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金空調投訴有用嗎
大金空調投訴有用。空調即空氣調節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對建築或構築物內環境空氣的溫度,濕度,流速等參數進行調節和控制的設備。空調是現代生活中人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空調為人們提供了涼爽,但同時空調常開也易引起疾病,如空調病等,需要慎用。
空調介紹
一般包括冷源或熱源設備,冷熱介質輸配系統,末端裝置等幾大部分和其他輔助設備。主要包括,製冷主機,水泵,風機和管路系統。末端裝置則負責利用輸配來的冷熱量,具體處理空氣狀態,使目標環境的空氣參數達到一定的要含明求。
但說到空調可以普及,主要是通過電影院。大多數美國人是在電影院第一次接觸到空調的。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院利侍老陸用空調技術,承諾能為觀眾提供涼爽老頃的空氣,使空調變得和電影本身一樣吸引人,而夏季也取代了冬季成為看電影的高峰季節。
Ⅱ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空調的呢
英國發明家:威利斯·哈維蘭德·卡里爾,1902 年沖基7月17日發明了冷氣機,1907年,第一台出口的空調,買家是日本的一家絲綢廠。我國1988年,第一台國產分體壁掛機KF-19G1A在華寶空調器廠誕生。空調的使用方法:第一招:不要一味地貪圖空調鉛爛的低槐判漏溫,空調溫度設定適當即可,因為空調在製冷時,設定溫度提高2℃,就可節電20%。第二招:選擇製冷功率適中的空調。第三招:開空調時關閉門窗。
Ⅲ 請介紹一下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情況
1888年開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上海市中心區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許英國上海設立租界。開埠後的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當年,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當時上海的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但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為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范圍,在淞滬會戰期間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佔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和中共領導的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佔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和機構撤離。
從新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帶有逐漸深化的特徵。第一類文化叢是新文化信息的創造和宣傳中心,它通過報刊對大眾進行傳播,具有轟動性的特點,主要作用於人們的思想文化層面。第二類文化叢是新文化的繁衍和教育中心,它主要通過教學和學術活動使新文化在縱向上綿延不絕,其目標是創造一批具有新的文化精神的新人。其作用對象不僅僅限於思想文化層面,而是人的整體素質。它不論從機構還是從效果看都具有長效性和穩定性。第三類文化叢作為各種文化組織帶有明顯的發散特徵。它實際上是新文化向外擴展過程中在不同地帶上播衍生長進而取得的某種實體形式。它表明文化傳播已經在社會層面上取得了某種實際結果。 五四新文化的建構實質是一種價值體系的建構。這種建構不僅建構了文化的價值觀以及相應的文化規范與形式,而且也建構了相應的文化組織作為價值體系的物質承擔。所以,毫不奇怪,五四新文化在建構思想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地在建構它的物化形式。人們不難發現,隨著五四新文化建構過程的深入,一方面科學與民主的價值理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轉化為科學社會主義,這一目標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觀將科學與社會民主統一了起來;另一方面,文化的價值理想很快取得了自己的價值承擔。共產主義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的相繼成立,標志著五四新文化的建構已經上升到社會組織的層面。一種以思想文化為主的建構逐漸轉向一種以文化實踐為主的社會建構所以對現在的上海發展是沒有影響的..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
Ⅳ 上海國泰電影院幾點開門啊
上海國泰電影院
時間:上午9:00點開門
地點;上海市盧灣區淮海中路870號
打折:實行周二、周三全天半價~~花依微(no。10)
Ⅳ 重慶最好的電影院是哪個
國泰電影院
------------------------------------------------------------------
位於渝中區解放碑。建成於1937年,原名國泰大戲院。1953年改名為和平電影院,1993年更名國泰電影院。影院華麗典雅,設施先進。設有電影大廳、電影小廳和激光錄像廳。該院還設有歌舞廳、商業購物中心、餐廳,是一個多功能特級電影院。
