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小丑》的結局
前天通過網友分享的資源,在家裡看完了這個在大家口中封為神作的電影。
如果滿分100分的話,我打85分!為什麼呢?在之前我就了解到,這一版小丑,是獨立於DC宇宙的,也就是說跟我們之前所看過的所有的小丑都不太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區別於美劇《哥譚》里的小丑的是,哥譚里的小丑,從小開始就心理變態,而這個小丑原來是一個溫和,甚至是懦弱的人,但是又懷揣喜劇夢!生活和顯示的雙重打擊,終於讓他在地鐵里黑化,殺了那三個混混!加上他母親告訴他托馬斯韋恩是他的父親,讓他這個從小沒有父愛的人心理更加的脆弱!
看到結局之前,我一直有個疑問,他到底跟蝙蝠俠布魯斯韋恩是不是兄弟?可最終還是沒能確定,是他媽媽在說謊?還是阿爾卡姆瘋人院被托馬斯韋恩控制,從而偽造了一系列的事情?
最後,小丑在直播中開槍殺了他一直崇拜,但又拿他當笑料的主持人,在被警察帶走途中,被他的狂熱粉絲所救!給人感覺,人人都是小丑,被資本所迫,從而忍無可忍,走上反抗之路!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理解
說說個人的感覺
亞瑟,一個被 社會 冷漠的現實世界逼瘋的人,他從小立志做個喜劇演員給人們帶來歡樂,然而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很難控制自己的病情,經常無故大笑,兩面三刀的同事,刻薄的上司,毫無善良可言的 社會 ,第一次連殺三人後,亞瑟居然有了一種解脫般的感覺
母親的病史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原來自己從小就受到養母的虐待,從而精神出了問題
一直被自己視為偶像的摩瑞也在嘲笑著自己的表演…
最終亞瑟對這個現實 社會 絕望了,步入了黑暗,殺掉了陷害自己的同事,殺掉了從小虐待自己的養母,殺掉了一直視為偶像的那個人
其實亞瑟一直以來都算是一個比較正常的人,孝順母親,做喜劇演員給人帶來歡樂,但凡身邊有一點善意,亞瑟都不至於此會陷入絕望,正是因為這個現實的世界到處充滿了嘲諷和惡意,亞瑟終於絕望了,停了葯,連殺幾人後覺得自己徹底解脫於各種束縛
joker,在別人眼中就是個笑話
《小丑》電影票房開出佳績,成了北美10月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隨之而來引發不少劇情討論,還有開放性結局的思考。「Joker」亞瑟敘說的故事,到底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幻想的情節?還是全部都是他幻想編出的故事?亞瑟從頭到尾,到底有沒有離開過阿卡漢精神病院?他最後一笑,又有什麼含義?而這部《小丑》電影,真是我們認識DC漫畫的那個小丑起源?
《小丑》電影為何出現3次「11點11分」的時間?
國外有影迷發現電影一開始亞瑟出現在社工心理師的辦公室時間顯示為「11點11分」,而後亞瑟在醫院用頭猛撞居室門,恰巧時間顯示也是「11點11分」,難不成亞瑟沒有走出這個時間,一切都是他在回憶的幻想?
再來《小丑》結局,亞瑟在醫院里發笑著,「你不會明白這個笑話」,難道這些都是他編出的故事嗎?他真的從頭到尾都未離開過阿卡漢精神病院?如果提出這些懷疑,甚至有這樣的看法,沐柒覺得電影確實讓人有一些模糊,可以討論的地方,因為有些細節並未明確指出亞瑟的行動。比如,亞瑟真是在暴動後,再被關進阿卡漢精神病院?
不過沐柒在參考了一些數據及導演訪談的報道後,仍然是維持自己一開始看完電影的想法,那就是除了莫瑞邀亞瑟上台,一段鼓勵他的情節,還有他與鄰居單親媽媽蘇菲的交往,這些橋段是幻想外,他在地鐵殺人、殺害養母、在脫口秀節目上,殺了莫瑞,最後引發的街頭暴動,都是真的。
那「11點11分」總不是巧合吧?還有一次出現「11點11分」是在亞瑟被經紀人開除,他打壞打卡鍾,一樣顯示這個時間。沐柒覺得三次出現「11點11分」,應該是暗示撲克牌中鬼牌「Joker」的彩蛋。另外,亞瑟在劇中開了11槍,所以「11」這個數字的意義,應該與回憶時間無關,都是指向鬼牌「Joker」的彩蛋。
亞瑟從頭到尾敘說的故事,都是編造的觀點不能成立嗎?
