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電影有什麼曲風

電影有什麼曲風

發布時間:2023-01-18 17:09:18

1. 電影《音樂之聲》中《哆來咪》的曲風與詞曲作者的介紹,最好再說下《雪絨花》的曲風

哆來咪」,以熱情、活潑、自然、開朗、能歌善舞的主持風格深受孩子們歡迎。而《哆來咪》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隨著電影在全世界的放映而流行於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旋律優美流暢,內容生動有趣。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藝術與娛樂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2.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

1、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紀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聽語法出現,或者新的類型。

這種電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大部分沒有傳統的敘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2、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3、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是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

4、街道電影

街道電影(st reet film)是室內劇電影影響下出現的一些以街道為主要動作背景的德國電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創造這個詞。

5、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不是指一種類型,而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種特殊電影風格,往往關注於道德的腐化。東亞黑色電影的開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趙雅芝主演的經典電影《瘋劫》。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黑色電影應該是好萊塢出品的黑白電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間。也有人將少量歐洲電影或彩色片稱為黑色電影。60年代以後具有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

3. 電影音樂都有哪些

四部電影音樂。
拉曼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的《Jaiho》,由原創作者A.R.拉曼和美國最火的女子偶像組合小野貓共同演繹成英文版,英文版《Jaiho》一經推出,就在美國最權威的音樂排行——公告牌單曲榜上從第100位直沖到第15位,成為該排行榜上飆升最快的單曲,A.R.拉曼再次讓世界聚焦在這首膾炙人口的奧斯卡金曲。
A.R.拉曼在參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音樂創作之前,早已是世界著名的電影作曲家。拉曼1966年出生於印度,4歲開始學鋼琴,11歲為承擔家庭重擔成為樂隊鍵盤手,為此他輟學開始在世界各地演出。極具音樂天賦的拉曼很快獲得了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學院的獎學金,從此踏上職業音樂人的生涯。
他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創作了充滿魔力的電影音樂,將印度民族音樂與電子曲風銜接得天衣無縫,主題曲《Jaiho》更是完美地融合了切合影片主題的電子變奏版《命運交響曲》,再伴以略帶饒舌的印度流行音樂唱腔,激情澎湃地歌唱著勝利的喜悅,每一次在影片中的出現都將劇情推向高潮。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本月底將在國內上映,中國觀眾將能夠親臨影院,在觀賞銀幕上生動的印度風情畫面的同時,欣賞影片激情流淌的電影音樂。

4. 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里的音樂屬於什麼風格

沒有什麼特別的風格。因為他電影的原聲音樂幾乎都是從60/70/80的經的電影里摘錄的,有原創的也是以Ennio.Morricone和羅伯特.羅德里格茲的為主。
以KILL BILL 1為例:
1.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Down) - Nancy Sinatra

這首歌出現在片名字幕出現時,很簡單的一首歌,只有一把西班牙吉他伴奏。但演唱者來頭不小,她是一代歌王弗蘭克·辛屈拉(Frank Sinatra)之女。曲調雖然簡單,但歌詞卻和電影故事很融洽,彷彿"新娘"在低低述說與比爾的恩怨往事。

2.That Certain Female - Charlie Feathers

很顯然,這是一首快節奏的西部鄉村歌曲。在電影中,它出現在邁克帕克斯扮演的德州警察開車來到"新娘"被殺現場的時候。這一段小昆用了《殺出個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的同樣橋段,那放在駕駛台上方的一排墨鏡,讓影院里所有人都會心地笑了。

3.The Grand Duel (Parte Prima) - Luis Bacalov

這段以口琴引領、混合人聲的悠揚樂曲當你想起什麼?對了,意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一聽到這樣的樂曲,老片影迷的頭腦中,都會出現意式經典《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中的鏡頭:殘陽如血,黃沙似霧,槍手們冷靜地對峙著,暴風雨馬上就要來臨!這段神秘、浪漫同時又有些殘忍的音樂,出現在片中回顧O-Ren Ishii童年往事的動畫片段中,絢爛暴力中隱藏的是一滴淚水。

4.Twisted Nerve - Bernard Herrmann

本段音樂用在"獨眼龍"的Elle Driver扮成護士去殺"新娘"那段。口哨向來是人們表達輕松情緒的一種方式,但當你聽完這段口哨後,你會感覺到令人不寒而慄的詭異肅殺氣氛。這段音樂來自於同名電影《Twisted Nerve》,事實上,作曲Bernard Herrmann是驚悚音樂的大師,一生為幾十部電影配過音樂;當然,最有名的,還是他和驚悚大師希區柯克間的長期合作。

5.Run Fay Run - Isaac Hayes

此段音樂出現在"新娘"坐飛機從沖繩到東京、並下車跟蹤O-Ren Ishii車隊的過程中,作曲伊沙克哈耶(Isaac Hayes)以給1971年的電視劇集《鐵桿神探》(Shaft)配樂而聞名,並因為有部電影引用這段音樂而於197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獎。

6.Green Hornet - Al Hirt

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來自當年李小龍演過的那部電視劇集《青蜂俠》,在電影中用於表現O-Ren Ishii車隊氣勢的那一段,在爵士小號的"吹捧"下,"東京地下女王"的派頭一覽無余。

