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電影《維洛尼卡佛斯的慾望》講述了當紅女明星怎樣的人生經歷
當年曾紅得發紫的女明星維洛尼卡?佛斯正坐在放映室里觀看她過去主演的一部影片:她扮演一個癮君子,畫面帶有30年代後期表現主義的影像風格。此刻,這女人毒癮發作,跪倒在那位女巫式的醫生面前,急切地哀求女醫生為她注射嗎啡,並道出一段悲愴的獨白:「現在,我只有把我的死亡奉獻給你了。」
佛斯顯然韶華已逝,可明星風度猶存。她沉浸在如煙的往事里,彷彿又看見當年在攝影棚里拍完戲人們向她鼓掌喝彩的情景,當她走出攝影棚時,她丈夫早在門外等著接她了。
佛斯獨自行走在雨中。夜已深,街上行人稀疏。一個中年男子見她被雨淋著,便打傘過來邀她同行。他是體育報的記者,叫羅伯特?克洛恩。他送她上了電車,並被這位素不相識、神秘又惶恐不安的中年女人所吸引,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夜裡,羅伯特與同居的女友海麗特睡得正香,突然接到佛斯打來的電話,邀請他第二天下午五點去喝咖啡。
豪華大酒店二樓咖啡廳,佛斯打扮得嬌艷奪目,很富魅力。這種近似冷酷又帶著幾分癲狂的美,頗令羅伯特神不守舍、坐立不安。談笑之間,佛斯竟開口向他借去300馬克,到樓下商品部買了一枚藍寶石別針,佩在西班牙式透胸低領的連衣裙上,並向羅伯特炫耀自己的高貴和美貌。隨後,她告別羅伯特,再次來到商品部,退掉別針,索回那300馬克。售貨小姐認出她是佛斯,欣然從命,並請她簽名留念。
佛斯怪僻的舉止、妖艷的容貌給羅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渴望再次與她會面,便按照佛斯留給他的地址去尋找,一對老年夫婦為他指點了地方。但這是一家私人精神病診所,而且必須預約才予接待。羅伯特以索還300馬克為由,叩開了診所的門。在潔白光鮮的會客室里,表面看來和藹卻又諱莫如深的女醫生瑪麗安娜?卡茨告訴羅伯特,佛斯作為她的病人,正住在這兒並接受她精心的治療。等羅伯特一走,卡茨立即來到佛斯的病室,嚴厲地責問她:「你要花錢,為什麼不找我要?」又帶著一副悲天憫人的神情說:「什麼事你都可以找我,我是你最好的朋友。」
羅伯特接到佛斯一封信,信上說,她將出門旅行。可當他與女友海麗特晚上回家時,神秘而迷人的佛斯卻突然在樓梯口出現,並提出今晚想與羅伯特一起過夜。羅伯特就這樣順從地跟隨佛斯來到她郊外豪華的別墅。佛斯換上半透明的睡衣,似隱似現的裸體,泄露出想讓男人撫愛的情慾。不料這羅曼蒂克之夜,卻被佛斯毒癮發作所破壞。佛斯在痙攣中整個身軀蜷縮著,大汗淋漓。她請求羅伯特馬上用車送她去卡茨診所,但到了診所,她又不讓羅伯特一同上樓,顯得詭秘莫測。
羅伯特心中的疑慮更深了,他急於揭開佛斯的病況及心理變態的秘密。數日後,他應邀到攝影棚看佛斯拍戲,在那兒遇見了佛斯從前的丈夫,他們一同來到一家小酒館。這個大鬍子男人向羅伯特道出了佛斯的身世和遭際——佛斯在影星寶座上的輝煌人生褪色之後,婚姻破裂,酗酒無度。再也沒有片約找她,她染上吸毒癖。而注射嗎啡是需要錢的,這樣,她便將財產以遺囑形式抵押給了卡茨。羅伯特帶著醉意再次闖入卡茨診所,指斥卡茨是「殺人犯」。但佛斯卻冷冷地勸阻羅伯特說:「你幫不了我,她才能幫我,走吧!」羅伯特驚詫莫名,悵然離去。
可是,羅伯特並不就此罷手,他與海麗特一道去城市衛生局反映情況,誰知這位局長竟與卡茨串通一氣,並辯解道:「這里的制度是健全的,只是人不健全而已。」
羅伯特以敏銳的直覺,猜測到佛斯受控制於卡茨的秘密,還有那一對老夫婦因抵押給卡茨的財產耗費殆盡而被拒絕給予治療,乃至雙雙絕望自殺。這一切,使他感到窒息般的劇痛,便鋌而走險,讓海麗特佯裝問診,設法搞到卡茨控制病人的葯方。不料葯方剛到手,大禍便臨頭。當她走出診所,立即到馬路對面的電話亭給羅伯特報信,但是,這一切早在卡茨們的監視之下了,海麗特剛從電話亭里走出來,便被汽車撞死,手提包里的葯方也被悄悄調換了。等羅伯特帶領警察趕到診所,卻提不出任何兇案罪證。他請佛斯出來作證,可她卻漠然地站在卡茨一邊。羅伯特大出意料,默默離去。羅伯特剛一出門,佛斯禁不住一陣陣痛苦的抽泣,她的命運早已不再歸她自己所能主宰了。
