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完美的世界》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完美的世界》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首先,我不得不說,這是時隔N多個月以來,看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在這里,我正式把《完美的世界》推薦給大家,特別推薦給那些童心未眠,又即將要成為爸爸的男士們。
電影《完美的世界》在140分鍾裡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逃犯布奇越獄成功,在搶劫的過程中劫持了8歲的小男孩飛利浦當人質,在挾持飛利浦的2天中,布奇沒有小飛利浦,而是父愛大發,充分尊重小飛利浦的意願,幫飛利浦去做他想做而他母親不讓他做的事情,從而建立了超越一般的劫匪與被劫者的關系,也就是大多數影評人所說的——父子關系。《完美的世界》電影節奏舒緩輕柔,情感細膩;其中飛利浦的扮演者的表現,令人稱道。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逃犯布奇從小生活在父愛缺失又充滿家庭暴力的環境,因此他十分痛恨大人打小孩。布奇說,他這一生只殺過2個人,一個是傷害他媽媽的人,另一個是傷害飛利浦的獄友,所以自己不是壞人。其實說到底,這也是一部公路電影,和飛利浦相處的那幾天,布奇也都是一直開著車在逃亡。整部電影的前半段是布奇和飛利浦在不斷的交流,布奇仔細的問飛利浦喜歡干什麼,有那些想玩,而又沒能實現的願望,包括那個「不給糖果就搗蛋」的萬聖節游戲;電影的轉折點發生在布奇在黑人一家中的所作所為,情況急轉直下,布奇因為黑人老爹老是打自己的外孫,而實在忍無可忍,綁起了黑人,准備好好收拾他。這時候,飛利浦嚇壞了,開槍打中布奇後,奪門而出。
布奇中槍後,依然去找尋飛利浦,不知是何種目的,也許是希望得到飛利浦的原諒,但是就在自首的那一剎那,布奇被無知的'聯邦警探開槍擊斃。布奇必須死,因為他是越獄的逃犯,也因為情節的需要,布奇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是淚如泉涌的!但是對於這部電影來說,感人也只是他的外衣,感人背後,有很多值得我們就揣測的東西。也許這部電影就是說那種細膩感人的父子情,我提取的這種說教意味的觀點只是多餘。但,我想導演也應該有這種意味,去賦予一部電影社會責任感,讓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好看的電影,而是一部經典電影。
電影《完美的世界》之所以感人,那是因為布奇充分尊重小飛利浦的感受。也許大人的世界,有很多阿諛我詐,有太多所謂的「煩心事」,但是這些不應該成為我們不讓孩子快樂的理由。電影中布奇的父親因為長期酗酒,而對身邊的人拳腳相加;小飛利浦的母親因為信仰原因,讓小飛利浦失去了一個小男孩應該有的童趣。在一個閉塞的空間裡面,飛利浦渴望和別的小孩在一起玩耍,但還是因為母親的信仰原因,他只能呆在家裡,不許做這,不許做那。也許是當大人太久了,多數孩子的家長,似乎從來不會從小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怎樣讓小孩子獲得快樂,也許在大人看來那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但是在小孩子看來,卻是天大的事情。小孩子獲得的快樂是最真實的快樂,小孩子的滿足是最真正的滿足,同時小孩子也是很容易滿足的。
電影中的布奇,其本質就是一個大男孩,他扮演的「父親」的角色,立體而豐富。和小飛利浦講述道理的時候,布奇像哥們;跟小飛利浦分享食物的時候,布奇像小玩伴;保護飛利浦的時候,布奇像個英雄,像個父親。
感人,也許就是這部電影的外衣。這部電影其實想說的,就是告訴每個男孩應該怎樣去做一個稱職的父親——像布奇一樣!看完這部電影,我對斯科特納和伊斯特伍德更加崇拜了。感覺這兩個人在電影世上,簡直就是史詩般存在的人物!
