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有個叫陶公權的是什麼電影

有個叫陶公權的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3-03-16 13:54:39

① 陶公島,范蠡西施,再續情緣

寧波的後花園東錢湖,又稱錢湖、萬金湖,還曾被稱作西湖、東湖,其名稱經歷了多次變換。

東錢湖由72條溪流匯聚而成,古時稱「錢湖」,因其上承錢埭之水而得名,《四明談助》記載,東錢湖「受溪七十二,環塘八十里,四閘七堰」。

一個「錢」字,賦予了東錢湖亘古不變的意義,錢湖不僅水產豐富,更以錢湖之水,灌溉田園,澤福人間,創造財富無窮,人們獲利廣博,因此人們把錢湖也稱作:「萬金湖」。

公元前222年,秦設鄮縣,縣治在鄮山同谷,即今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同嶴村,舊稱鄮廓,錢湖在縣治之西,因此人們把錢湖稱作:西湖。

公元401年,東晉劉裕在小溪鎮(今海曙區鄞江鎮)修築了句章新縣城。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將句章縣分成姚州和鄞州,625年,鄞州改成鄮縣,縣治仍在小溪鎮。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六年,設立明州,縣治與州治均在小溪鎮缺乎。

錢湖,在縣治和州治之東,因此人們把「西湖」改稱為「東湖」。

東邊的錢湖,故名「東錢湖」,這個名稱的由來,始於唐代。

東錢湖被小普陀景區內的陶公堤一分為二,也有人將堤東之湖稱為「東湖」,把堤西之湖稱為「西湖」,東湖大,西湖小,《四明談助》亦有記載,「西湖溉田五百頃,東湖溉田五千四百頃」。

東錢湖從古至亮凳今,澤福人間,惠民久遠,現在更是寧波人民的後花園,東錢湖之「錢」,名副其實。

東錢湖不僅與錢有關,更與愛情相連,湖畔陶公島,就是錢與愛情的見證。

陶公島,因陶朱公范蠡,攜西施曾在此隱居而名。

讓我們來回顧一段歷史故事。

公元前496年,24歲的越王勾踐即位,年輕氣勢,不自量力,出兵伐吳。

越軍在初期兵鋒較盛,曾打敗吳軍,但是當吳王夫差積聚力量反攻後,勾踐兵敗如山倒。

公元前494年,越軍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被吳軍大敗,勾踐退兵,被吳軍圍困於會稽山(即今浙江省紹興南),被迫向吳國求和稱臣。

伍子胥勸吳王一舉消滅越國,但是仁慈的夫差,為了避免兩軍繼續血戰,停止進攻,退兵回吳。

勾踐作為人質,被帶至吳國,為吳王夫差喂馬牽馬,甘為僕役。

勾踐忍辱負重三年之久,深藏的野心,不露半點聲色。

夫差被勾踐的外在表現所迷惑,以為勾踐完全歸順,徹底甘為臣民,於是釋放勾踐回越地。

夫差的仁慈之心,卻招來了殺身與亡國之禍。

勾踐回越後,重用文種、范蠡,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積聚力量,立誓東山再起。

文種向勾踐提出了著名的「伐吳九術」:

一曰尊天地,以事鬼神。

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

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

四曰遺之好美,以勞其志。

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

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

七曰疆其諫臣,使之自殺。

八曰邦家富而備器。

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

其中第四條就是美人計,選拔絕色美女獻給吳王夫差,「遺之好美,以勞其志」,「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

可是,什麼樣的美女才能迷惑吳王夫差的心志呢?

尋找美女的重要而美好的差事,勾踐託付給了范蠡。

范蠡受命來到句無薴蘿村,即現在的紹興諸暨市薴蘿村,發現了伏鍵悉美女施夷光,目睹西施美色,范蠡大驚失色,驚為仙人!