7.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 Tomoyasu Hotei

這可能是最為觀眾熟悉的一段配樂了,第一版預告片中用的就是它。非常動感而有其實的音樂,所用的場景正好是"東京地下女王"O-Ren Ishii光臨"青葉屋"那一段慢鏡頭,可一說既有型又有趣。

8.Don'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 - Santa Esmeralda

清脆的拍手聲,熱情迷人的吉他手,典型的墨西哥風情音樂。事實上,它是一段迪士高樂曲,整支歌曲分為人聲和純樂器兩部分。電影中並沒有完整地引用,只是在"新娘"與O-Ren Ishii的最後決戰開始時,用了其中一部分。因為帶有弗萊明戈舞曲風格,節奏明快,昆汀用它來配合決戰雙方的動作,可以說是將"舞"與"武"融為一體了。

9.The Flower of Carnage - Meiko Kaji

該曲目也是來自於70年代日本熱門電視劇集,用在電影結尾,當O-Ren Ishii倒地以後,音樂就開始響起,懷舊而憂傷的女聲,配合畫面上的漫天飛雪,一下子將觀眾拉進片中"新娘"感傷的情緒中。

10.The Lonely Shepherd - Zamfir

這段排蕭音樂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它已經被用在無數的電影、電視以及廣告中了。電影中兩次用到了它,舒緩悠揚的曲調,很適合擔任"既往開來"的任務,當觀眾在片尾這段樂曲中走出影院時,肯定會增添對電影的幾許思念,以及對第二集的無限期盼。

11.Ironside excerpt - Quincy Jones

這段很有爆發力的音樂來自於Quincy Jones六、七十年代的影視作品,不僅在西方很紅,在東方的香港和日本也很受歡迎。事實上,昆汀是在1973年的一部香港老片《天下第一拳》(羅烈主演)中聽到並留下深刻印象的。對他來說,這樣富有爆發力的音樂響起時,就表明主人公要發飆了。因此,他將這段音樂用在片中"新娘"第一眼見到她的復仇對象之時,也就是Vernita Green剛打開門的那一瞬間。他想要讓觀眾產生這樣的聯想:"新娘"要開打了!果然,下一個鏡頭,"新娘"一拳就將對方打回屋內…….

當然,在電影原聲帶中,還收錄了其他幾首歌曲和音樂片段,既有日本當代流行搖滾,也有美國城市說唱樂,還有一種名為Krautrock的前衛搖滾樂。但因為它們與經典影視作品關聯不大,筆者這里就不一一詳述了。

然而,正式發行的電影原聲專輯中,並未包括電影本身用到的所有音樂素材,下面就是專輯中被遺漏的、但仍然具有很強風格的配樂片段:

1.7 Notes In Black- Vince Tempera

還記得電影中的這一個鏡頭嗎:那個名叫BUCK的壞醫生進來"清場",結果卻發現他介紹的"客戶"已經血濺醫床;此時鏡頭從BUCK的面部特寫慢慢移向地面,那裡是"新娘"充滿憤怒的臉……這段音樂是非常詭異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段配樂的話,那個鏡頭的驚悚效果要差很多。

2.Truck Turner- Isaac Hayes

又一首伊沙克哈耶(Isaac Hayes)手筆的配樂,來自1974年的同名電影。在《殺死比爾》中,它出現在"新娘"坐在輪椅上尋找BUCK的"打炮車"那段。事實上,這部影片也是伊沙克哈耶唯一一次做主角的電影。

3.Wound that Heals- Lily Chou Chou

看到Lily Chou Chou,熟悉日片的觀眾是不是想到了什麼?對了,此段人聲哼唱來自於岩井俊二2001年的作品《關於莉莉周的一切》(All About Lily Chou-Chou)。原來的曲風是比較感傷的,但被昆汀用在片中"新娘"初見Hattori Hanzo的名劍珍藏時的場景後,多了一種欣喜與憂傷並重的氣氛:喜的是有這么多的好劍,憂的是它們都是一等一的殺人工具。這種情緒,恐怕也是片中千葉真一扮演的鑄劍大師心境的真實寫照吧。

4.From Man to Man- Ennio Morricone

個人認為,這是電影原聲專輯中漏過的最重要的一支曲目,出現在電影的高潮:"新娘"一劍砍掉O-Ren Ishii的助手的手臂、"青葉屋"的人群瘋狂逃散、一場大戰即將開始!人聲的合唱極好地烘託了這種高潮的氣氛,不亞於歌劇的渲染。事實上,這段聲樂來自於1968年的經典意式西部片《死神騎馬來》(Death Rides a Horse),光聽音樂,就可以想像那種非常華麗打鬥的興奮情景。

5.Nobody But Me- Human Beinz

看完《殺死比爾》,觀眾一定會對其中"新娘"揮舞雙劍,在地上一邊翻滾,一邊砍腿如切瓜的場景印象深刻。那一段用的音樂就是這首歌曲,不過去除了人聲。

6.Urami Bushi- Meiko Kaji

不清楚為什麼昆汀沒有將這首歌曲收錄在原聲專輯中,當第二卷的原聲曲目公布後真相大白:它被收錄了到了第二集的原聲帶中。事實上,這是首點題的歌曲。前文也說了,《殺死比爾》的整個故事情節,有向1973年的日本電影《修羅雪姬》(Lady Snowblood)致敬的意思,這首歌正是那部電影的主題歌,同時也是《殺死比爾》的主題歌,出現在片尾字幕時段,不知有多少觀眾堅持聽完了呢?

