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等等。
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並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說,二十世紀中最具有影響力與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之一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以馬克思(Karl Mar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學說為其基礎。其他的例子有: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企業自由主義(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義(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義、君主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social-democracy)。「系統意識形態」(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請見條目《資本主義》文章下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型態〉段落。
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業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響,他們常常臘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劃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通常是某些道德觀(ethic)形輪備嘩塑了意識形態的基礎
❷ 電影的意識形態文化指的是某個社會階層
電影的意識形態文化是指某個社會階層通過電影敘述的方式來表達價值觀念。
電影作為精神文化產品,是對一定物質生產生活的反映和再現,承載和傳播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
在依然存在階級的社會形態里,由於統治階級掌握和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同時,也掌握和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這就使得電影承載、表達和傳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成為可能,也成為現實。
具體而言,任何電影的拍攝、創作都是具有一定意識形態取向的人的活動的結果,必然烙印創作者的世界認知體系。
實際上,電影的意識形態屬性歸根到底不是由電影創作者(例如導演、編劇等)個體的意志和力量所決定的,而是由整個社會的物質統治力量所決定的。
西方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關系不僅為西方電影創造提供了物質前提,而且也提供了西方電影敘事由以出發的意識形態環境。
展現和表達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成為西方電影創作的思想環境、價值坐標、文化使命。
因此,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同時更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傳播力量。
❸ 什麼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指意識的表現和表述形式。
形態是形式的別名、形態就是形式。形式是認識對象的彰顯和外露部分,是我們認識對象冊脊源的本質和內在規定必須經過的橋梁。
意識是世界的內在規定、一般規律和組成部分,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他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意識的表現形式是州態世界和萬物的存在、運動、變化、行為等。
例如:天體運行、四季變化、社會運動、人體行為。 我們要發現意識,全面了解和掌握野中意識的特徵,必須通過意識的表現形式這座橋梁,通過觀察世界和萬物的存在、運動、變化、行為等意識的彰顯部分才能夠實現,舍此再無其他道路。
意識的表述形式是人所創造的概念、理論、觀點、知識等。 現在絕大多數人所說的意識形態,是指狹義、具體的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
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意識是人關於如何在社會中生活和行為的意識、意念、願望、理想、方案、路線、觀念。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社會意識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和表述形式。
社會意識是社會意識形態或形式的本質、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 社會意識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是人的社會活動和社會行為。
擴展部分:
社會意識的表述和傳播形式是社會個人創造的思想、觀點、理論、主義、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圖畫、法律、規章等。
❹ 什麼是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升罩姿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
非意識形態是指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識形式,在階級社會中不具有階級性,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這些非意識形態也是社會觀念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出悶舉自《意識形態原理》。
(4)電影中的意識形態指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反映,並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社會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
1、它對社會的發展起巨大的能動作用;
2、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具有歷史繼承性;
3、它的發展同經濟發展並不總是平衡的,有時經濟上相對落後的國家在思想領域會超過當時經濟上先進的國家。
自從階級產生以後,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不同的社會集團和階級由於其利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意識形態,而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階級的地位決定的。
對於中國來說,中國的意識形態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一味模仿學習西方的價值觀中國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制度,不必去跟著西方的意識形態走。
❺ 中國電影的意識形態包括
市民意識形態(用鮮活的市井語言塑造了市民階層的人物群像,淋漓盡致地描繪當時社會的種種變化和人們的慾望宣洩)、知識分子精英意識形態(體現著知識分子階層的立場,它代表著人類的精神追求和終極價值關懷)、主流意識形態(一定時期內一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