薴蘿有東西兩村,施夷光居西村,人稱西施,天生麗質,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美。

東村也有施姓女子,人稱東施。東施羨慕西施之美貌,常常模仿西施的一顰一笑,因此被稱為「東施效顰」。

范蠡被西施的美貌所迷倒,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於是向西施坦露了愛慕之心。

西施對眼前這位才貌雙全的官人,也生情愫,因此雙雙墜入愛河,纏綿悱惻。

范蠡沉醉於溫柔鄉,樂不思歸,以致誤了歸期。

范蠡的好友文種,得知范蠡逾期未歸,生怕壞了國家大事,於是趕緊來到薴蘿,提醒范蠡當以國事為重。

一語驚醒夢中人,范蠡只好實情相告西施,希望西施為國赴大義,侍奉吳王夫差,待到越王滅吳國,一定相聚愛到老。

在愛情面前,女人的智商為零,西施依從了范蠡的安排,為國,為愛,犧牲自己,甘願前往吳國侍夫差。

經過專業的歌舞、步履、禮儀等方面的訓練之後,西施被進獻給吳王夫差。

英雄難過美人關,夫差見到美女西施,驚為人間尤物,身邊數千粉黛頓時都失了顏色,夫差在姑蘇城專門建造了春宵宮。

西施時刻不忘肩負重任,迷惑夫差每天與其沉溺香閨,歌舞游樂,荒廢朝政。

公元前484年,長期受越王賄賂的吳國太宰伯嚭,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伍子胥因此被賜死。

兩年之後,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勾踐認為,機會終於來啦!

勾踐集聚越國的全部精銳部隊,乘機伐吳,擊敗吳國守軍,並且殺死太子友,對夫差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公元前473年11月,越軍攻入吳都姑蘇,夫差自殺身亡,吳國滅亡,勾踐雪恥。

吳國滅亡後,西施的下落有多種說法,但是最普遍的說法是,西施隨范蠡隱居而去,有情人終成眷屬。

姑蘇城破的當天,范蠡就履行當初的諾言,找到西施,雙雙逃到太湖,駕一葉小舟遠去。

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范蠡走之前給好友文種,留下了一封信,提醒他要及早離開勾踐。

信中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功高蓋主的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而是繼續留在朝中,手握重權。

吳國滅亡不到一年時間,文種就被勾踐賜死。

范蠡擔心被勾踐追殺,於是攜西施輾轉多地隱居,姻緣際會,來到了東錢湖畔。

《四明談助》記載,「世傳陶朱公嘗隱於此,有釣魚磯在焉。」

范蠡、西施,曾隱居東錢畔陶公島,東錢湖的人文歷史,因此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陶公島釣魚磯,傳說范蠡、西施常常在此相伴釣魚,因此成了一景。

經歷兩千多年,釣魚磯依然還在,唯歷史已化作煙雲消散。

清代時的寧波文人李杲堂,寫有著名的《竹枝詞》,詩雲:

此地陶公有釣磯,湖山漠漠鷺鳥飛。

漁翁網得鮮鱗去,不管人間吳越非。

還有文人洪菊泉留下《釣魚磯》詩:

霸越平吳此息磯,蓑認終日坐漁帆。

一竿風月高名在,千古江山舊事非。

春雨荒台苔蘚合,夕陽古渡釣船歸。

探奇欲試登臨興,流水無情白鷺飛。

范蠡和西施,幾經輾轉,最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范蠡三次經商都成了巨富,卻又三散家財,因此范蠡被視為中國商祖,歷代視為財神供奉。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而西施到底卒於哪一年,無據可考。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

西施也是紹興歷史上的五位傑出女性之一,和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才女唐婉、俠女秋瑾,並稱「紹興五女」。

歲月流逝如水,

浪花淘盡英雄。

② 1.東晉郗鑒有幾個兒子,都叫什麼名字 2.東晉時人們對男子的審美觀 3.郗鑒為何會與王導交好

東晉郗鑒有兩個兒子

郗愔、郗曇。

讀晉朝歷史,有時會讓悉滾人感慨現在的流行風尚,往往也是「古已有之」,絕不像新新人類自以為的那樣完全割斷傳統、自創天地。

比如晉代就有超級偶像。現代的劉德華、古巨基之流的帥哥走到大街上,就能聚攏一幫人圍觀,站在台上就能引起小姑娘一片尖叫。在晉朝,這樣的偶像巨星也不乏其人。

比如西晉有名的才子潘岳,我們在《如何過日子是更重要的問題》一章里引用過他的一份奏摺。他不僅能用優美文體撰寫奏章辭賦,更兼生就了一副好皮囊。他容貌俊美、身姿修長,有玉樹臨風之態、飄逸颯爽之姿。洛陽城裡的女士雖然未必會仔細閱讀他的華麗文字,但看其曼妙風姿,就毫不猶豫地將他視為偶像巨星。當潘岳手持彈弓,周遊於洛陽城中的時候,女士們往往蜂擁而至,而且見到偶像後情緒非常激動,手拉著手把這個帥小伙圍在中間,向他溫柔地拋擲新鮮水果。潘岳此時的神態想來和戴個墨鏡被粉絲們團團圍住的明星相仿:幾分矜持,幾分自豪,又兼有少許緊張。不要再迷信什麼古代女人都為禮法所拘,洛陽城的女士們偏不信邪,她們大大方方地向自己的偶像投擲水果示愛。她們的情郎、丈夫,想來也和現在的男人想法接近:反正這些偶像高高在上,你再喜歡人家也夠不著,不至於有出軌之虞,自可大度地容忍。