5. 美國電影紅魔坊里是什麼曲風

電影《紅磨坊》,不同版本曲風不同。

6. 影片的風格有哪些

1、寫實主義電影

寫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特定的審美風格,它力求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

其基本特徵是反叛傳統的歷史題材、神話與宗教主題以及所謂的英雄史詩,而將注意點放在現實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其中,講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勝在讓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義電影

古典主義電影是指以古典時代為背景或具有與那個時代相似風格畫面的電影。古典主義電影代表作有《慾望之翼》、07年法國最新賣座喜劇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嗇鬼》等。

3、形式主義電影

在電影研究中,形式主義是電影拍制的一種習慣,通常在片中會用上大量明顯的電影語言,例如剪片、拍攝鏡頭,攝影機的移動,道具及場景設計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著重於人工的電影體驗。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7. 請問一般的電影背景音樂有哪幾類型它們的作用又是什麼

要看是什麼樣的電影,比如說在很多國外大片里所用的音樂是搖滾樂,搖滾樂本身就很有震撼力,如果是用在列如蜘蛛俠,變形金剛之類的電影里,就會讓該電影更加的振奮人心,
一般電影音樂的類型是很多的,也可以這樣說,任何一種類型都可以做電影背景音樂,主要看是什麼電影了.

8. 有那些電影是屬於歌特風格的

《黑夜傳說1、2》
《范 海爾星》
《斷頭谷》
《吸血驚情四百年》
《吸血鬼女王》
《狼族盟約》
《夜訪吸血鬼》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
《無顏之眼》
《剪刀手愛德華》
《人狼生死戀》
《第九道門》(這部片子很好看的)
<范海辛>
《魂斷仲夏夜》

什麼是哥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歌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那麼,若是歌特與音樂的聯姻,則任意地寫作了GothicRock。歌特音樂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熱烈的混合了各種樂器,秉持著悲觀絕望的終極價值觀,透露出啟示錄般神秘虛空的歌詞。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主義中尋求理想,還有些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歌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歌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還有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歌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歌特式逐漸成為時尚。

【哥特電影】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為《歷代的巫術》的影片。眾所周知,當時的電影剛剛誕生不久,還處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節的影片還是鳳毛麟角,電影特技也是簡單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為我們在銀幕上復現了一些有關「巫術」的影像資料。說是紀錄片,但其中的鏡頭基本上是擺拍的,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倒更像是一部專題片。但不管怎麼說,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電影藝術的表達領域里,異教、死亡、巫術等陰暗面元素第一次成為了電影的表現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電影。由於影片的主題過於超前,《歷代的巫術》遭禁映達數十年之久,到二戰以後才被解禁。值得玩味的是,歷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來自於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相隔千年之後,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人類第一部哥特電影。

不過第一部有影響的哥特電影卻是來自德國,在《歷代的巫術》誕生一年之後,德國導演茂瑙拍攝了電影《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現在了大銀幕上。事實上,影片中的主人公正是那位愛爾蘭作家斯托克筆下的臭名昭著的德古拉伯爵,只是為了避免版權糾紛,茂瑙才給它改了個名字,不過此舉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影片上映後,版權方面就一直麻煩不斷,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塵埃落定的說法。不過,影片本身確實是非常成功,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轟動,茂瑙也憑藉此片奠定了自己大師級導演的地位。《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也成為了人類電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德國影壇,正是表現主義電影處於統治地位的階段,而除了《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以外,另一部表現主義電影《泥人哥連》,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哥特電影。只不過由於《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致於《泥人哥連》幾乎都被人遺忘了。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巨大影響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此時正處於上升時期的好萊塢對有票房號召力的題材自然是來者不拒,1931年,美國導演勃朗寧便依照斯托克的原著小說原原本本的將吸血鬼德庫拉伯爵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這便是影片《吸血狂魔》。該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哥特電影,上映後同樣是好評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本片的主演貝拉·盧戈西,他所刻畫的吸血鬼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於在他死後多年,還有人堅信他本人就是一個真正的吸血鬼。

方興未艾的哥特電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所打破,現實世界中的恐怖顯然比銀幕上的恐怖來得要可怕得多,在戰爭年代,人們在電影里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靈魂的撫慰,而不再是宣揚死亡、痛苦的哥特電影。

二戰以後,隨著經濟、社會的復甦,電影產業也逐漸回暖,而哥特電影也再一次被納入到了電影創作的軌道上。1958年,在德庫拉小說誕生的地方——英國,這位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伯爵又一次出現在了大銀幕上,這便是特雷西·菲舍爾所拍攝的影片《德古拉的噩夢》。該片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吸血鬼形象,從這部影片開始,吸血鬼開始擁有又長又尖的獠牙,只要一張開嘴就會露出來。而主演克里斯托弗·李出色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他五十來歲、高大英俊、兩鬢花白、舉止威嚴,神情兼具貴族的優雅和獸性,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樣板。可以說,《德庫拉的噩夢》奠定了至今為止哥特電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標准模式。