地址 解放碑步行街
電話 63844339 63700692
容納人數 -人
演出計劃 位於渝中區解放碑。建成於1937年,原名國泰大戲院。1953年改名為和平電影院,1993年更名國泰電影院。影院華麗典雅,設施先進。設有電影大廳、電影小廳和激光錄像廳。該院還設有歌舞廳、商業購物中心、餐廳,是一個多功能特級電影院。
Ⅵ 全世界第一台空調誕生於那年什麼品牌是哪國生產的
1、世界上第一台空調誕生於美國,搭桐1902 年,是開利空調。
2、發明家威利斯·開利因其對空調行業的巨大貢獻,被後人譽為「空調之父」。
3、空調即空氣調節器、,調節溫度、濕度、掛式空調是一種用於給空間區域(一般為密閉)提供處理空氣溫度變化的機組。它的功能是對該房間(或封閉空間、區域)內空氣的溫度、濕度、潔凈度和空氣流速等參數進行調節,以滿足人體舒適或工藝過程的要求。
4、空調分為單冷空調和冷暖兩用空調,工作原理是一樣的,空調一般使用的製冷劑是氟利昂。 氟利昂的特性是:由氣態變為液態時,釋放大量的熱量。而由液態轉變為氣態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量。空調就是據此原理而設計的。
5、在空調器設計與製造中,一般允許將溫度控制在16~32℃之間。如若溫度設定過低時,一方面增加不必要的電力消耗,另一方造成室內外溫差偏大時,人們進出房間不冊中能很快適應溫度變化,容易患感冒。
6、空調器在製冷過程中伴有除濕作用。人們感覺舒適的環境相對濕度應在40~60%左右,當相對濕度過大知姿坦如在90%以上,即使溫度在舒適范圍內,人的感覺仍然不佳。
Ⅶ 國泰電影院的影院發展
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
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解放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
2003年上半年,國泰電影院進行了全面大修改建,將原有978座平坡式的放映大廳改建成三個風格迥異、舒適豪華的階梯式電影放映廳,更新或添置了全部放映、售票電子顯示、冷暖空調、水電、消防噴淋等設施。影院內部設計、施工裝飾精緻、典雅、舒適、溫馨。其中:第1廳225座,紅色基調,熱烈輝煌;第2廳 236座,藍色基調,寧靜溫馨;第3廳灰色基調,淡雅平和。1、2號廳銀幕寬11.2米,3號廳銀幕寬8米,各廳均配置CP650全數碼立體聲音響設備。
國泰電影院每月至少為社區放映一場免費公益電影,還經常舉辦敬老專場、殘疾人專場、學生專場等,2005年6月28日起實行星期二全天半價,2006年2月22日起在全市率先推出星期三也全天半價。
為了順應電影數字化放映趨勢,2008年7月,各電影廳都配備了先進的數字電影放映機。
輝煌的業績,良好的形象。幾十年來,國泰電影院多次舉辦觀眾見面會、新片首映式、新片新聞發布會等,先後舉辦亞洲電影周、蘇聯電影周、朝鮮電影周、優秀京劇影片回顧展、澳大利亞電影節影展、「法國電影展」等活動。1993年起為歷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指定放映單位。2005年票房1038萬元,2006 年起票房又越過1100萬元。均創影院歷史新高。
Ⅷ 為什麼上海法國的歷史建築最多比英國和美國都多是因為上海當時法租界最大嗎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建築是石頭寫成的史書」。
隨著中法文化交流年———「法國年」系列活動的展開,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在這個春天正被日益濃烈的「法蘭西」氛圍所籠罩。
在上海,許多法式老建築,雖歷經多年,卻仍以完美的姿態掩映在綠樹叢中。長假里,如果你有閑心,不妨借著法國文化年的氣氛,讓自己的目光好好享受一頓正宗法式建築「大餐」,聽聽那些老房子帶來的經典故事。
國泰電影院:老克勒當年追女孩
這座在張愛玲筆下屢屢被寫到的電影院,處在淮海路茂名路拐角上,原名國泰大戲院,於1930年開始建造,次年年底竣工。它佔地面積155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其特色與錦江飯店同出一脈,屬法式建築。
建築內部,富麗堂皇,整個放映大廳無任何立柱,空間顯得異常寬闊,觀眾無論在哪個座位觀看都非常舒適,加之影院冷暖空調及舞台左右兩條豎立的燈柱,場內左右梯式直橫相間的碗盞燈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氣派。
1932年1月1日,國泰電影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之大成。影院起初專映米高梅公司的影片,啟幕當日的上映影片是《靈肉之門》(FreeSoul)。至1933年6月,投資一百多萬元改建後的新大光明電影開幕後,米高梅的片權為大光明所奪,國泰改映華納和哥倫比亞公司的影片。
看電影是當年的時髦活動,用請看電影來追女孩子是當年的「老克勒」們常用手段,國泰因地處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而備受青睞。
上海音樂廳:上海第一家開冷氣的影院
始建於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數十年來以其良好的建聲效果和西歐古典風格的建築特色,被譽為「上海的巴黎歌劇院」。上海塌簡音樂廳原名南京大戲院,1949年改名為北京電影院,是上海第一家放映外國影片的戲院,當年首映的是美國環球電影公司的歌舞片《百老匯》。1959年,它正式改為上海音樂廳。
1989年被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
