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雄兒女的影評
在記憶中,《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小兵張嘎》的電影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電影節目,好不誇張的說,就自己能在電視中看到這些的次數不少於十次,但你能完全復述這些電影嗎?至少我不能,而且到如此也許要深深的懷疑一下自己的記憶。
以《英雄兒女》為例,電影的主角毫無疑問是英雄王成,我的意思是影片表現的全是英雄的活動:他們如何的為人民服務,如何的捨身忘己、保家衛國。而其他人物如王文清、王芳以及那首至今不衰的「風煙滾滾唱英雄……」都是電影的佐料,為這部激盪人心的電影增加一絲溫馨和歡快的成分。
終於有機會將電影完整的看了一遍後,驚奇的發現我的記憶完全有錯,《英雄兒女》並非在講述英雄的兒子或者英雄的女兒,王成經典的「向我開炮」在影片的四分之一處就已經結束了。當時我都極其疑惑的盯著屏幕:這么快就犧牲了?難道這個電影這么短?犧牲之後的情節到底還要說些什麼?
原來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如何宣傳英雄」的影片。在王成犧牲之後,除了妹妹王芳的眼淚外,馬上進行的就是王文清下達師部的命令:要求宣傳部和政治部馬上對王成同志的英勇事跡進行宣傳。對於王成同志的懷念並非是追悼會或思念,而是滿牆的決心書;歌唱英雄的贊歌、宣誓。王成的父親之所以來到朝鮮戰場的原因也是師部的安排,為了是讓參加新一輪戰斗的戰士們親眼見到英雄的父親,為士兵打氣從而雄糾糾氣昂昂的開向戰場。
看到這里的時候,存在在我腦海中的記憶之牆瞬間從堅固轉成了迷茫,如墜夢中,懷疑一切:《冰山上的來客》除了那兩首經典的歌曲和一聲「阿米爾」,還講述了什麼?《董存瑞》中除了捨身炸碉堡,還有什麼?
原來這些老電影的影像是反反復復的通過片斷不停的作用在我脆弱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上所形成的脆弱的殘留,王成的高潮原來不在「向我開炮」,而是在其後的歌聲和誓言中不斷高大。據說在當年的朝鮮戰場上,這些歌頌英雄的電影做為一種靈活的教育方式播放給戰士們看,是否《英雄兒女》會事倍功半呢?
❷ 劉尚嫻的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紅色經典,觀眾除了記住了片中英雄王成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豪言壯語外,還把一個朝鮮舞跳得極好,圓臉大眼、青春秀美的妙齡少女儲存在了記憶的深處。她就是被後來很多文章贊譽為「戰地黃花」的部隊文工團團員「王芳」。在影片里,作為王成的妹妹,要柔中帶剛,說演談唱無所不能,鼓舞前線戰士,傳承英雄遺志,既是王成之後的另一位英雄,更是影片後半段的核心關鍵人物,演員的選擇極為重要。 1965年3月,八一電影製片廠組織了赴邊防慰問文化工作隊。4月18日,八一廠文化工作隊到達准備第一批入越作戰的高炮六十三師。第二天下午,文化工作隊就開始為高炮六十三師的首長、司政後機關和直屬分隊代表進行了慰問演出。
隊長李久芳、指導員吳凡組織的首場演出開幕了。劇目有短劇、快板、小合唱、獨唱、相聲、舞蹈等等,十分精彩。尤其是小合唱《英雄兒女》的主題歌,當扮演「王芳」的劉尚嫻站在隊列前:「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的歌聲響起,全場掌聲雷動。
諒山溫縣的一位越南老太婆,60多歲了,聽說中國部隊有女娃,挺稀罕,連忙煮了一籃子雞蛋,找到部隊上。政治處的同志把她老人家帶到女兵住的草棚里,她把雞蛋分遞給五位,獨獨拉著劉尚嫻的手不放,說劉尚嫻長的白皙、端莊、文靜,還說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的女戰士。拉著她的手,說東道西,逗得劉尚嫻滿臉通紅。坐著、說著整整兩個多小時,才依依不捨離去。文工隊轉移到諒山。諒山市體育場,幾天前放過中國電影《英雄兒女》,反映強烈,政治影響也大,王芳的扮演者劉尚嫻,在去炮連陣地的路上,被一隊越南官兵認出來了。大家指指劃劃地議論,並豎起大拇指沖著她搖晃,還一起鼓掌向她致意。後經翻譯人員了解,這些越南官兵的意思是:在影片上見過她,表揚她覺得真好!