㈡ 完美的世界評價怎麼樣
完美的世界評價是非常不錯的。
《完美的世界》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年的作品。與他的《不可饒恕》一樣,講的都是逃脫於社會秩序之外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世界"的。
一、《完美的世界》具有優秀的敘事結構:
典型的雙線敘事和交替敘事相結合,把故事的內容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眼前,引發認同感和現實思考。
二、《完美的世界》具有良好的人物塑造:
主次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引起觀眾產生共鳴,從而對應了現實生活中所缺失的人性元素。
注意事項:
1、關於《完美的世界》這部電影,作為觀眾的我們而言,看到的最多是這段"父子之旅"帶給我們的感動與靈魂沖擊。它更多的體現了為人父母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作為父母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2、通過這段奇怪的"父子之情"向我們表達了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重要性,強調了正確的價值觀,是指引孩子認識自我的核心。
㈢ 一線之隔的罪惡之下,超越血緣的父子情深,《完美的世界》究竟想表達什麼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所思所想都可以實現,相比於總是充滿遺憾的現實來說,完美世界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這部電影向觀眾描繪出了導演心中認為的完美世界,一場公路旅途將靈魂都放飛在空中,自由地享受著完美的世界。
1993年在美國上映的電影《完美的世界》,是一部經典的犯罪劇情片,不同於單純講述犯罪情節,更是在罪與善之間的踱步,深層次的主題下這無疑是一部十分優秀的作品。
《完美的世界》主要講述的是逃犯布奇帶著人質小男孩菲利普進行的一次公路旅遊,兩者亦父亦子的情感也在旅途中不斷變得深厚,這是一場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游戲,雖以悲劇結尾,但在悲劇中仍有希望的存在。
瞬間的完美容易達到,一生完滿只是奢望。
亦善亦惡善惡之說自人類有思想起便對其有所分辨,最先的標準是以個人為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思想的改革創新,善惡也有了常規既定的標准,在此標准外的行為都與天理相違背。
故事看似簡單,只不過是一對剛開始是對立的角色,最後轉變為父子深情的故事,就是如此簡單的故事卻感動著無數人,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在問自己,何為善良何為完滿?完美的人生是什麼樣子,或許只有經歷過才明白,在邪惡的另一面有著完美的存在,再壞的人內心也有柔情。
㈣ 完美的世界經典影評
《完美的世界》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年的作品。與他的《不可饒恕》一樣,講的都是逃脫於社會秩序之外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世界"的。
似乎所有優秀的電影都有一個共性:它們含義深刻,可以從多種角度加以分析解讀,餘音繞梁的效果也是這么產生。
《完美的世界》講述了在聖誕節前後,兩名罪犯越獄潛逃,在逃亡的途中經過一家沒有男人的家庭,其中一名罪犯想要騷擾這家女主人,卻被布奇(另一名罪犯)阻止,最後挾持這家小男孩(菲利浦)作為人質,一路潛逃。在這段逃亡的過程中,布奇為了保護菲利浦,與同伴發生爭執並將其殺死。一路上,布奇和菲利浦產生了一種好似父子之間的感情。導演以一個溫暖而又感人的故事,向我們詮釋了"壞的好人,比好的壞人更懂人世間的冷暖"再次讓我們感受道了人性中的善良。
《完美的世界》並不完美,而是在尋找完美的路上,就像"壞人"在尋找"好人"的標簽一樣。電影雖然是一部劫匪片,但是和以往的不同,影片中少了一些血腥、暴力的畫面,多了一種別樣的人性溫情。簡單的將公路片、劫匪片、西部片結合在一起,向我們展示了社會上的。道德關系和教育模式的問題。讓我們對現實產生深刻的思考。
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兩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通過對敘事結構的分析,我們很清晰可以看出導演的用心良苦,而通過人物的塑造我們可以發現導演這部電影的價值所在。在文章最後,也會結合現實談談其背後的教育模式帶給我們的啟示。