電影意識形態是人百類意識形態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電影里所表現出的一種意識,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度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電影的回意識形式。
中國電影的特點
①中國是一個注重實踐的民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帶上了一種實用理性精神。實用理性精神的影響使中國的電影理論不是發展成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學,而是形成一種和批評實踐與技巧總結理論相結合的實用美學。
②中國人倫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學藝術中形成了「文以載道」的思想傳統。這使中國電影理論相對注重電影功能的研究,並且不是停留於抽象的載道功能,而是和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結合起來,成為一種以社會功能為核心的電影本體論。並具體演化為對電影和時代、電影和社會、電影和人民、電影和政治等一系列關系的研究。
③中國傳統的理論思維方式側重於直觀整體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國電影理論在對電影基本結構的研究上側重於情節──劇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鏡頭水平的研究。劇作是中國電影理論本體論的基本出發點。正是在這一水平上,中國傳統的電影理論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戲」。
❻ 20世紀90年代主旋律電影什麼和娛樂電影三分天下
一、主旋律電影
主旋律是一個來自音樂領域的術語,指的是在一部作品或一個樂章行進中再現或變奏的主要樂句、音型,在整個作品或樂章中居於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主旋律電影」這一表述就足以表明其在電影中重要地位。
20世紀80年代,國家在政治、經濟層面的調整與變革,推動了社會思潮的深刻變化。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為中國電影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國外的電影作品、創作理念和理論思潮幾乎在同一時間集體湧入國內,深刻影響了人們對電影本性的認知。以武俠片為代表的娛樂電影和以第五代為代表的藝術電影分別占據了當時市場和評論的主流,但無論是娛樂片還是藝術片,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都刻意採取疏離甚至是顛覆的姿態。
藝術電影盡管在國際上風光無限,但在思想層面一再挑戰主流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導向,借反思人生和揭露人性的主題,「把處於困境中的人或是異化的人作為藝術表現的焦點,在人生態度上追尋價值體系的多重性」。當時的娛樂片更是將「低俗」「迎合觀眾不健康的趣味」作為賣點。早期中國電影中強調意識形態和社會教化功能的傳統遭遇了前所未遇的危機。
為重新確立主流意識形態在電影中的主導地位,廣電部電影局在1987年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提出 「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被公認為是「主旋律」的首次提出。「主旋律電影」的提出,為矯正20世紀80年代電影行業出現的泛娛樂化風潮,重新確立電影的主流思想引領功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定時期內藉助政策的支持與創作的類型化,主旋律電影猶如「天之驕子」活躍於銀幕,其對主流精神的宣揚與傳播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代表作品:
(1)以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影片《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開天闢地》《開國大典》等。
(2)以革命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影片《周恩來》《彭大將軍》《毛澤東和他的兒子》等。
(3)《紅河谷》《橫空出世》《我的 1919》《黃河絕戀》《蔣築英》《炮兵少校》《被告山杠爺》《中國月亮》《軍嫂》《一棵樹》 《離開雷鋒的日子》等。
二、主流電影——主旋律電影的突破
進入90年代,伴隨社會經濟與大眾文化的快速發展,在同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三分天下的進程中,主旋律電影囿於生硬化的說教、模式化的敘事與固定化的視聽語言運用造成其藝術性和觀賞性不強,發展一度陷入困境之中。
於是,業界開始提出「主流電影」(備註:可以理解為狹義上的主旋律電影)的概念以區別於傳統政治宣教意味濃郁的主旋律電影。它一方面延續了傳統主旋律電影宣揚主流文化路線的寶貴品格,另一方面積極適應新時代市場經濟條件與電影產業化改革的發展模式。對傳統主旋律電影採用商業化製作模式即「主旋律電影商業化」成為影視行業應對國內困境的良策。
「主流電影」概念的提出,在多個方面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首先,這樣的概念消解了主旋律電影這一概念所承載的意識形態性,從而可能會提升觀眾購票觀影的慾望。
其次,主流電影概念也是對之前將電影的意識形態性與商業性人為對立開來的觀念進行的修正。當前中國的主流電影不僅應該反映文化和價值導向層面的主流,還應該占據市場中的主流位置。
有學者也指出,「所有的主旋律電影必須是商業的,必須具有商業性 ;而所有的商業電影則必須是主流的,應該表達社會的核心價值」。因此,中國當下語境中的「主流電影」不僅是一個和產業相關聯的概念,也是一個和社會整體文化導向、價值觀念相關聯的概念,能被給予這一名分的電影要符合產業與文化的雙重標准。
代表作品:《雲水謠》《集結號》《風聲》《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
三、新主流電影——主流電影突破與創新
新主流電影是主流電影在新時代自我嬗變的一種新形態,是伴隨政治多元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主流電影之「新」在於既不同於教化功能過於明顯和外在的主旋律電影,也不同於商業功能至上甚至唯一的主流商業電影。
其核心特點必須是被主流市場所接受、所認可、所歡迎的大眾電影,但同時又鮮明地體現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主流價值觀的電影,就是要通過「好看」的故事、大眾的類型來表現主流觀眾所認同、所接受、所心嚮往之、所同仇敵愾的主旋律。
新主流,要完成主流價值觀與主流市場的統一,是價值觀與商業性的融合。新主流電影,也就是未來中國的主流電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載體,也是國家意志與民眾需求的精神匯聚。
代表作品:《中國合夥人》《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戰狼》《戰狼2》《紅海行動》《無問西東》《厲害了,我的國》《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烈火英雄》
❼ 「意識形態」指什麼
意識形態(英語:Ideology)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這個詞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18世紀末的時候所創造的,被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意識形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比較世界觀),存在於共識(參見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一節)與一些哲學趨勢中(參見政治意識形態一節),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組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定義下的意識形態,參見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一節)。