沐柒即使再刷時,也沒留意這個時間疑點細節,因為全被傑昆菲尼克斯飾演「小丑」亞瑟弗萊克的情緒帶著走,但就是因為電影是「小丑」亞瑟弗萊克的敘事觀點,所以如果有影迷覺得結局留有想像空間,甚至提出上面的疑點,也不能說他們的推論不對。
由於這個故事是「小丑」亞瑟弗萊克來敘述,沒有旁人的觀點,而這個敘述者本身是有精神疾病的幻想症,他並非是可靠的故事敘述者,所以由他說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就給觀眾自己決定。
傑昆菲尼克斯曾在上映後的一次訪談,提到自己對結局的看法,他認為電影沒有把一切說死,這樣開放性的結局,交給觀眾自己決定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也因為電影這樣的結局設定,他覺得是相當有趣的手法,因為觀眾可加入互動。
從導演托德菲利普斯解釋「小丑的笑」看故事真假端倪
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在上映後受訪提到自己電影結局的安排,他表示,亞瑟在醫院里發笑著的戲是有意義的。在劇中,他有很多不同的笑聲,有些是痛苦時,無法控制而發出,有些是他試圖假裝成為一般人的笑,但最後一次在阿卡漢精神病院,發出的笑聲,是電影中唯一一次真正的笑聲。那個笑聲發自於他真心地笑。因為他在歷經這些苦痛和受人歧視後,走上了反派之路,在看破自己人生是場荒謬的喜劇,不必再迎合他人,所以可以自在笑出來。
沐柒從導演這段「笑」的解釋,大致可推斷亞瑟在故事中受到的苦痛是真實的,他不知如何做自己(因為他是悲劇人物),如同他劇中的台詞,「精神病最痛苦的,就是別人總希望他們假裝自己正常」。而當「小丑」成了高譚市的革命象徵,他在「小丑」身份找到了自我,他希望自己被注目,自豪自己是「反英雄」的代表,因而劇中那段歷程,顛覆整個高譚市是真的。
亞瑟不是真正的小丑,還是他啟發了後來叫「傑克」的小丑?
《小丑》電影因加入了DC漫畫,布魯斯家族及蝙蝠俠的故事彩蛋,所以不禁讓人更好奇,那《小丑》故事中,到底是不是真的小丑?因為漫畫中小丑「傑克」和亞瑟的年齡有和對手布魯斯韋恩有差距,布魯斯韋恩在《小丑》故事中才八歲,與亞瑟有很大的年紀落差,那長大後的蝙蝠俠,對上的小丑還是亞瑟嗎?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先前導演在拍攝《小丑》這部獨立電影,就早已脫離DC宇宙的時空,等於是說另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小丑」故事!
小丑的結局引發人的好多思考像一場 游戲 一樣,有點想王寶強演的樹先生有的好多情節也想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結尾的暴動不具有政治性和 社會 意義,只是 游戲 玩家情緒的發泄,並不帶來改革和希望。玩家們殺紅了眼之後,回歸現實依然溫和善良。和其他 游戲 不同的是,電影賦予了 游戲 主角更多的背景,讓他的行為更加「合理化」。加分項是鳳凰的表演,一個精緻的精神疾病患者。相比而言我倒是更喜歡那種徹徹底底的壞蛋,壞的毫無道理。他不是在挑戰秩序或是反抗什麼,而是天生如此。
最後呢小丑變得像個受苦受難、備受壓迫的無產階級者,成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如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窮人忍受一切,富人享福,這是千百年來都不曾變的事實、極為深刻的現實。小丑戲劇性太強了,像延禧攻略一樣爽,別人打我就回她一個耳光,別人用語言羞辱我就用槍爆他的頭!如此而已。小丑是精神病人,所以他反抗了,所以觸發暴力了,引發的狂歡甚至和他本人的初衷無關,最後從頭到尾也無人關心和了解他。
大家好!我是Ai醬電影!看一部電影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簡單講講我的看法,不喜勿噴!