敘事結構:典型的雙線敘事和交替敘事相結合,把故事的內容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眼前,引發認同感和現實思考。
人物塑造:主次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引起觀眾產生共鳴,從而對應了現實生活中所缺失的人性元素。
敘事結構:典型的雙線敘事和交替敘事相結合,把故事的內容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眼前,引發認同感和現實思考
1、 雙線敘事:雙線並行,使電影更有層次感,豐富故事的情節,演繹一段"尋父"之旅。
本片是典型的雙線敘事,故事主體脈絡呈現兩條線索:"逃亡-追捕"。布奇於菲利浦的公路逃亡之旅為主線,警長與監獄女犯罪學家的一路追捕為暗線,相互交織,為我們展示了一段"不完美的父子感情。"
①第一條逃亡線索:路上布奇和同伴挾持了菲利浦作為人質,一路逃離,途中因為同伴傷害菲利浦,布奇和同伴產出爭執,而開槍打死同伴。在接下來的相處中,布奇和菲利浦之間產生了一種父子感情。
②第二條追捕線索:隨著警長瑞德和監獄女犯罪學家莎莉對布奇的人物個性進行分析,布奇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因為受到童年的陰影,布奇希望菲利浦可以快樂的成長,鼓勵菲利浦去做那些被母親禁止而自己想做的事。
影片一開始萬聖節的夜晚和監獄兩個罪犯的潛逃一直並列呈現在我們面前。故事情節也是延用大的雙線敘事,中間穿插著雙線交替的敘事結構。更好的服務於故事情節主題,豐富了人物形象,使觀眾更真實的感受影片的魅力所在。
2、主線暗線交替的敘事結構:一場逃亡之旅,成就了一場不完美的父子之情。
剛開始故事以交替敘述的結構而展開:一邊是萬聖節夜晚,因為宗教信仰不能過萬聖節的菲利浦的家,另一邊是兩個正在越獄的罪犯。兩條線索在同一時間進行,然後相交--成功逃出監獄的兩個罪犯闖入菲利浦的家並劫持了菲利浦作為人質。
隨著布奇的身世被莎莉說出:他的母親是個妓女且早逝,布奇從小被強判接受改造而遠離劣跡斑斑的父親。隨著劇情的進展,我們慢慢發現布奇是一個從小缺少父愛的孩子,他的童年很糟糕,沒有父親的陪伴,而自己的母親也遊走在歌妓之間。這樣的童年經歷給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層詼諧。關於他的教育經歷也是一塌糊塗。正是因為這樣一個人物的設定,為我們整個故事埋下了伏筆,也為布奇和菲利浦的這段父子之情做好了鋪墊。
兩條線索的交替進行,以線帶面,引起了故事的主次關系網,並通過故事情節和主題的展現,豐富了故事內容,讓劇中人物形象更加貼合實際。
㈤ 電影《完美的世界》
看這個電影名字,你一定以為是個美好的故事,但其實是個悲傷的故事,講了一個缺失父愛的男孩子長大後如何想給另外一個沒有父愛的男孩創造一個父愛氛圍的故事,有點繞……
布奇是妓女的兒子,爸爸有家暴,於是在他八歲的時候把父親殺了,為了保護媽媽。他被送去感化院,本來也可以不去的,但有個有責任心的警察希望他能學好,不要再繼續犯罪,給法官送了點好處就把他送過去了。事實是布奇沒有變好,犯罪被關監獄。
他與另一個犯人一起越獄。另外一個犯人是真的人渣。在他們去菲利浦家搞點吃的時候他准備強奸菲利浦的媽媽,最後布奇出現阻止了這件事情,同時把菲利浦當做人質一起帶走了。
在逃亡過程中,那個人渣打算傷害菲利浦的時候被布奇打死了。這個時候父愛在布奇身上彰顯出來了。他自己從小沒有得到父愛,菲利浦也是,所以他把菲利浦當成幼年的自己,他要保護他。
一路逃亡的過程中,他努力做一個好父親,去實現菲利浦的願望,也指導他做一個好人(是不是很矛盾)。當菲利浦偷了一家商店萬聖節的服裝後布奇告訴他不可以偷,實在沒有錢買可以借。
布奇在潛意識中一直作為父親在一路教育引導菲利浦。菲利浦因為從小與媽媽和二個姐姐在一起生活,而且家規很嚴,媽媽信仰的宗教讓他們不過節,也不與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菲利浦是內向膽小懦弱的一個孩子。
布奇教菲利浦汽車的油門和剎車。所以在菲利浦一個人在車上發生車子滑坡時用到了布奇教他的方法把車子停了下來,菲利浦增加了相當多的自信。
布奇最受不了打孩子。所以在遇到四口之家的媽媽憤怒教育在新車上打翻食物的孩子時,布奇決定搶劫他們的車。再後來一個好心的黑人農民邀請布奇他們去他家裡休息吃飯,但當他痛打自己的孫子時,布奇也氣得不行,把黑人一家都綁了起來。這個時候,菲利浦以為布奇要傷害黑人,開槍打傷了布奇。布奇沒有責備菲利浦,認為他勇敢。
布奇一直一直努力在維護一個完美的世界,保護菲利浦,讓他學習成長,讓他勇敢。最後的結局卻不完美,以布奇被一個槍手誤殺而結束了故事。好悲傷!
tips:若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長期缺席,極易導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心理學家調查發現,那些沒有得到父親足夠關愛和陪伴的孩子,容易焦慮、孤獨、自尊心低下、自製力差,甚至還有攻擊性強、喜歡較勁、叛逆等性格和行為問題。
這些被稱為缺乏父愛綜合征。