潘岳出門,往往滿載新鮮水果而歸。洛陽城中的另一位才子左思看潘岳如此受女人青睞,非常羨慕,他也打點成潘岳的模樣,夾了個彈弓出遊。但是左思很不幸,他長了個豬頭。他固然也很有才華,寫出來的文章不比潘岳差,但對於一個醜八怪來說,文筆好實在算不得什麼。洛陽城中的女士們並沒有貪圖他的心靈美,看到這個醜八怪居然模仿潘岳,紛紛怒火中燒。更有一群壞老太太一邊喊著「長得丑不是你的錯!但出來嚇人就是你的不對了!」一邊沖上去啐他。左思「委頓而返」。

這些偶像很能反映社會的審美趨向。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中國年輕人把高倉健當成偶像,流行裝酷,一個個沉默寡言,一臉堅毅狀,大家看了都說好,帥呆了,但這樣的人在晉朝可是吃不開的。晉朝流行的偶像普遍女性化,容貌秀麗,按照現在的說法是比較奶油相。而且這些偶像一般都比較嘴碎,愛說話,最喜愛的娛樂就是聊天。沉默寡言的黑臉漢子在晉朝不受歡迎。

過去評書里稱贊人的相貌往往說:「眼見此人天庭飽滿,地角方圓,四方闊口,豹眼圓睜,鼻如懸膽,目似朗星。端的一個好相貌!」但對晉朝大眾偶像這么說就不客觀了,應該改成:「眼見此人膚如凝脂,唇賽點朱,面似月下白玉,腰如風中楊柳,口噓蘭麝,體溢芳香,端的一個好皮囊!」這話用在貂禪身上,固然恰當,用在魏晉男偶像身上,也無不妥。

我這么說絕不是胡編亂造,空穴來風。晉張翰曾作過一首《周小史》,如此贊美一個美麗少年:「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爾形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綺靡,顧盼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這是一個相當女性化的形象。這個周小史未必存在,很有可能是張翰按照自己的理想杜撰出的美少年。

如果我們看看現在的電影電視,這樣「香膚柔澤,素質參紅」風格的帥哥也大有人在。周小史倘若活到現在,估計也能混進娛睜伍余樂圈,當個偶像明星。這充分說明一千多年來,人們審美眼光的變化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魏晉人士非常看重人的相貌和風度,翻翻《晉書》,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兩句這人的容貌風採的。按照當時的評價標准,帥哥首先要白,最好比女的還白。比如王導的皮膚就非常白皙,手拿白玉柄麈尾,手和玉渾然一體,大家看了都很羨慕。稱贊起男人,也往往用「玉人」表揚其白皙。許多玉人或者想當玉人的男人,就堅持在臉上抹粉,前面說的何晏,就是一個典型。抹粉的風氣相當流行,按照當時的說法是這些男人「胡粉飾貌,搔頭弄姿」。

有點體香也不錯。前面提到的韓壽,就拿著情人饋贈的香料猛用,周身香噴噴的,覺得很瀟灑。像橘棚韓壽這樣的香男子絕非少數,比如指揮淝水之戰的大將軍謝玄,年輕的時候也特別喜歡香料,天天手裡拿個香囊。後來還是他叔叔謝安有些看不慣,但又不想當面訓斥他,怕傷了他的自尊心,就和他賭博,把香囊給贏了過來,然後一把火燒了。看來代溝問題在晉朝就已存在,而謝安的處理辦法確實也比現在一般長輩做得好,否則一通猛訓,謝玄就此成了一個問題青年也說不定。這些長輩年輕的時候也未必沒荒唐過,謝玄的從伯父謝尚年輕時就特別喜歡穿花褲子,招搖過市,以為自己的樣子酷斃了。就像謝玄一樣,謝尚也是被叔伯們一頓糾正,才放棄了自己的嗜好。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年輕人都是這么從荒唐中過來的。