這起車禍風波一過,卡茨和她的助手密議,必須迅速採取斷然處置,以不露痕跡的方式讓佛斯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佛斯被鎖在狹小的病室里,被停止了嗎啡的注射,只在她抽屜里留著三瓶安眠葯。佛斯神志頹喪地躺卧在床上,昏昏沉沉地進入夢境:她在豪華的別墅內,向人們舉行最後的告別演出,以沙啞低沉、如「安魂曲」般的嗓音和悲情,唱起著名的黑人哀歌。
門開了,卡茨和她的助手,還有那個打著黑領結的局長先生,翩然而至。佛斯對卡茨們說;「告別人生和降臨人世,都是人間最美好的時刻。」隨後又悄聲道出:「現在我早已屬於你們了,只等著你們賜我一死!」
卡茨驚訝地問:「什麼?」
「沒什麼,這是我上一部戲里的台詞。」佛斯說罷,黯然神傷。
當佛斯再度從夢中驚醒,從床上滾到地下,掙扎著爬起,用力捶打緊鎖著的門,但卻無人理睬。她回到床上,以罕見的沉靜,對著一面小圓鏡子化妝——鏡上反映出一張扭曲的女人的面孔。她打開抽屜,吞服下留在裡面的三瓶安眠葯,屋外教堂復活節的鍾聲驀然敲響……
羅伯特從報上讀到佛斯的死訊。他信步來到郊外,看見卡茨正在與局長觥籌交錯地在豪華別墅內共慶佳節。萬事依舊,浮生若夢。
2. 《妖貓傳》:貓鬼情未了的長恨哀歌
《妖貓傳》以中唐時期妖貓作祟京城為引、宮廷詩人白居易作《長恨歌》為主題線索、盛唐貴妃楊玉環真實死因為懸念,在步步追尋探問中還原盛唐舊事,揭露了君王至尊之戀在極盡奢靡豪麗炫燦奪目的玫瑰幻象之後顛覆性的軟弱妥協與殘酷無情,也追憶講述了輝煌爛漫的盛唐時期一段凄美深情的愛戀往事,盪氣回腸又婉轉哀愁,百轉千回的思念和執守多年的痴戀,是影片最令人動容的觸點。
影片有兩大重要元素,一是盛唐,二是楊玉環。盛唐這個詞,早已不單單只是一個歷史時段概念,而因其卓爾不群的開化風氣繁榮風貌和多如繁星的騷客詩人名篇佳作,再經過後代以來多少文人墨客的歌詠慨嘆,成為了一個具有強烈超現實主義理想浪漫色彩的幻想中的完美時代,這個時代滿足了在灰色生活中忙碌奔波的人們對希望和自由的所有美麗想像,這彷彿是一個輕歌曼舞縱情詩酒的天堂,人們無憂無慮地暢所欲言開懷大笑,處處繁花似夢夜夜月明星朗,白晝黑夜都是歡歌艷舞不停休。
這是最酣暢的時代,最情懷的時代,這海市蜃樓般的奇幻和絕麗,是人們對曾經長安舊夢最美的懷念和深情。在電影中,導演陳凱歌意圖展現的,是這樣一個輝煌如夢的盛唐,那場窮盡色彩大肆渲染的「極樂之宴」,正是盛唐鼎盛之極的高空畫像。這也許不是最真實的,但註定是最詩意的。「萬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幾見月當頭」,盛唐風象早已被厚重的歷史沉沙掩埋於無聲,但這樣的幻夢,時間有多長,它便可以做多久。
如果說盛唐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天堂,那麼楊玉環便是陪坐在最高權位旁邊光彩卓絕顧盼生姿的赫拉,她是盛唐傳奇這座王冠上最耀眼的那一顆珠寶,「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作為最受寵愛的貴妃,她擁有這個國家至尊君王所有的柔情和珍愛,三千恩寵於一身,團簇牡丹為她開,唐玄宗李隆基願傾其所有以博她一笑,這是一個註定低眉轉眸都光芒萬丈魅力四射的高貴女人。影片中面貌獨具特點的楊榕蓉飾演的楊貴妃,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她帶有異族特色的臉龐和柔美多情的眼睛,都在一定程度演繹出楊貴妃攝人心魄的美。