當代定義
(1)指觀念、理想、信念、熱情、價值觀、世界觀、宗教、政治哲學、道德證明。
(2)社會群體用來使世界更利於他們所理解的解釋框架。
(3)社會意識中構成社會觀念上層建築的部分,包括藝術思想、道德觀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觀點和哲學(《辯唯和歷唯原理》p130)。
(4)伴有某種政治傾向和政治選擇的思想體系。具體指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共產主義等政治思想(《現代社會學》p292)。
具有代表性的定義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定義
G.馬爾庫塞指出,在馬克思那裡,意識形態有三種定義(1)是對歷史唯心主義的否定和揭示.(2)它是一種對社會存在的系統解釋.(3)它在總體上是一類確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個人或集體都要自覺不自覺地受這種文化的影響.
曼海姆對兩種范圍意識形態的區分
曼海姆在其著作《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將意識形態看作是」思想方式」,並據此分析了兩種意識形態,一種是」特殊的」意識形態,指的是由於情況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對某社會情景真相的掩飾或扭曲,包括有意識撒謊,半意識或無於是地掩飾,有心欺騙或自欺.這實際上體現了特殊集團的自我利益.另一種是」全面」的意識形態,指的是一種世界觀或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徹底信奉.
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真實的生存狀態想像性關系的再現。
為了說明我關於意識形態的結構和功能的中心議題,我將首先提出兩個主題,一沒檔個是否定的,另一個是肯定的。第一個主題涉及到用意識形態的想像形式來"再現"的對象;第二個主題涉及的是意識形態的物質性。
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
每個社會都有意識形態,作為形成「大眾想法」或共識的基礎,而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通常都看不見它。佔有優勢地位的意識形態以一種「中立」的姿態呈現,而所有其他與這個標准不同的意識形態則常常被視為極端枯鏈亂,不論到底真實的情況為何。哲學家福柯就曾經寫過關於意識形態中立性的這種觀念。
努力追求權力的組織會去影響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將它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政治組織(包括政府)與其他團體(比如說在議會外游說通過議案的團體)試圖透過傳播他們的意見來影響民眾,這也是為何社會中的許多人通常看起來都有「類似的想法」(think alike)。
當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對於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類似,甚至忘記了目前的事務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這就變成了哲學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說的霸權(Hegemony)。關於團體迷思(groupthink)這種規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分要歸功於他的著作。
現代語言學家在研究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機制時,這種「類似的想法」被認為就是透過這種機制傳達出去的。
政治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政治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等等。
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並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說,20世紀中最具有影響力與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之喚滑一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說為其基礎。其他的例子有: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企業自由主義(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義(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義、君主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social-democracy)。「系統意識形態」(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參見條目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型態。)
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業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響,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畫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通常是某些道德觀形塑了意識形態的基礎。
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提出一「基礎/上層建築」(base/superstruture)社會模型。基礎指社會的生產手段,上層建築在基礎之上形成,並組成那社會的意識形態,或如它的法律體系、政治體系和宗教。對馬克思來說,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因為統治階級控制著社會的生產手段,社會的上層建築便取決於什麼對統治階級最為有利。因此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為它混淆著從本質疏離的(alienated)群體和可產生錯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例如商品崇拜(commodity fetishism)。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者認為其給予經濟因素對於社會的影響以太大的重要性。
社會中主要階級的意識形態被提出予社會的所有成員,使統治階級的利益顯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盧卡奇(Gyorgy Lukacs)形容此為統始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投影(projection of the class consciousness),而葛蘭西則推進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理論來解釋何以工人階級中的人們對自己的利益可有錯誤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