如果能再柔弱幾分,那就更妙了。晉朝人覺得男子如果慵軟無力,就能平添三分優美,「弱不勝衣」並非為女子所獨擅,它也是帥哥的美德。

衛就是這樣一個柔弱的美男子,在他身上集中了晉代美男偶像的一切重要特徵:美貌、白皙、優雅的談吐以及淡淡的冷漠與哀傷。衛又在最燦爛的年華里死去,這使他在人們心目中逃脫了歲月的羅網,永遠是那個清秀俊美的青年。死得適逢其時實在也是一種資本,倘若衛兩鬢斑白、僂腰躬背之時才溘然辭世,他的形象也就會大打折扣。

衛被晉朝人視為偶像的極致,直到多年以後,人們稱贊人秀美的時候還以他為標准。很多年後,出過另外一個小帥哥杜又,此人「面如凝脂,眼如點漆」,也是神仙中人,飄逸灑脫那是不消說了。但是評價者說:「嘁,他怎麼配和衛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上的!」

衛出身於名門世家。祖父衛乃是西晉權臣,還因為曾斬殺鄧艾,在《三國演義》里亮過相。衛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出落得秀美動人。這個小少爺坐著敞篷車到洛陽市區閑逛時,看見他的人都感嘆這孩子真是「玉人」,招呼親朋好友來夾道觀摩,據《晉史》說:「觀之者傾都。」成人以後,更是飽受誇獎,有人說他像玉一樣圓潤,又有人說跟他走在一起,彷彿身邊有一顆明珠,把自己映襯得像個豬頭。

光是俊美,還不足以構成一個偶像巨星。現在小帥哥要想成為大眾偶像,總要會唱兩嗓子才好,晉朝人不像現代人那樣迷戀流行歌曲,他們更喜歡湊在一起聊天,所以晉朝的偶像一定要會誇誇其談。衛就很會談天,說得非常動聽,而且似乎有和別人暢談人生哲理的癮。但他身體非常虛弱,是古代病才子的典型,話說多了都能病倒。他母親為他的身體擔憂,不許他和人隨便聊天。碰到特別隆重的日子,大家湊在一起,恭請他破例發言,他俯順眾情,當當當一通說,聽眾無不歡喜贊嘆,歌迷們聽劉德華現場演唱《忘情水》,其喜悅之情也無以逾之。名士琅邪王澄,也是個談玄說道的高手,聽到衛一通侃侃而談,就當場「嘆息絕倒」。

但衛的命運卻也充滿坎坷,小小年紀就感受過生死變幻。由於祖父衛捲入宮廷紛爭,被楚王帶軍殺入府中,男子被盡數誅戮。衛和一個哥哥當時湊巧住在大夫家,才倖免於難。兩天後楚王又被殺,衛一家又被平反,但這已經挽回不了衛父兄的生命。衛喜怒不形於色,也許就源於一夜之間與親人陰陽永隔的經歷,那是一種落落寡合的孤傲。

後來西晉淪亡,中原大地成了屍山血海,衛和母親避難南下,經過一番輾轉,來到了建康城。這一下建康可轟動了。這還了得?衛來了!就是那個帥得沒法說、說起話來勾人魂魄的衛啊!建康城的「粉絲」集體出動,把衛圍了個水泄不通。衛就在那裡不斷地向大家揮揮手,講兩句,場景酷似現在的演唱會。大家都知道,一場演唱會下來,偶像的體力消耗很大,所以在舉辦演唱會之前,往往要提前好幾周做體能訓練,怕到時候吃不消。如今衛這個男版林黛玉平日就病歪歪的,連談天都得限制,又如何架得住這眾多「粉絲」的圍堵追捧?當即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當時人都說衛是被「粉絲」們活活看死的,芳齡只有二十八歲。

晉朝人的審美觀在我們看來可能太過文弱委靡,但是如果反觀自己的時代,我們會發現,在現代,審美的中性化也無處不存。美國粗獷的「牛仔」形象在中國一向不大吃香,有人說這是中國「尚文輕武」的結果。也許是這樣,但這種審美的中性化並非一無足取。如果我們不斷強調男子的強壯有力、女子的溫柔嬌美,本身就是對男女的一種僵化的社會定位,不但對人的自由天性是一種束縛,而且容易將女性置於一種從屬的地位。