影片中,盛唐和楊玉環,是中唐時代的詩人白居易所心嚮往之的美麗幻念,盛唐的蔥蘢蓬勃詩意,玄宗與貴妃的傾城之戀,都是生活在平靜中唐時代的白居易念念不忘的執著,他為錯過這個王朝最瑰麗的時期而遺憾不已,並創作以詠嘆玄宗和貴妃愛情故事的《長恨歌》來追念這場盛世之戀,也以表達自己對盛唐的抒情。但在創作完成之時,他卻對這場愛戀的結局感到困惑和茫然,兵變的那夜,馬嵬坡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楊貴妃究竟是怎樣死的?黃軒飾演的白居易在描述這場涉及政治軍事的愛情悲劇時產生了對真相的渴望,而與此同時,一隻行蹤詭異的妖貓帶著陳年舊事的答案,攜卷著血腥兇殘的血色迷霧,以詭異的幻象出現在京城,吸引了白居易與來中國求道的日本僧人空海的注意,兩人一起叩響早已塵埃落定深鎖緊閉的歷史之門,揭開籠罩在盛唐表面那層夢幻迷紗,看見一個迥乎不同的悲情真相。
《妖貓傳》的整體框架是非常恢弘的,不論是故事的構思和劇情的設置,都能有一種歷史滄桑的追憶感和繁華似夢的幻滅感,也有王室轟烈愛情真假摻雜利益相雜的悲哀和民間寂靜喜歡一往情深的慨嘆。對影片中盛唐和楊玉環的塑造其實不需要做過多歷史套建的矯正,畢竟這並不是一部歷史紀實片,這是陳凱歌眼中的盛唐,也是詩人眼裡的絕美又凄涼的盛唐。說盛唐就繞不開詩,說詩就繞不開李白。「酒入愁腸,三分變成月光,七分嘯成劍氣,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的醉酒人生,是盛唐自由風氣最浪漫的象徵。
影片中,李白在未見楊貴妃之時便做下了「雲想衣裳花想容」的靈氣之句,在做完最後一句時,詩人李白緩緩留下了一滴清淚。他為何流淚?是敏感的詩人在那場盛世豪華的「極樂之宴」上歡暢的絲樂竹響里已經聽見這個王朝氣象將糜的衰音了嗎?還是詩人自己為這絕美的時代為這華麗的王宮為這暢懷飲酒的人生為這靈感乍到妙手偶得的詩句而流下善感的淚水?亦或是為眼前這浮華一切終將如過眼雲煙迅疾而逝再不復來的感傷呢?其實全影里,李白的淚水,最讓我印象深刻,那滴淚,既是美麗的盛唐在漫長時間中幸福的沉溺,也是短暫的盛唐在流轉歷史里悲憫的凄涼。
但是平心而論,除卻這些恢弘浪漫的色彩框架和整體架構之外,《妖貓傳》在硬體上並不是很出彩。故事的講述並不有力細節的鋪述也並不精緻,也就沒有達到原本可以有的那種高度。故事的設置是妖貓引導白居易追尋前朝往事的真相,但說實話,這個「引導」真的很牽強,事實上在開始的劇情里,我覺得黑貓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根本沒有打算引導白居易啊,白居易空海和春琴之間的交集,難道不是因為單純的巧合和他們倆的好奇心嗎?而在其後的劇情里,妖貓所謂的「引導」也只是念了句詩和說了幾句似乎暗藏玄機的話(說實話作為懸疑推理因素這個玄機也不怎麼高級...),而這還是空海給悟出來的,白居易主要的任務似乎就是給空海普及唐朝歷史知識啊。還有那個白頭宮女,說了一句楊貴妃死後比生前還美,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種主觀抒情啊,為什麼會成為讓白居易和空海表現的一臉恍然大驚了不得的突破性線索呢?(還有楊貴妃根本不是被她所編織的白綾所殺,為何妖貓要殺她呢......)還有最後那場盛宴和楊貴妃之死的描述,主要就是靠那本日記本鋪陳而開,一口氣就把真相的大部分全部抖露了,沒有作為推理片應該具有環環相扣一步一驚奇的快感,最後妖貓的自白,也有點過於直白了,它作為一個神秘的角色設置,其實不應該自己說出太多。說到妖貓設置,我覺得電影沒有給妖貓足夠的神秘性,話太多是這只貓不夠妖的一個重要敗筆。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整體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留白不夠。