1965年8月20日,越南勞動黨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兼國防部隊武元甲大將來部隊視察,劉尚嫻代表部隊獻花。當時劉尚嫻梳著齊耳短發,整齊的軍衣和盔式帽,挺有精神的閃著一對光亮的大眼睛,面帶笑容走到武部長跟前,「啪」地立正敬禮,雙手捧上鮮花。武部長還了禮,在接受鮮花的瞬間,已認出了這位「王芳」,笑著說:「我在河內看過你演出的電影。」接著用漢語親切地問她「你叫什麼名字?」「多大了?」「哪裡人啊?」劉尚嫻一一回答,說到是「上海人」時,武部長笑著說:「你這位漂亮的上海姑娘也來支援我們越南人民抗美,歡迎!歡迎!」 解放軍畫報記者楊明輝搶拍了這個鏡頭。 當年祖國慰問團紛紛到援越部隊慰問演出鼓舞士氣,夏振老戰友回憶那段經歷時,他風趣的說,電影《英雄兒女》扮演王芳的那個演員還給了他「一刀」吶。
原來是連隊改善生活—包餃子,他去幫廚,剛好「王芳」也來幫廚,在鋪板上剁餃子餡時圍的人太多,一人一把刀,忙亂之中,「王芳」的刀尖把夏振的手給碰了一下,見了血,把劉尚嫻給嚇的趕緊掏出香手帕來包,急的淚水都流出來了……夏振那隻手至今還留下了傷疤,雖不太清晰,但的確是一個小傷疤。嘿!都幾十年的事了,可是,戰友們的回憶仍是繪聲繪色,「贊揚」那一刀的巧遇.....有誰會想到,那時不經意的一件小事,回憶起來,還怪有意思的。 劉尚嫻剛剛從《英雄兒女》這部電影起步沒多久,就趕上了「文革」。當時全廠影片停拍,演員等於失業,每個演員都有一種煩亂、苦惱的心緒。「文革」對於劉尚嫻和她的家庭沖擊使她失去了繼續沿著《英雄兒女》的勢頭演下去的機會。直到「文革」結束,1979年,她和老電影演員張瑞芳合作出演了八一電影製片廠電影《怒吼吧,黃河》,這是她時隔多年後第一次再上銀幕。為了找回失去的寶貴年華,從20世紀80年代起,她振奮精神,又繼續起飛,以極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目標。令人喜悅的是,那時她一直片約不斷,連續在《火種》、《拳擊手》《足跡》、《茫茫大海情》、《礦工》等影片中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中年女性形象。
20世紀80年代末,劉尚嫻逐漸轉為幕後,擔任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導演。作為一名「年輕」導演,她不願虛度年華,千方百計多執導影片。她積極投入電視劇和專題片的拍攝,其中有不少歷史題材,也有喜氣洋洋奔小康的短劇,接著又連續執導了幾部反映改革開放題材的專題片。她身體素質好,常到邊區山區拍攝,多苦多累也能忍受。先後參與導演了《風雨下鍾山》、《情留此山中》、《蘇三》、《媳婦們的心事》、《說客》、《仙桃行》、《中國刑警》等十幾部作品。其中,《風雨下鍾山》曾獲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79年作為中方電影演員代表之一,參加「中朝電影文化交流」。(左起 洪英姬、盧桂蘭、楊雅琴、金明姬、俞平、劉尚嫻、朱玉榮)
❸ 如何評價英雄兒女劇情有什麼亮點
《英雄兒女》是藝術創造,從現實出發,高度凝練,是全體志願軍精神的抽象代表。亮點在於這部劇講述的不是那一個人的個人經歷,老兵有類似的英雄情節,是普遍現象。
《英雄兒女》的戰斗背景,是一次陣地堅守進攻戰。祖國慰問團都來了,是戰爭中後期。是相持進攻階段,沒有被俘的可能;用一個不知底細的所謂老兵,否定整個志願軍精神,其用心險惡。
❹ 《英雄兒女》的的故事梗概介紹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運動。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
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動。王文清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這時父女終於團圓。
(4)電影頻道放英雄兒女是什麼梗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
1、王成
政委王文清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場戰斗中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語句後壯烈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習他的運動。
2、王芳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回歸部隊後和父親團圓。
3、王文清(王東)
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後來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之後和王芳團圓後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
❺ 電影英雄兒女講的什麼