郗鑒為何會與王導交好?
這個要明白 郗鑒 陶侃 王導 之間的關系

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晉書》卷七三《庾亮傳》:「時(案在咸康中)王導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寧等諸將,並不奉法,大臣患之。陶侃嘗欲起兵廢導,而郗鑒不從,乃止。至是,亮又欲率眾黜導,又以咨鑒,而鑒又不許。」郗鑒兩次不同意藩鎮起兵廢黜王導之謀,是這一階段東晉政局得以相對穩定,內戰未再發生的關鍵所在。

王導為政「務存大綱,不拘細目」,是他一貫作風,晚年更是如此。《世說新語?政事》:「丞相末年略不復省事,正封籙諾之,自嘆曰:『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丞相末年」就是指咸康中,也就是庾、王對峙最為緊張的時候。王導憒憒為政,主要目的是和輯士族,求得彼此利益的均衡,特別是使庾、王之間相安無事。

王導在建康執政,必須有相當的武力留在身邊以為支持,因而不得不羅致武將趙胤、賈寧輩。《晉書》卷五七《趙誘傳》,謂趙胤父趙誘「淮南人也,世以將顯」,父子歷事王敦、王導,為琅邪王氏故舊。《晉書》卷七八《孔愉傳》,王導「將以趙胤為護軍,愉謂導曰:『中興以來,處此官者周伯仁(�)、應思遠(詹)耳。今誠乏才,豈宜以趙胤居之邪?』導不從。」賈寧事跡見《世說新語?賞譽》「何次道嘗送東人」條注引《晉陽秋》及《魏書》卷九六《司馬睿傳》。賈為長樂人,初自結於王敦所屬王應、諸葛瑤,後投蘇峻為其謀主,又降王導。看來賈寧也是琅邪王氏故舊,他雖曾與人共勸蘇峻殺王導等諸大臣,但降王導後仍被重用。王導所保全的降將,還有路永、匡術、匡孝等人。溫嶠曾反對王導褒顯降人之事,見《溫嶠傳》。王導欲引用匡孝,《王蒙傳》謂王蒙致箋王導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不可「令涇渭混流,虧清穆之風。」會稽孔愉與從子孔群本與匡術有隙,王導為了保全匡術,令匡術於座勸孔群酒以釋孔氏之嫌。凡此諸事,都說明王導兄弟輩死亡既盡,實力已衰,不得不蓄意庇護武人、降將,以供驅使,雖受到士族名士的強烈反對亦在所不顧。這些人客觀上都起了支持琅邪王氏家族地位的作用。其中的路永投降石虎,但那是王導死後的事。

王導雖以武人、降將為爪牙,但是在戰略上所依恃的,卻是以京口為屯兵之所的郗鑒。陶侃、庾亮欲起兵廢黜王導,都要咨之於郗鑒,而郗鑒則具有舉足輕重的否決之權。陶侃、庾亮如果逆郗鑒之意而勉強行事,勢必形成內戰,當權之輩飽受王敦、蘇峻之禍,是不敢貿然一試的。

陶侃、庾亮起兵廢黜王導之謀,其情況分別如下:

關於陶侃起兵之謀《庾亮傳》亮與郗鑒箋曰:「昔於蕪湖反覆,謂彼(案指王導)罪雖重,而時弊國危,且令方岳道勝,亦足有所鎮壓,故共隱忍,解釋陶公。自茲迄今,曾無悛改。」案庾亮以咸和四年(329年)鎮蕪湖,至咸和九年陶侃死,始並有陶侃的荊、江之地而改鎮武昌。「蕪湖反覆」雲雲,自指庾亮於其舊治與郗鑒往復商酌陶侃欲廢王導之事。庾、郗終於以「時弊國危」為詞,勸阻陶侃;又以「方岳道勝」相約,即方鎮聯合,以制中樞。當其任的方鎮,當然是指居武昌的荊州刺史陶侃,居蕪湖的豫州刺史庾亮,居京口的徐州刺史都鑒。這次廢王導之謀,是陶侃發動,郗鑒反對,庾亮居中斡旋。

此事具體時間,當在咸和五年(330年),即庾亮居蕪湖的次年,也就是郭默擅殺江州刺史劉胤,王導循勢以郭默為江州刺史的時候。據《陶侃傳》,陶侃致書王導曰:「郭默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陶侃居然以「害宰相」為喻,殺氣騰騰。王導仍曲為解釋說:「默居上流之勢,加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隱忍,使其有地。一月潛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化相赴,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耶?」陶省書笑曰:「是乃遵養時賊也。」陶侃遂自起兵斬郭默,兼領荊、江。陶侃既不惜與中樞相抗而弄兵,估計有可能以攻郭默之師順流下都。下都必經豫州庾亮地界,故有庾、郗「蕪湖反覆」之事。庾亮與郗鑒箋續謂「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雲雲。案陶侃殺郭默之年,即咸和五年,成帝正九歲,這是陶侃謀廢王導在咸和五年的旁證。而所謂「以及成人」的時候,則是庾亮謀廢王導之年,即咸康四至五年,時成帝十七歲至十八歲。