當年的南京大戲院是由美商怡怡公司投資、中國設計師範文照先生設計的。範文照曾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主修建築設計。南京大戲院是中國設計師打造西方古典式建築的一個精美範例。
這座大戲院堪稱當時一流電影院中的佼佼者,巴洛克式建築的立柱、西班牙式的線腳,仿羅馬式的柚木門窗,門廳、樓梯、迴廊等全都使用大理石裝潢。還是上海第一家開放冷氣的影院。
東平路9號:蔣介石題名「愛廬」
位於東平路近衡山路口的這棟樓,曾是蔣介石、宋美齡的新婚洞房舊居,是宋子文送給宋美齡的陪嫁。這幢法式花園洋房,由一座主樓與兩座副樓組成。現在這幢建築及花園已經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一部分。東側副樓是學校的行政辦公樓,主樓東側二樓原是蔣介石、宋美齡的卧室及衛生間,且有一秘密暗道,發生緊急情況時可從暗道直達樓外。現在卧室與衛生間已打通,成了學生們練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
主樓南面花園的假山石上,鐫刻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愛廬」兩個大字。蔣介石把廬山牯嶺別墅稱為「美廬」,把杭州西湖的別墅稱做「澄廬」,把上海這所住宅稱做「愛廬」,可見他對這幢洋房的喜愛。
「愛廬」周圍有10多棟花園別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陳立夫、陳果夫留下的,路口上有一棟如今開了酒吧,還有些附屬建築開了店,那裡有現煮的咖啡、瑞士的火鍋、法式大餐、雪茄和葡萄酒,還有被落地窗切割成一條條的陽光。
常德公寓:張愛玲上海故居
張愛玲於上世紀40年代的故居「常德公寓」,日前被掛上銘牌,成為一座名人寓所獲得了保護。
這幢位於常德路195號的法式公寓建築,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原名愛丁頓公寓。張愛玲曾在這里的605室生活了7年。
1941年底,張愛玲從香港來此居住,正式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張愛玲在此完成了小說《運攔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封鎖》、《心經》、《花凋》等一系列作品,這里也是她在上海住得最久的公寓。
據常德公寓居民介紹,這些年來,經常有海內外張愛玲迷前來拜謁。很多讀者和遊客因不能上樓在張愛玲寓所小坐、不能感受她當年的生活氣息而感到十分遺憾。不少人只能在常德公寓門前拍個照團悄褲作紀念。隨著公寓被保護,日後將在樓下張愛玲常去喝咖啡的地方再建一家咖啡館,同時建一條介紹張愛玲生平的畫廊,以給「張迷」們多一點想像和緬懷的空間。
南京西路兄弟樓:永安公司老闆舊宅
位於南京西路1400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對外事務辦公室(簡稱「外辦」)的辦公樓,與波特曼大酒店相鄰。兩幢風格相近的三層法式建築,當年分別是原上海永安公司老闆郭樂和他的小弟郭順的住宅,人們習慣上把這兩幢樓稱作「兄弟樓」。
郭樂是廣東人,在澳洲某水果批發行任職,而批發行老闆馬彪,就是日後開在永安公司對面的先施公司老闆。郭樂後來從香港到上海,注冊了永安公司,並選址南京東路浙江路口建造了大型百貨公司環球公司,又在對面建造了永安公司。那塊地當年是哈同的地產,郭樂由此與哈同保持了長久的合作關系。在為自己造寓所時,也就從哈同的愛儷園對面時稱夏家宅的地方取得了土地。
兄弟樓的設計交給了公和洋行,他們曾設計、監造了外灘4號聯合大樓和漢口路工部局大樓。「兄弟樓」的外貌頗具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風格。但因業主和營造商都是中國人,所以多少還帶有中國傳統的三間二廂平面。現在,它已被列為上海市近現代優秀保護建築。
崇尚沖突之美
法國建築講究點綴在自然中,並不在乎佔地面積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內在聯系,讓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不過,有時也有意呈現建築與周圍環境的沖突。因此,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
法式建築風格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建築整體方面有著嚴格的把握,善於在細節雕琢上下工夫。比如巴黎拉維萊特公園、蓬皮杜藝術中心、貝聿銘的金字塔以及德方斯,便是這一風格的典型代表。
法式建築十分推崇優雅、高貴和浪漫,它是一種基於對理想情景的考慮,追求建築的詩意、詩境,力求在氣質上給人深度的感染。法式建築是經典的,而不是時尚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歷史篩選和時光打磨留存下來的。像巴黎等城市的建築,無不經歷了數百年的建築時代,凝聚了無數偉大建築師的天才與智慧。法式建築的風格在中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甚至更遠。上世紀80年代以來,法式建築風格隨著歐式建築風格在中國由南而北全面復甦,成為樓市的一大景觀。
鏈接
汾陽路法國洋房汾陽路150號的法式洋房,最初由一個法國富商委託當時著名的美國克利建築事務所建造,風格沿襲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特色。
1919年開始設計興建,直到1930年才完工。當時人們稱之為「畢勛路(今汾陽路)的法國洋房」。「畢勛」是當時駐華法國領事的名字。這棟法式洋房,曾是白崇禧的府邸,後來成為上海中國畫院,60年代成為上海越劇院,現在裡面還開了餐廳。