《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制的一部經典電影,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戰場,王成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為戰士服務,最終她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贊歌》也流傳甚廣。
❻ 英雄兒女電影簡介 英雄兒女電影介紹
1、《英雄兒女》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2、《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❼ 經典電影《英雄兒女》幕後的故事
最近看到一些消息稱,近期將有一批「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密集播映。
欣喜、期待之餘,筆者「杞人憂天」,不免有些莫名其妙的擔憂。
「為了祖國,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相信許多朋友都看過電影《英雄兒女》,許多年間,這部電影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一首《英雄贊歌》唱遍大江南北,在幾代人的心靈上都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的影視劇創作者還能再創奇跡,拍出《英雄兒女》那樣的傳世之作嗎?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英雄兒女》拍攝於1963年,期間曾經發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劇本是怎麼「煉成」的
劇本乃「一劇之本」,《英雄兒女》劇本改編自中國當代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小說《團圓》。
抗美援朝炮聲隆隆,1952年、1958年,巴金曾經兩赴朝鮮慰問、采訪。
在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某團六連的事跡最令他難以忘懷,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支部隊,他曾在這個部隊生活過兩個月。
「開城保衛戰」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志願軍陣地最後只剩下了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通信員劉順武。
當大批美國兵沖上陣地時,趙先友果斷地舉起手裡的步話機,大聲向上級報告:「敵人i沖上來了,不要管我們,快向我們開炮!向我們開炮!開炮! 」
六連所在團的團長叫張振川,後來曾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
在望遠鏡中,張振川清楚地看到兩位勇士在火海中與敵人拼殺的身影。
「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
張振川再次聽到步話機里趙先友嘶啞的聲音。
張振川一咬牙,眼含熱淚,發出了開炮的命令。
陣地奪回了,可趙先友和劉順武都已壯烈犧牲。
回到上海後,巴金始終忘不了六連的壯烈故事,一直有依據這個題材進行創作的想法。
但是,巴金先生始終下不了筆,他想重新演繹六連的故事,讓六連的故事更豐滿、更感人。
經過六七年的醞釀,巴金先生終於寫成了一部篇幅不太長,卻帶有傳奇色彩的小說-《團圓》。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團圓》描述的是志願軍王文清政委與女兒王芳在上海失聯、在朝鮮戰場意外重逢的故事。
長影把任務交給了剛拍完《平原游擊隊》的著名導演武兆堤。
把小說改編成劇本,這個任務由誰來擔當?
武兆堤馬上想起了抗大同學毛峰。
毛峰當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將軍的秘書。
他擔任過志願軍政治部秘書,在朝鮮呆了五年多,熟悉朝鮮,熟悉志願軍官兵,文字功夫也很是了得。
可是,毛峰在電話那頭一口回絕了武兆堤的邀請:「你讓我寫個報告什麼的還行,可是我哪裡會編電影劇本啊?」
武兆堤說:「我還就認定你了,你干也得干,不幹也得干,我明天就來北京,咱們當面談。」
說完,武兆堤不由分說掛了電話。
第二天,武兆堤果然從長春連夜趕到了北京。
看完巴金的小說《團圓》後,毛峰不再推辭,在傅鍾將軍支持下,他接受了改編劇本這個陌生而艱巨的任務。
經過反復商討,毛峰決定將「王成」這個角色的戲份加大,使他成為貫穿全劇的一個重要角色。
在巴金的小說《團圓》中,「王成」在戰斗中犧牲了,至於他是怎麼犧牲的,小說著墨不多。
武兆堤和毛峰絞盡腦汁,最後與巴金先生取得了聯系,希望巴金先生能夠給予點撥。
巴金先生一下子就想起了六連的故事,想起了趙先友、劉順武。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於是,「王成」成為趙先友、劉順武的化身,在電影中喊出了那句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悲壯口號-「向我開炮!」
28天後,武兆堤和毛峰完成了題名為《英雄兒女》的劇本。
物色演員之-王芳,你在那裡?