陶侃之謀未遂,郗鑒堅持反對當然是主要原因。庾亮不充分支持陶侃之謀,不給予充分合作,也是原因之一。庾、陶二人在蘇峻亂前本不協調,積怨頗深,賴溫嶠彌合其間,始得共平蘇峻。蘇峻亂平後,庾、陶在共抗王導的問題上形成了某種共同利益,但庾、陶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陶侃居上游所形成的軍事壓力,既然可以壓王導,自然也可以壓庾亮。而且由於庾亮的豫州毗鄰江、荊,所感壓力比揚州更甚。《陶侃傳》侃「潛有窺箭之志」,如果此志得酬,庾亮未必能保全自己。可以說,庾亮無寧是為了自保,才不得不對陶侃廢黜王導之謀採取比較現實的態度。

庾亮雖對陶侃「外事推崇」,但陶侃畢竟「望非世族」,自知東晉門閥政治樊籬不是他所能突破的,所以「季年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曾請遜位還長沙國,死前又要求歸葬長沙,並移尋陽父母墓於封國之內,以示謙退。但是陶侃死後,庾亮終於蓄意消滅陶氏後人,咸康五年又殺陶侃子陶稱。《真誥》卷一六《闡幽微第二》原註:庾亮咸康六年於鎮病亡,「未病時乃獨見陶侃乘輿來讓之,於此得病而亡。」顏之推《還冤記》:「晉時庾亮誅陶稱後,咸康五年冬節會,文武數十人忽然悉起,向階拜揖。庾驚問故,並雲陶公來。陶公是稱父侃也。庾亦起迎陶公扶(此字疑衍)。兩人悉是舊怨。傳詔左右數十人皆操伏戈。陶公謂庾曰:『老僕舉君自代,不圖此恩,反戮其孤,故來相問陶稱何罪,身已得訴於帝矣。』庾不得一言,遂寢疾,八(六)年〔正月〕一日死。」《真誥》與《還冤記》中神怪情節自不足信,但是其中反映庾、陶宿怨以及陶侃季年希圖彌合並薦庾亮代鎮荊、江之事,當是可信的,可以補充正史。

陶侃廢王導之謀,王導自然知情,所以他除了依靠京口郗鑒之助以外,還力圖加強自己在建康的實力,以備不虞。這又是王導重用降將的背景。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死,庾亮加督江、荊等州,自蕪湖移鎮武昌。庾亮離蕪湖,建康暫釋重負,王導獲得部署力量的機會。咸康元年(335年)四月,發生了石虎寇歷陽之事。此事疑點甚多,實際內容當是王導利用時機,製造口實,以便進行軍事調遣,加強自己在建康的地位。

《晉書》卷七《成帝記》於石虎入寇下記:「加司徒王導大司馬,假黃鉞,都督征討諸軍事以御之。……遣將軍劉仕救歷陽,平西將軍趙胤屯慈湖,龍驟將軍路永戍牛諸,建武將軍工允之戍蕪湖。」案此諸人,趙胤為王導親信,路永為降將,劉仕亦武將為王導所信者,王允之則為王舒之子、王導之侄。他們各自率軍,同時溯流而上,把庾亮豫州治所附近要地奪取到手。更值得注意的是《成帝紀》續雲:「司空郗鑒使廣陵相陳光帥眾衛京師。」陳光其它事跡,尚見於《晉書》卷七七《蔡謨傳》,曰:蔡謨代郗鑒刺徐州鎮京口,「時左衛將軍陳光上疏請伐胡,詔令攻壽陽。謨上疏曰:『……今征軍五千,皆王都精銳之眾。又光為左衛,遠近聞之,名為殿中之軍……。』」陳光,《晉書》只此二見。他本為郗鑒部屬,奉派入衛建康,王導不疑而用之,遂成為殿中精銳之師,沒有再回歸郗鑒徐州建制。由此可見,王導利用時機以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郗鑒的大力支持。