1959年,法國導演喬治斯·弗郎吉所拍攝的《無顏之眼》成為第一部沒有吸血鬼形象的經典哥特電影。這部採用了黑白影像的電影,攝影術運用精湛、畫面效果精緻、情節離奇恐怖,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影片的詩意氛圍,賦予了哥特電影另一種全新的氣質,極大的豐富了哥特電影的表現手法。不過總的來說,從戰後一直到80年代,哥特電影還處於發展期,勢頭較弱,數量也不多,有影響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那幾部以外,就得算1979年赫爾佐格所翻拍的他的前輩茂瑙的那部成名作了。赫爾佐格號稱「德國四大導演」之一,輔之以克勞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繹,赫爾佐格版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杜》在50年後取得了不亞於茂瑙版的成功。

在整個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電影得算1983年好萊塢出品的《慾望》。這部由托尼·斯科特導演、凱瑟琳·德納芙和蘇珊·薩蘭登主演的影片同樣以吸血鬼為題材,但在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為了主角。當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現過女性吸血鬼,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部影片則徹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優雅、迷人而又危險的女性吸血鬼的標准形象,也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標版,在此後的影片中所出現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離不開《慾望》中所塑造的那個模式。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才真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強尼·戴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天才的蒂姆·波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范圍。蒂姆·波頓也藉此逐漸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哥特電影大師,他和強尼·戴普這一對黃金搭檔也配合得天衣無縫。1999年的《斷頭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結晶,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愛德華》的成功堅定了好萊塢製片人們投資哥特電影的決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庫拉伯爵終於再一次粉墨登場了。這一回,掌鏡的是好萊塢「教父」級導演科波拉。科波拉網羅了一大批好萊塢明星,大手筆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橫亘數世紀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電影《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以好萊塢的方法徹底重構了德庫拉伯爵的故事,從而給流傳了幾百年的德庫拉傳說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影片大氣恢弘,特技眼花繚亂,加上好萊塢的宣傳攻勢,很快席捲了全球的電影市場。

90年代初的哥特電影浪潮並不僅止於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都開始對哥特題材感興趣。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對一般影迷來說,《夜訪吸血鬼》最大的看點恐怕在於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聯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並不遜色,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吸血鬼題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夜訪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在此後20、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也不會有超過他們的同類型電影了。

在吸血鬼電影大獲成功的同時,另一部名為《烏鴉》的電影闖入了哥特影迷們的視野。相對於好萊塢主流大製作而言,《烏鴉》顯得更獨立、更另類、也更cult一些。這是一個有關靈魂轉世和復仇的愛倫·坡式的哥特故事,詭異的巫術氣質貫穿全片,影片的攝影、化妝等等細節也無一不滲透出哥特的氛圍,例如自始至終的陰暗場景,例如演員臉上塗抹的白色油彩……《烏鴉》對哥特文化淋漓盡致的詮釋甚至為它贏得了「哥特教科書」的美譽,對一個死忠的哥特影迷來說,只有《烏鴉》是最哥特的,也只有《烏鴉》足夠哥特。當然,《烏鴉》的成功也使其續集的拍攝很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它的三部續集只有1996年的《烏鴉2:天使之城》算得上是成功的,後面兩部《烏鴉3: 鴉魔戰士》和《烏鴉4: 邪惡祈禱》就能說是差強人意,一部不如一部了。

對哥特電影來說,1994年確實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除了《夜訪吸血鬼》和《烏鴉》以外,另一部哥特電影《人狼生死戀》也是在這一年首登大銀幕。本片是關於哥特題材中另一個經典形象——「人狼」的抗鼎之作。在影響力和藝術成就兩方面,《人狼生死戀》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人狼生死戀》的成功使人狼的形象真正成為人類電影藝術長廊中的一個典型形象——不過很顯然,相較於它的另一位「哥特兄弟」吸血鬼來說,人狼在電影世界裡的成功的確是有些姍姍來遲了。

除了好萊塢,1994年的義大利電影《魔誡墳場》同樣是哥特電影的傑出代表。這部影片在哥特文化中融入了義大利人所特有的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

隨著世紀末的到來,哥特電影的來勢依舊兇猛。在1999年,除了《斷頭谷》以外。另一部古裝哥特片《十三勇士》同樣值得稱道,這部影片以古代斯堪地納維亞文化為背景,洋溢著濃郁的異教色彩,加之改編於當地關於食人部族傳說的故事,從頭到尾都散發出一股濃郁的哥特風味。緊接著,2000年,著名的哥特影星強尼·戴普與老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合作,打造出了影片《第九道門》。該片以宗教內容為背景,直接講述了一個與上帝、撒旦有關的哥特故事,加之懸疑、驚悚的氣氛,倒是頗得昔日表現主義電影的精髓,與《泥人哥連》可謂是一脈相承。