劇本「大功告成」,武兆堤開始物色「王芳」的扮演者。
毛峰輕車熟路,帶著武兆堤走遍總政、空政、海政、鐵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團,就是沒有挑選到合適扮演「王芳」的女演員。
就在武兆堤著急上火之際,他的好朋友謝晉突然來了消息。
謝晉興奮地告訴武兆堤:我找到「王芳」了!
原來,那一天中午,謝晉去電影學院辦事,出學院門時,與一位長相酷似田華的年輕姑娘打了個照面,擦肩而過。
就這一個照面,把謝晉給樂壞了:這姑娘不正是「王芳」嗎?
當天下午,謝晉拉著武兆堤和毛峰再度去了電影學院。
謝晉當時一高興,居然忘了問那位姑娘的名字,於是,他們三個人只能挨個屋子找「王芳」。
三個人終於找到那位姑娘,武兆堤和毛峰都一致認定:她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王芳」。
這位姑娘名叫劉尚嫻,老家在上海,剛從電影學院畢業。
因為長得酷似著名演員田華,所以,著名導演金山選中了劉尚嫻,讓她當田華的替身。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武兆堤他們找到劉尚嫻時,她正在曹禺的話劇《北京人》中演一個小角色。
武兆堤、毛峰和謝晉接連四天去觀看演出,對劉尚嫻的演出功力、氣質、外形都表示了滿意。
就這樣,「王芳」找到了,武兆堤稍稍鬆了口氣。
接下來,武兆堤開始對劉尚嫻進行了密集的「培訓、錘煉」。
電影中有一個精彩片段,劇中人物「王芳」在前沿慰問炊事班,她給戰士們唱了一段京韻大鼓。
武兆堤特意請來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魏喜奎,請她親自教劉尚嫻。
一段曲子,幾個打鼓動作,劉尚嫻整整學了一個多月,直到魏喜奎大師叫「好」為止。
武兆堤還請來舞蹈家專門教劉尚嫻跳朝鮮舞,幾天後,劉尚嫻就學會了朝鮮舞,跳得有模有樣。
劉尚嫻最終沒有讓武兆堤、毛峰和謝晉失望,在電影《英雄兒女》中,她出色地演繹了「王芳」的形象。
不過,因為扮演了「王芳」,劉尚嫻就成了「永遠的王芳」,後來,不管她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很難突破「王芳」這個角色……
即便如此,一個演員,出演了一個讓人回味無窮、堪稱完美的角色,此生足矣。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物色演員之-誰來演「王成」
「王成」的扮演者由武兆堤直接選定,他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青年演員劉世龍。
包括毛峰、謝晉在內的許多人都表示反對,大家都認為,劉世龍與印象中的英雄「王成」對不上號。
確實,劉世龍個頭不高,身材不夠魁梧,長相也不出眾。
可是,武兆堤看上了劉世龍的經歷,他在抗戰時期就參加了新四軍,上過戰場,經歷過槍林彈雨。
他臉膛黑紅,四肢粗壯,腰桿筆挺,一身的「兵味兒」。
武兆堤還看上了他的性格堅毅、不知疲倦。
最後,武兆堤力排眾議,堅持讓劉世龍飾演了「王成」。
劉世龍也沒有辜負導演的期待,在拍攝王成在戰火中犧牲的那場戲時,劉世龍的眉毛和鬢發都被大火燒著了,胳膊也被燒傷。
但是,劉世龍一聲不吭,硬是咬著牙完成了拍攝。