看完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非常非常壓抑,從電影里的一句台詞「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義」感覺小丑的命運真的很可悲,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惡魔和天使,天使代表正義,惡魔代表邪惡,當一個人思想斗爭時他們的戰爭也就開始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句話完全可以用在小丑身上。小丑在帶上面具之前是一個無人關懷時常被嘲笑的失敗者,帶上面具後才找回真正的自我,這可能是一部反面電影教材,但是給人帶來 社會 底層很真實的例子全都是被人和事物逼的。
從第一個場景看到亞瑟化著妝,用力撐開嘴角但眼角卻帶著淚時。到工作、 社會 援助、家庭的不幸,這些一直支撐著他走在懸崖邊的支點一一崩塌,他也終於釋放了另一面。第一次殺人後從慌張逃跑到平靜接受,他在廁所里的舞,意外的美。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只需要一點點推力,我們都有可能變成小丑。
影片呈現充滿了藝術感,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妝容、服裝、取景,映像處理像就像一張張充滿質感的老照片,令人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緒之中。傑昆·菲尼克斯洗手間、長樓梯的獨舞盡顯滿足又充滿悲涼。
「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義」 小丑說的很對,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喜劇,但是喜劇的內在往往都是悲劇。
「小丑」最終成為「壞人」,走向破壞 社會 的「反動者」,從影片講述的故事情節來看,這是必然的,如果「小丑」不自殺的話。
一個處於 社會 底層的人,當他經歷各種侮辱、各種無助,對 社會 失去信任後,他的內心將變得陰暗,對周邊的人將產生敵對情緒,除非出現「上帝」類的人物,否則誰都拯救不了他。而「小丑」身邊是沒有這種人存在的,所以他終將走向「不歸路」。
最近有一部美國高分電影片非常火爆,都打出了9.1的高分,票房突破9億美元而成為影史上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漫改電影,它就是一部神作DC漫畫的起源電影《小丑》
首先這部電影的確拍的很好,深受廣愛好評,漫改劇情片也創造了很多新記錄。
這個片講述的是一個精神病人亞瑟,他遭受了很多人的欺負,因此才導致他爆發的導火線,同時也開啟了自己的復仇之路。讓那些欺負過自己的人一個個的死掉,這樣能得到了一種釋放的亞瑟,如此瘋狂的亞瑟,就算被抓進精神病院也沒有放過自己的心裡醫生,將其殺害,他被逼的反抗,是情有可原,但他一直都渴望被溫柔對待。
其實這個電影告訴我們以暴制暴不能解決問題,脫離了規定情境根本無法討論,這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有怨氣的人越來越多,就會有更多像亞瑟一樣的人無論怎麼看,都是一個死循環。無論結局如何,這也只是一部電影而已!
而且也是一部很棒的藝術片
優雅的邁著八字步:代表著小丑冷靜又瘋狂
路過的血腳印:代表著現在以及未來引發的死亡和恐懼
朝著陽光走去:黑暗一步步靠近光明,背後的陰影狂笑著注視著。
你們在哪裡看的這個電影 電影院嗎
如果電影院看不了
那麼
這個小丑到底是指誰呢
社會 沒有哪一刻比這個時候更加混亂,而小丑沒有哪一刻比這個時候更加清晰
Ⅱ 美國小丑殺人事件的背後真相,究竟是怎樣
這其實是美國一個電影專業的學生製作的一個16分鍾的獨立短片,其中有一個手拿氣球的小丑,這個小丑和這個十六分鍾的短片就是後來一系列的小丑殺人事件的導火索。那段時間,美國人民被這個喪心病狂的小丑搞得心神不寧的,因為其過於囂張而且似乎無處不在,即使是警察圍堵了他們,最後也只能落得小丑自爆的結局。
而後來的美國電影中,時常會出現小丑的蹤影,最著名的應該是《蝙蝠俠》里最大的BOSS了。這一次這個事件,應該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想要利用美國人一直以來對於小丑的恐懼和這個電影專業學生製作的短片中形象來造成恐慌,從而導致美國社會的不安定,是出於他們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行為。
Ⅲ 美國恐怖故事小丑為什麼殺人