湯公館現四川北路2023弄35號。上世紀20年代建造。為法式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外觀典雅、氣勢恢宏。抗戰後成為湯恩伯寓所。
其他滬上著名法式建築還有瑞金賓館、陝南村、花園飯店、錦江飯店、大公館以及法式園林的代表作品復興公園。
Ⅸ 空調是哪一年進入中國
1924年 我國出現第一個安裝中央空調的商用建築。
1924年建成的坐落於上海延安西路164號,建築面積3300m2的嘉道理大理石大廈(現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中,使用了美國約克公司氨立式2缸和4缸活塞式冷水機組,這是我國第一個安裝中央空調的商用建築。
在上海外灘這個「萬國建築博覽會」中,1937年在上海外灘建成的中國銀行大樓(17層鋼框架結構),是唯一由我國自己建築的建築,採用了美國開利公司提供的主機,空調製冷量為15647kW。
1931年,上海某紡織廠採用地下井水進行噴霧加濕,成為我國最早採用噴淋式的空調調節系統工廠。
1936年,南京新都大劇院安裝了美國約克公司冷凍機,建成了我國影劇院中第一台採用氟利昂製冷劑的中央空調系統。
(9)國泰電影院什麼時候有空調的擴展閱讀:
空調系統形式發展。
70年代以前,空調主要採用全空氣系統,並採用噴水室進行空氣的冷卻與加濕,冷水系統為開式系統。
70年代,由於高檔旅館的興建,空調進入客房,從而進入空調採用空氣一水系統時代,誘導器、風機盤管的使用,表面式空氣冷卻器替代噴水室進行空氣處理,空調冷水系統走向閉式環路。
用戶側為三通閥旁通控制的流量調節,所以,冷水輸送為控制水泵台數的階段式定流量系統。水系統設計也不斷有所發展,從單級泵定流量方式發展到雙級泵變流量方式等多種型式。
變風量系統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我國開始嘗試與探討變風量系統,但進展不鬧悉大。由於世界能源危機,空調節能為眾所關注。
80年,我國發表諸多文章探討變流量系統,並開始用二通閥取代三通閥,採用控制水泵台數的一級泵和兩級泵變流量系統。
80年代,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空氣調節研究所首次申請專利,開發了水力平衡閥,並開始應用到實際工程。90年代,變頻器開始廣泛用於控制水泵轉數,空調冷水系統進入變頻變流量系統時代。
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對變風量系統的特性、設計和運行調節有較多研究,並取得好的成果,特別是在新風量的保證以及節能運行調節方賣彎吵面,如提出「總風量控製法」替代傳統的「定靜壓控中侍製法」,在應用上取得良好效果。
變製冷劑熱泵系統(VRV系統)是日本80年代初開發的新型空調系統,隨著我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不斷的深入,國外空調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湧入中國市場。
VRV熱泵空調系統最早於1986年首先用於深圳一些公共建築空調系統中。
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學者對變製冷劑流量系統進行系統研究,取得好的成果,主要是變製冷劑流量系統的模擬分析與控制方式。
美的集團繼成功開發生產MDV多聯機以後,21世紀初,與韓國三星集團合作,開發出採用數碼渦旋製冷壓縮機的變製冷劑流量系統。
Ⅹ 上海 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上海概況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為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區劃沿革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
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
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總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轄區14348535人,市轄縣2059199人。各區縣人口: 黃浦區 188743人、南市區 385790人、盧灣區 328918人、徐匯區 1064645人、長寧區 702239人、靜安區 305329人、普陀區 1051672人、閘北區 798620人、虹口區 860726人、楊浦區 1243757人、閔行區 1217309人、寶山區 1227978人、嘉定區 753070人、浦東新區 2402343人人、金山區 580377人、松江區 641156人、青浦區 595863人、南匯縣 785102人、奉賢縣 624285人、崇明縣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
2003年底,上海市轄有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18個區和崇明縣。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據最新考證,認為上海話是松江方言的發展結果,寧波話蘇州話的合成可看成是影響了這種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語調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話的主脈。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豫園、明代庭園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