牌桌上誕生的《英雄贊歌》
《英雄贊歌》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歌,「作曲」是冼星海的高徒,人民音樂家劉熾,他曾經創作了《讓我們盪起雙槳》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作詞」是公木,他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東方紅》詞作者。
劉熾為《英雄贊歌》譜曲還有一個小趣事。
拿到公木寫好的歌詞後,劉熾一時找不到創作靈感,於是,他叫來幾個朋友打撲克牌,換換腦子。
打著打著,劉熾突然站了起來,把牌往桌上一扔,飛也似地跑回房間。
「牌友們」不知所以,只好悻悻而回。
劉熾則鎖上房門,掛上「免打擾」牌,一氣呵成寫出了《英雄贊歌》的曲譜。
歌曲激情澎湃、熱情奔放,催人奮進,這首歌曲的原唱是空政著名歌唱家張映哲。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解放軍抽出一個團「協拍」電影,趣事、笑話「一籮筐」。
武兆堤選中了遼寧本溪的山區為外景點。
駐守在這里的沈陽軍區190師某團有幸接受了協助長影拍片的任務。
電影里所有的武器裝備、車輛人員全部由這支機械化師的英雄部隊提供。
穆大法團長親自帶領部隊參加拍攝任務。
戰士們都是第一次充當「群眾演員」,他們既開心又緊張,更因為不懂「演戲」而鬧出了不少笑話。
《英雄兒女》中,「王成」獨自迎戰敵人,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片段最為驚天動地。
所以,在拍攝這個片段時,武兆堤特別用心,開拍前,他對「群眾演員」進行了嚴格的培訓。
但是,實拍時,由解放軍戰士扮演的美國兵仍然洋相百出,把武兆堤氣得夠嗆。
武兆堤這樣對扮演美國兵的戰士們說:王成開槍後,你們該倒下的倒下,該後退的就後退,該「死」的「死」,不要搞亂了!
可是,到了實拍時,王成剛打了一槍,「美國兵」們就成片倒了下去。
武兆堤只能大喊:「停!王成的槍沒這么厲害!」
重拍時,又有了新問題。
一名「美國兵」明明已經被擊斃,可他的肚子還在那裡一起一伏;
一位「負傷」的「美國兵」更離譜,看著前者起起伏伏的肚子,在那裡憋不住地發笑。
武兆堤只能再次「停拍」。
整個拍攝過程中,解放軍「群眾演員」雖然沒那麼專業,但是他們守紀律、聽指揮,武兆堤對此非常滿意。
另外,因為電影中有大量戰斗場面,所以,解放軍「群眾演員」的專業優勢就充分顯現出來了。
經過三個月緊張拍攝,電影《英雄兒女》終於封鏡。
《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後,立即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日理萬機的周總理也幾次抽出時間,觀看了這部影片。
電影《英雄兒女》經典畫面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但願當今的藝人們能夠尊重 歷史 ,創作出更多像《英雄兒女》這樣優秀的文藝作品,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期望!
最後,讓我們向英雄們致敬!