關於庾亮起兵之謀《庾亮傳》庾亮致郗鑒箋雲:「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入則在宮人之手,出則唯武官小人,讀書無從受音句(疑章句之誤),顧問未嘗遇君子……。主之少也,不登進賢哲以輔導聖躬;春秋既盛,宜復子明辟,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成人之主,方受師臣之悖。主上知君臣之道不可以然,而不得不行殊禮之事……。」案:「武官小人」,指趙胤、賈寧、匡孝之輩,已見前。「春秋既盛,宜復子明辟,不稽首歸政」雲雲,指咸康元年(335年)成帝加元服後王導猶不歸政於成帝。「師傅之尊」,指咸康四年五月王導為太傅事。「行殊禮」,則成帝一朝多有。排比上述諸事年月,知庾亮所謀廢黜王導之事,當在咸康四年五月王導為太傅至咸康五年七月王導死前。

庾亮致郗鑒箋,《通鑒》系於咸康四年六月,是由於此月王導拜丞相,故以王導它事連類及之。我認為庾亮謀廢王導,事體甚大,當有某種機遇可以利用或有某種行動為之准備,像陶侃發兵誅郭默而有順流以廢王導之謀一樣。而咸康四年史籍所載,上下游之間並無特殊情況發生。第二年,即咸康五年,庾亮突然從梁州魏興撤出其弟庾懌所部,千里疾行,遠屯江州之半洲,增強了庾氏對建康的順流之勢。這一異常事態,疑與庾亮廢王導之謀有關。所以系庾亮此謀於咸康五年,似更近實。

庾、王矛盾,風傳甚廣。《王導傳》:「於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於外。南蠻校尉陶稱間說亮當舉兵內向。或勸導密為之防。導曰:『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又與稱書,以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於是讒間始息。時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趨向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世說新語?雅量》「有往來者雲」條記此事,注引《中興書》曰:「於是風塵自消,內外緝穆」;《王導傳》亦有「於是讒間始息」之說。這些斷語,雖不甚符合歷史實際,但庾、王矛盾轉緩則是事實。

庾亮廢王導之謀不遂,如《庾亮傳》之說,也是郗鑒起了決定作用。郗鑒以外,還有不贊同的人士,甚至庾亮征西府內,也有反對意見。征西長史孫盛曾密諫庾亮。《晉書》卷八二《孫盛傳》:「時丞相王導執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蠻校尉陶稱讒構其間,導、亮頗懷疑貳。盛密諫亮曰:『王公神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耶?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內外耳。』亮納之。」孫盛所謂王導不肯為「凡人事」,當是庾亮以王導有篡晉之舉為起兵口實,而孫盛為之剖辯,庾亮因而納之。由此推測,庾亮致郗鑒箋謂「彼(王導)罪雖重」之語,除隱寓王導曾助長王敦亂事以外,似尚特有所指。此外,王導在庾亮自蕪湖移鎮武昌後,已經不失時機地加強了建康上游的防禦力量,也使庾亮未得輕舉妄動。

庾、王交惡,當時人所共知。王導老謀深算,不事聲張,並圖杜絕「悠悠之口」,這是王導「善處興廢」的一種表現。但是只靠王導的政治才能並不足以息庾亮之謀。郗鑒擁兵京口,力拒庾亮而助王導,才使咸康政局未生大變,使琅邪王氏地位不墜。《庾亮傳》史臣曰:「……向使郗鑒協從,必且戎車犯順,則〔庾亮〕與夫台、產、安、桀,亦何以異哉!」咸康五年七月至咸康六年一月,王導、郗鑒、庾亮相繼死亡,傾軋始告結束。

論述郗鑒、王導關系時,不能不注意郗鑒在護衛王導之外,還有規王導所短的事實。唐寫本《世說新語?規箴》:郗鑒「以王丞相未年多可恨,每見必欲苦相規誡。王公知其意,每引作它言。臨當還鎮,故命駕詣丞相,翹鬢厲色,上坐便言:『方當永別,必欲言其所見。』意滿口重,辭殊不溜。王公攝其次曰:『後面未期,亦欲盡所懷,願公勿復談。』郗遂大瞋,冰矜(矜)而出,不得一言。」王導末年憒憒,頗有亂政,郗鑒厲色進言,必有糾其憒憒之政的具體意見。這正是郗鑒不在其位,旁觀者清以及郗鑒處亂世而有其方的表現,是王導所不能及的。