時光進入21世紀,哥特電影已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一向以藝術氣息濃厚著稱的法國人也沒有放過哥特電影的創作。2001年,一部名為《狼族盟約》的法國電影讓全世界的哥特影迷都驚喜不已。該片以法國鄉間關於吃人巨獸的真實傳說為藍本,糅合了懸疑、巫術、驚悚、異域等多重色彩,精緻而又細膩的在銀幕上為我們還原了一個以哥特文化為背景的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兩年之後的2003年,法國人則給哥特影迷們帶來了更大的驚喜。這一年,法國人製作出了一部出色的3D動畫片《蓋娜》。《蓋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哥特動畫長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萊塢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國人對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影片中邪惡外星生命體的形象,妖魅、高貴、危險、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貫的典型形象的特徵。在該片中,邪惡的外星生命以植物汁液為食,強迫人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其採集,實際上這里的植物汁液正應對著傳統哥特文化中的人類鮮血。此外,外星人的統治是通過巫師、祭祀對人們的精神控制來實現的,可以理解為是該片的創作者依託科幻背景對宗教內容的一次全新演繹,反映了創作者們對宗教傳統的獨特反思,而這種反思,正是承襲了哥特文化中的異教傳統。

時至今日,史詩性的哥特電影浪潮已經過去,但哥特電影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同時,哥特電影也開始向傳統的類型片靠攏,逐漸融合了其它傳統類型片的特點,使得觀眾們接受起來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國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個中代表。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傳說》和2004年的《范·海辛》則反映了哥特電影的最新發展趨勢。這兩部影片都結合了好萊塢慣用的動作片特點,極盡動作、打鬥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則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而且,兩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經典的兩大傳統形象——吸血鬼和人狼為主角,在銀幕上讓二者大打出手。《黑夜傳說》講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愛的哥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范·海辛》則以傳統的德庫拉故事為母題,把其中的吸血鬼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變成了人狼,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9. 什麼是曲風曲風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音樂曲風類別

A CAPPELLA

不需要樂器演奏的純人聲表演,最常出沒的地方是教堂;吟唱的贊美詩即是此風格的最佳代表。另外流行音樂界也有不少此種作品,如 Bobby Mc Ferrin 所演唱的 Don't Worry Be Happy!

ACID JAZZ

以爵士為基礎,然後結合各種風格,但不會讓人產生壓力。比舊爵士更現代化,卻不像一些舞曲那麼重科技感的音樂品種。

ACOUSTIC

以不需插電的樂器來演奏出的音樂類型,和所謂 Unplug (拔掉插頭) 的意義一樣。

AMBIENT

有人說是 Techno 的分支,在國外的文字資料里都說它是可以調和聽眾生活環境的一種環境音樂類型,簡單來說是舞曲界的 New Age,擅於營造氣氛;可達到讓跳的很累很狂的舞者稍微休息的功效。

A&R

音樂界工作人員職稱的一種,主要工作是控制整個作業進度,監督相關唱片議事進行,並激發藝人潛力,完整寫法是 :Artist & Repertoire。

BALLAD

慢節奏與感人故事組合成的一種現代情歌,其實原意是英國的民謠,但已進化成如此涵意了。而在台灣它被戲謔似的翻為芭樂,泛指煽情的情歌或是唱到不想唱的一些點唱流行歌曲。

BIG BAND

一種莫約在 30 年代開始流行的音樂,是爵士樂的一種表現手法,也是適合跳舞的節奏。最後,它已成為 Swin' 的同義詞。

BILLBOARD

每周公布的娛樂音樂事業相關排行榜,來源包括銷售與電台播歌率,刊登方式有同名音樂雜志與電腦網頁,台灣多數媒體將之譯為 "告示牌" 排行榜,藝人也以登上此雜志為榮。此外,它也舉辦音樂相關頒獎典禮來加冕全球音樂人。

BLUES

通常含有憂郁音調,內容多是描寫困苦或傷心的生活與愛,是美裔非洲人創始的,而音色蒼涼的口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BOSSA NOVA

題材多在描述渴望與傷心的情緒,但是輕快的節奏卻是它的特點。

BPM

樂曲速度的單位,全意是 Beat Per Minute;每一分鍾里的拍子數。

BRIT HOP

與 Big Beat 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 Break Beat 勢力,Bpm 維持 110 至 130 之間 (偶爾有 130 至 140 Bpm 間的作品),結合 Funk Break Beat,TB 303 音效以及獨立吉他聲響,被視為是今日打通搖滾樂與電子舞曲最具代表性的一股勢力。

BRIT POP

來自英國的另類新時代搖滾之聲。

BREAK BEAT

源於 80 年代的 Rave,結合了 Hip Hop 的節奏、混音技巧 (Back、Spin's ...... 等),Techno 的鍵盤風格、Rave 的取樣技巧,Break Beat 的特色為 Funky 的節奏、大量的取樣、速度維持 135 至 170 Bpm。

D&B

顧名思義,就是只有鼓和貝斯為主軸的音樂,其它只是加些效果或 Vocal 節奏。可能是 House,也可能是 Break Beat;只要是只有鼓跟貝斯兩種樂器所組成的音樂,都稱它為 Drum & Bass。