❽ 電影英雄兒女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❾ 王援朝所說的電影《英雄兒女》源於歷史哪一次戰爭
電影《英雄兒女》背後的故事【轉載】
20200 8/04 16:38
新民晚報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說到這段歷史,馬上會聯想到電影《英雄兒女》中的那首贊歌「風煙滾滾唱英雄……」和氣壯山河的台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巴老在病中聽我讀的第一本書是他與妻子蕭珊的書信集——《家書》。讀完五十年代初的近百封兩地書時,我知道了他兩度赴朝體驗生活的經歷,《英雄兒女》原作《團圓》的由來在腦中也隨之清晰了起來……
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丁玲之託寫信給巴金,動員他參加中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巴金同蕭珊商量後答應了。不久,以巴金為組長的17名創作人員身著軍裝,乘上軍列,跨過鴨綠江,來到硝煙彌漫的朝鮮。創作組中,除巴金和作家黃谷柳外,年齡均在40歲以下。為能多收集素材,巴金採取「少休息,多跑路」辦法,與年輕人一起翻山越嶺穿插於封鎖線之間。一次,大雨灌進他住的防空洞,當聽說部隊首長要上前沿陣地視察,他不顧漫到床沿的大水,叫上作家魏巍就走。雨水打濕了眼鏡,因走得太急,路又不熟,過交通溝時,腳一滑,重重地摔進溝底,到前沿高地時他已成了「泥人」。
給巴金印象深刻的還是在某團六連的采訪。六連在拉鋸戰中,副指導員趙先友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美軍在坦克掩護下沖上陣地,此刻全連只剩他與通訊員兩人了,面對沖上來的敵人,趙先友邊掃射,邊通過步話機向團長張振川請求炮擊陣地。須臾,他呼喊道:「向我開炮!向我開炮!」最終,陣地被奪了回來。趙先友卻犧牲了。戰後,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斗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事跡。多年後,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張振川寫信請巴老為烈士塑像題詞時,巴老用顫抖的手題下:「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巴金,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
1961年,巴金在杭州花港招待所創作完成了短篇小說《團圓》,同年在《上海文學》發表後。,引起文藝界領導茅盾、夏衍、荒煤的關注,夏衍請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九十年代初,在與巴老閑聊時,我問他改編的作者是誰?巴老說,武兆堤和傅鍾將軍的秘書毛峰,他參加過抗美援朝。
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上映後,好評如潮。沒過多久,周總理在給中國作協黨組書記(代)劉白羽電話中說:「作家一定要到火熱的生活中去。這事,你跟總政商量一下。請巴金帶個頭,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1994年末,「王成」、「王芳」受作協之邀,到上海為《團圓》作朗誦表演。「兄妹」分別已有三十年,因巴老作品再次相會,本是一喜,此時又聽到醫院同意他倆探望巴老,那就喜上加喜了。
12月24日,我陪他倆來到病房。巴老雖重病卧床,但聽到自己筆下的「王成」、「王芳」來看望,他戴上多時未戴的眼鏡,想仔細瞧瞧從銀幕上走來的這對「英雄兒女」。
進門後,劉世龍、劉尚嫻分別握住巴老的手,俯身說:「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劉世龍還在巴老耳邊喊道:「向我開炮!向我開炮!」巴老聽了連連點頭說:「你們的表演我看過。我在朝鮮看到志願軍英勇作戰,很感動,但沒把作品寫好。」說完,他抬手接過「兄妹」倆的新年賀卡邊翻看邊說:「今天我身體不好,等身體好了,一定給你們送書。」劉尚嫻說:「巴老,上海作協已把您的《隨想錄》送給我們了,我們一定好好讀您的書。」
當聽到巴老的小說幾乎影響他倆一生時,我想起導演張藝謀的一句話「文學馱著電影走」。他形象地說出了是文學為電影提供了良好基礎的道理。電影《英雄兒女》歷久彌新,成了無人不曉的經典之作,它的藝術規律也在其中了。(陸正偉)
陸正偉 (1952~)
上海人。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於電大中文系。1970年赴安徽省鳳台縣插隊。1972年入伍。1982年轉業後在上海市文聯工作,1983年轉入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工作,現任紀檢員,巴金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1992年開始發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世紀巴金》、《晚年巴金》等,散文《真情》、《世紀巴金與四季收獲》、《希望之火——記巴金隨想錄》、《夢之花——記巴金與劉白羽》、《永恆的航程——記巴金與蕭乾》等,主編圖文版《上海屋檐下》。作品2001年獲《人民日報》文藝部徵文一等獎,2002年獲冰心攝影文學獎、第十二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復評暨2001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銀獎。
❿ 高歌唱,英雄兒女,是什麼意思
歌頌英雄兒女。《英雄兒沒蘆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枯昌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其主題歌曲《英雄兒女》深邃雋永的魅力,從主旋律的創作角度來說是用來嘩滑歌頌英雄兒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