小丑原本只是馬戲團里一個普通的受孩子們歡迎的小丑,經歷了一些事以後才導致他變成現在這樣
這些後面他和雙面人對話時都會有說到
他殺那個男孩的父母,是因為他喜歡孩子,他認為男孩對父母對孩子不好,注意,這里是他認為。
他殺野餐情侶中的男的,是因為他要把女的帶走給男孩當保姆,那個男的會阻撓他
他殺玩具店的人,是因為之前他來玩具店推銷自製玩具的時候,被老闆以騷擾兒童為由要報警抓他
ps:小丑因為出生的時候摔到腦袋,應該有點智障,所以考慮問題比較一根筋,近乎於偏執,加上他很喜歡孩子,導致這一切杯具的發生
Ⅳ 小丑回魂小丑為什麼殺小孩
小丑的正體是來自宇宙的死光,它會變成你最害怕的東西,利用你的恐懼來殺死你、吞噬你,他每隔27年就會從地下醒來,然後在小鎮里對熊孩子大殺特殺,而大人會在他的神秘力量的影響下忘掉著一切(這就是為啥從頭到尾只有幾個孩子再跟它抗爭的原因)。為什麼女主都漂浮了還沒死呢,這就要先說一說女主的恐懼是什麼,就是她那個鬼父啊,女主第一次經歷的幻象是從漱洗台下鑽出來的頭發和噴出的巨量血液,這其實是對她剪掉頭發模糊性別和女性初潮的暗示,其實就是意味著隨著女主的發育她的那個鬼父對她產生了邪念,所以女主產生了恐懼(後面決戰的時候小丑還變成鬼父嚇唬過女主),不過在小丑抓到女主之前,其實鬼父已經想要對女主下手了,女主勇敢的反抗甚至還打暈了他,可以說女主已經戰勝自己的恐懼了,而對於小丑,女主其實不怕他或者說不那麼怕他(第一次小夥伴們在鬼屋直面小丑就是女主直接用鋼筋插了小丑),小丑無法利用女主的恐懼直接殺死女主,只能讓女主直視他的本體控制了她並讓她漂浮了,這才讓後來小胖親她(用愛?)喚醒了她的意識。至於其他漂浮的人,我們從電影中直接看到小丑襲擊並弄死的實際上就兩個(男主弟弟喬治和校園惡霸中的高個),其他都是通過尋人啟事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有提示發現殘肢),從中不難發現小丑的襲擊方式很多都是用嘴咬死並肢解受害者(從電影來看似乎小丑還有進食的需求?),所以下水道中漂浮的小孩基本都是死後才漂浮的,而且那麼多的數量並不是女主那個時期才漂浮的,他們是兩百年間小丑襲擊的小孩的總和,很多都在上面漂浮很久了,這么長時間說不定都風干成木乃伊了,肯定是救不回來了,至於小丑為啥不直接咬死女主,這個在原著中,小丑被描述為來自外太空的東西,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它墜落地球,而它是要「搶奪地球上所有女人和強暴所有男人」這種設定,這個「強暴」我覺得應該就是直接殺死了,翻譯的問題,而「搶奪」可能是它不直接咬死女主的原因。
Ⅳ 小丑2019中小丑為什麼殺女鄰居
沒有殺女鄰居,他和女鄰居的情侶或者好友關系都是小丑自已太孤單幻想出來的,他只是與女鄰居在電梯相遇過罷了,後續的一切都是小丑幻想出來的,甚至和女鄰居在電梯用手指做槍的動作都沒有發生過,只是單純的坐電梯偶遇,結尾時交代了小丑闖進女鄰居家,女鄰居很驚訝,小丑說他今天很不開心,女鄰居很害怕的表情沒有半點想慰問小丑為什麼不開心的事,只是很害怕的說了句你的家在走廊最尾哪間,然後小丑很失望的走了並沒有殺女鄰居!
Ⅵ 如何理解《小丑》(Joker)的結局
理解《小丑》(Joker)的結局:
由托德·菲利普斯(ToddPhilips)執導,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Phoenix)主演的《小丑》(JOKER)在觀影者和影評人中掀起激烈的爭議。一些人稱贊菲尼克斯的精湛演出對蝙蝠俠最大的對手進行了豐滿的詮釋。
而另一些人則抨擊這部電影美化了暴力,縱容了這個心理變態的殺人犯。本周觀看了《小丑》(JOKER)後,我認為這部電影比評論家們所表達的要深刻和復雜得多。這個版本的小丑故事暴露了我們社會的分裂。
審視了抑鬱症帶給人的黑暗陰影,也揭示出許多人所感受到的生活空虛和無意義。這是一個警世的故事,講述的是當愛、對他人的同情和真理被拋到一邊時,我們的社會可能會製造出一些壞人。《小丑》的來由簡而言之。
《小丑》是DC漫畫系列中最著名的反派,亞瑟·弗萊克(ArthurFleck)變成小丑所經歷的蛻變和扭曲。小丑這個標志性的反派角色在銀幕上有很多版本,其中《蝙蝠俠:黑暗騎士》(TheDarkKnight)中希斯·萊傑(HeathLedger)的表演最為矚目。
然而,這是小丑首次沒有和蝙蝠俠同台登場,作家托德·菲利普斯(ToddPhilips)和斯科特·西爾弗(ScottSilver)欲通過電影對他的生命進行研究,來向我們展示一個像亞瑟這樣的精神病患者如何變成小丑。
一個殺人不眨眼的犯罪頭目。我認為亞瑟瘋狂墮落成小丑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浮現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