DEMO

又名 Demonstration Record,創作人將一首歌的預期模式錄出來給製作人與歌手聽,或提供此純樂曲給填詞人作詞,可說是一首歌的雛型。而一般來說錄得都相當粗糙,但也有一些創作人會以比較好的器材錄制,因此有人會將之出版。如 PJ Harvet 的 4 Track Demos 專輯,亦有如 The Cardigans 般,把一兩首 Demo 收錄在其單曲 CD 里的作法。

DOO WOP

起源於紐約、費城等美國城市,歌者團體在街頭巷尾與地鐵站隨興演唱,以 Doo Wop 或 Sh Boom,或混在一起為背景節奏配上旋律來詮釋,與 A Cappella 風味相似,都是以人聲表現來取勝。

EP

即延長播放 (Extended Play),是比單曲多幾首歌的加長型作品,原因多是為了度過歌手未能及時出片的空檔時間,以保持其作品曝光量,當然也可替新片造勢暖身 (畢竟國外藝人出一張專輯多半得等上一年多)。

EURO BEAT

音樂有易記的旋律,方便其邁向流行化,加上此樂風慣用的快速拍子,結合成一種流行舞曲 Eruo 原意 Europe 歐洲。

EXTENDED

把前奏或間奏等編曲延伸拉長的一種歌曲版本,盛行於 80 年代,一些舞曲多會製作這樣的不同版本收錄在單曲唱片里。

FOLK

音樂可以是說是一種口傳文化,而 Folk 就是簡單直接的一種民間音樂。在 Acoustic 的音樂背景下,傳達了人們的生活經驗及大眾所關切的事。

FUSION

70 年代,當爵士與搖滾相互吸收後,?#092;用再其作品中而衍生出的音樂,同時亦融入了 Blues 與 Soul。

FUNK

字面上解釋是具有感情和韻律的音樂,起源於 60 年代,最大的特色是 Bass 占很重的比例,幾乎是整個音樂的帶領者。另外;歌詞多半是以誇大無禮的內容為主,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Funk 雖然起於 60 年代,但它真正開始流行卻是 70 年代;80 年代後由於 Disco 與 Techno 的融入,使得 Funk 在速度及音樂內容上有了一些變化,甚至加入了一些搖滾的味道。

GOSPEL

由宗教音樂所發展成的美國黑人的教堂宗教音樂風格,由於黑人在早期的社會上並沒有甚麼地位、自由;又要做工,有時又要被主子打罵,所以心中總是會不平衡,這麼辛苦的工作,又得不到很好的待遇,於是他們只好將希望寄託在信仰上,不管他們信仰甚麼宗教,只要能得到心裡的安慰;就已足夠。他們從聖經上的內容,自編自唱,這就叫作 Gospel。

GRAMMY

1957 年,一群由專業音樂人士和音樂品牌執行人在洛杉磯組成了一個音樂團體,這群人希望能夠每年推選出音樂界最有創意的人物和幕後工作人員以茲表揚,而美國錄音藝術學院的會員則要確認獲得表揚的音樂人士不僅是極有才華的創作歌手,同時也要是在幕後勞苦功高的製作人和工程師。這個構想獲得原始會員的同意後,美國錄音藝術協會和葛萊美獎便正式產生。葛萊美的宗旨其實相當單純,就是表揚對音樂有相當貢獻而且不論其銷售量和排行榜成績,只要音樂有創意和才華,都可以在葛萊美中佔有一席之地。而葛萊美舉辦至今,在全美已經擁有 12 個分會,並且擁有超過一萬七千多個會員。到 21 世紀的來臨,葛萊美已經准備讓 15 ?#124;的全球觀眾,和 175 個國家一起分享葛萊美榮耀。除了包羅萬象的各種音樂類型外,葛萊美音樂獎也在 1965 年創立終身成就獎,這個項創辦的目的,主要還是表揚一些在生平為音樂做出許多貢獻的藝人和幕後工作者。1967 年,特別獎隨立成立,而為了慶祝錄音工程的 25 周年,錄音學院的名人大道也在 1973 年設立完畢。而創辦的全美錄音協會同時也是全美聯合音樂教育推廣中心的創辦人,該中心旨在各學院設立音樂課程,好讓更多有志從事音樂創作工作的學生,能有最好的發揮園地。

GRUNGE

90 年代初期由美國西雅圖發展出來的音樂形式,傳遞了年輕人的熱情與憤怒及悲觀焦慮的心情。

GOA TRANCE

最早是指印度 Goa 小島上經常出現的一種 Trance 音樂,速度約維持在 135 至 150 Bpm,?#092;用了相當厚重及旋律極強的合成樂音色,在編曲的方式上相當復雜;使用旋律重疊的效果,造成一種聽覺上的幻覺,並且使用合成器音色的改變,使旋律的形成具幻想空間的立體感。許多創作者為了得到更多的想像空間及靈感,因而使得在 Goa Trance 文化里漸漸與一些迷幻葯結合。