東晉初年政局,三五年一大變,變則干戈擾攘,台城丘墟。社會的重心在門閥士族,一族強則思壓倒它族,遂成亂階。本非門閥士族的流民帥,亦思憑借際遇,起兵謀利。螳螂在前,黃雀隨後,勝利者要想穩操政柄,是十分困難的。長此以往,江左抗胡政權,勢必在內亂中冰消瓦解。所以郗鑒引流民帥以平王敦,助王導以抗衡陶侃、庾亮,得利者不僅在司馬家及琅邪王氏而已。蘇峻亂平後,江左相對安定,無內戰七十年,遂得以拒胡族於淮漢,息斯民於江左,郗鑒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巨大的。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三曰:「東晉之臣,可勝大臣之任者,其為郗公乎!」大臣之任,不重在操持庶政,而重在執道經邦,東晉皇權不振,大臣更應如此。郗鑒南來後,最重要的邦國大計,莫過於協調當權諸門閥士族之間的關系,杜絕覬覦,以穩定一個抗胡政權,使人民得以生存。郗鑒在這方面的作為,與其它門閥士族之居位者相比較,可稱述者較多,可指責者較少。王夫之所論,是有道理的。

③ 陶公勸學文言文翻譯

1. 《孫杋勸學》古文翻譯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託。

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

呂蒙於是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後,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麼認清事物這么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2. 勸學 文言文 翻譯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幹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乏罰催核詘姑挫太旦咖,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於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裡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絕啟它心浮躁的緣故。

3. 《勸學》文言文翻譯

《勸學》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塊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

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即使又曬幹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於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聰慧明達,行為就會沒有過錯。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增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增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他們善於藉助外物進行學習啊。積土成為山,擾租風雨就會從那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並李如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隻腳,兩只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託身體以生存,這是因為心思浮躁不專一的緣故。

4. 文言文《勸學》翻譯

高中文言文:《勸學》原文及翻譯。

譯文 戰國.荀子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

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

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

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

(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

《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

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

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

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

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

5. 師曠勸學文言文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6. 文言文《勸學》的翻譯

《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勸學》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7. 文言文勸學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

8. 陶公性儉厲 文言文翻譯

譯文:

陶侃性勤儉省而嚴厲,對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荊州刺史的官史時,命令建造船隻的官員把鋸木屑全部收集起來,不論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後來正月初一大會僚屬,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階除雪後還很濕。這時陶公就讓人用木屑覆蓋在上面,人們出入一點都不受到妨礙。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總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來,(以至於)堆積得像山一樣。後來桓溫伐蜀,把戰船組裝起來的時候,都用這些竹頭作釘。

又傳說,陶侃曾征調當地竹篙,有一位官員把竹子連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鐵箍,陶侃就把他提升兩級加以重用。

原文:

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3)有個叫陶公權的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出處:

本文選自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政事第三》,作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記述漢魏一直到東晉間流傳的上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按事情的性質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

鑒賞:

陶公生性儉厲,是嚴肅認真,辦事勤勉的人。

本文述說的是陶侃為官節儉、使物盡所用的故事。

體現了陶侃節約的品質。

④ 有榔梨街道陶公廟取景的電影是

《恰同學少年》。有榔梨街道陶公廟取絕敬景並鄭慎的電影是《恰同學少年》等。?梨街道隸屬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位於長沙縣南偏西,瀏陽河北岸。《恰同學少年》為了還原白衣勝雪的場景,因此到了榔梨街道陶公叢枯廟取景。

閱讀全文

與有個叫陶公權的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珠子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44
金剛電影國語版免費 瀏覽:352
youtube如何看那種電影 瀏覽:175
錦衣衛電影免費觀看地址 瀏覽:253
電影院眼鏡需要多少錢 瀏覽:234
一個普通電影多少流量 瀏覽:538
超市裡面大鯊魚是什麼電影 瀏覽:873
推介幾部好看的愛情電影 瀏覽:318
兩年來好看的電影 瀏覽:324
關於海底探險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5
90年代好看的蒙古電影 瀏覽:25
緝毒美劇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896
網頁視頻如何知道是哪個電影 瀏覽:495
暢影電影卡如何使用 瀏覽:450
理伏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45
有人特異功能是火是什麼電影 瀏覽:707
盤點好看的格鬥電影 瀏覽:385
聲夢奇緣電影免費看 瀏覽:347
關於蜘蛛的好看電影 瀏覽:651
做夢就跟拍電影一樣是怎麼了 瀏覽: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