文學批評里講求「言外之言意外之意」,話不必說盡而應留有餘味蘊藉,讓讀者自行感悟其中未道之境,電影也應如此。但《妖貓傳》似乎總是擔心觀眾會看不明白,什麼都要說得清清楚楚。比如說白居易和空海在翻開曾經封著楊貴妃的棺材蓋,上面布滿血紅的掌印,其實這個鏡頭所傳達的信息已經很清楚,震撼感也已經有了,但主演還要明明白白地說這是楊貴妃蘇醒之後抓的巴拉巴拉,其實我感覺已經不用說了,只要做出難以置信又悲痛萬分的沉默表情就好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啊!再比如妖貓將死之時,說的什麼我早就知道她死了只是不捨得罷了之類,真的很多餘,喪失了那種執念幻滅時的美感,像《畫皮2》里,小唯死前說「人心是暖的,眼淚是苦的,杜鵑花真的很香」,這種蒙太奇似的表白才是最打動人心又有無窮美感的。
電影畫面是相當美的,白鶴少年,極樂之宴,月光下的悲哀吟誦,凄涼的死局,還有好些個蒙太奇的鏡頭和精美的變換畫面,都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強的審美質感。歷史上白居易所作《長恨歌》一反往常此類題材詩歌里對楊玉環禍國殃民的譴責主旋律,而是將表達重心放在對李隆基與楊玉環之間「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痴情專戀之中,白居易用簡朴質純的語言,幻化了一段絕世僅有的唯美凄戀,「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在此詩中,很難看出太多政治隱喻,而更多是在單純為這段王室哀情唏噓感慨。電影里黃軒飾演的白居易對玄宗賜死自己心愛女人的矛盾感到悲涼和幻滅,但他依舊不改原詩,很大可能是因為白龍對楊貴妃的深情執守還是讓白居易看到了自己詩里那種纏綿悱惻人鬼情未了的熱烈愛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雖然在真實里其實是貓鬼情未了,愛情的核心內質依舊是令人動容的美與哀傷。
也許盛唐和楊玉環都不過是電影里的一場幻術,不過是迷惑世人的假象,歷史究竟如何我們不能夠使其毫發畢現,《烏合之眾》里說,隱藏在非真相里的真理往往比在真相里的要多。是啊,畢竟真相只有一個,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製造幻術的能力,幻術千千萬萬,真理無窮無盡。
3. 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原型人物現身說了什麼
1、維爾母親的扮演者凱西·貝茨不禁感慨“這是一個警世故事,一個美國悲劇。”2、母親的原型也在特輯中表示“這些年來我仍未釋懷,人們需要知道真相。”3、 朱維爾辯護律師的原型目睹了英雄隕落的全過程,“朱維爾遭受了媒體不公正的誣陷,他被指控為爆炸案兇手。” 朱維爾母親的原型嗚咽表示:“這些年來我仍未放心,人們需求曉得真相。”
像理查德·朱維爾這樣的悲劇今天仍然在不斷重新上演,新聞媒體和公眾總是喜歡在不了解全部事實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得出結論,而這樣的結論往往是基於偏見和成見,與事實相去甚遠。實際上,《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已經運作了數年,之前,《O.J.:美國製造》的導演伊斯拉·埃德爾曼已經在這個項目上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按照計劃,本片將會在今年的12月13日上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頒獎季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