HOUSE

至今依舊是流行且廣為人知的一種跳舞音樂,也是整個銳舞文化的開山鼻祖,速度通常是正常人心跳的兩倍;以四分之四拍不段重覆的電子鼓聲為基本架構,這也是 House 的注冊商標;偶爾還會加上高亢的歌聲,但不太重視歌詞,節奏與拍子的韻律才是強調的重點。

INDIE MUSIC

即 Independent Music,為商業體制里,盡力重視音樂藝術完整性,與中心思想的理念代名詞,是一些小公司努力經營的種類,亦是獨立不仰賴他人的一種發行邏輯。當然,其藝人作品一旦在大眾市場里走紅,就會脫離 Indie 而被歸屬於其它種類了。

JUNGLE

在進入 90 年代時已潛伏在 Underground Hardcore Rave Scene 中,同時以 Break Beat 為主幹,速度維持 150 至 170 Bpm。早期盛行 Raggafied Jungle,到 94 年 Goldie 以 Inner City 將 Jungle 推向主流舞台後,Jungle 的支派也就邁向多元化;包括 Jazz Jungle、Arecore、Ambient Jungle Darkcore、Techstep 等。

LP

即 Long Play,也就是專輯 Album 的同義詞。

MTV

Music Television 的縮寫,是一家首次出現全天候音樂畫面的電視台的名字。其中播出的 Music Video 是用視覺藝術包裝藝人與音樂;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國人都把 MTV 這個縮寫當做音樂錄影帶的代名詞,其實 Music Television 已經很清楚的說明它是 Television - 電視事業,而 Music Video 才是音樂錄影帶的說法。

NEW AGE

多以電子樂為音色,很少演唱;且多半是純音樂呈現心靈的平靜感與空靈,而 Windham Hill 是一家出版不少此類音樂的廠牌。

POP

有兩個意義可以來簡單形容,目標是年輕人及歌曲里都有易記的片段,是讓人可以朗朗上口的流行曲風。

PROGRESSIVE ROCK

前衛搖滾;從英國發源,可謂搖滾音樂界里的藝術。音樂、甚至唱片封面都是充滿藝術氣息,而歌曲長度不是不受束縛的,超過一般長度十分鍾左右的大作屢見不鮮。

PUNK

一種反擊與對付富裕社會與膚?#092;世界的音樂態度,此類音樂及演出通常結合了帶勁的演奏力道、憤世的舞台表現、撕碎的衣服、污穢的語言及具宣染力的音樂味道。Power 與說服力比音樂本身表現來得重要許多,相當振奮人心。

PROGRESSIVE HOUSE

近年備受世界舞曲注目的一種新型態音樂類型,由於音樂變化多以及不斷改良,令電子舞曲迷們紛紛愛不釋手。而 Progressive 型態的音樂在近兩年的改變延伸出不同的音樂類型;例如 Progressive Deep House、Funky Progressive、Tech House 等。

PSYCHEDELIC TRANCE

基本上音樂架構與 Goa Trance 並無太大差異,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在於結合更多大量 TB 303 的 Acid 聲效,就是大家所稱的 Psy Trance;另外 Goa Trance 與 Psychedelic Trance 之下還有兩種,分別為 Sun Trance 與 Dark Trance 的樂風。

RAVE

一種來自英國社會的音樂活動,由 Hip Hop 樂曲與葯物所組成,而也因為以服用葯物來大舉作樂而引起衛道人士反對;而後流傳到美國,以洛杉磯、紐約等地最流行,但葯物的參與已明顯減少了。

REGGAE

Jamaica 的民謠;就像我們的原住民或客家民謠,Reggae 大致上分為;兩種節奏較慢的稱為 Dance Hall Reggae,節奏較快的稱為 Ska。

R&B

即 Rhythm & Blues,最早名為 Race Music;是把純藍調里的音階與模式保留,再加上豐富的的編曲與和弦即成,同時還融入了 Soul、Disco、Rap 等音樂元素。而演唱者多具即興演唱的功力,讓一首歌不只旋律本身還有豐富的轉音及演唱技巧。

RAP

主要來自美國,是由 Hip-Hop 音樂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音樂模式,Hip-Hop 是在十六年前開始於美國,日後流傳到全世界的一種音樂,在結合了美國的黑人音樂語言舞蹈穿著打扮等風格於一爐,變成了今日不斷創新的 Rao 音樂風格。史上第一張 Rap 專輯是 1979 年在美國紐澤西州的一個小錄音室完成的,專輯名稱叫做 Rapper's Delight;就這樣把 Rap 音樂介紹出來,同時在 1980 年左右,紐約黑人區的 Disco 已有許多唱 Rap 的 DJ 在表演,他們開始經研'ˋ片的技巧,帶領顧客們進入有趣多變的 Hip-Hop 世界。Rap 音樂是以一段固定的旋律、節奏、配上 Keyboard、刮唱片和快的聽不懂的 Rap 所組成;如今 Rap 因越已被許多越迷所接受,就連許多排行榜及獎項都有 Rap 音樂的份,而 Rap 的團體也逐漸分支;有講籃球的團體、有反抗社會的樂團、有帶有種族主義的樂團、有政治化的樂團、也有由地方幫派組成。話題圍繞在槍械、毒品、暴力和求生存的樂團;但無論如何,這些不同的 Rap 型式,都充分表現出美國黑人的心聲及不滿,而有話想說又有才華的人,也能在不同形式的 Rap 當中,找到自己的天空。

SAMPLIN'

簡單來說,就是把一首歌過去已發行的歌曲片段,節錄混在新歌里,可能包括一段演唱、一段鼓聲節奏、一段旋律,也可能是來自電影或電視里的音效,但雖然是經剪輯的短短片段,它還是得付費。例如 L.A. Boyz 的 That's The Way,則引用了 KC & The Sunshine Band 的西洋老歌 That's The Way (I Like It)。

SILDE

意指一種吉他的演奏工具,早期藍調吉他手將玻璃酒瓶敲破,利用瓶口約手指長的一段酒瓶套在手指上,在吉他指板上滑動,造成特殊的音色。

SOUL

R&B 的親戚,早期在紐約、芝加哥等地流傳,是在流行樂里混合了傳統藍調和福音歌曲,題材包括種族、尊嚴、人權、愛與性。

SPEED GARAGE

近年在英國很受歡迎的樂風,現今的 Speed Garage 與 Garage 的編曲方式與以往不太相同,這是種特別突出 Bass 製作的音樂,Bass Tone 十分獨特。

SURF MUSIC

來自南加州的一種頌揚陽光沙灘美女與沖浪的搖滾樂,很熱情很快活。

TECHNO

源於 80 年代的芝加哥,在 84 年到 89 年間只能算是地下的小眾音樂,到了 89 年至 92 年間已經成為美國 Rave 風潮之主宰者;在開啟商業化的成功賣點後,就逐漸淡出地下音樂的范疇,而被 Trance、Progressive House 和強烈的 Real House 復興現象所取代。Techno 的特色為電子合成鍵盤、比利時風格的貝斯擊樂聲、結合男性 Rap 與女性唱腔的特性,緊湊狂亂至極的能量輸出及動感和維持在 130 至 150 Bpm 的節奏。

TRANCE

源於德國的 Techno,利用 Techno 音樂風格的貝斯與鍵盤聲,製造出催眠的效果;而又保留了 Techno 的律動與能量。Trance 大量採用電子合成樂和取樣技巧,相當重的貝斯分量、合成的機械鍵盤聲、維持 128 至 150 Bpm 的節奏。

TRIP HOP

可以簡單的視為慵懶迷幻的 Hip Hop,Bpm 大概維持在 80 至 95 之間,是布里斯托一地重要的音樂潮流。94 年全盛時期由 Portishead、Tricky 和 Massive Attick 被喻為 Trip Hop 鐵三角;而 96 年時幾個走 Trip Hop 路線的 Morcheeba、Sneaker 和 Olive 則被英國傳媒喻為 Post Portishead。

WORK SONG

在美國剛成立之初,有非洲大陸?#092;來了許多黑奴,這些來自非洲大陸的黑奴,有的是被騙,有的是被強行攎走到美國大陸當奴隸,替當地的白人工作,而這些黑人呢?每天都要伐木開墾、修築鐵路隧道等一些粗活,而且美國剛成立的時後,南方產業的經濟來源棉花田,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開發,所以,大部份的男人也就被放到棉花田裡,每天拿著鋤頭,揮著汗水,曬太陽,辛苦的工作,而且還要遭受到到主子的鞭打、辱罵,更遺憾的是,這些每天辛苦工作的黑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更不用說什麼自由,人權,加上又沒有受教育,社會的不公平待遇,所以,也就過得很辛苦,但是日子還是得過,於是他們只好把這些不滿、不愉快的心情,轉移到歌聲中,在田裡一邊工作,一邊哼唱,這種在工作時邊哼邊唱的歌曲,就叫做 Work Song。由於它是在做工時所哼唱的,所以當然不會太復雜、太花俏,它是比較簡單,通常采應答輪唱的方式 Leader & Chorus 或Call & Response,這種形式是由一個人先唱一段歌詞,所有人以合唱的形式相呼應。

閱讀全文

與電影有什麼曲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網站可以下島國電影網站 瀏覽:299
怎麼百度硬碟找小電影 瀏覽:551
有什麼關於理想信念的電影 瀏覽:241
吳亦凡電影爵跡講什麼 瀏覽:182
南瓜電影如何點播 瀏覽:998
電影如何能獲得比較高的拍片佔比 瀏覽:346
天狼影視會員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89
2021新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299
比較好看的電影喪屍片 瀏覽:594
2020年比較好看的兒童電影 瀏覽:40
誅仙電影免費觀看完整下載 瀏覽:511
小米8手機緩存的電影怎麼找到 瀏覽:918
城寨英雄免費完整版電影 瀏覽:699
羅小黑戰記大電影國語免費觀看 瀏覽:125
求狙擊電影好看的那種 瀏覽:976
馬寨電影院叫什麼名字 瀏覽:902
最好看的電影賭片 瀏覽:47
英國2016年電影有哪些地方 瀏覽:787
正上映的電影哪部好看 瀏覽:238
如何在愛奇藝里下載電影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